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9 节
作者:
猫王 更新:2021-05-04 17:26 字数:4700
至肾气衰至一定限度,天癸便趋衰竭,于是男女都丧失生殖能力,从形体上来看,人体就展现从盛壮到衰老的征象。如《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肾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是指先天之精发育为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灵枢。刺节真邪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是指作为人体精气之本源受后天培育充养形体。这为后世关于肾主生殖,肾主生长衰老,并称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医学从肾气衰竭探讨衰老原理,从生殖功能状况判断衰老进度以及节欲保精防衰老的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天人相应”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天人相应”为《内经》基本学术思想,而“生气通天”是《内经》中“天人相应”观的组成部分。生命之气通于天,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脏腑、经络及精气神的活动相互协调,也是一个整体,从而构成有序的生命活动及其过程。因此,凡自然环境的异常和人类自身的身心活动均可影响其生理活动而致病。如《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金匦真言论》云:“五脏应四时,各有所受。”《内经》云:“肝旺于春,心旺于长夏,脾旺于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又云:“春气在经脉,夏气在经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疾病耗伤人体的脏腑、经络及精气神,就会导致病理性衰老,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所以,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才能够减少疾病,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论述,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概括。中医养生理论就是建立在这种人与自然相应的思想基础之上。
3。中医养生的基本方法
法于阴阳
人体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二气的协调,而且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是相互通应的,也要达到协调统一。所以养生应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一天之内随昼夜阴阳消长进退,人的新陈代谢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如《内经》云:“以一日分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又云:“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人体阳,白天多趋向于表,夜晚多趋向于里。因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法;“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昭示养生要旨,内则精神专一,外则顺应自然,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此“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若违背了这一规律,内有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九窍功能障碍;外有肌肉壅阻而不滑利,卫气不固而腠理疏松,则邪气为害,正气削弱,疾病丛生而短折寿命。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解释:“夫百病者,多以旦惠、昼夜、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惠;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和于术数,就是正确掌握各种养生方法和技术。养生术种类繁多,门派各异,方法独特。有以自我修炼为主,如气功、导引、自我按摩、各种拳术等。有借助外力外物的,如保健针灸、食饵药补等。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各种养生术均有各自的宗旨、特点和针对性,要根据这些养生术的原理、特点和要求,结合本人情况,因人、因时、因地选择为宜。二是各种养生术都有特定的方法、要求,掌握其技巧和要领至关重要,一般需要有指导,否则极易出偏,甚至走火入魔;食饮有节,讲究和五味忌偏嗜,适寒温、节饥饱;起居有常,生活、工作有规律;不妄作劳,是指身、心、房事劳作均应适度,这样才能使形体与神明协调共存,故而健康应是形体无病痛之扰,情思无偏造之苦,身心和谐的生理状态。生长壮老是生命的必然过程,衰老不可避免,自有天年之限,但可以通过养生活动保持身心和谐、躯体与机能和谐,这便是生理性衰老,古称“寿尔康”。届时虽然形神皆不及少壮,但仍可以维持相应水平,生活自理,精神不败。欲达此目的,关键在于预防早衰。而环境不良、妄行不节而扰动脏腑、耗伤精气,致使淫邪内生、外邪侵袭,真邪相攻,精气衰败,形神相失,则衰老早至,即病理性衰老,也是现代提出的亚健康状态概念的理论基础。恬忮虚无,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主要是调和情绪,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排除杂念,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干扰气机的正常运动,维护体内气化活动的良好环境。《内经》在各种养生方法中,特别强调精神调养。精神活动是由五脏所产生的,又能反作用于五脏,影响生理活动,故《灵枢·本脏》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因而《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内经》以心为精神之主宰,调心以使“主明”,说明调养精神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为后世医家所遵循。及时避邪毒虽然影响人体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但是疾病的侵害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减少疾病,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综观中医学病因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个方面。避免这些致病因素的侵害,人体就能保持健康状态,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索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即外因,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之六气在正常情况下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条件。而六气的异常变化,则成为导致人体疾病的六淫,成为致病因素。此外,尚有“疫疠之气”等各种外界致病因素的困扰。所以,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七情所伤,情志致病是中医病因学说的内因。人之七情,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对外界事物和现象所做出的反映。不论是古代文献记载还是临床所见,因情志失调而导致疾病的案例是很多的。所以对于养生而言,调节情志,重视精神的调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中医病因学说的不内外因是指饮食、劳逸、外伤等各种致病因素。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总是以“适度”为原则的。生命活动中任何环节的过度或不及,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饮食上的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劳逸中的过劳、过逸,都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饮食上应当遵循“谨和无味”的法则,在劳逸方面要做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同时避免各种外伤的侵害,以此而达到“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的目的。
《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渴望健康长寿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而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为现代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的防治也提出了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吃枣应该慢吐核 其他 中医养生
大枣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独特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甚至含枣核也有功用,口中含枣核来“制造”津液治口干。红枣入口,吃完枣肉,留核在嘴里含上半天,口水常有,觉得多了就咽下去,既不影响说话,也不影响喝水。
李时珍指出,口干的原因是“人有病,则心肾不交,肾水不上,故津液干而真气耗也”。如何让人口中的津液“泉涌”呢?李时珍很推崇这种口含枣核的方法:“常含枣核治气,令口行津液,咽之佳。”“此皆借枣以生津受气,而咽之又能达黄宫”,借口中含枣核来“制造”津液。腰痛重在预防
其他 中医养生 江苏省中医院采用推拿为主综合疗法治疗腰痛已经取得显著疗效,整体推拿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专家强调,对腰痛最重要的措施是预防。
据悉,各种各样原因引起的腰痛发病率很高,虽然治疗方法较多,但目前尚缺乏“灵丹妙药”。该院推拿科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推拿治疗各科病症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对腰腿痛、颈椎病等患者采用推拿为主配合针灸、拔罐、牵引、微波治疗,半导体激光治疗以及中药汽疗等综合疗法,疗效显著。如采用推拿运动疗法,或芒针透刺加腰椎整复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采用手法、针刺、颈椎牵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颈椎病;采用常规推拿手法加腰椎后扳拔伸法,配合针刺、拔罐、腰椎牵引、中药药浴等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成为推拿科的治疗优势,并赢得了患者的信赖。
专家指出,中医学一直强调“未病先防,防重于治”,对腰痛也是同样。人体的腰部结构复杂,软组织较多,活动范围广,负荷相当大,容易导致腰部扭伤。如果我们根据个人的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及工作情况在多方面加以注意,很好地保护腰部,那么腰痛的发病率、病情严重程度及复发率将会明显降低。腰痛预防的措施不仅要放在劳动保护等方面,更重要的要放在站、坐、卧、行等日常的点滴活动中去。
专家提醒,患有腰痛的女性不宜穿高跟鞋行走,鞋跟高度3厘米左右较合适。因为鞋跟高度增加1厘米,腰椎的后伸及腰背肌的收缩就会成倍增加,这样腰痛的机会就大大增加。此外,上、下楼时如果行走姿势不当,会出现脚“踏空”而闪腰的情况。良好的行走姿势可以预防、治疗腰痛。同时,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运动,如游泳、仰卧屈腿挺腹、倒走等,配合自我按摩腰部,增强腰部血液循环,加强腰背肌力量,可减少腰痛症状的复发。《泰定养生主论》谈养生
其他 中医养生 《泰定养生主论》,元代吴人王王圭著。王王圭爱好炼丹之术,更精于医道,活了九十多岁。全书凡16卷,所谈养生内容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1。养生须自婚合、孕育、婴幼、童年开始。本书认为:“病蛾无能茧之蚕,破蕊无结实之果。”只有父强母壮,精满血盈,其子方能健康长寿。因此,养生须自婚合、孕育开始。怀妊之后,即须谨守禁忌,避房事,节喜怒,慎劳逸,怡性情,以利于胎儿健康成长。还应仿效周文王设“胎教”之法,使孕妇经常观看镀金美玉,盛粮食的容器,山川名画,听诵经史传集,使这些灵秀之气入胎儿之体内,有利于胎儿智力发育。婴儿出生之后,又当依法调护,如拭舌、护脐、浴儿、服药等。
2。壮岁养生以养心为要务。王氏本着《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之旨,强调“心者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他还认为,《庄子·养生主》篇之义,以心为养生之主。因此,养生以养心为首务。养心须自幼年开始。成人之后,置身社会,在与人交往之时,善养生者,必须去私欲,畅情志,戒躁妄,勿孜孜汲汲于名利之场,“消息否泰(世道盛衰)而行之藏之,量才能而负之荷之,以不流于物故为之摄,以其分故为之养”,不做那些“才不退而强思,力不胜而强举”之事,存怡和之心,防止精神和形体的过度伤害,积精全神,即可延年益寿。
3。老年养生在精神修养和生活调护上,强调预防为主。在精神修养方面,本书引用孔子之语:“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主张应去掉患得患失的思想,以避免“趑趄嗫嚅而未决,寤寐惊悸而不安”,影响身体健康。书中还取老子所说“以其厚生,所以伤生”为依据,强调老年养生之道,应当读前贤破幻之诗,“洗涤胸中郁结”,做到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妄发,声色不因循,滋味不耽嗜,神虑不邪思,无益之书不读,不急之劳莫务,保持心境清静,防止“内当万虑,昼夜无停”、“快心事过必为殃”,自然福寿绵长。在生活调护上,由于年老体衰,“神随物化,气由神消,荣卫告衰,七窍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