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4 节
作者:猫王      更新:2021-05-04 17:26      字数:4725
  庋唤鲇欣谑乱担灿欣谏硇慕】岛挽畈⊙幽辍?br />
  注重养德 其他 中医养生 注重养德
  讲究养生之道,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首要养德。古代学者早就提出“仁者寿”的理论。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生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即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获得高寿。
  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人友好,乐于助人,是养生重要的一环。《孙真人卫生歌》说得好:“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这是修身养性的至理。唐代名医孙思邈不受名利之诱,献身医道,为大众解除疾苦。凡病家请求出诊,他从不瞻前顾后,不考虑自己的吉凶安危,也不惧怕路途遥远艰险,无论昼夜寒暑、饥渴疲劳,都要“一心赴救”,而且从不问地位高低,贵贱贫富,也不念恩怨亲疏,一视同仁。他不仅在工作中不辞劳苦,而且在医学研究上孜孜不倦,以古稀之年写下了《千金要方》,直至百岁高龄,仍然思路敏捷,老而不衰,完成了《千金翼方》,至102岁去世。与此相反,缺乏道德修养的人,特别是那些被名利枷锁困住手脚的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往往会未老先衰,自然难登“仁寿之域”。
  顺时调神 其他 中医养生 顺时调神
  人们的起居作息要顺应气候变化,并且要按照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来安排生活。而养神也应随着四时变化而不断地调节,即从精神上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这是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顺应四时调节精神变化有利健康。
  春天,大地回苏,万物生机勃勃,春阳上升,人们的情志也应随着春天生发之机而生,使神情向上,调动一天的积极因素,从精神上与春天一样保持欣欣向荣的生发之气。
  夏天,大地生机盎然,万物茂盛,人们的情志也应随着盛夏使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处于向上向外的趋势。“使志勿怒”,即夏日炎热,心绪躁烦,静神可宁心,静可胜躁,可除暑热心烦。为了避免中暑,还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久之者热不可伤心。俗话:“心静自然凉”。又有诗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此即夏日人的情志应以静为宜,不急躁以免助炎热之邪。
  秋天,万物回收,肃杀之气为主,人的情志也应收敛,处于平静向内的状态。“使志安宁”,以不受肃杀之气影响,精神内守,不躁不急,收敛神气,与秋天一起保持平和,这是从精神上说养收的道理。
  冬天,寒风凛冽,万物蛰伏,人的情志也应伏藏于内,不要显露于外,“使志若伏若匿”,保护自己的阳气,若有私意不可暴露,以防寒邪伤阳,扰乱内藏的精神状态。这是冬季情志的调节,以奉养藏之道。
  养生之根…德与性 其他 中医养生 养生之根…德与性
  在道德修养与健康、养生和关系方面,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和养生家都把养性和养德放在养生的重要位置,甚至看成是“养生之根”
  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同情、友爱的情感。寿,则有两层含意:其一是指人的实际寿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谓之寿”。也就是说,有些人他们的实际寿命也许并不很长,但他们的业绩和英名却可以传之久远,其寿可以说超过常人。
  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在物质享受上贪心不足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已,损公肥私,自已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
  孟子提出了“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把仁义看得高于生命,认为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来成为仁人志士的养德名言。他还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社会风尚。他认为良好的首先修养与练气功一样,有益于人体健康,每一个人都应“善养浩然之气”。
  汉代董促舒指出“养心靠义”,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悦,心理健康常存。“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在之美以养其身。
  唐代孙思邈在中写道:“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在经也。
  明代的称:”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张景岳在中写道:唯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简明地道出了为善;快乐与养生之间的联系。
  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提出了常存安静心;常存正觉心;常存欢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等;作为养德要诀。
  清静养神 其他 中医养生 清静养神
  俗话说:“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只有心理清静,才能得以调心养神守精。心静神安,精气逐渐充盛,形体健壮,真气内从,邪不可侵;心神躁动不安,精气日益耗损,使形气早衰。要达到心静,就必须祛除杂念,条畅情志,这样才可使心神静养,精神内守,脏腑旺盛,病无所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为无为之事,乐恬澹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可?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金元医家刘河间也说:“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心静可以胜躁治乱,可以抗衰老延年。思想上清静无为,并不是要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做一个无志向、无抱负的庸人,而是要树雄心、立大志,排除杂念,驱除烦恼,专心致志,更有利于学习工作,更有利于机体的正常生理代谢。
  清静养神还要放弃对名利的追逐,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批评道:“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他告诫人们,醉心于名利的人,身体衰惫了,要名利还有什么用呢?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就会劳伤心神,使身体早衰。
  在物质生活方面,人当知足常乐。不能奢求无度,胡思乱想,永不满足。不然,就会扰乱心神,影响脏腑组织的正常功能,因此,要保持心理健康,就应做到清心寡欲。老年人当绝欲,静养心神。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妒忌,此是古人养生之诀窍。
  解忧五法 其他 中医养生 解忧五法
  “愁一愁,白了头”这是每个人都知道和明白的谚语。然而,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免不了要碰到不如意的事,使我们烦恼、忧愁。长期的烦恼、忧郁会使身体得病,因而,我们要进行解忧去烦,以下有五个方面介绍:
  多关心别人
  当一个人忧闷烦恼的时候,可以试着去帮助和关心别人。这样,你可以了解到别人可能也有不少痛苦,甚至他的痛苦比自己还要多,他的忧闷、愁思比自己还要深;另一方面,起码是当时,可以适度缓解自己心中的忧闷与烦恼。
  郊游或旅行
  如果身体正常,可投身到大自然中去郊游或旅游。如长期写作的人感到心情不快时,可以放下纸笔到庭院或花圃中去走一走;也可安排一次旅游,到大自然中去,欣赏一下大自然的高山名川,一可以解除疲劳,二可以心情舒畅,忘记心中的不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你也许会想,“我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没有,好象没有过。”
  广交朋友
  当一个人寂寞无聊的时候,最容易陷入一种忧烦的氛围之中,这时最好不要独处于寂寞之中,应该主动地多接近一些乐观、通达的朋友,远避寂寞。待人诚恳、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朋友,无形之中会使你变得豁达开朗,忘却忧愁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创造生活的潜在能力。
  洗浴解忧
  当一个人心情忧闷之时,入浴片刻,也是一种解除忧愁的好方法。不管冷浴热浴,只须几分钟,浴后的感觉一定是轻松舒畅,洗去了不少忧愁和烦恼的情绪,有兴趣者,不妨一试。
  养生奇方—养德 其他 中医养生 养生奇方—养德
  唐代著名禅师石头希迁称石头和尚,九十一岁时无疾而终,谥号天际大师。希迁曾为世人开列十味奇药:“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服用方法为:“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无瘥。切忌言清浊,利己损人,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希迁的养生奇方其精要在于养德。养德“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却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
  德高者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与人为善”的助人行为中,会唤起他人对自己的感激、欢喜和热情,由此而产生的温暖的感觉,将有助于彻底免除精神紧张。医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与别人在一起,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比缺少社会关系,无交往的孤独者长寿2。5倍。
  德高者正直、富于爱心,遇事出于公心,宁静处世,不为世俗势利所动。德高者对人、对事胸襟开阔,无私坦荡,光明磊落,故而无忧无愁,无患无求。身心处于谈泊宁静的良好状态之中,必然有利于健康长寿。
  养生重养德是传统养生理论的一大代表,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知足常乐 其他 中医养生 知足常乐
  “知足者常乐”一语,出自《论语》。意思是说,对自己目前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有一客观的认识,从各方面感到满足而又无过多的、不切实际的奢望,并能始终保持精神上的愉快和情绪上的安定。
  但是,人生在世,不可能对工作和生活没有一点追求和期望,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因此,“知足”在某种程度上是衡量一个人在对待客观物质和精神追求上的认识水平。
  “知足”,实际上讲的是心理健康。其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其一,要有自我控制能力。无论周围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诱惑亦不为所动,以保持精神上的节制和坦荡。其二,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对各种外界影响,不想入非非,不过度思虑,以保持人体的形与神统一。其三,常使内心处于平衡的满足状态。即对自己的经济、名誉、地位等都能随遇而安、内心平衡。讲得再具体些,就是要知足于当前的生活条件。生活上的追求与享受是永无止境的。所谓“人心不足”、“贪得无厌”,就是指那些盲目攀比、对生活条件永无满足的人。要知足于当前的工作岗位,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机遇以及文化水准不同,就决定了他们之间工作性质的不同,但无论从事哪一行,都是为社会服务。若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至于见异思迁。要知足于家庭生活的和睦,在现实生活中,再好的家庭也会有不协调的时候,作为家庭中的一员,要主动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无论谁的过错,也要最大限度地做到宽容和理解。感情的交流从来都是心心相通的,在相互谦让、理解、大度等姿态的促进、影响下,定会使家庭关系和谐、融洽,更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望、从而保证每个人以愉快轻松的心绪来从事各项工作。
  不过,“知足”不等于满足现状,停滞不前。人总是要有进取心的,对待事业永无“知足”可言,对待物质追求,则应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只有这样,才能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情绪上的稳定。
  保持清心寡欲 其他 中医养生 保持清心寡欲
  所谓“清心寡欲”,其目的就是要控制私欲,心要清正恬静,不作非分的妄想。
  人的欲望是无究的,如果私心杂念太多,非分之想太杂,当你求之不得时,就会产生忧愁、悲伤,为之思虑过度而伤神至病。
  孟子曾经指出,不动心——寡欲——收心,最后达到“养吾浩然之气”,不以一得为喜,不以一失为忧,以保持内心的清静。反之,心不静则神躁动,神不安则心气乱,精神必然耗散,精气亦必亏损,邪气当乘虚而入,以使百病萌生。
  清心寡欲,恬淡虚无,原是道家的养生要旨。但我们所说的恬淡虚无是与一个人浑浑噩噩、无所作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朱丹溪认为,人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为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从心理养生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