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作者:中国长城网      更新:2021-05-03 16:37      字数:4958
  误作躯体疾病处理了。
  当患者经过系统检查未发现明显的病变异常,或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关治疗没有明显改善时,我们可以从心理疾病方面进行考虑。
  感知觉方面的心理疾病,多归属于神经症范畴,以躯体形式障碍、焦虑症为主。另外,还包括一部分隐匿性抑郁症。
  16年来,我在心理咨询门诊看到了许多令人心痛的事,特别是金钱的浪费。我详细调查过,一个心理疾病患者要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找到“对症”的治疗途径。
  由于久治不愈,无法解除苦痛,相当一部分患者求助于社会上的游医、巫医、神医及江湖骗子,而这些人故弄玄虚,将心理疾病说成是“鬼神附身”,令患者及家属围着他们的“指挥棒”转,以牟取不义之财。
  第一部分 第10节:不要怕说“我有病”(10)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很多人及部分医务人员依然按过去的思路想问题,甚至单纯地认为“健康就是身体没有病”。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世界卫生组织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健康不仅局限于生物源性的范围,还与社会、心理密不可分,并提出了“生物、社会、心理”的健康三要素,同时据此对健康的定义做了修正,认为“健康不仅指躯体没有残缺和病痛,还必须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简而言之,躯体会患病,心理同样也会患病,仅仅只是身体健康的人还不能算是健康人。
  在这里,我想说一下20世纪末问世的一种新药的故事:“百优解”现象。
  “百优解”是一种抗抑郁药,即千百年来传说中的“开心药”。服用此药可以缓解人的紧张、焦虑和忧郁情绪。它的诞生和其产生的药效使得世人眼前一亮,并成为媒介追捧的“明星”。问世10个月销售额竟然达20多亿美元。
  一种小小的药品何以产生如此大的共鸣;何以能创造如此巨大的财富?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对心理疾病很重视。患心理疾病被看做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有了心理问题,人们也很乐意去看心理医生,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开心愉快的事,经过医生的心理治疗可释放压力,心情轻松,是莫大的享受。
  但是,中国人最忌讳说心理有病。就算在心理咨询门诊,许多患者要开口说出“我有病”这三个字,也浑身不自在,面红出汗,表情僵硬,眼神惊异,表现出一种恐惧的心态。这完全是因为对心理疾病的误解所造成的。
  这种不正常的状况,与我国的国情和经济文化背景大有关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心理疾病给人们留下了极其可怕的印象。它不但让人联想到胡言乱语、又脏又臭、打人骂人、流浪的疯子,还让人怀疑你的家人和你的后代会不会也有问题。“有遗传性,难治愈”,我想谁都难以接受。其实这是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出于对心理疾病的无知所产生的误解。事实是,绝大多数心理疾病与遗传无直接关系,且并非难治。
  不论年龄、出身贵贱,也不分性别、地位、职业,甚至不论性格,人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每一种矛盾,无不对其心理产生影响,而且也都潜伏着诱发心理疾病的危机。
  人是由躯体和精神组成的,就像电视由电视机和电视节目两方面组成一样。电视机会坏,电视节目同样也会有问题。人也一样,躯体会患病,心理也会患病,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躯体患了病称为躯体疾病,而心理出了问题就称为心理疾病。
  第一部分 第11节:不要怕说“我有病”(11)
  需要说明的是,心理障碍是各种各样的,表现不同,轻重不一。轻则影响个人情绪、心态,叫心理问题;重则影响自身的生活、学习、工作,这就构成了心理疾病。而那些严重到威胁自身生命,或致使丧失行为能力的,就属于精神病的范畴了。
  2002年春天,我到澳洲参加一个抑郁症培训班,西澳洲大学心理学教授杰夫?来利指出:每5个心口痛的患者中,只有1个属于心脏病,其余4个则是心理疾病。
  而在我国,去医院看心脏科的人与去心理咨询科的人的比例大约是25∶1。
  可见,对心理疾病的认识,东西方的差异很大。
  我认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并非我国患心脏病的比率远远高于心理疾病,而是因为大家对心理疾病缺乏了解。因此很多人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只要是“心痛”,肯定冲心脏科奔去;只要是胃痛,绝不会到其他科就诊;只要是关节痛,也必定会到相关医疗部门就医。这本无可厚非,我只是告诉大家,如果您在相关科室看了很久,服了对症的药物,却丝毫没有改善或者有好转的迹象,请回过头来想一想患病的原因。
  2003年10月10日,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在我国重度精神病患者中,接受治疗者仅占总数的1/5,而抑郁障碍的“未治率”高达95%。调查中,听说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名称的人,分别为80?8%、51?9%、36?6%。在认识到紧张恐惧可能与心理问题有关的人中,认为应该去看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医生的不到一半。这些数据令我们瞠目结舌。
  按国际卫生组织颁布的疾病普查,欧美国家每100人中就有58人患心理疾病。如果按此数据推算,我们13亿人口,估计就有6千万以上患心理疾病。
  事实上,大量的心理疾病患者却并不知情,更不知道这类病可以医治,还有药物治疗,他们没能得到合理的医治,不是因为科学技术,而是“惨败”在陈旧观念之下。的确可悲!
  心理疾病是现代人身心健康的大敌,它的发病率如此之高,患病人群如此之广,已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大力宣传,提高社会大众对心理疾病的认识,使人们能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学会正确对待心理疾病。
  第一部分 第12节:心病如何辨症(1)
  第二章
  心病如何辨症
  一个心理医生,16年接诊15万人次,远在欧美等地的华侨也慕名前来求诊。有人说这是个奇迹。其实我只不过是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心病辨症法,使我的诊断更准确罢了。
  第二章心病如何辨症
  我非巫师,也不懂迷魂术
  心理疾病患者之所以那么信任我,并不像有人传说的“甘医生像个巫师,会用迷魂术吸引病人……”,而是因为我不仅有扎实的医药学知识基础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而且对人的心理及心理疾病也有着较为透彻的研究。
  “专家”不一定懂心理
  现代心理医学是从国外引进的一门全新的医学科学,它具有一定的西方文化背景,其科学的论据及运用方法也多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这与我们五千年文化背景的国情有所不同。因此,即使你能把心理学的理论、教条和法则倒背如流,也并不代表你就能为中国的心理疾病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才会出现心理学“专家”不懂运用心理学知识治疗心理疾病这样的怪现象。
  西方人性格开朗,他们强调个人的内心感受,注重思想的自由表达,因此在反映心理活动的过程中,他们总是力求倾诉完全。
  东方人则较为含蓄,特别是中国人。“说话转个弯”、“做事绕个圈”是长辈教育下一辈的金言,“祸从口出”更是人们直抒内心情感的警示。从古至今,无数的文学作品,甚至医学书籍中都透露出这种信息。如果有人说了与社会不相一致的东西就会被人耻笑。因此,在外人面前表达真情实感,似乎成了一种“坏事”,这种思想也影响了人们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心理疾病。
  正因为如此,大部分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隐藏内心活动。这样一来,人们相互之间在这方面的理解和认识就变得困难。有位抑郁症患者从来没有告诉任何人他的病情,在压低声音小心翼翼地说出自己的病情后,他忧心忡忡地问:“医生,你以前见过这种病吗?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令人哭笑不得。
  对心理疾病不认识、不理解,从而造成患者不自觉地乱投医的事例比比皆是。更可悲的是,许多医务工作者也不能正确对待,只要患者一否认,他们就不敢再坚持自己的判断,生怕得罪了人,也怕给自己找麻烦。
  有位医生告诉我,她曾经介绍一位有长期医治无效并伴有明显抑郁症状的患者来找我。那位患者听说是劝其看心理咨询门诊,当即大为不悦,并到医院办公室投诉:“她侮辱我!”
  这位医生因此受到了批评。此后,她接受教训,再遇到心理疾病的怀疑个案,就不轻易开口了。
  一件本来很好的事,就这样变成了一件坏事。这种不愉快的感受让人心痛,因此医务工作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就成了心理疾病患者就诊的一道无形屏障。
  我感到悲哀:现实中有多少患者因此错过及时获得诊治的机会和最佳的治疗时间,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
  我认为,这些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错误观念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就是文化背景所引起的误会。
  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就不能仅仅依赖于常规的心理诊断方法,更不能一味等待,期望大家会自己明白过来,再来寻求心理帮助。
  第一部分 第13节:心病如何辨症(2)
  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从源头上研究我国心理疾病的特征,寻找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心理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使那些患了心理疾病却不知道,或不愿面对的病人和家属能够有所认识和乐于接受,使临床医务工作者在诊治过程中多一套思维方式,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误诊和失治。
  去伪存真,细心辨别
  在国外,心理疾病患者看医生时的主诉通常是直截了当的,如“我近来心情不好”、“我感觉很烦躁”、“我的经济出了问题”、“我的丈夫有外遇”、“没有人对我好”等,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医生警惕,让医生容易入手。
  而在中国,我们发现心理疾病患者的主诉却完全不是这样,他们通常说“我经常失眠、头痛”、“我心口痛”、“我吃不下饭”、“我喘不过气”、“我的手发麻了”、“我头昏得不行”等,这些根本与心理不沾边。还有相当多的人就诊时直接使用医学名词或俗语,如“我患了神经衰弱”、“我的植物神经紊乱了”、“我是更年期综合征”、“我是慢性咽喉炎”、“我有心肌劳损”等。患者这样主诉病情,是希望医生能快刀斩乱麻,马上为其看好病,而医生听了这样的话也多半不再考虑,或不想再考虑其他情况,就直接开药了。这就是误诊产生的根源。
  心理疾病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它与躯体疾病的概念完全不同。所以,用现代医学诊断躯体疾病的一套方法,如量体温、测血压、化验、X光透视、B超、核磁共振等,不能直接辨别和诊断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的表现复杂多变、飘浮不定,令人难以捉摸,表面看它既像这种病,又像那种病,这给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
  诊断一种症状或一组症候是不是心理疾病,不仅要系统全面认识人的统一性,了解心理疾病的致病特征,还必须理解心理疾病与躯体疾病的相互关系。同时,还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认识心理疾病的表现,结合各种检查和器械的诊断结果,去伪存真,使我们在诊断治疗上少走一些弯路。
  从千年遗产中汲取营养
  中医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汇聚了几千年临床实践经验,发展至今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医的理论体系与现代生物医学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们之间既有相通性,也有互补性。
  许多深入细致的问题中医看不到,现代生物医学能作出具体回答;而一些现代生物医学无法解释的现象,用中医理论却能圆满地解答。
  研究心理学和心理疾病,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的防治工作,也不能不懂《易经》。
  专家认为中国医学根植于《周易》,最早的中医理论书籍《黄帝内经》就是汲取了《周易》的精华,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机体各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协调。
  第一部分 第14节:心病如何辨症(3)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的整体观,即“天人合一”。
  二是在这一整体中无时不在的运动观,如“阴阳五行”中阴阳的相互作用、五行的相生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