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作者:中国长城网      更新:2021-05-03 16:37      字数:4937
  人类经过漫长的发展,完成从猿到人的进化。在不断创造、实践和积累的过程中,人类不仅掌握了开荒耕作、饲养牲畜、兴修土木等技术,还创造了语言文字等。
  在此基础上,人类在精神上更是突飞猛进,开始研究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强调团结合作,总结成败得失。可以说人类得以成为地球主宰的根本原因,就是精神世界的进步。
  然而,人类并没有满足。近一百年来,人类将科学文明推向高潮——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原子技术、生物遗传工程、通讯科技等高速发展。这一切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地球其他生物眼中早已变成“太空人”。归根到底,这都是人脑的功绩。
  然而,事物总是相对的。人类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伴随而来的问题也相应增加。据研究报告:全球每年100万人自杀,30%来自中国。而与心理因素相关的死亡数字更是不可估量。“当今世界上已死亡的人当中,有70%与各种精神折磨相关!”美国一些心理学家是这样描述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急剧变化,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导致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迅速增长。
  0我们遇到的问题
  我们所说的心理疾病,就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障碍,导致感知觉、情感、思维、行为、意志的不协调,引起人的注意障碍、记忆力减退等一类疾病。
  要想清楚地认识心理疾病,我们就必须先了解产生心理疾病的背景。可以说导致心理疾病发生的因素多种多样,它的产生与人类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包括社会背景、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社会发展对人的陈旧思想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动摇人的世界观,改变人的生活方式。
  第一部分 第6节:不要怕说“我有病”(6)
  几十年来,中国在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各行各业力争上游,人们运用知识、技能、物力等资源全力竞争,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改革、兼并、重组、合资、转产、收购、破产、移民、下岗、再就业等新名词、新概念的出现,无一不对生活在这一伟大时代中的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这些大潮冲击下,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地位的改变、经济利益的分化。社会提倡高效率、高技能、高强度,使工作变得越来越紧张,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这种形势迫使我们不断学习、更新和开拓,迫使我们节省时间、抓紧时间,甚至争分夺秒。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时代的紧迫感、挤压感!
  因此,在这个躁动的变革时代,人的心理早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平静。无论家庭关系还是社会关系,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功、名、利、欲的驱动,各种社会矛盾日渐尖锐,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生活、工作、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
  由此,人的心理发生扭曲,产生的心理问题愈加普遍:各种明争暗斗、消极怠工、无故弃学、离婚、弃子、包二奶,甚至连吸毒贩毒、抢劫杀人、敲诈勒索、贪污盗窃、行贿受贿、买官卖官、卖淫嫖娼等犯罪问题也应运而生。
  心理障碍已经成了我们前进道路中的绊脚石。社会要想发展就不可忽视人的心理健康!
  社会环境的急剧转变,使一部分人因此失去原有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也使一些人受到刺激,变得心浮气躁,如果不能对他们的情绪及时进行疏导,就会让其形成心结,从而诱发心理疾病。
  改变旧观念
  我们对“神经病”、“疯子”这类词特别敏感和忌讳,对精神病患者特别鄙视和排斥,这种愚昧、陈腐的旧观念,直接或间接害苦了很多人,酿成了许多人间悲剧。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旧观念。
  浑然不知,不予重视
  我们对于身体疾病所反映的病情、症状,比如头痛、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一般都有最直接、最具体的感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医疗保健方面,人人都称得上是半个医生,而对于心理疾病,则远没有那么具体、清晰、透彻的认识,也没那么容易理解和接受。
  有位嫉妒心很强的女性,工作上从来不让人,任务多了怪领导,任务少了怨同事。生活上见不得别人穿着打扮比自己好。一张口就带“刺”,大家见了她就怕。亲朋好友怎么劝她,她都改不了。她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对,却控制不住内心的妒火。最后单位进行“优化组合”,没人要她,她成为下岗人员。
  她不知道,这其实就是心理疾病惹的祸。
  第一部分 第7节:不要怕说“我有病”(7)
  事实上,只要有心理疾病患者存在的场合,就会给人无形的压力,就会令人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如果你身边有心理疾病患者,你总会感觉不顺心,无论你是他的家人,还是同学、同事,你的生活质量都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我们习惯把各种心理异常仅仅看做是性格、修养、脾气的问题。因此,就算是身边有心理疾病患者,我们也难以一眼看穿;就算少数人看穿了,多数人也难以接受;就算多数人接受了,患者本人及其亲属也未必肯承认,更不用说接受心理咨询了。而这就是心理咨询最大的障碍。
  有人说:心理疾病,我没见过!其实它已不知不觉渗透到我们身边。家里有人脾气古怪,我们说是他性格不好;单位有同事常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牢骚,我们认为是他修养不好。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心理“病”了!
  从本质上来讲,性格问题、脾气问题、修养问题就是心理障碍的表现。
  数年前,有一位成绩一向很好的高三女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来我这里做心理咨询。我见她精神抑郁、悲观失望,为她开了两天的病假单,让她休息休息,调整一下心态。
  她把病假单交给老师,老师也不知道这算不算病,就转到校长那里,校长看了看,不以为然地说:“抑郁症?我都有呀!这哪能算是病?不批准!”
  晚上,这个女生心灰意冷,想不通,一心想自杀。她从宿舍冲向阳台,想跳下去,幸好被洗澡回来的同学发现,抓住了她,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后来她放弃了学业,连高考都没参加。
  校长的无知和漫不经心,就这样误了这个学生的一生。现实中,有多少人是抱着与这位校长同样的心态和想法的?
  在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有心理障碍,甚至病得不轻,却被一些虚幻的假象所蒙蔽,认为自己活得很好,根本没有病。他们的家人也多认为是“思想问题”,不必大惊小怪,没必要进行治疗。
  极力否认,刻意回避
  人的一生会遇到数不尽的事件,其中有许多就是导致心理疾病产生的根源。但这些事件往往会被我们忽略,我们甚至在潜意识中刻意回避对自己不利的形势,就如受了轻伤的动物,为了逃避猎食者的追捕,佯装健壮,奔跑自如一样。
  有的人表面很快乐,其实内心很郁闷。别看他天天在别人面前笑容满面,也许正在为家里的事忧愁;别看他在外高谈阔论,可一回到家便寡言少语。
  有的人告诉别人他活得很好,然而他往往心中有事,时常胆战心惊。有的人天天梦想着升职加薪,可幸运之神却总是与他擦肩而过,让他一肚子的怨气没法发泄。有的人雄心勃勃,想创一番事业,可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结果什么也没得到,内心压抑的体验只有他自己知道。
  第一部分 第8节:不要怕说“我有病”(8)
  有的人事业顺利,生活美满,却感到生活好像缺了点什么。有的人说他什么都不缺,却整天空虚寂寞,感觉人生似乎走到了尽头。
  有的人身体很好,无病无痛,却总是睡不着,头脑中思潮起伏,浮想联翩。
  有的人看似无忧无虑,其实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身体上,总担心自己身体出问题,担心自己患不治之症。
  以上种种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矛盾。这些矛盾心理进一步发展,就会形成心结,产生心理疾病。
  中国人喜欢说自己心脏有病、肺有病、肝有病、肾有病、胃有病,等等,这病那病,如数家珍。这样说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同情、关心和帮助。
  但是,中国人对心理疾病特别忌讳,一谈到心理疾病就感到恐慌,感到愤怒,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污辱,是骂自己“疯子”、“白痴”、“神经病”。许多病人拒绝就医,有的甚至又哭又闹,家人、朋友生拉硬拽,也无法把他送去治疗。据卫生部调查显示,国民中六成以上被调查者将“精神病”与“神经病”混为一谈。
  有位患者自杀了3次,意外获救,保住了性命。当家人要带其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候,她却说:“如果不逼我去看心理医生,我以后就不自杀了。”令人哭笑不得。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患者不愿承认自己有病。即使所有诊断都符合,甚至拿着书,一条条跟他对证,他还是会摇头,否认“有病”。
  为什么人们总是怕别人说自己有心理疾病?为什么总是不愿承认“我有病”呢?承认了有何不好?
  其实,心理疾病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也是一种病,而且十分普遍,每个人一生之中皆可能会患上,因此患了心理疾病,本不应害怕,其他人更不应歧视。但事实是,社会上确实存在恐惧和歧视心理疾病的现象。
  习惯思维,忽视心理
  在临床,经常可以见到那些心痛、胃痛、关节痛的患者,他们被疾病折磨得死去活来,等我真正为他们诊断清楚的时候,他们却怎么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甚至连医务工作者也会对诊断结果表示怀疑。这是我们对心理疾病认识不足的表现。
  一位40多岁的妇女,腹痛多年,总也治不好。于是到某大医院找胃肠专家看,经专家多次动员,她做了胃大部切除,术后腹痛症状却依然不减。此后两年,她又先后做了3次手术,胆囊、阑尾、子宫等附件统统“下岗”,心想这下应该没事了吧?
  然而,症状依然顽固地纠缠着她,没有丝毫好转。
  这前后她花了20多万元医疗费,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她写好了遗嘱,在床上躺了两年,心灰意冷地等死。
  第一部分 第9节:不要怕说“我有病”(9)
  见到我,她第一句话是:“医生,我是来试试的。”
  经过询问我才知道,她的宝贝儿子正在吸毒。我敏感地意识到,这才是她的病根所在。
  她患了隐匿性抑郁症。经过系统治疗,她的病奇迹般地好了。
  人们习惯认为,哪儿不舒服就是哪儿有病,比如心口痛、心慌、心跳,就是心脏病;胃痛,就是胃病。俗话也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说,哪儿有病,哪儿就会痛,哪儿就会不舒服。这是正常的、符合逻辑的规律,也是人们一般的常识。但是,如果反过来推理,认为哪儿痛,就必定哪儿有病,那就未必完全正确了,如失恋、受惊也会引起心痛、心慌、心跳;生气、紧张也会引起胃痛、胃胀、吃不下饭。
  临床工作中,许多心理医生发现心理疾病最容易被误诊的症状就是“疼痛”。由于大众缺乏心理医学常识,认为“哪儿痛,哪儿就有病”,但依此方法治疗却怎么也治不好,以致有的医务工作者将那些看上去像躯体疾病,实质为心理疾病的怪现象当做“疑难怪病”看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方面,大家一心只想诉说自己的病情症状,有意无意地把精神心理状况掩盖起来。一种是以为自己的精神心理状态与疾病无关;另一种则认为精神心理属于个人或家庭的隐私,不便启齿。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医学教学体制的原因,生物医学与心理医学互相脱节,加上我国心理医学起步较晚,各科医生都只在本科的专业范围内打圈圈,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躯体局部组织器官上。许多医务工作者接受的主要是生物医学教育,所以对心理医学不甚了解。即便各种检查手段都查不出问题,也不会注意到患者疾病的心理诱因。这就不可避免会发生一些误诊。
  其实,心理疾病种类很多,特别是感知觉障碍类的心理疾病,表现奇特。通常患者感觉身体某部位痛,而病症的根源却不在痛的部位,但由于我们对心理疾病缺乏了解,结果把许多本来应该属于心理疾病的,误作躯体疾病处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