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14 节
作者:猫王      更新:2021-05-04 17:27      字数:4828
  谘弁嵝钡炔≈ⅰ?br />
  四、其他如甘遂粉敷贴中极治尿潴留;马钱子粉敷贴颊车、地仓穴治面神经麻痹;吴茱萸粉用醋调后敷贴于涌泉穴治疗高血压、口腔溃疡、小儿水肿等;葱白捣烂敷贴患处治急性乳腺炎;五倍子、何首乌各等份研末用醋调成膏状,每晚睡前敷于脐中,次日晨取下,治小儿遗尿症;砂仁30g,白糖50g,明矾10g,青背鲫鱼1条,混合一起捣烂成膏状分成3份,每次1份,分别敷贴于神阙、至阳穴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一日换药1次,治黄疸的阳黄,若阴黄可用胡椒(每岁1粒)、麝香1g、雄鲫鱼1条,混合捣烂成膏,敷贴神阙、肝俞、脾俞穴等。
  天灸疗法虽然有较好的效果,但所用中药有些为有毒之品,有些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故孕妇、年老体弱、皮肤过敏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老年家庭保健按摩 其他 针灸推拿
  保健按摩是用自己的双手在身体某些部位或穴位上进行揉搓、提拿、拍打,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消化功能,强壮筋骨,提高抗病能力。这种按摩简单易学,使用方便,适合于家庭保健。老年人如能每天做几回,可达到预防感冒、防治腰腿痛的目的。
  下面介绍几种按摩方法:
  1、干洗脸:两手掌心相搓,搓热后像洗脸那样反复摩擦脸部,先顺时针,后逆时针,直至脸部发热。
  2、梳抓头:两手五指分开放在头两侧,像梳头那样从前向后,从外向内梳抓头皮。
  3、揉擦眼眶:两手拇指放在两侧太阳穴上,食指放在眼眶上,由内向外,先上后下,反复擦揉眼眶。
  4、揉太阳穴:两手拇指放在两侧太阳穴上,反复按揉,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5、揉擦鼻根:两手拇指或食指放在鼻根两侧上下反复揉擦。
  6、揉风池穴:两手拇指放在枕后风池穴处,其余四指自然分开放在头两侧,反复按揉。
  7、擦颈项:两手掌心搓热后,放在颈后部来回揉擦,直至颈项部皮肤发热。
  8、捏拿肩:一手放在对侧肩部,拇指在前,其余四指在后,反复揉捏、提拿肩部肌肉。两侧交替进行。
  9、揉捏臂:一手放在对侧臂上,上下反复揉捏,先内侧后外侧,两侧交替进行。
  10、按揉腹部:两手重叠放在腹部,反复按揉,范围由小到大,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11、捶打腰:两手分别放在同侧腰部,由上而下反复搓揉。然后,变掌为拳,反复捶打腰部。
  12、捏小腿:一侧小腿放在对侧大腿上,两手拇指向内,四肢向外,上下反复揉捏,两侧交替进行。
  13、摇动踝:一侧小腿放在对侧大腿上,一手放在跟腱上,反复揉捏;另一手抓住足的前部,先顺时针,后逆时针转动踝关节。两侧交替进行。
  14、揉捏足:一侧小腿放在对侧大腿上,一手托住足跟,另一手反复揉捏足底,两侧交替进行。
  注意事项:
  1、按摩一般取坐位,按摩前先静坐片刻,全身放松。
  2、按摩轻重以自我感觉舒适为宜,头面部应轻,四肢及腰背部稍重。
  3、按摩时可以做全套,也可以选几个动作。一般以早晨起床按摩头面部,晚上休息前按摩全身为好。推拿治疗小儿痱子 其他 针灸推拿
  1。用拇指推肺经、心经、肝经、天河水、六腑,各100次。
  2。用拇指点压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各2分钟。
  3。用手指掐揉多汗点、神门、大陵、劳宫、心穴,各2分钟。
  4。用拇指点揉曲池、合谷,各2分钟。
  上述方法每次反复操作两遍,每日两次推拿治疗小儿咳嗽 其他 针灸推拿 1。用拇指推脾经、肺经各100次。
  2。用拇指罗纹面在小儿掌心内八卦处;作旋转运摩;左右手各1分钟。
  3。用中指在天突和膻中穴上;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各2分钟。
  4。用手指点揉肺穴、咳喘点、胸腔呼吸器区;每穴点揉2分钟。
  5。用拇指推大鱼际区100次。
  上述方法每次反复操作两遍,每日两次。推拿治疗小儿贫血 其他 针灸推拿 1。用手指掐揉神门、大陵、手心、肾2,反复操作5分钟。
  2。用手指点揉手背腕横纹外侧端凹陷处阳谷和足三里;反复点揉3分钟。
  3。用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速续地捏拿患儿肌肤,两手交替边捏拿边向上推进,自尾骶部开始,捏拿至枕颈部,反复操作3~5遍。
  4。用单手四指罗纹面,绕肚脐周围作顺时针摩腹5分钟。
  上述方法每次反复操作两遍,每日两次。推拿治疗小儿湿疹 其他 针灸推拿 1。用拇指推脾经、肺经、心经、肾经、天河水各100次。
  2。用拇指点揉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各2分钟。
  3。用拇指点揉足三里、丰隆穴各2分钟。
  4。用拇指点压曲池、合谷各2分钟。
  上述方法每次反复操作两遍,每日两次。推拿治疗小儿厌食 其他 针灸推拿 1。用拇指推脾经、心经、肝经、肾经各100次。
  2。用单手四指罗纹面绕脐作顺时摩腹5分钟,然后扩大范围摩动全腹2分钟。
  3。用手指搓揉胃脾大肠区5分钟。
  4。用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捏拿患儿肌肤;两手交替边捏拿边向上推进,自尾骶部开始;捏拿到枕颈部,反复操作3~5遍。
  上述方法每次反复操作两遍,每日两次失眠久不愈耳穴埋小豆 其他 针灸推拿
  耳穴埋豆疗法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失眠症有较好疗效。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可参照耳穴图取神门、肝、胆、脾、胃、心、肾穴位。然后取生王不留行(一味中药)耳穴埋豆法。首先消毒耳穴或耳廓,待消毒干后,用镊子夹取粘有生王不留行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好。耳穴贴压时要稍施压力,按压数秒即可。每贴压1次,在耳穴上可保留3~5天,期间患者每日要自行按压2~3次,贴压5天为一个疗程。
  患者在试用此验方时,可采取两耳轮换贴压。此外,买不到生王不留行的地方可以用小米代替。针灸体位选择 其他 针灸推拿
  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的是否适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如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的病人,采用坐位,易使病人感到疲劳,往往易于发生晕针。又如体位选择不当,在针刺施术时或在留针过程中,病人常因移动体位而造成弯针、带针甚至发生折针事故。
  因此根据处方选取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临床上针刺时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②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③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④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⑤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⑥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在临床上除上述常用体位外,对某些腧穴则应根据腧穴的具体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部位。同时也应注意根据处方所取腧穴的位置,尽可能用一种体位而能针刺处方所列腧穴时,就不应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体位。如因治疗需要和某些腧穴定位的特点而必须采用两种不同体位时,应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病人感到疲劳或晕针等。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其他 针灸推拿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是指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疗效、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取穴的正确性,不仅指其皮肤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腧穴看作是一个小点,而应有一个立体的腧穴概念。临床上针刺同一个腧穴,如果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那么刺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刺感应和治疗的效果,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针刺操作的熟练程度,是与其能否恰当地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密切相关的。临证时所取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主要根据施术部位、治疗需要、患者体质体形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一。针刺的角度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其角度的大小,应根据腧穴部位、病性病位、手法要求等特点而定。针刺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平刺三类。
  1.直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直刺法适用于针刺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的腧穴。
  2.斜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腧穴。斜刺法适用于针刺皮肉较为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和在关节部的腧穴,在施用某种行气、调气手法时,亦常用斜刺法
  3.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横向刺入腧穴,平刺法适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如头皮部、颜面部、胸骨部腧穴,透穴刺法中的横透法和头皮针法、腕踝针法,都用平刺法。
  二。针刺的方向针刺方向,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简称针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针刺方向虽与针刺角度相关,如头面部腧穴多用平刺,颈项,咽喉部腧穴多用横刺,胸部正中线腧穴多用平刺,侧胸部腧穴多用斜刺,腹部腧穴多用直刺,腰背部腧穴多用斜刺或直刺,四肢部腧穴一般多用直刺等。但进计角度主要以穴位所在部位的特点为准,而针刺方向则是根据不同病症治疗的需要而定。仅以颊车穴为例,若用作治疗颔病、颊痛、口噤不开等症时,针尖朝向颞部斜刺,使针感放射至整个颊部;当治疗面瘫、口眼歪斜时,针尖向口吻横刺;而治疗痄腮时,针尖向腮腺部斜刺;但治疗牙痛时则用直刺。
  三。针刺的深度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人喻穴皮肉的深浅。掌握针刺的深度,应以既要有针下气至感觉,又不伤及组织器官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时,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经脉循行深浅、季节时令、医者针法经验和得气的需要等诸多因素作综合考虑,灵活掌握。正如《素问·刺要论》指出:“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深浅不得,反为大贼”,强调针刺的深度必须适当。怎样正确掌握针刺深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瘦人,浅而疾之;壮士、肥人,深而留之”;老年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青壮之龄,血气方刚,可适当深之。
  2.体度患者的体质、体形,有肥瘦、强弱之分。《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张志聪亦说:“知形之肥瘦,则知用针之深浅”。可见,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可适当深刺。
  3.部位凡头面和胸背部腧穴针刺宜浅,四肢和臀腹部腧穴针刺可适当深刺。
  4.经络经络在人体的分布和属性是有深有浅,属阴属阳之不同。古代文献认为经脉较深,刺经可深,络脉较浅,刺络宜浅;阳经属表宜浅刺,阴经属里宜深刺。如《灵枢·阴阳清浊》所云:“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大凡循行于肘臂、腿膝部位的经脉较深,故刺之宜深;循行于腕踝、指蹠部位的经脉较浅,故刺之应浅。
  5.病情《灵枢·卫气失常》指出:“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灵枢·终始》亦说:“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说明针刺深浅必须根据病性病机辨证而施。
  6.手法《医学人门》云:“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难经》指出:“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均说明针刺手法中的深浅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当深反浅,则未及于营而反伤于卫;当浅反深,则诛伐太过而损及于荣。
  7.时令人体与时令息息相关,针刺必须因时而异,《素问·诊要经终论》说:“春夏秋冬,各有所制”。在针刺深度上既要根据病情,又要结合时令。《灵枢·本输》说:“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