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作者:中国长城网      更新:2021-05-03 16:37      字数:4968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的整体观,即“天人合一”。
  二是在这一整体中无时不在的运动观,如“阴阳五行”中阴阳的相互作用、五行的相生相克、“气论学说”的升降理论等,认为季节气候、血气流动、情志周转、新陈代谢等的循环往复,无不在运动中产生。
  三是建立在整体观、运动观基础上的相对平衡观,“阴阳平衡”就是其精华所在。就人而言,无论是自然界的阴阳平衡失调、社会生活的阴阳平衡失调,还是自身的阴阳平衡失调,均会导致机能紊乱,这些都是导致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
  基于以上理论,可以说中医学在宏观上包罗了所有的病症,中医几乎没有找不到的病症,包括心理疾病。《黄帝内经》从心理学的角度描述了人的统一性,其表现的特点就是形神统一。
  中医“五神藏”理论言:“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篇》)充分阐述了“心”、“神”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的病理关系,认为脏腑功能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心理活动又主宰、制约、影响着生理活动。所以,心理状况可以导致脏腑病变,脏腑病变同样可以产生心神异常。
  通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医学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医学思想,对心理医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认识心理疾病的机理。
  ●对部分心理疾病进行了分类定名。
  ●提出了一套望、闻、问、切的诊断和鉴别方法。
  ●研究出一些心理疏导与中药治疗的方法。如养心安神的甘麦大枣汤,疏肝解郁的柴胡疏肝汤,平肝泻火的龙胆泻肝汤,祛风镇定的镇肝熄风汤等,这些方法至今广为人们接受。
  在心理咨询中,相当一部分心理疾病患者,希望心理医生能够用传统医学的观点;对疾病进行解释,这样他们更容易理解。有些患者甚至拒绝用西药治疗,主动提出用中药治疗,因为他们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
  我想说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医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发展明显滞后,需要我们积极、努力去探索。
  古籍中关于心理疾病的记载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中说: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也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些描述阐明了各种情绪的产生与机体功能的关系。
  《黄帝内经》不但注意脏腑失调对心理平衡的影响,还强调社会因素对躯体的干扰,如《素问?疏五过论》中说: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藏府,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
  第一部分 第15节:心病如何辨症(4)
  这充分说明了导致疾病的复杂因素,因而得出“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的论断。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尝富而后贫,其心乱也”之人随处可见,由此也可说明,人们所患的各种古怪病症可能是心理疾病。
  在心理治疗上,《黄帝内经》还提出了情激治疗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古人将心理与躯体的关系说得如此清楚,单从这一点就可见中医学理论的博大精深。
  其后,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的努力,使得中医理论更加系统。至清代,无论是“阴阳五行”、“气化学说”,还是“脏腑理论”都已发挥得淋漓尽致。
  然而,不管哪一门名家理论都无一例外地继承了中医的统一、运动、平衡这三大观点,都充分论述了人与自然、社会密不可分的“三维”关系。许多医家强调人体机能的协调合作,认为机能紊乱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源,任何疾病都不可能脱离这一理论而独立存在。
  反观现代生物医学发展历程,主要是以具体事物的研究为主导,强调数量、形态的变化,采取“一分为二”的操作规程,将事物层层剥离。由躯体解剖到组织结构,由组织结构到细胞形态,由细胞形态到染色体,由染色体到DNA,直到分无可分为止。就其精确度而言,中医学无法与之相比。
  然而事物总是相对的,正因为现代生物医学达到了如此高的境界,反而限制了它的视野,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点上,忽视了宏观的综合思考,给人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比如心痛、心慌、心跳就只注意心脏,腹痛作呕就只注意肠胃,尿频尿急就只注意肾脏或尿道,头痛、头晕、头昏就只注意大脑,等等。
  对于几种中医病名的认识
  百合病关于百合病的记载,始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症并治》篇中说: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可见,百合病的名称,是根据其多经脉病变特征而来的。因人有百脉,同出一源,源病则百脉皆病,故取名百合病。
  其中,“一源”所指的当然是大脑及其精神功能了。因此,百合病是泛指精神恍惚、饮食和行动失常、口苦、尿赤、脉微数等全身机能紊乱的疾病。主要由体虚不复、情志刺激而产生。
  《伤寒杂病论》对其症状做了细腻描述:百合病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第一部分 第16节:心病如何辨症(5)
  这就类似我们今天常见的广泛性焦虑症。
  郁症《医经溯洄集》曰:郁者,滞而不通之义。而“郁症”的概念,是元代至明清时期的医家根据其情志不舒、气机郁结,“不得发越”的病理特点,产生的一类与“郁”密切相关的症候群进行归纳的正式拟用病名。
  其代表医家朱丹溪认为:凡六淫七情劳役太过,必使所属脏器功能失调,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终日犯及脾胃,中气必为之先郁。
  在症状分型上,《丹溪心法》进一步指出: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痰郁者,动则喘,寸口脉沉滑;热郁者,闷瞀,小便赤,脉沉数;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寸口脉紧盛者是也。
  总之,无论“郁症”的症状表现多么繁杂,但综合历代医家的学说内容,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闷心悸,胁腹胀满,焦虑紧张,寐后多梦,悲伤欲哭,或咽中如物梗塞等为其症状特点。这些描述均符合心理疾病中的抑郁症范畴。
  脏躁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了“脏躁”病名的记载,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中指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经后世医家的总结,其机理有三方面因素:阴血不足,风火扰神;七情伤郁,燥扰心神;阴虚火乘,诸脏失养。
  这些症状大致符合更年期精神病一类的状态。
  奔豚气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和《难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说: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难经?五十六难》中说: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说文》释曰:奔,走也。《辞源》谓豚为小猪。古人用形象的比拟手法,将病者自觉有水气上冲胸咽部的症状比作急窜奔走的小猪,揭示了病症的特征。
  《伤寒杂病论》记有:腹痛,往来寒热,发作欲死,复还止。清楚表达了患者一会儿腹痛,一会儿发热、发冷,一会儿惊恐万分,但即时又恢复正常的焦虑惊恐状态。
  《诸病源候论》记有:其气承心,若心中踊踊,如车所惊,如人所恐,五脏不定,食饮辄呕,气满胸中,狂痴不定,妄言妄见,此惊恐奔豚之状。还记有:若气满支心,心下闷乱,不欲闻人声,休作有时,乍瘥乍极,吸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呕,此忧思奔豚之状。诊其脉来触祝触祝者,病奔豚也。这些都描述了人在焦虑担忧心境下,坐立不安、喘息不宁的精神状况,与心理医学中的惊恐障碍相似。
  梅核气《古今医鉴》中说: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核之状者是也。梅核本是植物的果核,而以梅核气相称,自是泛指咽中本无物,而患者自觉有明显阻塞感。
  第一部分 第17节:心病如何辨症(6)
  此病多发于妇女,医家多认为与情志关系密切。与耳鼻喉科的舌咽神经官能症相同,也与心理疾病中的癔病性神经症相似。
  从以上古代医家描述的五种疑难怪病来看,其病机皆是机能紊乱所致,主要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古代医家分别从精神心理及躯体两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今人探索这类疾病留下了宝贵资料,不能不说是对中医学的一大贡献。
  把这五种病症与现代精神心理医学中的一些病症做比较,不难发现它们分别与焦虑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更年期精神病、惊恐障碍、癔病性神经症极其相似。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许多患者得到“肾虚”、“肝胆火旺”、“心血绊”、“肺气不足”、“肝郁气滞”等中医诊断。如果我们的思维倾向于这些辨症,而治疗上又不能获得良好效果,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可以从心理疾病方面考虑,因为“肾虚”可能是整体机能失调,“肝胆火旺”也许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心血绊”可能是情急乱引起的惊恐,“肺气不足”可能是情绪低落所致,“肺郁气滞”可能是焦虑的表现。
  心病辨症方法
  这是我经过近16年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心病辨症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我的“三板斧”屡试不爽,而我的“投石问路法”,则是为我在诊治中屡建奇功的绝招。
  第一板斧:根据病史病程寻诱因
  了解病人的病史病程是心理咨询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病人发病的诱因,对心理疾病的辨别和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需要医生耐心地询问,使患者和家属放下心理包袱,将可能引致心理疾病的诱因挖掘出来。
  非心理疾病的诊断着重在于局部,甚至一个点,有的单靠一项检查结果就可以作出准确定论。
  而对心理疾病,我们还要从大局出发,从整体考虑,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分析,从中找出疾病产生的相关原因,作为我们辨别和诊断心理疾病的参考依据。
  一次,我去内科会诊一位病人。病人旁边是一位老干部。会诊结束后,老干部说想问我几个问题。我看他盘腿坐在床上的姿态和他的眼神,就知道他不像一个老冠心病人,心里便有了几分底。
  见我没有意见,他急忙拿出来一叠化验单,足有一寸厚,让我看看。我随便翻了一下,还给他,问道:“这病有几年了?”
  “9年。”
  “经常住院?”我又问。
  “每年不下三四次。”
  “诊断结果是什么?”我步步深入。
  他数着手指说:“心肌梗死、冠心病、脑动脉供血不足、慢性胃炎、前列腺炎……”
  第一部分 第18节:心病如何辨症(7)
  “什么药都服过了?”
  “服过了,可是治疗多年还是没明显好转。”
  我沉默了一会儿,转了话题:“您退下来几年了?”
  “9年多。”
  “感觉日子好过吗?”我关心地问。
  他唉了一声:“好过什么啊,病越来越多!”
  “之前有病吗?”
  他精神来了:“告诉你,医生,我过去什么病也没有,几十年没有上过医院。”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病?”
  老人家摇摇头,反问:“你是医生啊,你说为什么?”
  我盯着他问:“您想让我说真话还是假话?”
  “当然真话啦!”他肯定地回答。
  “如果您不忌讳,我就说啦!”
  接着,我对他说,他退下来心情就没好过,因为没人理解他。他在家太霸道,平时也没人和他玩,他不打麻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