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81 节
作者:猫王      更新:2021-05-04 17:25      字数:4733
  狗⑾质褂霉髡淌皆硕髑碜逶硕矗殖终取N淖炙得魇恰耙晕模ㄕ龋┩ㄒ跹簟薄;褂姓垩阶逶硕畔掠幸磺蜃次铮彩瞧餍翟硕男翁?br />
  四、导引与治病关系:《导引图》文字说明中直接提到治病的项目共有:“烦”、“痛明”、“引聋”、“引温病”等12处,说明导引不仅对四肢部位的膝痛、消化系统的腹中,五官的耳目,甚至某些传染病的治疗有着密切关系。
  马王堆《导引图》所反映在医疗体育上的四个方面内容足以说明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应用医疗体育的国家。欧洲学者马亭伦承认,西方通过艾氏的介绍,从远东抄袭了中国的医疗体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也认为,西方现代的医疗体操实际上是从中国早期的体操传入欧洲演变而成的。所以,西方学者称呼中国是“医疗体操的祖国”。关公刮骨疗毒
  其他 中医常识
  三国时代,魏蜀吴恶战连场。有一次,关公(关云长)挥军攻打曹兵时,右臂中了敌人的毒箭。众将请关公班师回荆州调治,关公不允,说:“我不能因小小创伤,而误了军国大事。”
  众人只好四方访寻名医。一日,来了一个自称华佗的医生,他说听闻关公中了毒箭,特来医治。这时,关公的右臂痛得厉害,正和马良下棋来分散注意力,以免自己露出痛苦的表情而乱了军心。
  华佗看过关公的箭伤,说:“君侯的手臂若再不治理,恐怕便要废了!如果要根治,便得把君侯的手臂牢牢缚在柱上,然后我用刀把皮肉割开至见骨,刮去骨头上的毒,再敷上药,以线缝合,这才治得好,但恐君侯惧怕。”
  关公听了,笑说自己不是世间俗子,不怕痛,更不用把臂缚在柱上;并命人先送上食物,说:“先生远道而来,请先用酒菜!”
  关公陪着华佗吃了一会,便伸出了右臂,说:“现在就请动手,我照样下棋吃喝,请先生不要见怪!”
  华佗也不再说什么,取出一把尖刀,请人在关公的臂下放上一个盆子,看准了位置,下刀把关公的皮肉割开。
  关公吃喝如常,华佗气定神闲说:“我用刀把君侯骨头上的毒给刮走,这就好了!”
  华佗的手法娴熟,话刚说完,手上的刀子已经在关公手臂的骨头上来回刮,还发出悉悉的声音,流出的血也几乎注满了整个盆子。将士见到这情境,也掩面失色,惟独关公仍继续下棋吃喝,面不改容。
  不久,华佗把毒全刮走,敷上药,并把伤口缝合。关公要重赏他,华佗婉拒说:“因听闻君侯高义,特来医治!”说罢把一帖药留下,就头也不回,拜别走了。孙思邈为虎医伤 其他
  中医常识
  一天,孙思邈采药归来不久,忽听门外有惊天动地的叫声,抬头一看,一只斑斓猛虎正向这里冲来。孙思邈吓得几乎昏了过去,向旁边一闪,却见那猛虎来到门口不曾进屋,只在门外伏下身来,张着大嘴向屋里发出呻吟声。
  孙思邈看了一会儿,明白了。这虎来此没有伤人之意,看它那张着嘴、摇头呻吟的样子,肯定是口腔里有病。孙思邈便不害怕了,他来到门口,向虎嘴里一看,果然有一根长长的骨头卡在了虎的喉咙上。他顺手摸起身边一只串乡行医时用的铜铃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了虎口,一使劲,把那骨刺拔了下来,那虎疼得一合嘴,牙齿正好磕在铜制的串铃上,才没有伤着孙思邈的胳膊。所以,后来铃医们都把串铃叫做“虎撑”。骨刺取出后,老虎就地向孙思邈磕了三下头,走进了山林。打那看见孙思邈进山采药,那虎就来陪伴孙思邈,有时还让孙思邈骑在它身上。粢饭团治“怪病”
  其他 中医常识 清代初年,江苏出了一名医,名叫叶桂,他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勤奋好学,且先后拜了十七位名医为师,广取各家之长,自成一身,成为中医温病学的奠基人。
  话说某年盛夏的一天,叶桂被南京以铁公鸡著名的大官僚吕维其请到家中,原来三四天前吕大人的儿子嫌天气太热,就独自一人来到后花园荷花池边乘凉,躺着躺着,不知不觉睡了过去。一觉醒来,便觉得周身奇痒难忍,浑身上下碰到哪儿哪儿痛,连衣服也穿不得。叶桂仔细地诊视了病人,发现周身不红不肿,不寒不热,脸色如常,饮食照旧,脉象平和,不像是脏有病。于是叶桂来到公子乘凉的地方,但见池中荷花点点,绍波荡漾;池边碧柳成荫;叶桂仔细地看了柳树和地面,心中似有所悟,旋即回到房中为公子开方。方中写道:“白糯米三石,洗净蒸熟,做成饭团,连做三天。”并解释说:“公子之病,乃是邪恶在身,需用粢饭团方可驱逐。驱邪之法,当在南京最热闹之处,设摊发放饭团三天,凡衣衫褴褛者,每人发放四只。”吕维其一听,有如剜心般疼痛,可为了儿子,也只能照办。
  到了第三天傍晚,叶桂拿了两个粢米饭团来到吕维其儿子的卧室,用粢饭团在他身上、胳膊上、腿上滚来滚去。说也奇怪,不一会儿,刚才还躺在床上哭爹喊娘周身痛苦的吕公子,现在却一跃而起,完好如初。
  几天后,叶桂回到家中。但他巧治吕公子怪病的事早已在家乡传扬开了,弟子们也都急着问个明白。叶桂不慌不忙地说道:“吕公子的病说怪也不怪,关键是要审病求因,我在他乘凉的地方看见有许多毛毛虫被太阳暴晒,就会脱落下不少刺毛。由于刺毛很小,所以肉眼看不见,自己也不知道。可是一碰身上,刺毛就刺人,疼痛难忍。不懂这些事情,当然找不到病因,这些刺毛无法除掉,却可以利用粢米团的粘性把他们粘干净,病也就好了”。踏雪斋和扫叶庄
  其他 中医常识
  清朝,江苏吴县出了几位名医,最有名的一位叫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还有一位差不多和叶天士齐名,叫薛雪,号生白。叶、薛二位既是同乡,又是好朋友,两家住得也很近。
  乾隆年间,苏州流行大瘟疫,官府在此设立医局,救治老百姓,规定名医轮流参加义诊。这一天,医局里来了一名更夫,全身浮肿,皮肤肿成了黄白色,等候医生给他治病。
  薛雪先到医局,给这更夫诊脉后挥手让他出去,对他说:“你的病很重,没法治了,回去吧。”出了医局的大门,正好碰上叶天士来医局。叶天士在轿子里看到了更夫,便说:“这不是更夫吗,看你这病是由于烧蚊香中毒引起的,你跟我进来吧!”进和医局,叶天士给更夫开了两剂药,对他说:“不用害怕,吃了这两剂药就会好的。”薛雪在一边恰恰听到看到了这一切,认为叶天士是有意弄他的难堪,心中又恼又恨,回家后就把自己的书房改名为“扫叶庄”。
  叶天士听说后也非常生气,就把自己的书房改为“踏雪斋”,至此两人不再往来。
  后来,叶天士的母亲得了伤寒,叶天士小心翼翼地开了处方,可母亲吃了不见好转。这事传到薛雪那里,薛雪笑笑说:“这种病要是放在别的病人身上,叶天士早就用白虎汤了,而在自己的母亲身上就没办法了。”薛的一个弟子插话说:“白虎汤性重,他是怕老人受不了。”薛雪说:“她这病有里热,正是白虎汤症,药性虽重,非用不可。”这些话传到叶天士耳边以后,叶很便服薛雪的见解。他确实想到了白虎汤,也确实是担心母亲年高承受不了。听了薛雪的话后,就给母亲用了白虎汤,果然病很快好了。这件事教育了叶天士,觉得名医更应心胸宽阔,互相学习,就主动地去薛雪家登门拜访,两人重归于好。杏林的由来
  其他 中医常识
  董奉是汉代有名的中医大夫,相传他在府上给人治病时,不收取诊费,只要求患者在病愈之后,在他的家宅四周随意种下几棵杏树,一般是重病痊愈栽种五棵,轻病痊愈栽种一棵。
  几年之后,董奉住处的四周竟然有杏树十余棵了。远远望去,林深树密,茂盛葱郁,无边无际。春季繁花似锦,夏月浓荫葱葱,挂在树上的杏仁果实沉沉甸甸、金黄灿烂,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之后,人们看到杏林,便联想起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董奉先生,由此将给人健康保证的中医界称为“杏林”。提到“杏林”,便知医事。古往今来,“杏林春满”、“杏林春暖”成为病家赞颂医家医德高尚、不计报酬、医术高明的常用语。中医“免疫”思想的由来
  其他 中医常识
  在我国医学历史上,很早就有“免疫”的思想,这就是“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我国最古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提到,治病要用“毒药”,药没有“毒”性就治不了病。然而,有趣的是,最早把这种免疫思想付诸于实践,并最早从事免疫学研究的先驱,竟是醉心于炼丹的道教徙葛洪。
  葛洪,字稚川,别号朴子。他从小就喜欢读医书和炼丹书,长大后,更在热衷于炼丹术的同时,潜心研究医术,并成了东晋有名的医学家,老百姓有什么急病重病,常找他来医治。
  一天,有位40多岁的老农急冲冲地来到葛洪的家,焦急地对他说:“我的独生儿子被疯狗咬伤了,请您给想个办法,救他一命。”葛洪听了这话,也很焦急。因为他知道,人若是被疯狗咬伤,会非常痛苦,受不得半点剌激,哪怕是受到一点光,听到一点声音,都能引起抽搐,烦燥,尤其是怕水。听到水,谈到水,见到水,都会立刻咽喉痉挛。发病几小时内便可迅速死亡。葛洪在脑子里搜索着各种各样的药方,但很遗憾没有一个药方能治这种病。忽然,他有了主意:古人不是提倡用“以毒攻毒”的疗法治病吗,为什么不能用疯狗身上的毒物来治这种病呢?想到这儿,他便对老农说:“现在也没别的什么好办法。不过,我想用疯狗的脑髓涂在你儿子的伤口上,或许能让他脱离危险。”
  老农回到家后,如法行事。没曾想,还真管用,病人竟没发病。自那以后,葛洪又用这种方法给许多被疯狗咬伤的人治过病,效果挺不错。
  近代医学科学证明,在人被狂犬咬伤后,狂犬病毒便通过伤口浸入了人体。由于它与神经组织有特殊的亲和力,所以导致狂犬病的发作。狂犬的脑髓和唾液中,均有大量的狂犬病毒存在。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斯德便是从狂犬的脑组织中分离出狂犬病毒,并把它加以培养,制成病毒疫苗,来预防和医治狂犬病毒的。很显然,巴斯德所用的原理同葛洪使用的方法基本相似,只不过比葛洪更科学些,但从时间上来看,巴斯德的发明晚于葛洪1000多年。中医行医的招牌-—葫芦
  其他 中医常识 古时候的行医者无论走到里,身上都背着个葫芦。葫芦作为行医的招牌,据传这还有个来历呢!
  东汉时期,有个叫费长房的人见一老翁在街上卖药,凡吃过他的药的病人,立即见效,药到病除。费长房看了以后,就想拜老翁为师。于是待人散后尾随跟踪,见老翁跳进一家酒店墙上挂的葫芦内,心想这老翁决不是等闭之辈,更增加他拜师的决心。于是,他便在酒店挂葫芦处备好一桌上等的酒席,恭候老翁出来,不多时,老翁便从葫芦内跳出来。费长房立即磕头跪拜,认师求教,老翁见费长房诚心求学,便收他为徙,将自己的医术传授于他,后来费长房便成为当时的一代名医。他为了纪念老翁,行医时总将葫芦背在身上。从此以后,郎中行医,便用葫芦当招牌,以表示医术高超,人们也因此把葫芦当作医生的标记。
  其实,葫芦本身也是一味中药,味甘淡性平,有利水通淋之功,可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黄疸、腹满等证。每次15…30克,水煎服,也可配入复方中应用。葫芦子还可治疗牙痛及牙龈肿痛,配牛膝煎水含漱即可见效。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其他 中医常识
  许多中医人常常听到这句话,“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它把“医”与“相”并提,更使人深觉学医责任重大。可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据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文正公愿为良医》记载:
  宋代名儒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签,问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签,祈祷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结果还是不行。于是他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
  后来,有人问他:“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
  范仲淹回答说:“怎么会呢?古人说,‘常善用人,故无弃人,常善用物,故无弃物’。有才学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个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沟中一样。要普济万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