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节
作者:
淋雨 更新:2021-05-03 16:37 字数:4741
肤。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炒黑则止血分补虚。盐水浸炒则入血分润燥。青盐炒则补肾
气。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得参术则补气。得归地则补血。
得木香则疏滞和中。得檀香则理气醒脾。得沉香则升降诸气。得川芎苍术则总解诸郁。得栀
子黄连则能降火热。得茯苓则交济心肾。得茴香补骨脂则引气归元。得三棱莪术则消磨积块
。得浓朴半夏则决壅消胀。得紫苏葱白则解散邪气。得艾叶则暖子宫。乃气病之总司。大抵
妇人多郁。气行则郁解。故服之尤效。非云宜于妇人不宜于男子也。(时珍曰。妇人以血用
事。气行则无疾。老人精枯血闭。惟气是资。小儿气日充。则形乃固。大凡病则气滞而馁。
故香附于气分为君。举世所罕知。臣以参耆。佐以甘草。治虚怯甚速也。)按此专属开郁散
气。与木香行气貌同实异。木香气味苦劣。故通气甚捷。此则苦而不甚。故解郁居多。且
性和于木香。故可加减出入以为行气通剂。否则宜此而不宜彼耳。但气多香燥。阴虚气薄禁
用。或酒。或童便。或盐水浸炒。各随本方制用。忌铁。
上编卷三散剂
温散
内容:(芳草)散胸腹寒逆
荜茇(专入胃。兼入脾膀胱。)气味辛热。凡一切风寒内积。逆于胸膈而见恶心呕吐。(阳
明
胃府)见于下部而见肠鸣冷痢水泻。(太阳膀胱经)发于头面而见齿牙头痛鼻渊。(阳明胃经)
停于肚腹而见中满痞塞疼痛。(太阴经)俱可用此投治。以其气味辛温。则寒自尔见除。其
曰
鼻渊头痛。(涕脓而臭者为渊。涕清而不臭者为鼽。鼻渊有肉痛极而不下垂者为息肉。下垂
而不痛者为鼻痔。)亦是取其辛热能入阳明以散浮热之意。是以病患偏头痛风。须先口含温
水。随左右以此末吹鼻最效。牙疼必同干姜细辛调治。亦取能以除寒之意。(热痛。石膏
牙硝。风痛。皂角僵蚕峰房二乌。虫痛。锻石雄黄。)总之。气味既辛。则凡病属寒起。皆
可以投。然亦泄人真气。不可任意多服。以致喘咳目昏。肠虚下重。丧其真气也!
上编卷三散剂
温散
内容:(隰草)除沉寒痼冷起阳气将绝
艾叶(专入肝脾。兼入肾。)辛苦性温。其气芳烈纯阳。故可用以取火。服之则走肝脾
与肾。
能除沉寒痼冷。凡一切病因寒湿而见血衄崩带。腹痛冷痢。霍乱转筋。胎动腰痛。气郁经水
不调。子宫虚冷。虫动疮疥者。(诸症俱就寒湿论。)服之能立见效。(故治亦就寒湿起见。)
若
其阳气将绝之候。灸之即能回阳。且能通诸经以治百病。(百病亦就寒湿论。汪昂曰。艾用
火炎则气下。入药则热气上冲。)故古方有同阿胶以治虚痢。及胎前后下血。同香附制丸。
以调经血而温子宫。兼除心腹诸痛。同干姜以蜜为丸。以除冷恶鬼邪诸气。(亦寒湿阴气。)
同白矾为末。以治疮疥。又以熟艾布兜。以治寒湿香港脚及老人脐腹畏冷。用绢裹以擦风瘙瘾
疹。皆取辛温则散之义。若使症非寒湿。而用是药燥烈以治。其失匪轻。(每见今人安胎。
不审寒热虚实。辄用艾叶以投。殊为荒谬。)是以书载气虚血热者禁用。(包尽多少病症。)
取蕲州艾陈者良。揉捣如绵。谓之熟艾。灸火用。妇人丸散。醋煮捣饼。再为末用。煎服生
用。(生用则温。熟用则热。)苦酒香附为使。
上编卷三散剂
温散
内容:(荤辛)除肝经络沉寒痼冷
大茴香(专入肝。兼入肾膀胱小肠。古作 香也。)辛甘性热。据书所载。功专
入肝燥肾。凡一切沉寒痼冷。而见霍乱 疝。阴肿腰痛。及干湿香港脚。并肝经虚火从左上冲
头面者用之。服皆有效。(有肿谓湿香港脚。无肿谓干香港脚。)盖茴香与肉桂吴茱萸皆属厥阴燥
药。但萸则走肠胃。桂则能入肝肾。此则体轻能入经络也。必得盐引入肾。发出阴邪。故能
治疝有效。(若挟阳邪者休用。按疝有血气寒水筋狐 七种之分。其病亦有寒热虚实不同。
所当分症施治。疝有病发于肝。而见症于肾。以肝脉络阴器故也。茴香能散厥阴经络阴邪。
故多用此施治。)余按茴香形类不一。据书所载。有言大如麦粒。轻而有细棱者。名大茴。
出宁夏。(市中鲜有。)他处小者。名小茴。自番舶来。实八瓣者名八角香。今市所用大茴。
皆属八角。而宁夏之茴未见。余细嚼审八角茴味。其香虽有。其味甚甘。其性温而不烈。较
之吴茱萸艾叶等味更属不同。若似八角大茴甘多之味。(甘多则滞。)而谓能除沉寒痼冷。似
于理属有碍。(似应用宁夏茴为胜。)管见如斯。未知有合后之同志否。盐水炒用。得酒良。
上编卷三散剂
温散
内容:(荤辛)功逊大茴
小茴(专入肝胃。又入肾膀胱小肠。)形如粟米。辛香气温。与宁夏大茴功同。入肝燥
肾温胃
。但其性力稍缓。不似大茴性热。仍看症候缓急。分别用之耳!(时珍曰。小茴性平。理气
开胃。夏月祛蝇辟臭。食料宜之。大茴性热。多食伤目发疮。食料不宜过用。)酒炒盐水炒
。各随病症活用。
上编卷三散剂
温散
内容:(芳草)温胃逐冷温肾缩泉
益智(专入脾胃。兼入肾。)气味辛热。功专燥脾温胃。及敛脾肾气逆。藏纳归源。(气
逆因
寒而起。故以益志散寒为敛。非收敛之敛也。)故又号为补心补命之剂。是以胃冷而见涎唾
。则用此以收摄。(涎唾由于胃冷。收摄亦是温胃。不当作甘补收敛看。)脾虚而见不食。(
脾虚亦是脾寒。不食不可作中空宜补看。)则用此温理。(只是散寒逐冷。)肾气不温而见小
便不缩。则用此盐炒与乌药等分为末。酒煮山药粉为丸。盐汤下。名缩泉丸以投。(以温为
缩。)与夫心肾不足而见梦遗崩带。则用此以为秘精固气。(以温为固。非以收涩为固也。)
若因热成气虚而见崩浊梦遗等症者。则非所宜。(今人不审寒热虚实。妄用益智固精。味甚
。)此虽类于缩砂密。同为温胃。但缩砂密多有快滞之功。此则止有逐冷之力。不可不分别
而审用耳!出岭南。形如枣核者盐炒用。
上编卷三散剂
温散
内容:(芳草)暖胃辟恶
山柰(专入胃。)气味芳香。功能暖胃辟恶。凡因邪气而见心腹冷痛。寒湿霍乱。暨风
虫牙痛
。用此治无不效。(仁存方用山柰为末。铺纸上。卷作筒。烧灯吹灭。乘热和药吹入鼻内。
痛即止。摄生方用肥皂一个去穣。入山柰甘松各三分。花椒食盐不拘多少。填满面包。
红取研。日用擦牙漱去。)以其气味芬芳。得此则能温胃辟恶耳。(水云录治妇人头屑。用
山柰甘松香零陵香一钱。樟脑二分。滑石半两。为末。夜擦。旦篦去。)若使诸症概非湿
秽。不得妄用。出广东。根叶与生姜同。合诸香药用。
上编卷三散剂
温散
内容:(芳草)醒脾开郁辟邪除恶
甘松(专入脾。)甘温无毒。考书俱载芳香升窜。功能醒脾开郁。凡因恶气卒中。而见
心腹痛
满。风疳齿 者。可同白芷并附子并用。(圣济总录治风疳虫牙蚀肉至尽。用甘松腻粉各二
钱半。芦荟半两。猪肾一对。切炙为末。夜漱口后贴之。有涎吐出。)若香港脚膝肿。煎汤淋
洗。(惟寒湿则宜。热湿者休用。)此虽有类山柰。但山柰气多辛窜。此则甘多于辛。故书载
能入脾开郁也。出凉州。叶如茅根紧密者佳。此属草部。与松木松香不同。
上编卷三散剂
温散
内容:(芳草)温胃散寒除泄
良姜(专入胃)。气味辛热。治无他属。凡因客寒(客寒为外至寒邪。)积于胃脘。而见
食积
不消。绞痛殆甚。暨霍乱泻痢。吐恶噎膈。瘴疟冷癖。皆能温胃却病。故同姜附则能入胃散
寒
。同香附则能除寒祛郁。若伤暑泄泻。实热腹痛切忌。此虽与干姜性同。但干姜经炮经
制
。则能以去内寒。此则辛散之极。故能以辟外寒之气也。(心口痛方云。凡男女心口一点痛
者。乃胃脘有滞或有虫也。多因怒极受寒而起。遂致终身。俗言心气痛者非也!用高良姜酒
洗七次。同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研。各记收之。因寒加姜末为君。附末佐之。因怒附末为君
。姜末佐之。寒怒兼有平用。以米饮入生姜汁一匙盐一捻服之。宜止。)子名红豆蔻。气味
辛甘而温。炒过入药。亦是散寒燥湿补火。醒脾温肺之味。且善解酒余。并治风寒牙痛。与
良姜性同。然有火服之。伤目致衄。不可不知。
上编卷三散剂
温散
内容:(荤辛)温中散寒
干姜(专入胃)。其味本辛。炮制则苦。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
合以
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则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与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汤皆用之。(
元素曰。干姜气薄味浓。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又曰。大辛大热。阳中之阳。
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
四也。)且同五味则能通肺气而治寒嗽。同白术则能燥湿而补脾。同归芍则能入气而生血。
故凡因寒内入。而见脏腑痼蔽。关节不通。经络阻塞。冷痹寒痢。反胃膈绝者。无不借此以
为拯救。除寒炒黑。其性更纯。味变苦咸。力主下走。黑又止血。辛热之性虽无。而辛凉之
性尚在。故能去血中之郁热而不寒。止吐血之妄行而不滞。较之别药。徒以黑为能止血为事
者。功胜十倍矣!血寒者可多用。血热者不过三四分为向导而已。白净结实者良。母姜晒干
为干姜。炒炮为炮姜。炒黑为黑姜。
上编卷三散剂
温散
内容:(芳草)醒脾止恶宣胸止呕
藿香(专入脾胃肺)。辛香微温。香甜不峻。但馨香气正能助脾醒胃以辟诸恶。故凡外
来恶气
内侵。而见霍乱呕吐不止者。须用此投服。(如藿香正气散用此以理脾肺之气。俾正气通而
邪气除。)俾其胸开气宽。饮食克进。(寒去正复。)故同乌药顺气散则可以利肺。同四君子
汤则可健脾以除口臭。但因热作呕。勿服。
上编卷三散剂
温散
内容:(芳草)温气散寒辟恶止痛
薰香(专入肺)。即书所谓零陵香者是也。味甘而辛。性平无毒。按书有言能治心痛恶
气。以
痛与恶。多属寒聚。得此能以散寒故耳!又言能除鼻中 肉鼻痈。以鼻得香则开。得臭则闭
之意耳。至云多服作喘。亦能以香能耗气。温服则气上应而作喘耳。但此服之则少。(亦有
治鼻塞头风齿痛狐惑下痢等症。)而香铺用以作料甚多。(有妇人用此浸油省头。)是亦众香
中之不可缺也矣!出湖岭者佳。
上编卷三散剂
温散
内容:(芳草)辟恶宣滞
并宜烧之。水肿浮气风
疟。
浮气
。亦须香以通达。使之气伸浮散。故止可入外用。(今妇人用此入油省头。)若使作汤以服。
则经络遍布。虽曰祛邪扶正。而正气或虚。则又因香而斫败矣。(香散之极。)故古人制方。
有宜于外者。则即以外为主而内不投。有宜于内者。则即以内为要而外不行。即云诸香有类
于斯。内亦见用。然此补少泄多。古人独于此味别为外治而不内入。未必不有意义于其中也
。
上编卷三散剂
温散
内容:(水草)入心宣气通窍醒脾逐痰
石菖蒲(专入心。兼入脾骨膀胱。)辛苦而温。香芳而散。诸书尚论未透。惟张璐发挥
本经最
明。指此实为心气不足要剂。(时珍云。高皇御制碑中载之。菖蒲气温味辛。乃手少阴足厥
阴之药。心气不足者用之。虚则补其母也。肝苦急。以辛补之是矣!)其言能补五脏。以心
为君主。五脏系焉。首言治寒湿痹。是取其辛温开发脾气之力。治咳逆上气者。痰湿壅滞之
喘咳。故宜搜涤。若肺胃虚燥之喘咳。非菖蒲可治也。其开心孔九窍。明耳目。出声音。总
取辛温利窍之力。心孔开。九窍利。则痈疮之毒可解。肠胃喜温恶寒。肠胃既温。则膀胱之
虚寒小便不禁自止。久服轻身者。除湿之验也。不忘不惑。延年益智。高寿不老。皆补五脏
通九窍气之力也。其释本经如此。又言能主肝虚心腹痛。霍乱转筋。消伏梁癫痫。善通心脾
痰湿可知。千金治胎动不安。半产漏下。或抢心下血。及产后崩中不止。并以菖蒲一味煎服
。皆取辛能开窍。血气安养之意。观此菖蒲实为宣气通窍之剂。故在杨士瀛亦谓噤口下痢。
可用石菖蒲加于参苓白术散内以开其胸。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