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作者:
中国长城网 更新:2021-05-03 16:37 字数:4988
接着,我对他说,他退下来心情就没好过,因为没人理解他。他在家太霸道,平时也没人和他玩,他不打麻将,也不和人吃饭喝茶,整天无所事事,不知如何打发时间。他失眠,心口不舒服,症状多发生在晚上和安静时。其实他没有那么严重的心脏病和其他问题,主要就是闲下来老胡思乱想,凡事总往坏处想。还有,因年纪大,他总是担心自己身体的健康,而变得太过怕死。这样心情就日渐变得忧郁,开心不起来,感觉活得没意思……
最后,我说:“您没有冠心病,患的是抑郁症。”
老人家一脸茫然,突然哇的哭了起来,紧紧抓住我的手不放。
整个病房的人都用惊异的目光看着我。我心里很清楚,他早已脱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自然法则,他的思维意识、情感知觉已偏离正常轨道。
第二板斧:根据病情症状辨心病
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仪器对心理疾病进行测试。如果用一般心理测量表进行检测,同样会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误差,因为部分患了心理疾病的人,对心理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心理测量存在疑虑,所以难以将真实的情况反映出来。
因此,对于心理疾病,我们只能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它的规律,辨别它的特征,进行诊断。所以说心理医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经验科学。
躯体是物质的,从本质上说躯体疾病就是生物疾病,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且还可以通过现代科学仪器进行系统检查,对躯体的正常与否作出质化和量化的描述,从而提供正确诊断的依据。
而心理疾病是精神心理的问题,是非物质的,因此它的表现就没有那么直接、具体了,给人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感觉。
我经常到临床各科进行会诊,患者往往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心理疾病,因此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这位患者到底是躯体疾病,还是心理疾病?如果确实是心理疾病,就算他不承认,我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对他进行治疗,这肯定比没有治疗目标要好。
第一部分 第19节:心病如何辨症(8)
长期的临床实践,我发现心理疾病也有共同的症状特征,只是我们忽略了。我将心理疾病症状的普遍特征归纳如下:
症状散乱无系统性;
症状飘逸无规律性;
症状起伏无时限性;
症状变幻无预感性;
症状性质无固定性。
只要患者基本符合这五个特征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我们就有理由怀疑他可能患有一种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无躯体疾病的规律性,表现为“五无性”,而这其实就是它的规律性。
症状散乱无系统性是指无躯体功能的系统性。依据统一机体的原理,任何刺激都可能触发身体各部分发生反应,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处有病,全身不适”。这就使得症状表现具有多样性,无系统性可言。其实,这就是心理疾病的系统性。
症状飘逸无规律性刺激反应引起人的生物反应,包括特异性反应和非特异性反应,同时还会引起心理反应。因此,心理疾病从总体来看,其症状可以在心理和躯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甚至两者兼有。这就使病情和病状变得更加复杂,无明显的规律可言,如云彩般飘浮不定,令人难以捉摸,如胃痛有时与进食无关,而是与精神刺激或疲劳有关。
症状起伏无时限性一般而言,躯体疾病有一定的周期性,如感染—发病—治疗—康复。而心理疾病则多是由多个周期或多个时段组成,症状发作多与生活事件等心理刺激因素有关。
症状起起伏伏,发病无定时,没有明显的时间限制。心理疾病可以即时发生,如反应性精神障碍、反应性抑郁障碍等;也可以中断一段时间后,再次发病。
症状变幻无预感性心理疾病还具有症状变幻不定的特征,表现为断断续续,时好时坏,或此起彼伏。一会儿这里不舒服,一会儿那儿又痛,患者本人完全没有预感。病情不仅与心情有密切关系,有时甚至与天气变化也有关,难于预测。
有位患者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和言谈。一次与家人外出吃饭,席间忽然产生怕说错话的念头,不受控制,由此恐惧不安,中途退席。这就是个典型例子。
症状性质无固定性非心理疾病的症状性质是比较稳定的,而且一般来说,哪儿有问题,哪儿就有痛和不舒服的感觉。而心理疾病症状性质很不稳定,如腹部有一个包块,不久又消失了;本来确定为颈椎病,不久复查,病症好像又不见了。临床中常见这类情况。
第三板斧:察颜观色辨心病
除了用病情症状辨别心理疾病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患者言行举止、表情变化等心理活动的外在反应去筛查。因为人的心理状态必定会表现在躯体、言行举止、表情、眼神,甚至皮肤状况等方面,所以,医生可以通过咨询来发现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作出判断。
第一部分 第20节:心病如何辨症(9)
从患者的体态辨心病包括从头面部状况、皮肤状况、血管特点和躯干形态四个方面。
(1)头面部状况
心理疾病患者的头面部,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异常表现,比如:面部肌肉僵硬,面部不对称,面肌抽搐或跳动;目光呆滞,睡眼蒙眬,眼袋肿胀,有黑眼圈,或者眼放青光;头发蓬松散乱;胡须刮不干净;口红不均匀,或划出唇边界。
这些现象说明患者存在情绪紧张、焦虑、失眠、精神亢奋或生活懒散等问题。
(2)肤质状况
心理疾病患者的肤质一般较差,表现为干燥,无光泽。有的人甚至有脱皮或与年龄阶段不相称的粉刺和斑疹。还有的人皮肤颜色不均匀,或有色斑。这是因为他们过分抑郁或焦虑,从而导致内分泌失调所致。
有睡眠障碍的人,一般还表现为皮肤过薄,缺少皮下脂肪。这是因为失眠和不自主地多思多虑,大脑释放过多的能量,使皮下脂肪消耗过大所致。
(3)血管特点
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大脑功能亢进,神经兴奋,使血流加速,血管扩张。因此,他们面部和身体皮肤特别潮红,可以看到皮下血管,或者起红斑。手上、颈部血管较一般人充盈,甚至青筋暴露。
(4)躯干形态
有的患者含胸驼背,头颈龟缩。这多是缺乏自信,逃避现实的表现,多见于抑郁症,或被害妄想状态的人。
从面部表情及情绪辨心病通常,心理疾病患者的表情具有一定特征。焦虑的人,紧锁眉头,愁眉苦脸,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抑郁的人,嘴角下垂,双眼无神,表情冷淡,或易悲伤哭泣;恐惧的人,面红耳赤,面肌抽搐,眼神惊异;躁狂的人,满面春风,得意洋洋,表情夸张;单纯型精神分裂的人,表情呆板,状若止水;青春型精神分裂的人,喜怒哀乐转换频繁。
然而,有一部分神经症患者的表现则完全与他们的心情相反。他们可以隐藏真实的内心世界,表现出特有的笑容。但那种笑容与正常人的笑容有区别。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他们多数是嘴笑,而眼睛不笑。也可以说那笑容是挤出来的假笑,很不自然,也称“皮笑肉不笑”。
焦虑抑郁
恐惧躁狂
单纯型精神分裂青春型精神分裂
从行为举止辨心病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时常可以见到一些异常行为,这可以作为辨别心理疾病的佐证。
有的人畏首畏尾,非常拘束,搓手顿足,动作不协调,甚至手脚发抖;
有的人动作夸张,过分好表现;
有的人有许多怪动作,如不停干咳、哼鼻、耸肩、打哈欠、搓眼睛;
……
有的虽然不十分显著,但是某些细微的举动,也可以给我们提供参考。
第一部分 第21节:心病如何辨症(10)
从语言特点辨心病语言是表达思维活动的主要方式,同时语言也是衡量思维能力的尺码。我们可以通过咨询,从就诊者的语言特点(包括语言内容、语音和语速)来了解其心理活动,从而发现症结所在。
语言内容:有心理障碍的人会因思维不正常而表现出特有的语言方式,如缺乏逻辑性、系统性、合理性。表现为过分啰唆,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或辞不达意,答非所问。
语音和语速:讲话声音幼稚,过分细小,或结结巴巴,或语速过快,没有停顿,如打机关枪等,这些表现皆与心理障碍有关。
从睡眠质量辨心病通过病人的睡眠状况,可以发现病人的心理状态。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多有睡眠不好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浅睡多梦、易醒或早醒。
需要指出的是,心理疾病可以引起睡眠障碍,而睡眠障碍同样也可以诱发心理疾病。
从性格缺陷辨心病心理疾病患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他们或过分内向,或过分外向,或要求十全十美,或过分偏执,或爱钻牛角尖,或过分爱干净,或过分啰唆唠叨等,而这些都是心理疾病的表现。
从对疾病的态度辨心病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他们对“心理疾病”过于敏感,只要我们提到“心理精神”,他们就否认、拒绝,或者采取回避的态度。
有心理疾病的人心理比较脆弱,凡事总往坏处想,再加上某些不健康的社会意识的影响,使他们不能面对现实,最重要的是不能正确对待疾病,不愿意或者接受不了事实,以致拒绝与医生合作,甚至不肯服药。
从侧面信息辨心病患者家属、亲友提供的信息,如患者在家中的生活状况、饮食情况、睡眠情况等,以及家属、亲友对其病情的看法,也可以帮助我们辨别心理疾病。
在心理咨询中,有家属或亲友反映:骂他没有用,打也打了,改不了;说重了怕出事,说轻了又怕没尽责任;不守着不放心,守着又什么也做不了。这就说明了那个人有心理疾病。
我的绝招:投石问路法
在临床中,有很多是心理疾病患者经过长期治疗,总也治不好的“顽疾”,人们常称之为“疑难怪病”。这些“疑难怪病”症状一般复杂纷乱。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投石问路法进行辨别。
我采用投石问路法有两个前提:
前提一经过系统检查没有发现明显异常,找不到与其他疾病相关的证据,也就是说不能明确证明属于躯体疾病。临床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患者带着厚厚的一叠检查单、化验单,其中却没有两张能说明其真正存在的问题。
前提二经过临床各科进行相关对症治疗,长期不见改善。
第一部分 第22节:心病如何辨症(11)
如果符合上述情况,我们就可以运用一些心理疾病的相关药物对其进行试探性观察治疗,这种方法我称之为投石问路法。
周姨,55岁,来自湖南,已有5年病史,主要症状是右颈部疼痛,舌右侧麻痛。因为吃饭、吞咽不舒服并疼痛,使她终日坐卧不宁,吃不下,睡不着,所以心情很烦躁。她曾无数次到当地各大医院检查,做过X光片、CT扫描、核磁共振等,均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医生怀疑是慢性咽喉炎。但她在服了大量消炎药、清热解毒药后,症状却丝毫没有改善。
从2000年开始,她遍访各地名医,去过上海、北京、南京等地,一次次住院,一遍遍做检查、化验。她尝试过各种各样的中西药物,花了6万多元,病情依然没有起色。2003年,她已心灰意冷,干脆放弃治疗,并多次想自杀了断余生。
2003年8月,她在中山市工作的儿子接她到中山市散心,并送她到医院耳鼻喉科住院治疗,作最后一搏。
住院时,她反复问医生:“我这病有没有手术可做?”
她这一举动引起了医生的警惕,医生发现她的症状与专科病症并不相符,怀疑是与心理有关的“怪病”,于是介绍她前来我这儿就诊。
她并不接受我的询问,还质疑病症的性质,认为自己过去一向开朗,没有理由会患心理疾病。我说:“只需检查检查就行了,做不做治疗由你决定。”这样她终于坐了下来。
她的病,部位在头、颈,以喉咙和舌头为主。发病时疼痛剧烈,还不停吐口水。但是,各种检查化验结果均为阴性,不能显示病症的程度。也就是说,我找不到与其他疾病相关的证据,符合“前提一”。
患者在漫长的求医过程中,用了大量的对症药物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治疗效果,符合“前提二”。
经我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