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5 节
作者:猫王      更新:2021-05-04 17:25      字数:4866
  据临床统计,在青紫舌的人群中,癌症病人约占54。4%,非癌症病人30。6%,健康人占15%。曾有人报道,在151例食管癌患者中,其中有青紫舌105例。也有学者观察100例肝癌患者,发现紫暗瘀斑舌者占71。9%。临床还发现,中晚期癌症病人的青紫舌远远多于早期病人,转移者亦多于无转移者。癌症病人在经过手术、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后如出现青紫舌,则预后较差,病情将恶化。若进行中医活血化瘀治疗后青紫舌消退,则病情好转或趋向稳定,反之预后不良。
  虽然癌症病人往往会舌色青紫,但有青紫舌的人并不都患有癌症,其他诸如与瘀血积滞有关的慢性病,如冠心病、肺心病、慢性肝病、糖尿病、脉管炎、红斑狼疮、妇女痛经、闭经等亦可见有青紫舌,但其比例及严重程度远不及癌症。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青紫舌呢?原来,人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在血管内流动就像一根线一样,连贯不断。在有瘀血的情况下,红细胞之间就存在着空隙而不连贯,在血管内流动时也成为点状,甚至可看到几个红细胞扭结在一起,使毛细血管发生栓塞。现代研究证实,任何病因引起的静脉瘀血、血流缓慢、血黏度增高、毛细血管扭曲畸形、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收缩痉挛、血中缺氧、血栓阻塞等,都可导致舌的微血管循环不良、血管颜色变深变紫,而出现青紫舌。如果用微循环电子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血管密布的舌头里血液流动像蜗牛爬行般缓慢,甚至阻塞不通,有的微血管还有破裂出血的痕迹,舌组织缺血缺氧,显现出一幅因瘀血阻滞而舌质青紫的彩色图像。
  所以,青紫舌是体内有瘀血的特殊标志,可以预警疾病吉凶,特别是在癌症辅助诊断、分期、辨证、估计预后、指导治疗等方面,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一旦发现青紫舌,必须请医生详细检查,找出病因,及时治疗,切不可疏忽麻痹。姜艾汤治女人阴痒效果极佳
  其他 中医常识
  女人阴痒,是妇科常见多发病之一。有些患者长期治疗效果不明显,或初愈后其病反复发作,十分痛苦。上世纪六十年代,笔者在农村工作时,据一位老妪介绍用姜艾汤治妇人阴痒有特效。后经实践治愈多例患者,今推荐给同病者试用。
  生姜120g洗净连皮打碎,艾叶90g(鲜者200g~250g),加水1500ml,入锅煎沸后20分钟去渣,将药液倒入盆内,患者坐在盆上令蒸气先熏阴部,待水温度适宜,洗10~15分钟,每天1~2次,连洗3天可愈。
  治疗期间和愈后半个月内,忌食辛辣、油炸煎炒食物,严禁喝酒、禁房事。为何药补越补越不见效果? 其他 中医常识
  一些身体虚弱、久病休养、年老体衰之人,常用药物补养,但往往收效不大,甚至根本无效。原因何在?
  药不对证
  进补,应先了解自己的体质,是阴虚还是阳虚?是气虚还是血虚?然后根据缺啥补啥的原则选用适当的补药。例如:疲倦乏力、气短者为气虚,可服人参等补气药;若怕冷、腰酸背痛,属肾阳虚亏,应服杜仲等益肾壮阳药;若头晕、无力、肢体麻木者,属阴血亏损,应服阿胶、白芍等滋阴补血药。
  可是,有些人以为,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是身亏体虚,选用人参进补,这是不恰当的;也有些人属于阴虚火旺体质,却服用鹿茸,无异于火上加油;有些人感冒发烧,食积腹胀,便溏泄泻,若进补,可谓助纣为虐;有些人气滞、血瘀、痰浊、外感发热,也在进补,均为盲目滥补,不但没有效果,还会加重病情。
  未行引补
  在进补前,最好先行引补,以打好补的基础。如脾胃消化功能差,或腹胀,可先服香砂六君丸或枳术丸,然后再服补药,可增加滋补效力。
  剂量不妥
  按照规定,人参用量每天不超过5g,一般以10日~15日为一疗程,必要时,可间隔2周继续服用。阿胶每日15g~20g,鹿茸酒每日饮5ml~8ml,蛤蚧每日10g。补药剂量过小则难奏效,过大则会出现毒副反应。
  服法不当
  服补药,应当用温开水送下。茶水有鞣酸,不可用茶水送服,以免鞣酸与补药中有效成分结合而失去疗效。鹿茸应磨成细粉吞服或泡酒饮用,若水煮则会破坏有效成分。
  忽视食补
  一般人总以为人参能补元气,强壮身体,不必再去食补,殊不知药补有赖于食补,因药补功效在于增强神经与内分泌的调节及机体的抗应激能力,以促进蛋白质与核酸等的合成,改善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功能,并促其恢复正常。同时,对调节新陈代谢、刺激造血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等,也有一定作用。而食补能增进食欲,使营养充分吸收。药补功在扶正,食补功在养生,两者配合,功力相济,食借药力,药助食威,相辅相成,效果更佳。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论治
  其他 中医常识
  冠心病心绞痛,其临床表现与中医心阳不振、气滞血瘀等引起的症状极为相似。因此中医把它归属于“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兹就该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分述如下。
  1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中老年脏腑功能渐衰,高粱厚味损伤脾胃,或七情内伤所致气滞、血瘀、痰浊内生,使脉络不通,不通则痛而发病〔1〕。《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胸痹”的主要表现为胸中气塞,心痛,短气,其病理关键为胸部的“阳气”极虚所致;故临床上往往表现出本虚标实之病证〔2〕。本虚以脏气亏虚为主;标实以血瘀痰阻为多见。脏气亏虚以心气虚为主。心气虚可进而导致心阳不足,阳气亏损,鼓动无力,清阳失展,血行滞涩,不通则痛。心痛病位在心,其本在肾。肾为先天之本,心肾二脏以经络相连。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阴虚生内热,热结于里,熬煎血液而成瘀滞,阻于心脉,心失所养,而致心痛;肾阳不足,心失温煦,亦可致心阳不足,鼓动无力,而成瘀滞。血瘀痰阻,又以血瘀为多见,因寒凝、热结、痰阻、气滞、气虚等因素皆可致血脉郁滞,而为瘀证,血瘀停着不散,心脉不通,故疼痛如刺如绞而痛处不移。
  2辨证治疗
  根据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表现,按标本虚实归纳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3〕。治疗上按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原则,心绞痛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先治标;疼痛缓解后以本虚为主,宜治其本;虚实夹杂时,可根据虚实的主次,适当兼顾。
  2。1痰浊痹阻型症见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肢体沉重,形体肥胖,苔腻,脉滑。治宜通阳化浊,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瓜蒌、半夏、延胡索、枳壳各12g,石菖蒲、丹参各15g,薤白、桂枝、厚朴、陈皮各10g)。日1剂,水煎服。
  2。2气滞血瘀型症见胸痛如刺,或呈绞痛,胸闷气短,心慌,口唇、舌质瘀斑或暗,脉细涩或结代。治宜理气活血通络,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枳壳各10g,当归尾、赤芍、郁金、延胡索、桔梗各12g,川芎、丹参各15g)。日1剂,水煎服。
  2。3心气阴两虚型症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面色少华,倦怠懒言,头晕目眩,舌质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治宜益气养阴,方用生脉散加减(太子参18g,麦冬、郁金、远志各12g,白芍、丹参、茯苓、何首乌各15g,五味子10g,夜交藤20g)。日1剂,水煎服。
  2。4心肾阴虚型症见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头晕耳鸣,腰膝软,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养心肾,方用左归饮加减(熟地黄18g,山茱萸、淮山药、枸杞子、丹参各15g,茯苓、麦冬、酸枣仁、知母、龟板胶各12g)。日1剂,水煎服。
  3病案举例
  患者,男,58岁,1991年7月15日初诊。有冠心病史3年,曾因心绞痛住院2次。素有酸辣食物及烟酒嗜好史。本次发病胸痛如刀割样,心电图示心肌前壁缺血,经住院治疗后缓解。诊见胸闷气短,饮则恶心呕吐,大便2天未解,舌暗红,苔白腻,脉滑数。四诊合参,此乃痰湿中阻,气滞血瘀,治宜通阳化浊,行气化瘀,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瓜蒌、丹参、郁金各15g,茯苓、山楂各18g,薤白、红花、桔红、甘草各6g,桃仁、香附、当归各10g.5剂,日1剂,复煎,分2次服。
  二诊:胸痛未再发作,胸闷减,大便仍干结;面色灰暗,舌暗红,苔薄腻微黄,脉滑而弦。方用:瓜蒌、丹参、茯苓各15g,薤白、红花、桔红、大黄、甘草各6g,桃仁、当归各10g,酸枣仁12g。5剂,日1剂,水复煎,分2次服。
  三诊:胸闷消失,大便通,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心电图提示心肌前壁轻度缺血。药用太子参、淮山药、丹参各25g,麦冬、酸枣仁、火麻仁各15g,当归、桃仁10g,红花、甘草各6g。10剂。随访2个月,病情稳定。
  4体会
  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难治病症。它不仅是心脏局部产生病变,而且往往会累及其他脏腑,因此临床上务必审证而行,切不可偏执一端。在治疗上不仅应着眼于心脏局部,而且还要考虑其他脏腑的整体治疗〔4〕。只有将扶正益气,化痰祛瘀通脉的治疗法则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使机体的整体体质得以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除了治疗,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保持精神舒畅,避免精神刺激,避免进食过多的动物脂肪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戒烟酒等对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林瑞石。谈谈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论治。新中医,1991,23(1):53。
  2李天宝。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近况。新中医,1992,24(6):51。
  3陆忠信。冠心病病因病理和辨证分型初探。新中医,1994,26(增刊):13。
  4谈国标。近10年来中医对冠心病辨证概况。新中医,1995,27(4):57。 中医辨证论治老年性白内障 其他 中医常识
  老年性白内障是指晶状体混浊发生在老年人,并随年龄增大而发病率增高的一种眼科疾病。根据发病部位而有皮质与核性之分,皮质性白内障,根据发病过程又有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与过熟期之分,病情进展较慢。中医认为本病因老年肝肾不足,脾气虚衰,致使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晶状体营养障碍所致,或与心气不足、气虚火衰有关,此多见于脑力劳动或有高度近视而患核性内障者。
  老年性白内障辨证分型为:肝肾两亏型、脾气虚弱型、心气不足型。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消障方
  由黄芪、白术、远志、三棱、桂圆肉、大枣、枸杞、莪术、川贝、党参、当归、丹参、牛膝、木香、赤芍、磁石、生姜等药共研细末,加蜜为丸。每日两次,每次10克,用温开水送下。具有健脾养心、行气活血、滋阴平肝、补肾明目之功,适应于本病早、中期。
  治障方
  由黄芪、党参、白术、升麻、珍珠母、决明子、蝉衣、枸杞、泽泻、地蚕、桃仁、赤芍、丹参、王不留行、甘草、三棱、莪术、车前子、白茅根、大黄、牛膝、磁石等药研末,炼蜜为丸,每次9克,每日早晚空服各1次,温开水送下。具有健脾益气、滋阴补肾,平肝利水、活血通络之功,适应于本病未成熟期。
  治障明目方
  由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枸杞、女贞子、五味子、丹参、玄参等药经提炼制成冲剂,每袋10克,每日早晚各服1袋,开水冲服。具有益气健脾、补肝益肾、清肺退障之功。适应于本病未成熟期。
  祛障法
  由黄芪、党参、丹参、当归、五味子、枸杞、石菖蒲、广郁金、远志、车前子等加适量淡水,文火煎熬,闻有浓香淳厚之气,观药草全部沉入锅底,停火,闷一刻钟。早晚加热各服一汤勺,平肝净气、滋阴补阳,适用本病早、中期。古代中医对癌和瘤的认识
  其他 中医常识
  ?癌和瘤这类病,在人类疾病史上,并不是近代才有的,而是古已有之。而且,我国人民同肿瘤斗争的历史也已相当久远了。如果从我国医书里所谈到的“瘤”这个病名来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记载了筋瘤、肠瘤等。
  在我国历代文献里,说到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内容,为数是不少的;名目也很繁多;例如肿疡、瘿瘤、恶疮、瘤、岩、癌等十几种名称。其中,有些是包含了肿瘤在内的,有些实际上指的就是肿瘤。
  我国古代医书,对肿瘤的发生原因曾经有过论述,这些论述虽然还没有完全阐明肿瘤发生的原因,或者有些是不正确的推断,但是也有不少合理的见解。实际上,直到今天现代医学也没有将肿瘤的病因完全解释清楚,比较统一的看法是,环境中的致病因素,例如各种不正常的物理和化学刺激,还有人体的内部因素,比如遗传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