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 节
作者:淋雨      更新:2021-05-03 16:37      字数:4753
  阳(膀胱)阳明(胃)中 及热病大渴等病宜投。(如春温夏热等症。)并有天生白虎汤之誉。
  惟
  是禀气素浓。遇热消渴。及伏气发瘟。得此如汤泼雪。若以脾胃素虚。恣服转渴。朝夕恣食
  。必待膈滞上涌。或泻或肿或胀。元阳已削。方为觉误。悔莫及矣。卫生歌云。瓜桃生冷宜
  少食。免至秋来成疟痢。又瓜本寒。曝之寒气益聚而寒矣!犹之油性本热。经火煎熬。则其
  性稍革而不热矣!因述此以为好食瓜者一箴。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金)泻肝胆积热除目翳
  铜青(专入肝胆)。即俗所云铜绿者是也。与空青所产不同。铜青气禀地阴。英华外见。
  藉醋
  结成。故味苦酸涩气寒。能入肝胆二经。按酸入肝而敛。所以能合金疮止血。苦寒能除风热
  。所以能去肤赤及鼻息肉。苦能泄结。所以醋蘸喉中。则吐风痰而使血气心痛皆止。为散能
  疗喉痹牙疳。醋调揩腋下。治胡臭。姜汁调点烂沿风眼。(锦囊用真川连三钱。杏仁八粒。
  去皮生用。生甘草六分。胆矾一分。铜青三分。大元枣一枚。水煎乘热搽眼。)去疳杀虫。
  所治皆厥阴之病。(时珍曰。吐痰须观人之虚实强弱而察其脉。乃可投之。)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石)散上焦积热软下焦积块
  海石(专入肺肾)。即书所云浮石者是也。其石系水沫结成。浮于水上。故以浮名。色
  白体
  轻
  。味咸气寒。(时珍曰。其质玲珑。肺之象也。)盖既有升上之能。复有达下之力。其曰能治
  上焦痰热。目翳痘痈者。以其气浮上达之谓也。能治诸淋积块瘿瘤者。以其咸润软坚之意也
  。(余琰席上腐谈云。肝属木当浮而反沉。肺属金当沉而反浮何也。肝实而肺虚也。故石入
  水
  则沉。而南海有浮水之石。木入水则浮。而南海有沉水之香。虚实之反如此。)至于实则宜
  投。虚则忌服者。以其忌有克削之气也。味咸者良。煨过水飞用。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石)泻肝积热除内外目翳
  空青(专入肝)。感铜精气而结。故专入肝明目。盖人得水气之清者为肝血。其精英则
  为胆汁
  。开窍于目。血者五脏之英。注之为神。胆汁充则目明。减则目昏。铜亦清阳之气所生。其
  气之清者为绿。犹肝血也。其精英为空青之浆。犹胆汁也。其为治目神药。盖亦以类相感耳
  。(出时珍)况人多怒则火起于肝。水虚则火起于肾。故生内外翳障。得此甘酸大寒以除积
  热
  及火。兼之以酸则火自敛。兼得金以平木。故治赤肿青盲。其空青所含之浆。可取点眼。壳
  亦磨翳要药。书云不怕人间多瞎眼。只愁世上无空青。但空青中水久则干。必须验其中空内
  有青绿如朱者即是。如无绿。青亦可。不必拘泥。(圣济录治黑翳覆瞳。用空青矾石烧各一
  两。贝子四枚。研细日点。)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石)清胃热解肌发汗
  石膏(专入胃腑。兼入脾肺)。甘辛而淡。体重而降。其性大寒。功专入胃。清热解肌。
  发汗
  消郁。缘伤寒邪入阳明胃府。内郁不解。则必日晡热蒸。口干舌焦唇燥。坚痛不解。神昏谵
  语。气逆惊喘。溺闭渴饮。暨中暑自汗。胃热发斑牙痛等症。皆当用此调治。(成无己曰。
  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风喜伤阳。寒喜伤阴。营卫阴阳。为风寒所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
  必须轻重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去。营卫之气俱和。是以大青龙汤以石膏为使。石膏
  乃重剂。而又专达肌表也。)以辛能发汗解热。甘能缓脾益气。生津止渴。寒能清热降火故
  也。按石膏是足阳明府药。邪在胃府。肺受火制。故必用此辛寒以清肺气。所以有白虎之名
  。肺主西方故也。(杲曰。石膏足阳明药也。故仲景治伤寒阳明症。身热目痛。口干不眠。
  以身以前。胃之经也。胸前肺之室也。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所以有白虎之名。)但西有肃
  杀而无生长。如不得已而用。须中病即止。切勿过食以损生气。(时珍曰。此皆少壮肺胃火
  盛能食而病者言也。若衰暮及气虚血虚胃弱者。恐非所宜。)况有貌属热症。里属阴寒而见
  斑
  黄狂燥。日晡潮热。便秘等症。服之更须斟酌。惟细就实明辨。详求其真可也。(汪昂曰。
  按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二症。至为难辨。盖阴盛极而格阳于外。外热而内寒。阳盛极而格阴
  于外。外冷而内热。经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也。当于小便分之。
  便清者外虽燥热而中实寒。便赤者外虽厥冷而内实热也。再看口中之燥润。及舌胎之浅深
  。胎黄黑者为热。宜白虎汤。亦有胎黑属寒者。舌无芒刺。口有津液。急宜温之。误投寒剂
  则殆矣!又按热在胃。热症见斑疹。然必色赤如锦纹者为斑。隐隐见红点者为疹。斑重而疹
  轻。斑疹亦有阴阳。阳症宜石膏。又有内伤阴症见斑疹者。微红而稀少。此胃气极虚。逼其
  无根之火游行于外。当补益气血。使中有主。则气不外游。血不外散。若作热治。生死反掌
  。
  医者宜审。)取莹白者良。(亦名寒水石。非盐精渗入土中结成之寒水石也。)研细。或甘草
  水飞。或火 。各随本方用。鸡子为使。忌豆铁。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石)除肾血分实热
  青盐(专入肾。兼入心)。即名戎盐。禀至阴之气凝结而成。不经煎炼。生于涯 之阴。
  其味
  咸。气寒无毒。能入少阴肾脏以治血分实热。故凡病因肾起而见小便不通。胃中瘀赤涩昏。
  及吐血溺血。齿舌出血。牙龈热痛。暨蛊毒邪气固结不解者。宜以此味投治。(普济方治风
  眼烂弦。用戎盐化水点之。仲景《金匮方》治小便不通。用戎盐弹丸大一枚。茯苓半斤。白
  术二
  两。水煎服之。)俾肾补而热除。咸入而坚软。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正此谓耳。出
  西羌。不假煎 。方棱明润色青者良。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石)补心润肾软坚除热
  盐(专入心肾)。之品类甚多。有生海、(江淮南北)生池、(山西解州)生井、(四川云
  南)生土
  、(戎盐)生阶、(光明盐)生石、(石盐)生树、(水盐)生草(蓬盐)之各异。然寒气味则
  一。盐
  味咸气寒。加以皂角末同煎。则味又兼微辛。五味惟咸润下。故凡大小便闭者。得此则通。
  五味惟咸走血。故凡血热血痛者。得此则入。五味惟咸入骨。故补肾药。必当盐汤送下。而
  诸骨筋痛。借此则坚。(骨消筋缓。皆因湿热所致。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譬如生肉
  易溃。得盐性寒咸则能坚久不坏。时珍曰。肾主骨。咸入骨也。)五味惟咸润燥。而辛又能
  泄肺。故凡痰饮喘逆。得此则降。(时珍曰。吐药用之者。咸引水聚也。能取豆腐。与此同
  义。)五味惟咸软坚。故凡结核积聚。得此则消。五味惟咸补心。故凡病因心起而见喜笑不
  休。则当用此沸饮遏止。(用盐 赤而饮。亦水制火之意。)至于痈肿恶毒。眼目暴赤。酒醉
  颠狂。汤火急迫。凡其因热而起者。无不借此以寒胜热。(主意)而使诸症其悉平矣!但咸
  虽
  能走血。多食则血即凝。咸虽下趋。过咸则反水上吐。所以霍乱臭毒头疼腹痛等症。则可
  引涎上膈而吐之也。水肿如何忌食。恐其以水助水之意也。横生逆生。如何用盐即便缩入正
  产。(千金方用盐摩产妇腹。并涂儿足底。仍急爪搔之。)以其力有上舒之意也。水蛭蚯蚓及
  蛊。如何得此即化。以其寓有以水济火之意也。(孙真人治喉中生肉。用绵裹筋头。拄盐揩
  之。日五六度。圣惠方治帝钟喉风。垂长半寸。 食盐频点之。即消。)多食如何口渴。以
  其渗去胃中津液也。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石)消脏腑热邪固结
  朴硝(专入肠胃。兼入肾)。即皮硝。生于卤地。刮取。初次煎成为朴。由朴再煎为芒。
  其性
  最阴。善于消物。故以硝名。其味苦而且辛。凡五金八石。用此俱能消除。况人脏腑积聚乎
  !然必热邪深固。闭结不解。用以苦咸以为削伐。则药与病符。自不见碍。(时珍曰。硝禀
  太阴之精。水之子也。气寒味寒。走血而润下。荡涤三焦肠胃实热阳强之病。乃折治火邪药
  也。好古曰。硝利小便而堕胎。然伤寒妊娠可下者。用此兼大黄引之。直入大腹润燥 坚泻
  热。而母子俱安。经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此之谓欤。以在下言之。则便溺俱阴。以前
  后言之。则前气后血。以肾言之。总主大小便难。溺涩闭结。俱为水少火盛。成无己曰。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之以苦。故用芒硝大黄相须为用也。汪昂曰。丰城尉家有猫。子
  死腹中。啼叫欲绝。医以硝灌之。死子即下。后有一牛。亦用此法得活。)如仲景大陷胸汤
  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之类。虽其用有大黄。可以除热。然亦不得不假软坚之药耳。若使病非
  实热。及或热结不坚。妄用承气朴硝等以为消削。其不伤人性命几希。(唐时腊日。赐群臣
  紫雪红雪碧雪。皆用此硝炼成者。通治积热诸病。有神效。贵在用者的中尔。)但朴硝初煎
  性急。芒硝久煎差缓耳。大黄为使。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石)泻肠胃实热
  玄明粉(专入肠胃)。系芒硝再煎而成。其色莹白。辛甘而冷。功用等于芒硝。皆有软
  坚推陈
  致新之力。(陈不除则泻痢不止。用宜同大黄推荡。正书所云通因通用之意。若热闭不解。
  亦当用此下夺。)然 过多遍。其性稍缓。不似芒硝。其力迅锐。服之恐有伤血之虞耳!(王
  好古曰。玄明粉治阴毒一切。非伏阳在内不可用。若用治真阴毒。杀人甚速。时珍曰。神农
  本草言朴硝炼饵。服之轻身神仙。盖方士窜入之言。后人因此制为玄明粉。 炼多遍。佐以
  甘草。去其咸寒之毒。遇有三焦肠胃实热积滞。少年气壮者。量与服之。亦有速效。若脾胃
  虚冷及阴虚火动者。服之是速其咎矣。)若佐甘草同投。则膈上热痰。胃中实热。肠中宿热
  。又克见其治矣。兼洗眼目消肿。(绣族兄式和用玄明粉搽眼。初觉一二次甚明。召绣同搽
  。绣揣眼病非热不得用。是因未允。越后族兄屡擦屡坏。始信余言不谬。)忌苦参。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石)解火热利水道
  寒水石(专入胃肾)。又名凝水石。又名白水石。生于卤地。因盐精渗入土中。年久结
  聚。清
  莹有棱而成也。味辛而咸。气寒无毒。书载能治时行大热口渴水肿。盖以性禀纯阴故也。经
  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又曰。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收之。服此治热利
  水。适相宜耳。(永类方男女转脬不得小便。寒水石二两。滑石一两。葵子一合。水煎即利
  。易简方汤火伤。用寒水石烧研敷。经验方小儿丹毒皮肤热赤。用寒水石半两。白土一分。
  为末。醋调涂。)然此止可暂治有余之邪。及敷汤火水伤。若虚人热浮。其切忌焉。莹白含
  之即化者真。否即是伪。但真者绝少。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天水)解热消燥
  雪水(专入胃)。气禀太阴。水极似土。虽于冬时置而不问。然值伤寒阳毒。瘟疫时毒。
  丹毒
  内炽。并盛夏暑热内淫。而见燥热殆甚者。并可用此调治。(宗 曰。腊雪水大寒之水也。
  故治以上诸病。)且能以解烧酒诸毒。是以书载凡治热症。可用块置于两乳之间。且云宋徽
  宗因食冰过甚致病。医士杨介仍以冰煎诸药以治其源。深得用冰义耳。因知病因冰起。还以
  冰解之也。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井清上膈热痰
  孩儿茶(专入心肺)。味苦微涩。性凉无毒。功专清上膈热。化痰生津。收湿凉血生肌。
  凡一
  切口疮喉痹。时行瘟瘴。烦燥口渴。并一切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血痢。及妇人崩淋经血不止。
  阴疳痔肿者。服之立能见效。出南番。是细茶末入竹筒。理土中。日久取出。捣汁熬成。块
  小润泽者上。大而枯者次之。真伪莫辨。气质莫考。用宜慎之。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兽)凉心平肝
  熊胆(专入心肝。兼入脾大肠)。味苦性寒无毒。功专凉心平肝。惟其凉心。所以能治
  心痛疰
  忤热邪等症。惟其平肝。所以能治目赤翳
  障。恶疮痔漏等症。且能入脾而治黄胆湿邪。入大肠而治久痢疳 湿热。并治小儿风痰壅塞
  。发作惊痫。要皆除热凉血。而病自愈耳。凡此只可作丸。勿煎汤。通明者佳。(但以米粒
  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