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 节
作者:南方网      更新:2021-05-04 17:30      字数:4767
  ,而多则滋瘴之源也。何以言之?盖南土暑湿,嗜酒则多中湿毒,兼以瘴疟之作,率因上膈
  痰饮,而酒则尤能聚痰。岭外谚云∶莫饮卯时酒,莫食申时饭,诚摄生之要也。可见酒之为
  物,能辟瘴以生人,亦能滋瘴以害人。然则生也、死也。非酒也,顾在人也。
  三、广南每以暑毒为患者,盖一岁之间,暑热过半,使人难避而易犯,凡起居饮食少失
  节度,则为暑毒所中,道途之间,尤多冒暑。故土人于暑时,相戒勿出。且遐荒之境,道路
  崎岖,而传舍饮食,皆不如欲。所以自北初至者,皆云不习水土而病,及既还,则又谓之回头
  瘴。大率得之道路劳倦,冒犯暑气,与夫饮食居处失度也。
  四、岭南寒暑之候不常,尤难于调摄,故凡居入与在路者,冬夏之衣皆不可缺,随其气
  候,速宜增减,缓则致病。又岭外海风异常,稍中人则为病,坐卧易衣,时当慎也。
  五、岭外虽以多暑为病,而四时亦有伤寒、瘟疫之疾其类不一,土人不问何疾,悉谓之
  瘴,治疗多误。或有一岁盛寒,近类中州,而土俗素无蚕绩,冬不衣绵,居室疏漏,户扃不
  固,忽遭岁寒,则次年瘟疫必兴。医者之治瘟疫,亦当以本法治之,而随其风土气候,与夫
  人之强弱,酌宜可也。
  六、瘴疟之作,多因伏暑伤冷所致,纵非饮食冷物,亦必寒邪感于外,饮食伤于内也。
  大抵伏暑浅而寒多者,易治。伏暑深而热多者,难治。近时北医至此,用大柴胡汤治热瘴,
  须是本气壮实者,乃能堪之。如土人久服槟榔,脏气既虚,往往不能服寒药,又能当此峻剂
  乎?然土人才见发黄,便谓不治之疾,良可哀也。
  七、北人之来岭南,婢仆多病瘴气。盖劳役之人,饮食乖度,昼夜冒暑,夜多卧地。又
  凡事不能避忌,故先受其毙。既与之同休戚,宜加意戒之。
  八、俚俗有病必召巫觋而祭鬼神,士夫咸笑其信巫不信医,愚谓此可悯恻而不可以笑也
  。夫民虽至愚,然孰不思趋利避害,况性命所系,晓然易见。若医者能愈人疾,彼何为不用
  ?盖岭外良医甚鲜,药类尤乏,且山谷海屿之民,何从而得医药?所以不免信巫也,岂得已哉
  。
  九、瘴病不一,而土人以哑瘴最为危急,其状初得之即失音。不过一二日,即致不救。
  医家多言为极热所致,或云内蕴热而外为感寒所激。近见北医有用煎生附子一味愈此疾者,
  得非以热治热,或者发散寒气耶?予尝闻有饮溪涧水中毒,令人失音,则知凡失音者,未必
  皆瘴也。溪涧水毒,灼然有之,道路多无井泉,而濒江之民与夫山行者,皆饮溪涧之水,岂
  无邂逅遇毒者?故途人所以多病此,得非是欤。
  十、传云岭外多毒草,彘食之,而人食其肉者亦毒人。所以北人度岭,多戒食彘。然而
  岭南能致瘴毒者,非止一端,岂在是耶。顺泉云∶岭南之彘,在市井者,食豆与酒糟。在乡
  村者,食糠与碎米、芋苗,未有食草者。若然,则牛马羊畜之肉,悉皆不可食也,可乎?此
  其所以不足信也。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瘴气
  回头瘴说
  属性:旧传出岭之后,复有回头瘴者。大概与在广而发瘴,及方入广而不伏水土者不异。盖南
  方阳气常泄,阴气常盛,二气相搏,四时悉有寒热之气,人感之,即作寒热之病。寒则战栗
  ,热则怫郁,多由得汗而解,此广瘴之寒热也。今所谓回头瘴,及方入广而不伏水土者,亦
  不过阴阳相搏,气候不调而感疾耳。岭南天气,冬无霜雪,春寒,秋热,气候不齐,或一日而
  忽然更变,与方外天气大不相侔。今回头瘴者,盖是先受广中之气,复感外方之气,冷热相
  忤,寒暄不调,遂作阴阳相搏之疾,须度时候之寒热,量元气之浓薄。如出岭于孟冬时者,
  广尚多暄而少寒,或转北风,或有暴冷。若届途之际,宜服和解散、神术散之类,和脾胃以
  逐风邪。及至外方,则天寒地冻,将及境之际,可服正气散、人参养胃汤之类。绝旧瘴以御
  时寒可也。然此四药,亦特筌蹄耳,其实在保躬调养,酌序消详,切不可以得出瘴地而恣欲
  ,此病之所由作也。故所谓回头瘴者,岂虚语哉。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瘴气
  治瘴续说
  属性:继洪曰∶予寓岭南既久,愈知瘴疾不易用药。若病患身热而复寒,谓之冷瘴,不换金正
  气散主之。若身热胸痞,或呕,或噎,大便不利者,嘉禾散。若病轻而觉有食积,兼用些少
  感应丸,无积者,不可用。若病重者,不可妄用。转利,惟当温中固下。若冬末春初,因寒
  而作大热者,小柴胡汤。夏月因暑气者,六和汤。若身极热,而头极痛,脉数者,为热瘴,
  宜用南人挑草子法,亦不可不服药。第此证病深,最为难治。盖凉药多不可用,惟宜热药,
  须得法以用之,如附子汤冷服者,是也。然此非工巧以处之则不可。如身热汗不多,头痛未
  解,或且与和解散。如腰以上极热,腰以下稍凉,胸膈烦渴,腰腿重疼,或大便溏滑,其脉
  数而按之不实,此阳浮阴闭也。惟李待诏生姜附子汤最妙。凡初病者,以生姜附子能发散耳
  。若病经去汗既多,虚烦潮上,则惟恐其不敛不降,宜用熟附、干姜、沉香而冷服之。若便
  利,则不必沉香。如烦甚,则少加竹茹。渴甚,多加人参、北五味。咳逆加丁香、淡竹叶。
  若烦躁而有异象,眩惑,夜不安寝,可略与温胆汤。惟大便利者,不可服。若烦渴大作,宜
  夺命散,或用冷汤,倍加人参、附子。若烦热,大便自利,或小便不涩,不可以赤为热,或
  膝胫以下稍凉,此乃病邪所激,气血俱虚,表热无以养中,故水热而内虚也。可急服姜附汤
  之类,及灸气海、足三里。若至四肢厥冷,两足冷甚,头额虚汗,或时咳逆,脉数而促,其
  证多危,惟以三建汤之属,能敛心液,能壮真阳,可以更生也。又有哑瘴,即热瘴之甚者。
  医书谓血得寒则凝泣,得热则淖溢。故热瘴面赤,心热,舌破,鼻衄,皆瘴热沸其血上涌所
  致,故宜用挑草子法。甚则血上塞其心窍,故昏不能言,或但噫噫作声,即哑瘴也。治此者
  ,当散其血,用《局方》黑神散,立见神效。其或涎迷心窍而舌强者亦有之,却非真哑瘴也
  ,及兼风痰之证者,俱当审察而后用治。(本论有无稽之方,俱削去不录)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瘴气
  药宜预备
  属性:居瘴地者,虽曰节慎起居,而防病之药不可不为之备,如人参、附子、干姜、当归、熟
  地、紫金锭、苏合丸、不换金正气散之类,皆不可须臾离也。从宦兹土,则政事多繁,上下
  交际,为商往来,则经营贸易,其势不容于自逸,稍觉不快,即宜如法服药以解之。微邪易
  伏,固不致病也,惟其不能防微,则势必至于渐盛。故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此之谓也。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瘴气
  瘴病脉候
  属性:两关脉洪大者,热瘴。脉数甚者,为热瘴。脉弦而紧者,为瘴疟。脉浮而紧者,宜解表
  。脉浮缓者为伤风,其病轻。脉洪数而按之不实者,为阳浮阴闭。脉沉微而弱者,为虚寒。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瘴气
  瘴病愈后将养法
  属性:凡瘴病,不发三日后,方可洗手。七日后可洗面。半月后可梳头。一两月后,谨戒房事
  ,能戒百日,尤好。又瘴不发后,须吃素粥三日,经五日后,方可以猪脾煮羹,吃软饭。十
  日后略可吃酒,少用肉羹。但不可食诸般骨汁。若犯之则再发,凡牛羊猪犬鸡鹅诸骨汁,须
  并忌一月,或两月犹佳。凡犯而再发,必多困笃。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瘴气
  瘴气论列方
  属性:麻黄汤(散一) 桂枝汤(散九) 金沸草散(散八一) 和解散(和二三五) 神术散(散六
  五) 不换金正气散(和二一) 正气散(和二三) 平胃散(和十七) 小柴胡汤(散十九) 嘉
  禾散(和百六十) 六和汤(和一二七) 小青龙汤(散八) 术附汤(补四一) 附子汤(热二二)
  生姜附子汤(热三三) 七枣汤(热百十八) 姜附汤(热三二) 人参养胃汤(和二三七) 三
  建汤(热四二) 冷汤(热百十九) 《局方》黑神散(妇五十) 夺命散(补三六) 温胆汤(和
  一二五) 承气汤(攻一) 感应丸(攻五四) 紫金锭(因二百二) 苏合丸(和三七一) 丹珠
  丸(未考)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瘴气
  论外备用方
  属性:败毒散(散三六) 圣散子(散四二) 五味异功散(补四) 保和汤(和一四七,散邪顺气)
  槟榔煎(和二三六) 陈氏家传正气散(和二二) 屠苏酒(和二三七) 降椒酒(和二三八)
  理中汤(热一) 生姜煎(热百二十) 冷香汤(热八二) 养胃汤(热七十) 椒囊法(热一九二)
  干姜附子汤(热三四,阴证发热) 二味沉附汤(热百十八) 福建香茶饼(因三百二) 瘟疫
  门诸方皆可酌用
  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寒热
  经义
  属性:《阴阳应象大论》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
  ,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
  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
  伤形,热伤气。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喜怒伤气,寒暑
  伤形。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咳疟;秋伤于湿,
  冬生咳嗽。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
  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天元纪大论》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
  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
  化生万物矣。
  《五营运大论》曰∶上下相构,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百病始生篇》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四气调神论》曰∶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气
  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咳疟,奉收者少。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
  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
  《金匮真言论》曰∶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岁水太过,寒气流行
  ,邪害心火。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岁土不及
  ,风乃大行,化气不令。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
  。
  《宣明五气篇》曰∶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经脉篇》曰∶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 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
  色变。大肠所生病者,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胃所生病者,气盛则身以
  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心所
  生病者,目黄,胁痛, 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
  ,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 ,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心主
  所生病者,面赤目黄,喜笑不休,烦心心痛,掌中热。胆所生病者,足外反热,头痛颔痛,
  目锐 痛,缺盆腋下肿痛,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
  《气厥论》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
  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
  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水,水之病也。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
  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
  ,肠 ,死不可治。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
  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