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作者:江暖      更新:2021-05-04 17:27      字数:4785
  有人会说我们每天不都在排出代谢产物吗?实际上体内任何废物及代谢垃圾都不可能完完全全地排干净。一方面在不断地接受和产生(空气污染、饮食污染、不良生活习惯……),一方面又在不断地伤害着机体,使得机体各种功能不断下降。二者互为作用,久而久之,毒素越积越多,到了一定程度,超过了人体的承受能力,而聚积成结块,并逐渐由小变大,终致肿瘤侵害。很多年轻人发病常常由于遗传因素,或某些化学(如药物、毒物)物理(如射线)因素等,这些也往往与自身体质存在薄弱环节有关。因此经常清理和调理身体,就可以杜绝很多病患的发生。
  《从求医到求己》 第二部分 《从求医到求己》 清理是必须的
  2。清理是必须的
  医学实践证明,人的衰老离不开两大原因:一是体内垃圾的堆积增多,二是身体素质的下降。垃圾指的是代谢废物以及所造成的毒素逐年蓄积增多,渐渐地潜移默化地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和健康;身体素质的下降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各个组织器官都在逐渐地走向老化,随着脏腑功能的衰退,机体不再能够有效地识别及清理体内积存的垃圾和毒素,垃圾毒素也随之越来越多。
  正如古籍所说:“年四十,阴气自半。”即是说四十岁左右正气就已开始减半,免疫力及抗病能力也下降很多,不能像年轻人那样能够抵御各种毒素及不良因子,而使得肿瘤等各种老年病更有机会发生。机体的这些变化是逐渐产生的,年龄越大疾病越多,体质越差。
  按照以往的观念,人老了应以进“补”为第一要义,甚至很多年轻人也在急急忙忙地开始进补了。殊不知妄投补药,如同在使用毒药,危害之大,远远超过身体本身的疾患,就好比是一种催化剂,推动了体内毒素的滋生和繁殖。故此只有抓住“清理”这一有力措施,才会尽可能减少对于身体的损害,使机体走向康复。正如古籍医典《黄帝内经》所云:“疏涤五脏,故精自生”。指明清涤疏理就是补益,就可以达到精气生长,防病抗衰的目的。故清理门户是健康的基本保证。
  《从求医到求己》 第二部分 《从求医到求己》 清就是补
  3。清就是补
  清理与补益应该如何摆放才对呢?如果把人体比作房屋,“清理”就好比是打扫房间,补益好比是添放家具。如果不把房间打扫干净,家具放上后就会尘土越积越多,无法再打扫干净了。如果把人体比作庄稼,“清理”好比是拔除杂草,补益是给庄稼施肥。如果不把杂草拔除干净,施肥后杂草会随同庄稼一起茁壮生长,庄稼越壮也越不容易发现杂草。一旦发现杂草已根深蒂固,拔不动了,非得使用工具并把附近的庄稼也损伤了才可除掉,实际上杂草本身已经侵害了周围的庄稼。
  注重“清理”是因为我们已经不知不觉间补得太多了。诸如食用高热量、高营养的各种食品,添加多种维生素及食用一些药膳,如用黄芪当归等补品炖鸡炖肉等。更有些人不断地在服用一些保健品及补剂,而不清楚身体内还有那么多的垃圾没有清理,后果是造成了病理产物的形成、繁衍和扩散,疾病就不知不觉地被培养起来了。不要觉得用了补药后浑身有劲了,却不知那些垃圾也饱满成熟了,有劲是短暂的,当前的;而生长起来的垃圾产品却是逐渐的,日后才会表现出来的。因此,有些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疾病专跟我过不去呢?却不知竟是自己逐渐培植了这些疾病。
  可见清理是太重要了,自古以来,就有医家已看到盲目补益的危害性,提出很多警示:“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命无功!”说的是热衷用补药的人,不该用人参而用人参,出现了严重毒副作用仍不能觉悟自省,而对正确使用大黄可以治病救人的道理却不予认可。临床上这样的例子很多。一位67岁的老人,心脏介入手术后发热一周不退,并发肺炎、心衰、肾衰、消化道出血等。用了很多药物,仍无好转,呈昏睡状。经中医诊视后,考虑为痰浊积滞胃肠,积而生热,导致湿热交蒸而发热不退。故投予豁痰消导的方药二剂,服后泻下稀便2—3次,发热消退,全身情况明显改善。随之又开中药数剂调理,患者很快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服中药数月,多年的胸闷气短等症状消失,状如常人,每次就诊一再表示感激之情。此例可以看出,尽管是老年人,且术后衰弱,伴有多脏器衰竭,但是仍然可能“病邪”是主要矛盾。只要将病邪清理干净(此为邪从肠道排出),全身及各脏器功能自然会得到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清就是补。所以很多认为虚的人并不是真正的虚,而是病邪对机体的伤害所致。经常清理,就会神清气爽,气血畅行,脏腑强健,阴阳平衡,百病不生。
  《从求医到求己》 第二部分 《从求医到求己》 补法不当即是毒
  4。补法不当即是毒
  补药的应用在于对症,确实纯虚无邪者方可进补。而这种纯虚无邪的人现在并不多见,一般人都或多或少夹杂着实邪于体内。因此,这种情况下进补实在是弊大于利。如:人参被列为名贵补品,具有延年益寿之力,但临床上已有服人参酊剂500毫升而致死的报道,人参可以导致或加重高血压等疾病;黄芪对血压升高的影响更加显著,服用过度可加速癌症恶化的进程和转移;补肾不当可致少年早熟,个子矮小,中年早衰……
  明代巨著《本草纲目》的创编者李时珍极力倡导补虚抗衰与去邪并施,认为:“气所虚处,邪必凑之”,有一分之虚,必有一定程度之邪。即气虚必有滞,血虚必有瘀,有虚必有实,故补虚抗衰之中,应当注意去邪与疏通气血并施。李时珍补虚抗衰,常补泻共施,即于补的同时或去邪、或理气、或活血,避免了单纯服用补剂容易造成的危害。
  金代名医张从正认为:“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经实者络必虚,络实者经必虚。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亦有不治其虚时。……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误人而不见其迹。……若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真气未胜,而邪已交驰横鹜而不可制矣。唯脉脱、下虚、无邪、无积之人,始可议补;其余有邪积之人而议补者,皆鲧湮洪水之徒也。”文中指出,好的医生治病先去实邪,而后再治体虚;而庸医治病,只知道用补药,不敢去攻实邪,感觉好像非常平稳,实际上是误人不露痕迹。如果妄用补药,非但补不成虚,反致邪气更加猖獗难以制伏了。唯有脉象极弱,下焦虚寒,体内确实没有病邪和积滞(积滞包括气滞血瘀、痰浊食积等)的人,才可谈论补的问题,否则就像古时的鲧湮治水越治洪水越泛滥无制。
  汉代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著作《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中,补剂之方甚少。再观上古治病之法,病去则调养以谷味,未曾病后而施以峻补者。到明代以后,补方才渐盛行。清代医书《一得集》说:“若外邪正盛,或病初愈而邪未尽,误投补剂,必至邪与正为互,如油入面,莫能去之,致成终身之疾。”因此,稳妥的做法是,宁使五谷调养,不得乱投补药,这样,既可以节省经费,又不会导致遗憾不已的弊端。
  《从求医到求己》 第二部分 《从求医到求己》 误补致害教训多
  5。误补致害教训多
  一位很有造诣的中医师,曾谈到早年行医时的一个病例:一位男性癌症患者,正当壮年,属于癌症早期,已作过手术等治疗,可是,在服用她开出的中药后时间不长,患者病情迅速发展,很快转移至晚期,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她分析原因,考虑是由于在中药中用了较大量的黄芪。患者身体较壮,没必要应用过多的黄芪,而应该以去邪为主,黄芪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很可能加速了癌细胞的增长与扩散,使得患者很快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个教训告诫我们,千万要慎用补品,尤其要区分邪和正哪个是主要矛盾。对于恶性病患者,一定要搞清楚患者体质、患病阶段、饮食习惯等相关因素。即使需要补,也千万要掌握好分寸,究竟应该几分清,几分补。
  有一位晚期癌症患者,郁热症状很重,经予中药调理后,全身情况已明显改善。可是,没过多久,再来时却病情恶化,患者极为痛苦。问及缘由,患者近期因老人照顾,给予大量的补品服食,如西洋参、桂圆、阿胶等,饮食也多为鸡鸭鱼肉,很多都是发物。患者原本年轻,毒热较重,再加上补品的壅滞产热、过度营养的脾胃损伤以及饮食发物对邪毒的催化,导致病情发展,迅速加重。
  如何进补,古人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相关论述。提出欲补先泻,夹泻于补的治疗原则。著名古代养生学家孙思邈说:“凡欲补益者,先服利汤,以荡涤肠胃痰涎蓄水也。……凡人服人参、白术、黄芪、地黄而中满者,皆中有邪气也。盖服此药之人,总因虚弱。虚弱之人,中气不运,肠胃必积有湿热痰水,格拒正气,使不流通。补药性缓守中,入腹适与邪气相值,不能辟易邪气,以与正气相接也,故反助邪为患矣。故凡服补益者,必先重服利汤,以攘辟其邪,以开补药滋养之路也。”其中内涵与“先清后补”的原则如出一辙。其强调凡服补剂者,必须先清利胃肠,消除湿热痰浊壅滞,而后方可进补,否则将助邪为患。比如服用人参、白术、黄芪、地黄等补品而出现脾胃胀满者,是由于脾胃内有积滞邪气。服这些补药的人,都是由于体质虚弱,而体质虚弱之人,脾胃运化功能较差,因此其中必有湿热痰浊积滞,而堵塞正常气机运行。补药均为和缓滞塞之剂,进入胃肠正与在此堆积的浊邪相碰,非但不能抵御及排除邪气,反而会加重邪浊的阻滞和壅堵。故服补剂者,必须事先很好地清理体内,以去除邪气,才能打开补药的门路。
  《从求医到求己》 第二部分 《从求医到求己》 虚是什么
  虚不受补
  虚弱和强壮是一对矛盾,虚弱的人都想追求强壮,于是想方设法地服用各种补品。尽管中药中的补品十分丰富,可是仍然不能解决虚的问题,原因就在于虚不受补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的学问。
  1。虚是什么
  虚不受补,通常是指患有虚证的人,用了补剂以后,不能耐受,出现上火症状或其他不良反应等,不仅达不到补虚的作用,反而感觉更不舒服。《黄帝内经》说:“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故从理论上看,只要是虚,就可以补。但是,有太多的人都认为自己是虚不受补,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虚”是什么,“实”是什么。
  虚实是互相对立的,也是相对的,最简单明了的解释即《黄帝内经》所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也就是说邪气亢盛的则称之为实证,正气亏缺的则称之为虚证。邪气指的是致病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外感病因,可导致发热、头痛、周身疼痛等病证,故称之为外感六淫邪气。而痰饮、食滞、瘀血、水湿等内生病理产物也可引起痰涎壅盛、食积堵塞、瘀血内阻、水湿泛滥等病证,故可称之为内伤致病邪气。如果邪气强盛,机体亦很健壮,就会出现剧烈的正邪交争表现。如外感病初期所见高热、烦躁、头痛、面赤等,就是典型的实证表现。反之,虚是指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功能虚弱,抗病能力低,正邪斗争不剧烈,临床上难以表现出强烈的反应,而出现一系列不足、衰弱的表现。如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畏寒肢冷等症状,此种情况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疾病中。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很多人说我从来不生病,是不是身体很壮呢?其实不然,有部分不易生病的人是由于体质弱,对很多事物反应不上来。如感冒发热,体质壮的人通常对病邪的斗争也很剧烈,表现高热明显,症状也重;而体质弱的人往往不爱发热,或者发热也不会很高,对病邪反应很轻,或者根本没有反应。再比如,一些瘦弱女子,成天乏力不舒,却能活到八九十岁;而一些壮汉,力大无比,却寿命未必长久。这说明体质弱的人未必不长寿;而体质壮的人,却更容易得暴病、重病。因为,体质虽弱,如果养护得好,气血阴阳得以平衡,虽然处于一个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也可以不生病,甚至由于低耗,反而容易长寿;而体质壮的人,常常不太在意身体,更不会去刻意养护,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