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94 节
作者:
猫王 更新:2021-05-04 17:26 字数:4754
何明指出,感冒、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可以通过服用中药来预防,如服用1-3个月玉屏风散冲剂,一天二次,一次一袋。另外,还可以根据人的不同体质选择西洋参泡茶等。
★特别提醒:从往年看,部分老年人在感冒初期自行服药,结果用药不当反而使病情加重,来医院时已转成肺炎等并发症,因此老年人患感冒后更要及时就医。
心血管疾病乘虚而入
何明主任医师指出,秋季是心脑血管病发病较高的季节。气候变化引起的冷刺激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毛细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增高,心脏负荷加重,脑缺血。另外,秋季气候干燥,体内水分消耗过大,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易导致脑血管病发生。
症状:数日或数周有乏力、头晕、烦躁、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频繁、剧烈、持久的情况
出谋划策:首先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其次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定时定点休息,防止过度疲劳。
另外,控制体重也很必要。过度肥胖会使心脏负荷加重,应该限制总热量的摄入,平时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高血压者要坚持服药,高血脂者要注意降低血脂,还要戒烟限酒,但可适量饮用红葡萄酒。
★特别提醒:老年人最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以备发病时及早服药。
儿童腹泻秋末高发
每年秋天,儿童秋季腹泻和感冒发烧一样普遍。何明教授指出,从中医来看,秋天小儿脾胃易受寒凉,因而容易发生秋季腹泻。
症状:秋季腹泻是一种儿童常见病,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1月是该病高发期,两岁以下的婴幼儿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发病后往往症状较重。4至36月龄的儿童最易受其危害。秋季腹泻发病前常有一到两天的发热、咳嗽、流涕症状,接着出现喷射性的腹泻,一天腹泻10多次,严重的甚至腹泻三四十次。
出谋划策:要及时补充水及电解质。对于轻度腹泻的患儿,可口服足够的液体预防脱水,用米汤500毫升加1。75克盐分次喂服,也可用500毫升白开水加10克白糖加1。75克盐煮开后分次喂服,医院已配制好的口服补液盐给患儿服用更合适。
★特别提醒:小儿出现腹泻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一旦孩子患上秋季腹泻,家长还要注意孩子有无心率加快等症状;此外还要注意饮食搭配,以防出现营养不良。
秋燥夹击人体健康
何明主任医师指出,秋天气候转为干燥,对人体健康和新陈代谢会产生很大影响。从中医理论来看,人体与气候和外环境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如果不加注意很容易发生疾病。如秋天前有夏火之余气、后有近冬之寒气,加之气候干燥,秋阳暴晒燥邪易致病。初秋燥热相合侵犯人体,称之为温燥;当深秋近冬之际,秋风凉刹,燥邪与寒气相合侵犯人体,其病称为凉燥。温燥与秋燥统称为秋燥。
症状:秋燥易伤人津液,人们常会出现阴虚火旺,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音哑、大便干、小便短少现象;燥邪伤肺,常出现燥咳症状,表现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等。
出谋划策:适当增加营养,如蛋白质、蔬菜等,多喝水,适当到户外活动。针对秋燥,可以用一些润燥的中药如沙参、麦冬、云竹、百合等做药膳(粥或汤),还可服用麦冬百合银耳汤、银耳鲜藕汤、冰糖煮梨水、菊花麦冬泡茶等,均可以清火润肺,起到保健作用。肿瘤患者还可选择服用贞芪扶正胶囊或冲剂,以增强抵抗力。儿童脾胃功能差重在三养
其他 中医养生 儿童厌食、消瘦、大便干燥、贫血通常都与胃病有关。其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差,尤其是初秋时节,症状更加明显。
上海市名老中医丁学屏教授认为,孩子先天脾胃虚,易引起肠胃功能不良。儿童因语言交流能力差一般无不适主诉,如果有明显胃痛现象,说明病情比较严重,很可能已经出现浅表性胃炎和溃疡。对于儿童这种常见的脾胃问题,调整肠胃功能和养成良好习惯比药物治疗更有意义。上海瑞星医院消化内科石赛宝主任有一套“三养”理论。
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首先儿童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现代医学证明,幽门螺旋杆菌可通过口对口传染,所以对儿童应采取分食制,减少家长把幽门螺旋杆菌传染给儿童的机会。我国无症状儿童人群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升高,许多患儿都是通过家长传染的。孩子最好与家人分餐,以防交叉感染。同时,纠正孩子喜欢咬手指、啃异物的坏习惯也很重要,避免细菌侵入胃中。
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导致儿童饮食功能紊乱。孩子要少吃炸鸡、冰可乐、巧克力等刺激性的食品,以免伤害孩子肠胃。小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各个脏腑尚未发育完善,如果对生冷饮食、油腻食物没有节制,肠胃得不到休息,形成积滞,日久便出现厌食、消化不良、大便异常,导致各种胃部疾病的发生。要注意主食与辅食的比例,中医认为五谷养胃,粮食对于肠胃最有好处。
建立良好喂养方式
其次,家长要建立良好的喂养习惯,尤其是祖辈带孙辈需要更加注意。喂养时,必须注意个人卫生习惯。不少孩子学习紧张,加之疲劳过度,刺激胃肠功能,长此以往,厌食、胃痛、胃炎等屡屡发生,如果治疗不及时,有可能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胃病由于初起症状不明显,往往容易被家长忽视。家长要重视儿童厌食、胃部不适等症状,不能因工作繁忙而忽略孩子的一些细小变化。而且当心不能让孩子腹部着凉,天气转冷后注意不要让孩子吃冷食。
重视肠胃调理养护
最后就是对儿童胃肠机能的调理养护。小儿的胃是很娇嫩的,调整胃肠机能需要十分小心。石主任认为,对儿童胃炎如果进行单纯抗生素治疗,对胃部的刺激较大,引起胃部更加不适,儿童不能配合而中断治疗,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胃病治疗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否则容易复发。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胃病的根本。用中医调理开胃,等儿童胃肠机能恢复或增强后,再使用抗生素治疗。但是中药苦口,孩子也难以接受,所以将中药味改变,使之口感良好也非常重要。
特别需要一提的是,有些家长擅自给儿童服用一些助消化药物和健胃药,只是在成人剂量上作了减少,这是万万不可取的。儿童胃病与成人的治疗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儿童发生胃部不适或者厌食时千万不要乱服药,最好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明确诊断,对症运用儿童剂型。秋季养生小心“贼风”
其他 中医养生 秋天是冬夏季风活动的过渡时期,气候多变,早晚温差大,冷热失常,往往使人措手不及,外邪乘虚而人,容易生病。这里的“外邪”就是人们所说的“贼风”。
秋季白天仍然很热,但是一到夜间,就会凉风习习。有的人爱开窗而睡,很容易受“贼风”侵袭。这是因为睡眠中人体各器官活动减弱,免疫机能降低,阵阵凉风吹起的地面尘土以及细菌病
毒乘虚而入,会引起咽炎、气管炎等症状;“贼风”吹在熟睡者的头面部,第二天早上容易引起偏头痛,甚至口歪眼斜、流口水,这主要是病毒侵犯了人体,导致了面部神经麻痹;“贼风”吹在没盖被子的腹部上,还会引起腹泻;“贼风”还常常招来蚊子,吮吸血液,同时,把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传给被叮咬者;夜间的“贼风”还使肌肉处于紧张性收缩状态,不能充分松驰休息,使肌肉代谢酸性物质堆积,致使第二天全身酸痛,疲乏无力。
人们常用“多事之秋”来比喻秋天多变的天气,这恐怕就是“贼风”的罪过。预防“贼风”侵袭,一方面平时注意穿衣、盖被,不要因为白天较热就减衣;另一方面,也不要过早地穿上棉衣,冻一冻,即“秋冻”,也会对秋季的“贼风”增加抵御力。初秋暑未消秋冻有讲究
其他 中医养生
初秋暑热未消,气温仍高,显然“冻冻”无妨,无须急忙加衣。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这时是“秋冻”的较佳时期,尤其青壮年,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晚秋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特别是秋冬交接之时,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骤降,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我国南北两方因地理位置不同,在气候上亦有所差异。一般南方秋凉来得迟,日间温差变化不是很大,甚至入冬仍不甚寒冷,故不必过快添衣,并可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而北方则不同,说冷就冷,白昼温差大,因此切勿盲目去“冻”,以防感受风寒。
就人体而言,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自身调节能力较差,遇到寒冷刺激,身体会很快发生不良反应,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人到老年,阴阳俱衰,全身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寒冷刺激可导致支气管和血管痉挛收缩,不但易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旧病复发,甚至有些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高血压病人发生中风。所以,小儿及老年人“秋冻”当慎之又慎!中医四季养生的原则
其他 中医养生
自古以来,人们都希望健康,更渴望长寿。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明生活的日益丰富,健康与长寿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但是如何才能健康?又怎样才能长寿?人们曾做过各种寻找灵丹妙药的试探,甚至采取神秘的法术,但结果却是徙劳无益。尽管灵丹妙药没有,神秘的法术亦不存在,但整个人类的寿命却正在不断延长。
据报道,17世纪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20见,18世纪为30岁,19世纪以前为40岁,1920年为55岁,1935年为60岁,1952年为68岁,而目前已经达到70岁左右。且有不少发达国家都先后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可以预料,到2000年的时候,将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人的平均寿命会接近或达到80岁左右。现存的最早的我国医学经典名著《黄帝内经》里所说的〃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在不久的将来,将不再是人类的梦想,而是活生生的事实。尽管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诸如先天遗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营养状况、个人职业等等,但能否讲究养生之道,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关于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的关系,《黄帝内经》里非常清楚地指出:〃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从而指出了能否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关键,是在于人们是否能够懂得养生之道。上古代的圣贤人由于掌握养生之道,年纪活到了100多岁,而形体、动作不显得衰老,但现在的一些人,因不注意养生,往往活不到50岁,形体就衰老了。人不可能不死,但是可以通过后天调养,逐渐增强体质,提高康复力、抗衰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但重要的是-顺时养生。正如《内经灵枢。本神篇》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视是活的意思;长生久视,是延长生命,不易衰老的意思。为何能延长生命呢?是因为〃僻邪不至〃,僻邪,指不正之气,僻邪不至,是说病邪不能侵袭。而病邪不能侵袭的关键又在于〃顺四时而适寒暑〃,这里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为什么这样说呢?《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里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些都说明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正如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这与现代认为,生命产生的条件,正是天地间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人类需要摄取饮食、呼吸空气与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从而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祖国医学理论认为,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而自然气候的变化,关系着阴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取决于六经和五脏之气的协调。因此,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