第 37 节
作者:
团团 更新:2021-05-04 17:31 字数:4710
3。切忌不合时宜幽默的言语应当服从于一定的时间,一定社交场合,一定的交往对象。
如果不考虑社交场合,不该幽默而幽默,不该有大多的幽默而频频幽默,只会让对方感觉浅薄。对于交往目的而言也是有害无益的。恰到好处的幽默会使你在社交中如虎添翼,而不合时宜的幽默只会使你铩羽而归。
4。切忌与讽刺混为一谈有人说幽默是含蓄的讽刺,讽刺是带刺的幽默,由此可见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在使用中,切忌把幽默和讽刺混为一谈。幽默的言语表现是宽厚、温和而亲切的,讽刺的言语表现的则是尖锐、冷峻而刻薄的。如果你在社交中总是使用带刺的幽默,是很难让人接受的,更不用说创造和谐的氧围,与人和睦相处,达到社交的目的了。
七、双面沟通与单面沟通社交中说服别人时,同一个道理,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单面沟通与双面沟通是说服时两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单面沟通是指在说服中只强调行为或事件的好处或者坏处,双面沟通则是指在说服中,既要肯定其益处,又要强调其弊端,只是两相比较,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单面沟通与双面沟通在说服中,各有优劣。单面沟通可以避免相反信息的干扰,论证集中。但处理不好,目标对象台觉察到还有其他信息时,会觉得你认识偏颇,或以为你有意隐藏。若陷于这种状态,信息可信度降低不说,甚至还会引来对方的反感,劝导告吹,连继续说服的余地都失去了。双面沟通可以激起对方的信任,认为你是一个公正的人而乐于接受你的主张。同时,双面沟通还使对方不好反驳,说服更见力量。不过,处理不好,目标对象不仅仅按你的希望接受观点,或许还接受了你相反的立场。这种方法还可能使传输的信息互相干扰使劝导说服显得苍白无力。
那么,到底使用哪种沟通形式相对更见效力,这需要视具体对象而言。
据社会心理学家们研究:当说服对象与自己的观点完全相背时,双面沟通效果好;当说服对象与自己的观点有一致倾向,只是稍有出入时,单面沟通好;当说服对象对你所谈的问题,知识经验不足,并且不是很有理解力时,单面沟通效果好;反之,则采取双面沟通。
请看下面这对夫妻的对话。开始是这样的:
丈夫:“星期六晚上,小王请我们去他家吃饭,你能跟我一起夫吗?”
妻子:“星期六晚上,不知道行不行。星期六我有一大堆事情要做,”
此时,丈夫应采取哪一种沟通形式更见效呢?这就要视妻子的性格及事情的多少而定了。
如果妻子生性喜欢社交,丈夫就可以采用单面沟通,强调去小王家做客的好处。丈夫可以这样说:“听小王说,他夫人又新学会做几道菜,手艺很不错呢。”“据说,他们还邀请了小张夫妇,吃完饭一起去唱歌、跳舞。”
此时,喜欢社交的妻子必定大为动心,如果丈夫再适当说一些帮助做家务的话,妻子肯定会欣然同意前往。
但是,如果妻子生性不太喜欢社交或者事情繁多,不太想去的话,丈夫就应当采取双面沟通的形式,首先对妻子不想去表示理解,然后比较利弊。
丈夫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最近事情太多,负担太重,感觉有些累,所以不想去小王家。但下去也不太好。小王刚搬了新家,第一次邀请我们,而且又那么热情。再说,他们还邀请了小张夫妇,决定吃完饭一起去唱歌、跳舞,你也可以趁机轻松轻松,是不是呢?”这时,妻子心中比较利弊,认识到利大于弊,肯定也会同意一起去做客。
如果对喜欢社交的妻子采用双面沟通,而对不喜欢或暂时不想参加社交的妻子采用单面沟通,效果肯定不佳。因此,要想说服对方,要想提高你的说服力,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象来决定是采用单面沟通还是双面沟通。
八、焦虑唤起有些事情,道理上未必能讲得通,但情感上却可以使人接受。因此说服既要提供有说服力的信息,同时也不应激起对方的激情,以唤起对方内心的压力或某种威胁感,促其改变态度。
二战时,为配合盟军进攻,丘吉尔决定成立联合作战部,并选派蒙巴顿担任顾问。但这位冲劲十足的海军英雄坚决不买帐,说:“我宁可回到海上去。”丘吉尔厉声回应他:“你难道没有一点光荣感吗?我现在给你一个机会,让你能在更高的地位参与指挥作战,你却要返回海上去!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难道你还想沉下一艘更大、更贵重的军舰吗?”这里,丘吉尔紧紧抓住蒙巴顿的心理,利用他的爱舰“凯利号”和“克什米尔号”不久前在克里特海战中被德军击沉的事件,唤起蒙巴顿内心的压力,促使其改变态度,担任顾问。
日本松下公司更是用焦虑唤起的沟通方式来唤起全公司员工的激情。日本松下公司总经理山下俊彦非常注重在整个公司造成一种“危机感”和“饥饿精神”,并把此看作是松下经营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企业越大,衰落的危险就越大。他时时用某些企业失败的教训提醒全体员工,使大家在大好形势下也始终保持一种“危机感”,始终追求新的目标,充满永不满足的“饥饿精神”,从而推动松下公司员工精益求精,永不止步。
唤起焦虑,可能产生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控制反应状态,一是抗衡反应状态。前者是控制由焦虑产生的威胁感。比如逃避引起焦虑的信息和场所,想一些与之对立的言论,找一些理由来淡化焦虑情绪。《莎菲女士的日记》
中的莎菲强烈地爱上凌吉士之后便用粗暴简单的拒绝来回避承认突然展示在她面前的凌吉士的丑恶行径,以安慰内心的巨大痛苦和不平静。这就是典型的控制反应状态。后者是承认焦虑感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克服它。其克服的方法,常用的有两种:一是检索收集更多的信息来抵消威胁性信息;一是改变态度以逃避焦虑状态。当没有足够可以抵消威胁性信息的理由时,抗衡反应便成了改变态度的契机。所以通过焦虑唤起来改变他人的态度,首先应引起抗衡反应,而不是控制反应。
说服中,是唤起高焦虑更能造成抗衡心理状态,还是唤起低焦虑更能造成抗衡心理状态,这要视你的目的而言,并无定律。如果你想劝说对方马上改变态度,那么在注意加强理性说服的同时,诉之于中等强度的焦虑唤醒更有效;假如你并不需要对方马上就改变态度,那么你可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上,注意诉之于低强度的焦虑唤醒,更易改变人的态度。
中国某迸出口公司在同东亚某国就一套机械设备引进的谈判中就采用了焦虑唤起的方式。在一次谈判间隙,中方首席代表与外方首席代表很随意地聊起了国际机械设备制造业的概况。在谈到欧洲市场时,中方代表对英国某大集团公司给予了高度评价。外方代表有点不服气,并委婉指出英国这家公司尚存在一些缺陷。此时中方己唤起外方的焦虑,形成了抗衡心理状态。
接下来,中方在加强理性说服的同时,诉之以中等强度的焦虑感,显示出自己对欧洲技木设备的极大兴趣。并着重提到,5 个月前,英国这一集团公司还曾与南美某国进行过与今天类似的谈判并合作成功。而且,这一集团公司也开始将发展眼光转向亚洲市场,寻找合作伙伴。此时,外方强烈意识到潜在的威胁,十分紧张。于是,在正式谈判中外方在一些实质性问题上作出了让步,谈判取得了成功。
九、名片效应名片,是一种访客时用的自我介绍的小卡片。名片上面写着本人的姓名、头衔和通信地址。社交活动中递上一张名片,让对方对你的情况有一个大致了解,接下去的交谈就顺畅多了。
说服中同样存在递“名片”问题。只不过此名片不是指一张小卡片,而是指在正式沟通前,先与说服对象谈一些与主旨无关的话题,求得某方面的一致见解,强化共同感受后,再表明你需要传送的观点,这样会更具有说服力。平时交往中,谈话前的寒暄、拉家常,其实已是“名片效应”的不自觉运用。
某青年文学爱好者在参加学术会议时,久仰某著名作家的大名,很想与他合影。会议期间,这青年找了个休息时间去拜访作家。青年诚恳地作了自我介绍,并谈到自己读了作家的一些作品后的收获,还举了几个具体的例子,同时还请教了几个不太花费时间的问题。作家饶有兴致地和青年攀谈起来。
临别时,青年试探性地提出合影留念的请求,作家满口答应了。青年利用“名片效应”缩短了与对方的距离,强化了共同感受之后,再提出请求,当然会水到渠成,取得成功。
正式沟通前,恰到好处地利用名片效应,可以使你在说服对象心中成为被认可和感到亲切的人。共同感受的强化,特别是就一系列问题预备性地取得一致意见后,会大大缓和对方的矛盾心情和抗拒感受,使暗示性和从众性增加,说服往往容易让人接受。
林肯曾经说过:“不论人们如何仇视我,只要他们能给我一个说几句话的机会,我就可以把他说服。”
请看林肯在竟选总统时的一番演讲:
“南伊里诺斯州的同乡们,肯特基州的同乡们,密罗里州的同乡们:
听说在场的人群中,有些人想和我为难,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也是一个和你们一样直爽的平民。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一样有着发表意见的权力呢?好朋友,我并不是来干涉你们的人,我也是你们中间的一个,我生于肯特基州,长于南伊里诺斯州,和你们一样是从艰苦的环境中挣扎出来的。我认识南伊里诺斯州和肯特基州的人,我也认识密罗里州的人,因为我是你们中间的一个,而你们也应该更清楚地认识我。如果你们真的认识了我,你们就会了解我,知道我不会做对你们不利的事。同乡们,请不要做蠢事,让我们以友好的态度来交往。我立志做一个世界上最谦和的人,决不会去损害任何人,也决不会干涉任何人。我现在对你们诚恳要求的,只是请求你们允许我说几句话。你们是勇敢而豪爽的,这一点要求,我想不会遭到拒绝。现在,让我们诚恳地讨论这个严重的问题吧!”
在这次演讲中,林肯利用“名片效应”,使自己的心理名片发挥了效应。
他首先亮出自己的名片“我也是一个和你们一样爽直的平民”,造成了与普通选民一样,同他们之间毫无差距,同他们之间有共同观点,共同情感的好印象,大大缓和了选民们的抗拒心理,从而改变了他们的态度。此时,才说“让我们诚恳地讨论这个严重的问题吧”,切入正题。
在利用名片效应时,一定要恰到好处。采用名片效应组织谈话题材时,不可泄露了动机。若对方先猜中来意却又见你所言不着边际,便会疑窦顿生,增强抵御说服的“免疫力”,使说服的难度增大。
十、反向诱导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当别人劝诫你“不要去干坏事”,你却偏偏想要尝试一番,当父母或老师教育你“要好好学习”时,你却根本就不想学习。这往往是你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反向诱导便是针对人的逆反心理的说服方式。诱导者不暴露自己的目的和动机,而是提出与目的动机刚好相反的观点传送给对方,似乎自己颇为赞同似的,叫对方自己去反驳,并让他“节节胜利”,而自己则“节节败退”,乃至最后观点完全失去了存在的道理。然而这没有道理的观点,恰是你要改变的。既然这一观点毫无道理,对方的观点与此同出一辙,怎么能站住脚呢?
于是,对方被他自己说服了,尽管并不十分愿意,也不得不接受说服,改变原有的态度。
40 年代,女帽流行。电影院里经常有戴各种式样帽子观看电影的女观众,她们的帽子总是妨碍后面的观众观看影片。观众对此十分反感,请经理通告禁止。经理说:“禁止欠妥,只有提倡才是办法。”于是,在影片公映前,银幕上果然出现了一则通告:“本影院为照顾高龄衰老的女客,允许她们照常戴帽,不必摘下。”所有戴帽的女士全部摘下了帽子。此处,影院经理正是采用反向诱导法,提出与目的完全相反的观点——那些高龄妇女可以戴帽看电影。但任何一个女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高龄衰老,因此这一观点完全失去了存在的道理。女观众不愿意承认年老,就不得不接受诱导,改变原来的态度,摘下帽子来。
反向诱导的方法,设问要巧妙,逻辑要严谨。既不露马脚,又要切中对方的要害。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