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3 节
作者:猫王      更新:2021-05-04 17:24      字数:4914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施闻鸡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湿热遏阻脾胃,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发为黄疸。
  【治法】清热祛湿,利胆退黄。
  【方名】茵板丹滑石汤。
  【组成】茵陈15克,栀子9克,板蓝根15克,姜黄9克,丹参9克,匾蓄9克,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9克,前仁9克,滑石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吴维明方 小儿急性黄疸肝炎中药方剂 儿科 传染病 中药处方(一)
  【辨证】湿热郁结,气滞血瘀。
  【治法】清热祛湿,活血化瘀。
  【方名】活血截黄汤。
  【组成】酢浆草15…30克,绵菌陈15…24克,茯苓15克,丹参15克,薏苡仁18克,滑石18克,郁金6…9克,赤芍10克,山楂10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5次。
  【出处】赵伟强方 小儿黄疸性肝炎中药方剂 儿科 传染病 中药处方(一)
  【辨证】湿热熏蒸,胆汁外溢。
  【治法】清热化郁,健脾和肝。
  【方名】和肝散。
  【组成】全瓜蒌60克,广郁金15克,片姜黄15克,神曲15克,生甘草15克。
  【用法】共研细粉,3岁每次2克(可随年龄大小的而增减),每日3…4次,白糖水冲服。
  【出处】马荫笃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湿热毒邪交蒸于肝胆。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散瘀退黄。
  【方名】菌陈赤虎汤。
  【组成】菌陈20克,赤芍20克,山楂10克,板蓝根10克,紫草10克,夏枯草10克,金钱草12克,虎杖12克,垂盆草12克,白茅根(或玉米须)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王西周方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儿科 神经类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的贫血。以皮肤、粘膜、唇甲苍白为特征。属中医学“血虚”、“萎黄”、“虚劳”范畴。
  未病先防
  (一)合理喂养
  及时给出生3~5个月的婴儿添加辅食,多食富含铁又易吸收的食物,如蛋黄、动物肝、动物血、大豆、黑木耳、香菇、紫菜、菠菜等。食品种类要多样化,不可养成偏食习惯,并少吃厚味荤腥,生冷粘腻之物。教育小儿养成爱吃新鲜蔬菜的习惯。乳食要定时、定量、有节。对早产儿、双胎儿早期给予铁剂(元素铁0。8~1。5毫克/公斤/日)。
  (二)孕母卫生
  积极治疗母体疾患,治疗母患缺铁性贫血,加强孕期营养,尤多食含铁食品和新鲜蔬菜水果。妊娠后期和哺乳期间可每日口服硫酸亚铁0。2或0。3克。积极贯彻计划生育,防止生育过多。
  (三)防治肠道感染性疾病
  及时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病变和肠道寄生虫病,积极预防和控制各种感染性疾病。对疾病恢复期患儿,注意营养素的供给。
  (四)药膳防病
  1.红枣6枚、枸杞3克、鸡蛋1个,同煮食,每日1次。
  2.芡实、山药、茯苓、莲子肉、薏苡仁、白扁豆、党参、白术各6克,水适量,煎40分钟,去党参、白术,入大米150克,熬粥,分次调糖食用。可常食。
  既病防变
  本病虽无生命危险,但会影响婴幼儿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肝脾肿大或心功能不全。常因乳食不当,或其它肠道疾患和感染性疾病而加重。
  (一)中医治疗
  1.脾胃虚弱型,可选异功散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半夏。
  2.气血亏虚型,可选八珍汤化裁,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等。
  3.肝肾阴虚型,宜用左归丸加减,药选枸杞子、山萸肉、龟板、女贞子、旱莲草、熟地、当归、首乌等。
  (二)单验方
  1.鸡血藤8~15克,每日一次,水煎服。
  2.锻皂矾、炒黄豆以1:2的比例共研细末,以枣汤和丸,每次服2克,每日三次。
  3.大麦粉60克、皂矾30克、红糖60克,共研细末,以生公鸡血30克作丸,如绿豆大,每晚服一次,每次1。5~3克。
  4.当归、黄芪、生地、熟地各6克,水煎服。
  (三)药膳食疗
  1.可选用前文提供的药膳及食物。
  2.黄芪5克,水煎半小时,捞去药渣,放入山药片60克,再煮半小时,加白糖适量即可。每日早晚适量服用。尤其适用于气血亏虚并见腹泻者。
  3.蒸鸡蛋羹时加入枸杞5克,每日服食一次。适用于肝肾阴虚型患者。 婴幼儿腹泻的治疗方法 儿科 消化类
  婴幼儿腹泻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道病毒而引起肠道消化功能紊乱的一个综合征。以大便稀薄,便次增多,或如水样为特征。属中医学“腹泻”、“泄泻”范畴。
  未病先防
  做好病前调养护理与卫生十分重要。
  (一)一般措施
  1.提倡母乳喂养。如人工喂养,要注意适当稀释牛奶和消毒食具,最好每日煮沸或蒸气消毒1次。食品应新鲜、清洁。
  2.喂养定时,定量。按时逐步增添辅食,但不宜过早、过多添加淀粉类或脂肪类食物,也不宜突然改变食物的品种。
  3.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腹部着凉。同时加强体格锻炼,预防感冒,肺炎、中耳炎等疾病。
  4.夏季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和护理。天气炎热时应多喂一些水,不宜吃得过饱和过食油脂多的食品。避免在夏季断奶。
  5.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菌素。
  (二)食疗预防
  1.扁豆粟米粥:扁豆角30克、党参(或人参)10克,同煎去滓取汁,入粟米50克煮粥,经常食之,可防小儿腹泻。
  2.山药扁豆糕:山药200克(去皮切成薄片)、鲜扁豆50克、红枣肉(切碎)500克、陈皮丝3克,共和匀蒸糕,做早餐食之,每次50~100克,脾胃虚弱者最宜。
  二、既病防变
  本病转归主要取决于素体脾胃强弱,治疗迟早得当,以及感邪轻重性质。感受暑热湿邪最易传变,其结果,或暑邪化火,内陷心包;或泻下不止,伤阴伤阳。另大泻不止,伤及脾阳,土虚水旺又可见慢脾风。
  (一)一般措施
  1.调整饮食:一般轻度腹泻仍可喂母乳,但应缩短喂奶时间,延长间隔时间。如牛奶喂养,应将牛奶比平常更稀释些,并去掉上面一层奶皮。稍大的幼儿,应给易于消化的粥类。腹泻重者,应暂时禁食6~8小时,使胃肠道得到很好的休息。
  2.补充水分:为防脱水失盐,喂奶间隔时间和禁食时,要注意多给小儿一些糖盐水、淡茶水、胡萝卜水等。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口服补液盐”。
  3.护理:注意腹部的保暖。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肛围,勤换尿布,及时处理粪便并洗手消毒,以免重复感染。腹泻日久者,还要注意排便姿式,避免将小儿过分屈体,引起脱肛。
  (二)中医论治防变
  1.伤食型:初宜导滞通下,给予七珍丹、一捻金等;继健脾止泻,给予保和丸、山楂健脾丸等。
  2.湿热型:宜葛根芩连汤加减。若烦躁不宁,欲化火内陷,加用石决明、天麻、钩藤、玳瑁、羚羊角粉、紫雪丹之类;若口渴目陷,小便短赤,欲伤阴津,加用连梅汤,酸甘化阴;若四肢不温,神萎情淡,阳气衰弱,急用参附龙牡汤,或酌加人参、附子、五味子等;若见神情淡漠,昏睡露睛,手足蠕动,欲致慢脾风,意加人参、附子、肉桂等,或加固真汤。
  3.虚寒型:当用钱乙六味白术散或益黄散,酌加补骨脂、益智仁、吴茱萸或枳术丸。
  (三)食疗防变
  此法主要适用年龄稍大的幼儿和轻型腹泻。
  1.莱菔粥:莱菔子(炒)研末,与米同煮粥。适用于伤食型腹泻。
  2.苡米粥:生苡米、白米(苡米的1/3量),先将苡米煮烂,后入白米煮粥。适用于湿热型腹泻。
  3.山药粥:山药与糯米共煮粥。适用于虚寒型腹泻。
  (四)单验方
  1.山楂炭、炮姜炭共研细末,每次1克,温开水调服,每日3次。
  2.石榴皮9克,水煎加红糖内服,每日3次。适用于久泻不止。
  3.大蒜带皮在火上烧熟,剥去皮,捣成泥状,掺少许白糖加水服,每日2~3个蒜头。
  4.吴茱萸30克、丁香2克、胡椒30粒,共研末。每次用1.5克,以陈醋或植物油调和成糊状,敷于脐部,外以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用于伤食型、虚寒型腹泻。
  (五)针灸推拿疗法
  1.先针足三里,后针气海。腹泻不止,加刺止泻穴(关元上5分)。亦可用艾条悬灸神阙10分钟。呕吐者,加针内关。
  2.捏脊疗法:患儿俯卧,医生以两手拇指、食指顶住病儿皮肤,自长强穴(尾骨部)沿脊柱至大椎穴(平肩处)提拿皮肉,中间不要脱手,连捏3遍,每日1次。对脾胃虚弱,久泻不愈的患儿疗效较好。
  呕吐方九 儿科 消化类
  瘦羊肉500克,大蒜30克,葱、姜各5克,精盐、白糖各3克,料酒5毫升,酱油3毫升,面酱5克,味精2克,芝麻10克,核桃2个,香油10克,菜油500克(实耗25克),奶汤适量。
  将羊肉洗净,切2-3个整齐的块,葱洗净切段,姜切块,芝麻炒熟,大蒜去皮捣成泥,核桃打破取仁下锅烧开,放人姜、葱、羊肉焯透起锅晾凉,再加盐料酒腌1小时,上笼旺火蒸耙。取出焯凉切成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条。锅内加菜油烧沸,入羊肉条炸干水分捞出,锅内留油少许,下葱、姜煸出香味,倒人酱油、料酒、白糖、奶汤、蒜泥,并将面酱调成汁放人,倾人羊肉,大火收汁,拣去葱、姜不用,入味精,撒上芝麻、香油、翻匀、作餐食。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寒,反胃呕吐。
  厌食方九 儿科 消化类
  菜籽9克,面粉适量。将韭菜籽研末,调入面粉和匀,制成饼,蒸熟,日分3次服用,连服3-5日。本方适用于小儿食欲不振兼见自汗、面白、肌肤不平等症。
  佝偻病方十 儿科 神经类
  虎胚骨(酒炙赤)、生干地黄、酸枣仁(酒浸去皮炒香)、白茯苓、辣桂、防风、当归、川穹、牛膝各等分。将药制成末,炼蜜和丸麻子大,每服5丸,酒吞下或木瓜汤下。本方出自明朱橡著的(普济方》,适用于小儿佝偻病。
  呕吐方八 儿科 消化类 高良姜15克,粳米50克。
  先煎良姜,去渣取汁,后下米煮粥,空腹食。
  本方适用于胃寒所致呕吐。 厌食方八 儿科 消化类 蚕豆500克,红糖适量。将蚕豆用水浸泡后,去壳晒干,磨粉(或磨浆过滤后,晒干),即成。
  每服30-60克,加红糖适量,冲入热水调匀食。本方适用于脾胃不健,消化不良,饮食不下等所致的厌食症。 大山楂冲剂 儿科 消化类 具有开胃消食的功效。
  用于各种原因之食欲不振。
  1~3岁每服3g,3~6岁每服6g,6~9岁每服9g,日服2~3次。 佝偻病方九 儿科 神经类
  胎盘粉10克,醋炒鱼骨50克,炒鸡蛋壳20克,白糖30克。共研细末,每次0.5克,1日3次,宜久服。本方适用于因肾气亏损所致小儿佝偻病。 苦瓜根 儿科
  消化类 苦瓜根6克,水煎后频服。功效:清热止呕。 如何治疗佝偻病? 儿科 神经类
  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应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一般性治疗:提倡母乳喂养,无母乳者可使用维生素D强化奶粉,及时添加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蛋黄、鱼子等,多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活动期患儿勿久坐、久站、早走,以防止骨骼发生畸形,活动期患儿特别是在治疗后,运动功能恢复较快,此时要限制过多的活动,以防出现畸形。维生素D制剂:可以采用口服法或大剂量突击疗法。方法适用对象
  口服法初期患儿每天口服维生素D35000~1万IU,激期每天1~2万IU,持续1月后改为预防量。一般佝偻病患儿。
  大剂量突击疗法维生素D330万IU肌注,可根据病情注射1~3次,间隔2~4周,末次肌注后1月预防量口服。拒绝口服者,重症患儿或并发肺炎、腹泻、急性传染病。钙剂:维生素D治疗期间应同时补充钙剂,特别是使用大剂量突击疗法时,有过手足搐搦症病史或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肌注维生素D之前宜先补充钙剂2~3天,以免肌注维生素D后,钙大量沉积骨骼,引起血钙降低,诱发低钙抽搐。后遗症的矫形治疗:轻度骨骼畸形在治疗后可自行恢复或在生长过程中自行矫正。患鸡胸、漏斗胸或脊柱弯曲者,在佝偻病治愈后加强体格锻炼,如扩胸运动、俯卧撑、抬头等运动,一日两到三次,可加速畸形的矫正。严重下肢畸形至4岁后尚未自行纠正影响行走者,可考虑手术矫正。
  小儿佝偻病的治疗方法 儿科 神经类 小儿佝偻病
  小儿佝偻病是一种以骨骼生长发育障碍和肌肉松弛,易惊、多汗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其发病原因是先天禀赋不足,乳食失调,复感疾病,调护失宜,日光不足,以致脾肾虚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