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节
作者:
中国长城网 更新:2021-05-03 16:37 字数:4916
较常用的方法是:小剂量维持和临时给药法,是指在患者日常生活中给予小量服药,在遭遇恐惧时或预测恐惧即将发作前加量服药。
此外,抗焦虑药与抗抑郁药的联合使用在临床中也较多见。有人认为联合运用疗效更好,抗抑郁剂可以缓解自卑情绪,提高应激能力;抗焦虑药则能减轻境遇性焦虑情绪,淡化恐惧感。
(2)心理疗法
根据对恐惧症治疗的研究,心理治疗算是最彻底,同时又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以下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心理疗法。
◆认识治疗法。医生首先必须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分析恐惧对象,指出其恐惧是缺乏认知的表现。要想克服恐惧,患者必须要先了解自己,然后在医生的帮助下挖掘“怕”的根源,认识“怕”的内容,计算“怕”的程度,衡量“怕”的几率。这样,患者才能正确评价自身在环境中的位置。这种方法也称为个人定位法。
◆系统脱敏法。这是目前被认为治疗恐惧症最安全而有效的行为治疗方法。此法由医生设定“阶梯”性恐惧值,并让患者依此循序渐进地暴露于引起恐惧的事物之前或场所之中,令患者的感官逐步接受刺激,使之对刺激的恐惧程度逐渐降低,最终使症状完全消失。这种方法较为缓和,容易被患者接受,可缺点是治疗时间长,产生效果慢。
◆暴露疗法。这是一种骤进型的行为治疗方法。此法是在一定心理辅导的基础上,将患者骤然置于恐惧事物之前或场所之中,令其无法逃避,从而刺激其内心,出现极度的反应。经过刺激,患者并没有受到实质性恐惧对象的伤害,从而使患者逐步认识恐惧对象,消除恐惧心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病情治愈速度快,缺点是患者必须有一定的身体条件,否则会因过度恐惧而出现昏厥。因此,在进行暴露疗法时,医生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抢救知识和配备一定的抢救设备。
恐惧症的预后恐惧症治疗预后取决于患者和医生的配合,如果配合良好,治愈的几率较大。临床中,获得成功治疗的场所恐惧症案例通常可以保持终生不复发。而特定恐惧症,多起于儿童,有些随年龄的增加症状自行消退,少数人的症状则延续至成年。社交恐惧症病程持续一年以上者,如不经治疗,五年内自然改善的几率不大。
恐惧症的预防由于恐惧症的起因与童年期心理发育有关,树立正确的回避风险的意识自然十分重要,而培养正确对待困难,设法解决困难的心理素质同样也很重要。在挫折面前,人们不应不加分析地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甚至恐吓,而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孩子接受挑战。在正确判断事物的基础上,克服不必要的恐惧,做到坚韧、顽强、沉着、豁达、勇敢,这才是预防恐惧症的根本方法。
第二部分 第32节:三大心理疾病(9)
强迫症
强迫症,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以思维障碍为主的病症。就好像电脑的程序出了问题,或染了病毒,如果不进行人为干预,是很难自行校正的。
强迫症是一种怪病,症状表现纷繁复杂,其特点主要有:第一,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第二,患者体验到观念或冲动虽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的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第三,患者意识到强迫症症状的异常性,可无法摆脱。
强迫症的成因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和生物学因素两个方面。
(1)社会心理因素
在此因素中,最受关注的有三个方面,即人格、精神动力及行为。
社会心理因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但我们可以肯定,不论何种因素的刺激,都会使人出现过激反应,产生犹豫不决、重复思考的状态。而思维循环,容易诱发强迫症。
(2)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研究重在患者大脑局部。有研究发现,患者的额叶前部皮质、基底节、边缘系统等处可能与强迫症的发病机制有关。
根据遗传学的研究,有相当部分强迫症病例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患者一般有内向胆怯、喜欢思考、要求高等特点,他们遇事易产生矛盾思维,难下决定,而一经定论则固执己见,很难改变。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强迫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按照其特征可以分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1)强迫思维
指耗费大量时间反复思考某些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和观念,虽明知没有必要,却不能自控。
◆强迫观念:指不由自主地反复联想某些实际上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如强迫自己去想别人的生殖器或敏感部位,自觉下流而害怕。虽明知自己不说别人不会知道,却总担心别人会发现自己的肮脏观念,并由此而痛苦不已。
◆强迫回忆:反复回忆以往的事件和画面,虽明知没有意义,也毫无必要,却萦绕于脑海,挥之不去,并为此而苦恼。如看到某人的脸被吐了一口痰,于是不断回忆那张令人恶心的脸,不能自拔。
◆强迫性对立思维:指不由自主地按照事物的对立面反复去想问题。如想往左转,就想往右转;想到白,就想到黑;想到走快,就想到走慢;等等。对立思维常令患者的行动无所适从。
◆强迫性穷思竭虑:指对某些日常明了或没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反复追寻,无休无止。患者总是花费大量时间为自己设定的“理论”找寻依据,如反复思考“椅子为什么是4只脚,而不是3只”,认为三角的稳定性比四角好,因此为解释凳子、椅子为什么要4只脚而穷思竭虑。
第二部分 第33节:三大心理疾病(10)
◆强迫疑虑:对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产生不必要的疑虑,并反复核实。如出门后疑虑门窗是否关好,反复数次回去检查,不然则感到焦虑不安。
(2)强迫行为
指明知没有必要去做,却不能控制而进行的行为。
◆强迫性洗涤:反复洗手、洗澡或洗物件。明知已洗干净,却不能自制而非洗不可。有位丧夫的妇女,总感觉身上不干净,一个月洗澡就用100吨水。还有个学生无论怎么样洗手都觉得有细菌,最后用牙刷刷,手指全部破溃,却还是放心不下。他们明知早已洗干净,却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内心十分痛苦。
◆强迫性核对:通常与强迫疑虑同时出现,指对某些数字、文字,或者单据进行无休止的查对。有位老人拿着一张“阴性”检查单,一直问了医生30多个“有没有问题”,无论医生如何保证,他还是心存疑虑。明知再问下去也没有用,但还是不停地问。
◆强迫仪式动作:在日常活动之前,先要做一套有一定程序的动作,以此证明自己的一些观点或想法,明知毫无意义,但不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则心里不舒服,会出现焦虑不安的反应。有位男性患者,进门时想着“男左女右”,一定要左脚先进。如果步伐不对,就要跳一跳,校正后才进门;如果忘记了,已经进了门,还必须再出门重来一次。否则,一天心里都不会舒服,甚至怀疑自己的性别身份。
◆强迫性延迟:是一类近年来发现的新型强迫症,多见于女性。就为逛街,有些女性反复化妆和更衣,对自己放心不下,总有一种不满意的想法。有的人一次需要一两个小时,甚至更多,化十几次妆,更换几十件衣服,才能完成。她们明知这样对自己、对别人都不好,却不能自控。
强迫症的治疗强迫症是一种慢性心理疾病,治疗效果居各神经症之末,且容易复发。有人认为只有药物治疗才是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事实证明,帮助患者认知自己的生活背景及诱发因素,对其人格缺陷进行补偿性纠偏,然后运用药物干预环性思维的运作对治疗强迫症最为有效。
(1)药物疗法
氯丙咪嗪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药物,一般由25毫克早、晚各一次开始,依患者的体质状况及症状逐渐加量,直到症状改善,剂量最多可达每天250毫克。但氯丙咪嗪不能对所有的强迫症起效,且它与其他三环类抗抑郁药一样,具有降低血压、增加体重、抗胆碱能症状和过度镇静等副作用。如在一段时期和一定剂量的治疗过程中效果不理想,可考虑换用其他药物。
新近的研究表明,帕罗西汀(赛乐特)、氟西汀(百优解)和曲唑酮对强迫症状有缓解作用。临床中也有将抗焦虑药与之联合运用取得良好效果的事例,值得参考。
第二部分 第34节:三大心理疾病(11)
(2)心理疗法
强迫症患者总是将客观事物夸大,认为需要思考或做某些事来抑制自认为可能发生的不良情况。因此,他们总是要求很高,甚至十全十美。虽明知这样做没有必要,但意识上却不受控制。临床主要针对这一点,进行改善其思维状态的心理治疗。
◆认识治疗。帮助患者分析个性缺陷,有意识地让其放弃陈旧的观念,明白事物的不完美性是必然的规律。提出一个允许出错的几率,让其心理上逐步接受过错并原谅自己,从而缩小强迫观念和行为的主观作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行为治疗。临床治疗强迫行为多用暴露疗法。方法是将患者暴露于引起强烈焦虑的情景中,由治疗人员强行阻止其强迫行为的出现。在不断阻断其行为,使其不能达到自我满足的过程中,令其逐渐适应,从而淡化强迫行为的印象,降低强迫行为出现的频率。有人主张对有强迫观念的患者采取厌恶疗法。方法是,当患者产生强迫观念的时候,用力拉套在患者手腕上的橡皮圈,弹力产生的痛感会使患者分散注意力,令其厌恶,从而改变思维状态,达到治疗目的。
◆支持治疗。对于症状较轻,能坚持工作的强迫症患者而言,支持治疗有明显的效果。通过鼓励、奖励、灌输疾病知识的方法,结合患者家庭的积极配合,对其人生观、世界观进行有目的的纠偏,帮助其发现缺点,有助于他们坚定信念,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强迫症的预后由于轻度的强迫症对患者生活的影响不大,因此患者一般不愿主动就医。等到主动就医时,患者症状大多已持续相当长时期,而症状又多呈波动,因而预后较其他心理疾病来说效果要差,而且大部分会因生活事件的刺激而复发。
强迫症的预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及时发现孩子的性格问题,帮助其纠正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预防强迫症有益。
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让人一看还以为是躯体疾病,其实它是一类以大脑功能障碍、心理活动失调为主因,而症状却表现于躯体的心理疾病。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病人会因为身体某些部位不舒服而反复就医,经各种医学检查没有实质性问题,但医生的解释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不能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优势观念。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尽管症状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有关,但病人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
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和神经衰弱。
第二部分 第35节:三大心理疾病(12)
(1)躯体化障碍
临床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分或器官。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如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等),异常的皮肤感觉(如瘙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皮肤斑点,性及月经方面的障碍。常存在明显的抑郁和焦虑,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伴有社会、人际及家庭行为方面的障碍。
(2)疑病症
这是一种以担心或相信自己已经或必会患某种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观念为主的神经症。病人因为这种观念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反复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
有人担心自己患了癌症、艾滋病、肝炎等病症,并进行不合逻辑的自我推理。如认为“小三阳”会变成“大三阳”,“大三阳”会变成肝炎,肝炎会变成肝癌,而肝癌会导致死亡,因此认为“小三阳”就会变肝癌,就会死亡。患者多数只在乎有没有可能的问题,而对于事物发生的几率一般不予考虑。
(3)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
这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