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节
作者:      更新:2021-05-03 16:32      字数:4831
  取之,或正坐而取之,或正立而取之,自然安定,如承浆在唇下宛宛中之类也。
  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 之间,动脉相应。
  阳部者,诸阳之经也,如合谷、三里、阳陵泉等穴,必取侠骨侧指陷中为真也。阴分者
  ,诸阴之经也,如手心、脚内、肚腹等穴,必以筋骨 动脉应指,乃为真穴也。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
  此言取穴之法,必须点取五穴之中,而用一穴,则可为端的矣。若用一经,必须取三经
  而正一经之是非矣。
  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
  头部与肩部,则穴繁多,但医者以自意详审,大小肥瘦而分之。督、任二脉,直行背腹
  中,而有分寸,则易定也。
  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
  标本者,非止一端也,有六经之标本,有天地阴阳之标本,有传病之标本。以人身论之
  ,则外为标,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腑阳为标,脏阴为本;脏腑在内为本,经络在外为
  标也。六经之标本者,足太阳之本,在足跟上五寸,标在目;足少阳之本在窍阴,标在耳之
  类是也。更有人身之脏腑、阳气阴血、经络,各有标本。以病论之,先受病为本,后传变为
  标,凡治病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余症皆除矣。谓如先生轻病,后滋生重病,亦先治其
  轻病也。若有中满,无问标本,先治中满为急。若中满、大小便不利,亦无标本,先利大小
  便,治中满充急也。除此三者之外,皆治其本,不可不慎也。从前来者实邪,从后来者虚邪
  ,此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也。治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假令肝受心之邪,是从前
  来者,为实邪也,当泻其火;然直泻火,十二经络中,各有金、木、水、火、土也。当木之
  本,分其火也。故标本论云∶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既肝受火之邪,先于肝经五
  穴,泻荥火行间也。以药论,入肝经药为引,用泻心药为君也。是治实邪病矣。又假令肝受
  肾邪,是为从后来者,为虚邪,当补其母,故《标本论》云∶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
  本。肝木既受水邪,当先于肾经涌泉穴补木,是先治其标,后于肝经曲泉穴泻水,是后治其
  本,此先治其标者,推其至理,亦是先治其本也。以药论之,入肾经药为引,用补肝经药为
  君,是也。以得病之日为本,传病之日为标,亦是。
  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迳。
  此言用针之法,有住痛移疼之功者也。先以针左行左转,而得九数,复以针右行右转,
  而得六数,此乃阴阳交贯之道也。经脉亦有交贯,如手太阴肺之列缺,交于阳明之路,足阳
  明胃之丰隆,走于太阴之迳,此之类也。
  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
  门海者,如章门、气海之类。俞者,五脏六腑之俞也,俱在背部二行。募者,脏腑之募
  ,肺募中府,心募巨阙,肝募期门,脾募章门,肾募京门,胃募中脘,胆募日月,大肠募天
  枢,小肠募关元,三焦募石门,膀胱募中极。此言五脏六腑之有病,必取此门、海、俞、募
  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
  原者,十二经之原也。别,阳别也。交,阴交也。会,八会也。夫十二原者,胆原丘墟
  ,肝原太冲,小肠原腕骨,心原神门,胃原冲阳,脾原太白,大肠原合谷,肺原太渊,膀胱
  原京骨,肾原太溪,三焦原阳池,包络原大陵。八会者,血会膈俞,气会膻中,脉会太渊,
  筋会阳陵泉,骨会大杼,髓会绝骨,脏会章门,腑会中脘也。此言经络血气凝结不通者,必
  取此原、别、交、会之穴而刺之。
  更穷四根、三结,根据标本而刺无不痊;
  根结者,十二经之根结也。《灵枢经》云∶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也;少阴根于涌泉
  ,结于廉泉也;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堂也;太阳根于至阴,结于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
  于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耳也;手太阳根于少泽,结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
  冲,结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结于扶突、偏历也。手三阴之经不载,不敢强注
  。又云∶四根者,耳根、鼻根、乳根、脚根也。三结者,胸结、肢结、便结也。
  此言能究根
  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
  针之八法,一迎随,二转针,三手指,四针投,五虚实,六动摇,七提按,八呼吸。身
  之八法,奇经八脉,公孙、冲脉、胃心胸,八句是也。五门者,天干配合,分于五也。甲与
  己合,乙与庚合之类是也。主客者,公孙主,内关客之类是也。或以井荥俞经合为五门,以
  邪气为宾客,正气为主人。先用八法,必以五门推时取穴,先主后客,而无不效之理。
  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
  八脉者,奇经八脉也。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也。八会者
  ,即上文血会膈俞等是也。此八穴通八脉起止,连及八会,本是人之纲领也。如网之有纲也
  。十二经、十五络、十二原已注上文。枢要者,门户之枢纽也。言原出入十二经也。
  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
  六十六穴者,即子午流注井荥俞原经合也。阳于注腑,三十六穴,阴于注脏,三十穴,
  共成六十六穴,具载五卷子午流注图中。此言经络一日一周于身,历行十二经穴,当此之时
  ,酌取流注之中一穴用之,以见幽微之理。
  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
  十二经原,俱注上文。此言一时之中,当审此日是何经所主,当此之时,该取本日此经
  之原穴而刺之,则流注之法,玄妙始可知矣。
  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
  此言补泻之法,非但呼吸,而在乎手之指法也。法分十四者,循扪、提、按、弹、
  捻、搓、盘、推、内动摇、爪切、进、退、出、摄者是也。法则如斯,巧拙在人,详备《金
  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
  交正者,如大肠与肺为传送之府,心与小肠为受盛之官,脾与胃为消化之宫,肝与胆为
  清净之位,膀胱合肾,阴阳相通,表里相应也。本经者,受病之经,如心之病,必取小肠之
  穴兼之,余仿此。言能识本经之病,又要认交经正经之理,则针之功必速矣。故曰∶宁失其
  穴,勿失其经;宁失其时,勿失其气。
  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
  缪刺者,刺络脉也。右痛而刺左,左痛而刺右,此乃交经缪刺之理也。
  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
  三阳之经,从头下足,故言头有病,必取足穴而刺之。
  巨刺与缪刺各异,
  巨刺者,刺经脉也。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左痛刺右,右痛刺左,中其经也
  。缪刺者,刺络脉也。身形有痛,九候无病,则缪刺之,右痛刺左,左痛刺右,中其络也。
  此刺法之相同,但一中经,一中络之异耳。
  微针与妙刺相通。
  微针者,刺之巧也。妙刺者,针之妙也。言二者之相通也。
  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
  言针入肉分,以天、人、地三部而进,必察其得气则内外虚实可知矣,又云∶察脉之三
  部,则知何经虚,何经实也。
  视沉浮而辨脏腑之寒温。
  言下针之后,看针气缓急,可决脏腑之寒热也。
  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
  言欲下针之时,必先令针光耀,看针莫有损坏;次将针含于口内,令针温暖与荣卫相接
  ,无相触犯也。
  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
  此戒用针之士,贵乎专心诚意,而自重也。令目无他视,手如握虎,恐有伤也;心无他
  想,如待贵人,恐有责也。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下针之时,必先以左手大指爪甲于穴上切之,则令其气散,以右手持针,轻轻徐入,此
  乃不痛之因也。
  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
  空心者,未食之前,此言无刺饥人,其气血未定,则令人恐惧,有怕怯之心,或直立,
  或侧卧,必有眩晕之咎也。
  背目沉掐,坐卧平而没昏。
  此言欲下针之时,必令患人莫视所针之处,以手爪甲重切其穴,或卧或坐,而无昏闷之
  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
  十干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十变者,逐日临时之变也。
  备载《灵龟八法》中,故得时谓之开,失时谓之阖。
  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
  五行五脏,俱注上文。此言病于本日时之下,得五行生者旺,受五行克者衰。如心之病
  ,得甲乙之日时者生旺,遇壬癸之日时者克衰,余仿此。
  伏如横弩,应若发机。
  此言用针刺穴,如弩之视正而发矢,取其捷效,如射之中的也。
  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跷、阳维而下胎衣。
  阴交穴有二,一在脐下一寸,一在足内踝上三寸,名三阴交也,言此二穴,能定妇人之
  血晕。又言照海、外关二穴,能下产妇之胎衣也。
  痹厥偏枯,迎随俾经络接续;
  痹厥者,四肢厥冷麻痹。偏枯者,中风半身不遂也。言治此症,必须接气通经,更以迎
  随之法,使血气贯通,经络接续也。
  漏崩带下,温补使气血根据归。
  漏崩带下者,女子之疾也。言有此症,必须温针待暖以补之,使荣卫调和而归根据也。
  静以久留,停针待之。
  此言下针之后,必须静而久停之。
  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
  此言疼痛者,热宜泻之以凉;痒麻者,冷宜补之以暖。
  体重节痛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
  俞者,十二经中之俞。井者,十二经中之井也。
  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
  飞虎穴即支沟穴,以手于虎口一飞,中指尽处是穴也。
  筋挛骨痛而补魂门,体热劳嗽而泻魄户。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眼痒眼疼,泻光
  明于地五。泻阴 止盗汗,治小儿骨蒸;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中风环跳而宜刺,虚
  损天枢而可取。
  地五者,即地五会也。
  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离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
  此以月生死为期,午前卯后者,辰、巳二时也。当此之时,太阴月之生也。是故月廓空
  无泻,宜疾温之。离左酉南者,未、申二时也。当此时分,太阴月之死也。是故月廓盈无补
  ,宜速冷之。将一月而比一日也。经云∶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至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四 ,十七日十三 ,渐退,至三十日二 。月望以前谓之生,月
  望以后谓之死,午前谓之生,午后谓之死也。
  循扪弹怒,留吸母而坚长;
  循者,用针之后,以手上下循之,使血气往来也。扪者,出针之后,以手扪闭其穴,使
  气不泄也。弹努者,以手轻弹而补虚也。留吸母者,虚则补其母,须待热至之后,留吸而坚
  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
  爪下者,切而下针也。伸提者,施针轻浮豆许曰提。疾呼子者,实则泻其子,务待寒至
  之后,去之速,而嘘且短矣。
  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动退,以针摇动而退,如气不行,将针伸提而已。空歇,撒手而停针,迎以针逆而迎夺
  ,即泻其子也。如心之病,必泻脾子,此言欲泻必施此法也。推内进者,用针推内而入也
  。搓者,犹如搓线之状,慢慢转针,勿令太紧。随,以针顺而随之;济,则济其母也。如
  心之病,必补肝母,此言欲补必用此法也。此乃远刺寒热之法,故凡病热者,先使气至病所
  ,次微微提退豆许,以右旋夺之,得针下寒而止。凡病寒者,先使气至病所,次徐徐进针,
  以左旋搓提和之,得针下热而止。
  慎之!大患危疾,色脉不顺而莫针;
  慎之者,戒之也。此言有危笃之疾,必观其形色,更察其脉若相反者,莫与用针,恐劳
  而无功,反获罪也。
  寒热风阴,饥饱醉劳而切忌。
  此言无针大寒、大热、大风、大阴雨、大饥、大饱、大醉、大劳,凡此之类,决不可用
  针,实大忌也。
  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
  望,每月十五日也。晦,每月三十日也。弦有上、下弦,上弦或初七、或初八,下弦或
  廿二、廿三也。朔,每月初一日也。
  凡值此日,不可用针施法也。如暴急之疾,则不拘矣。
  精其心而穷其法,无灸艾而坏其皮;
  此言灸也,勉医者宜专心究其穴法,无误于着艾之功,庶免于犯于禁忌,而坏人之皮肉
  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针而失其位。
  此言针也,勉学人要明其针道之理,察病之原,则用针不失其所也。
  避灸处而加四肢,四十有九;禁刺处而除六 ,二十有二。
  禁灸之穴四十五,更加四肢之井,共四十九也。禁针之穴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