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节
作者:溜溜      更新:2021-05-03 16:32      字数:4895
  群戏āǘ牟┗疃氖痉兜龋徽庑┮蛩鼐黾恿丝刂贫牟┑哪讯取R虼耍欢牟┬形目刂埔扇∩缁嵫:图彝サ淖酆洗胧患忧糠ㄖ平ㄉ瑁豢菇慕逃怀扇宋⒆邮髁⒑玫陌裱陨缁嵘系挠蜗坊恳霞庸苤疲晃闯赡耆瞬坏萌肽诙圆±硇远牟┱卟捎眯形品ㄖ械难岫窳品ê拖低惩衙艏际酰徊⒁种院恪?br />
  第八章 违法犯罪与自杀
  违法犯罪是一类社会关注的问题调查表明;多数违法犯罪者早年都有品行障碍的历史;或有青少年违法活动的经历本章将首先阐明品行障碍的表现和早期预防;讨论几种常见的品行问题;再论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征;最后谈谈自杀行为的病理机制和干预。
  一、品行障碍的早期预防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是儿童心理行为异常发展的一种类别;我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提出的定义是:品行障碍是指18 岁以下儿童或少年反复出现违反与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或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抗性行为品行障碍与儿童的调皮;;不同;它远远超过了一般儿童的顽皮和恶作剧的限度;年龄较大的儿童品行障碍常常涉及到违法与犯罪行为我国学者调查;儿童品行障碍的发生率为2。9%…13。6%;7…8 岁是高峰期;男女孩比例为6:1。
  根据有无侵犯行为和是否团伙化;可将品行障碍分为四类:一是团伙…侵犯型;这类患儿有同伙;对他人常常施行躯体暴力;侵犯人家利益;二是非团伙…侵犯型;患儿同伴联系不良;也对他人施行暴力;侵犯人家利益;三是团伙…非侵犯型;患儿有同伙;常常表现出逃学;离家出走;撒谎;四是非团伙…非侵犯型患儿同伴联系不良;也表现出逃学离家出走和撒谎口品行障碍的预后有过许多研究;不少学者认为;侵犯型的阳行障碍会持续到成年;品行障碍与学业成年后的求职社会经济状况婚姻和心理卫生问题等方面有一定联系。
  我国CCMD 一2R 提出的品行障碍诊断标准有三条:
  1。品行障碍发生于儿童少年期;持续半年以上
  2。至少有下列行为中的一项:
  (1)经常挑起或参与斗殴;
  (2)经常故意伤害他人或虐待动物;
  (3)经常故意破坏家里的东西或公共财物;
  (4)故意纵火;
  (5)经常偷窃;
  (6)瞒过家长全天逃学;一学期三次以上;
  (7)元明显原因离家出走;彻夜不归;至少两次;
  (8)经常撒谎;并非为了逃避惩罚;
  (9)其他触犯刑律的行为
  3。不是其他精神障碍所引起
  品行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有生物心理和社会的多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因素和家庭问题;如父母对子女不良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等社会政治思潮经济状况社会道德标准社会风气等都对儿童的道德品质行为和性格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们通过多种渠道对儿童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品行问题和犯罪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如影视中的暴力镜头和黄色文化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有明显的塑造作用;使他们耳濡目染;出现性暴力行为抢劫强奸和吸毒等问题亚文化的影响是团伙犯罪的重要原因品行障碍的儿童青少年常常纠合起来;发展小团体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形成一致的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标准;这就是犯罪团伙的亚文化;许多学生由于学习困难等多种原因;辍学或退学;流向社会后易被坏人利用;加入犯罪团伙;在不良的亚文化环境中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学到不良的生活方式;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外;社会结构的突然变化或瓦解会削弱原有的社会控制性规范;产生社会异化状态;成为儿童品行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外来文化的引人和旧有文化的冲突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均是品行障碍的诱因。
  家庭是影响儿童品行发展的最重要方面许多调查表明;家庭教养不良和物质剥夺亲情淡漠亲子感情对立敌视袒护家庭有犯罪成员对子女缺乏适当监督和养护,父母不和与离异虐待儿童等均与儿童品行障碍有关据报道;60%的少年犯来自破裂家庭有研究提出儿童品行障碍的预测因素;它包括:母亲对男孩管教放松过严或前后不一致;父母对孩子缺乏感情;母亲对孩子监督不适宜;听任自由活动而不予指导和约束;家庭缺乏亲密性等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品行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孩子为所欲为;以自我为中心;自控力差;道德观念薄弱;缺乏行为准则和规范;事事依赖成人;犯了错误也会受到父母的过分保护这类儿童适应社会困难;与人交往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侵犯行为。
  教师对儿童品行的塑造有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简单粗暴冷漠忽视惩罚不公正对待严厉批评都可能导致品行障碍的发生学校是儿童少年同伴交往的重要场所;不良的社交与团伙化和非团伙化品行障碍相关。
  父母离异死亡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患重病受惩罚等均可对儿童的情感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儿童的心理需要不能满足;生理发育冲动与社会规范的矛盾不能解决;经济上依赖父母而自我独立意识又不断增强;青春期面临的心理困惑;复杂的人际交往等等;均可导致儿童少年精神紧张;焦虑不安;产生品行问题。
  研究表明;外伤和患脑病的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儿精神病和遗传病患儿都可能出现品行问题XYY 核型者的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的4…5 倍;原来认为它是侵犯性行为的主要原因;现在多数的看法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才使患者侵犯性行为增加雄性激素与侵犯性有关;所以男性的侵犯性行为多见中枢神经递质5 一短色胶的降低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活动异常等均和侵犯性行为相关。
  儿童的道德品质培养是防治儿童品行障碍的根本措施;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常常被学生和家长所忽视这里简要阐述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的特点和教育培养措施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特征;它包括三个部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相互联系和影响。
  道德认识是指对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它产生于道德情感;有助于指导道德行动道德认识的主要标志是道德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水平的发展,儿童的道德概念的发展与其思维发展水平相关;幼儿一般只能直观地认识道德现象;根据人行动的表面现象和外部特点以及行动的直接后果来判断好坏;小学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也往往是肤浅和表面的;概括能力差;9 岁以后道德表象逐步丰富和完善;懂得什么是道德或不道德;什么是善恶美丑和是非等道德概念的掌握是逐步完成的;它与家长和教师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家长对孩子行为的赞许或斥责教师的表扬或批评等都会对儿童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判断产生影响道德判断是运用道德概念和知识对行动的是非和好坏进行评价的过程;儿童少年的自我评价能力往往落后于对他人的评价能力;评价常常片面。
  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对人的行为有巨大的推动控制和调节作用道德感约在2 岁开始发展;幼儿的道德感受成人影响;到学龄初期;经过教育;儿童开始用道德标准对各种行为作出评价;责任感义务感友谊感和集体主义情感有了一定发展;但仍很片面和狭隘;青少年时期道德感发生重大变化;能够评价自己;评价行为的动机;评价整个道德品行;更复杂的道德感也相应发展。
  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儿童的道德行为是指掌握言语以后才逐步产生的婴儿只有道德行为的萌芽;学前初期的道德行为动机往往受当前剌激的制约;到了学前晚期;儿童出现主动独立的社会道德动机;但还不能把行为动机和行为效果统一起来;从小学起;通过教育;儿童开始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但行为有时和道德认识不一致;且不稳定;观察性学习和模仿在儿童的道德行为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根据目前认知治疗的观点;强调信念在品行障碍矫治中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再谈谈道德信念的问题。道德信念是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使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是道德品质形成中的关键因素道德信念是在教育和社会的影响下;通过个人所掌握的道德知识逐步内化形成的小学1…2 年级学生尚未形成道德信念;3…4 年级才表现出道德方面的愿望;但信念还不稳定;5 年级学生开始表现出具有一定自觉性独立性和坚定性的道德信念;真正概括深刻而坚定的道德信念是跟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密切关联;并受它们的支持;一般在小学的中晚期才能形成。
  儿童的道德品质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学习和反复实践而逐步形成发展的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来安排对年龄小的儿童;多从道德行为的训练入手来培养其道德品质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二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道德意志的锻炼通过训练;要让儿童学会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形成相应的行为动机;使行为和道德认识相一致;还要注意训练的反复与巩固;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随时消除不良的品行习惯;道德意志的训练最为重要;要通过示范和英雄人物的介绍使儿童获得道德意志的概念和榜样;产生意志锻炼的愿望;并通过布置一些必须完成的任务;适当设置一些外部障碍;鼓励孩子实践;提高意志力;在训练过程中;要及时奖励和反馈;并让儿童自己对行为的道德性质和意志品质的优缺点进行小结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激发道德情感;培养他们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和爱护公物等道德品质;再逐步提高要求;培养他们爱科学爱劳动爱祖国和爱人民的道德品质对高中生;要注意道德认识的培养;形成合理稳固的道德信念。
  道德品质的培养还应包括对不良道德品质的教育矫治道德品质不良是指行为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它与品行障碍的含义相关如不及时矫治;也会导致违法犯罪对道德品质不良儿童的教育矫治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此处仅谈谈一般要点首先要了解儿童不良道德行为的动机;以便对症下药;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避免不必要的惩罚和指责;要关心帮助他们;以消除对抗情绪或疑惧心理;要注意重建他们的自信心;去掉自卑心理。
  二 常见的品行问题
  (一)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又称侵犯行为(aggressive behavious);是指基于愤怒敌意憎恨和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它可以是具体行动;也可以是语言文字根据性质可将攻击行为分为二类:一是良性攻击行为;是指在种族或个体生存受到威胁或者荣誉尊严和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时所发生的防御性行为;它对于个体的生物适应和社会适应及种族生存与繁衍具有积极意义;二是恶性攻击行为;它是一类为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及法律制度等所禁戒的侵害性行为;它在客观上导致物品的损毁肉体的伤害和心灵的苦痛;具有一定的残忍性和破坏性这里重点讨论的是恶性攻击行为年幼儿童的常见侵犯行为;表现为受挫折时出现焦虑不安暴怒伤人毁物;特别对父母横蛮无理此种行为与单纯的发脾气不同;常常造成对其他人的伤害或物品损害侵犯行为男孩多见;幼儿期和青春期是两个高发年龄段这类不良行为如在年幼不能克服;成年后会构成严重的社会适应困难人际交往不良或斗殴凶杀等不良行为学者们认为;内在需求和外部压力之间的矛盾冲突会导致遭受挫折的个体出现攻击反应;攻击行为还和生活历程中的直接与间接经验有关;通过阳性强化和模仿习得;并被某种环境因素所激发攻击行为经过适当干预可以减少干预方法有家庭治疗学校教育示范和强化疗法等要注意行为转换;开展体育锻炼;让愤怒的情绪得以疏泄还要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和法律制裁措施
  (二)说谎
  说谎(lying)是指儿童有意或无意讲假话年幼儿童由于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均未发育完善;分不清自我与环境以及事物的真伪;常由无知而说谎;这被视为天真幼稚稍大的儿童十分富于幻想;常将幻想与现实搀合一起;为了满足自己幻想中的某些欲望而说谎这两种说谎可随年龄增长与认知发展得以纠正。
  有些儿童由于环境及教养因素从说谎中得到益处;常采用说谎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愿望;说谎成为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模式;这种说谎就是一种品行障碍父母等成年人的不良言传身教;对儿童某些缺点采取过于粗暴的惩罚态度;会对儿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通过模仿学习或为了逃避惩罚取得父母欢心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