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节
作者:独来读网      更新:2021-04-30 17:23      字数:4774
  倘簦僖辔蘖俊=癜⒚滞臃鸸次粑蘖渴俟病=裱矣诹窖菟怠断忍煨槲尢唤鸹谥肌罚且嘤源诵拗ぃ少露粒杉止圃丈圃眨暝刚匦暝怂褂Γ拚子锌叵龋怨馕拊段鸾臁=竦酶薪底嫘怨庾ⅲ1游蘖恳印薄?br />
  祖性,即毗卢遮那如来也。长春邱祖亦临坛训曰:“《金刚经》曰:‘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心存则现,念隐即泯。泯现者迹耳!并无生灭者也”。
  其时众真咸会,各有颂赞,不能悉述,识其要训如比。此真八万劫一集之会,不期于龙峤遇之。得读是书者,慎毋自弃,裔孙太定瑾识。此先哲石庵氏所志。
  今蒋氏所本,乃中宗后裔,掩袭此书而抑北宗,故削去之。帧疽嗳唬忍匚孤肌#?br />
  '谢按:乾交于坤,化为坎卦,乾为坎父,坎为乾子,日属乾,水属坎,则日落大水者,正乾坎之象,不曰坎,而曰乾坎者,乃喻父母子三家一气,真正先天之相,丹书所谓“三家相见”、“三才合一”、“太极涵三”也。
  大地为冰,冰本水也,水凝为冰,《参同契》又云:“金为水母,水为金子”,则冰者,即金也,故上有“金性既现”之言。金性者,乃即人之元性,先天五行属木,所以有“行树”之喻者,卦则为震,至震出,则三阳纯,先天气足也。
  天地者,先天地也,正上所言“从混沌立基,无极也”。则先天五行者,天一生水,是为元精,正所谓“上善若水,清而无瑕”;地二生火,是为元神,正所谓“太极主宰,出震之帝”;天三生木,是为元性,正所谓“七重行树,七窍光明”,地四生金,是为元情,正所谓“金性既现,大地为冰”;天五生土,是为元炁,正所谓“丹落黄庭,金华大凝”也。
  金丹功夫,分为三层,以应三铅,第一层工夫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此时一阳蕴育身体,真铅初得。吕祖所谓“三铅只得一铅就,金果仙芽未现形”。第二功夫为炼炁化神、炼神还虚,二阳充实全体,黄芽已得,金丹初结。三层为炼神还虚、炼虚合道,金丹成熟,三阳纯全,故七尺肉团,无非金宝,三丰祖师所谓:“浑身气候皆是真药,犬食成龙,人服之成仙”。若以即身即世、即世即身的医世功夫之证验而论,则正如吕祖转述太上之言:“即身即世,即世即身,以觉通性,灭度一切,光明藏中,法界如琉璃,而大地行树,七宝凝成,人无男女,莲花化生,飞潜动植,无不咸若,寿亦无量”,此乃人人皆圣,人人皆仙之世界,乃先天纯阳世界。有关医世之法,请参《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医世说述管窥》《三尼医世功诀》等章节。
  又按上吕祖师所示,佛家所言的西天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即无量寿国,道经所说“无量天尊”之号,无量天尊乃即无量寿主,亦即阿弥陀佛,亦即是我道家之太上老君之化身别名也,所以说“佛本是道”。'
  现在可考证者有三:一则坐去,神入谷中,闻人说话,如隔里许,一一明了,而声入皆如谷中答响,未尝不闻,我未尝一闻,此为神在谷中,随时可以自验。
  一则静中,目光腾腾,满前皆白,如在云中。开眼觅身,无从觅视,此为虚室生白,内外通明,吉祥止止也。
  一则静中,肉身氤蕴,如绵如玉,坐中若留不住,而腾腾上浮,此为神归顶天,久之上升,可以立待。
  2
  丹法实修中之错路与证验
  丹法实修中之错路与证验
  此三者,皆现在可验者也。然亦说不尽的,随人根器,各现殊胜,如止观中所云“善根发相”是也。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须自己信得过方真。
  先天一炁,即在现前,证验中自讨,一炁若得,丹亦立成,此一粒真黍也。“一粒复一粒,从微而至著”,有时时之先天一粒是也。有统体之先天一粒乃至无量也,一粒有一粒之力量。此要自家愿大为第一义。
  '闵一得按:蒋本、帧荆白约以复蟆保淖鳌暗ù蟆保宋蟊室玻谴笥泄叵怠8恰霸复蟆绷阶郑闯懈鞫础T复笳撸蟾笃魅耍亲粤撕阂病?錾衔墓ψ鳎⑽奁嬉欤涡氲ù蠛酰浚?br />
  '谢按:谷者,玄窍神室,又名灵谷,位在下丹田之“中”。“虚室生白,内外通明”,乃法身初成之验,此时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神归顶天”,即谷神升入天谷也,此时鄞鄂结成,不可误会“顶天”为天上、色身外之有形天空。以上三种证验,皆属玉液还丹功夫范畴,还未到金液还丹地步,必得先天真一之炁点化,金丹方成。
  此先天真一之炁者,就其“用”而言,乃时时之先天一粒,乃即丹书所谓“积精累气”“抽铅添汞”者;就其“体”而言,乃统体之先天一粒,乃即丹书所谓“一得永得”、“顷刻而成”者。一刻中自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反复循环运炼,一粒复一粒之先天也,随之功进,而入极致,炼虚合道,道法自然,乃得统体之先天一粒,始知三界归一身,寻及其根源,一粒如黍大也,则一得永得,无有返还矣。又,有此统体之先天,一粒复一粒的时时之先天一粒方得以生、得以化;有此时时之先天一粒,一得永得的统体之先天一粒方得以凝、得以结。
  “自家愿大”者,愿者原心、心源之谓,正统体之先天一粒,乃元始真性真心,心量放得愈大愈广,则药物愈足愈明,以至于百千万亿,正如太上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吕祖师曰:“有统体之先天一粒乃至无量也”,此正即身即世,即世即身之无上医世大道,身之与世,一而万,万而一,心抱大道,气运鸿均,故闵真言:“非自了汉”也。
  3
  庄子心斋法
  庄子心斋法
  《庄子》第四篇“人间世”之中,借用颜回和孔子的一段对话,揭示了中华道家“心斋”的高妙义谤。“听息”即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借用听息,可以进入心斋的最高境界。
  《庄子》原文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照。听止于耳,心止于符。炁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浅释: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不要胡思乱想。等到注意力集中起来之后,就可以用“听”字法诀。但又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听;这还是粗浅的说法,再深一层功夫来讲,也不是用心去听,而是用“炁”去听。到了这样的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己停止了,心也与炁合而为一,没有后天知觉了。“炁”的本质是虚的,正因为“虚”所以才能容纳物体,只有“道”才能把“虚”集合在一起。功夫如果能够做到心同太虚,就是“心斋”的境界了。
  以上功夫,本是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中间本无所谓阶段。为了初学做功者容易入门起见,现在整体功夫之内,划分几个不同的步骤,然后再加详解如下: 第一步,“若一志”。
  “若”字当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就是注意力, “一”就是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当你开始做功夫的时候,心中的注意力要专一,不要有杂念干扰。如果不能够把杂念扫除干净,功夫很难做到好处。
  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解,是“不要”的意思。 “之”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o“以”字作“用”字解。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就可以开始做功夫,就是运用“听”字的口诀。普通人所谓〃听”,本来是用两个耳朵,去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可是这里的所谓“听”,就不是去听什么声音。这样人们就会发生疑问了,既然说是“听”,必然应当存在去听的对象,如果说不是去听声音,那么要听什么?这个问题,在各家注解之中,难以找到明确的答案。现在特别指出,起初下手,就是听鼻孔的呼吸之气。凡是呼吸系统正常而且不存在障碍的人,鼻孔气息都不应当发出声音,这一点对于修炼来讲尤其应当做到,所以才说:“无听之以耳。”虽然说是没有声音,但是自己却能感觉得到鼻中的气息一出一人,或快或慢,或粗或细,即使是双耳失聪的人,也有这个体会,所以才说“而听之以心。”
  第三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
  这里又会让人产生疑问了, “心”是有知有觉的,还可以说上一个“听”字; “炁”是没有知觉的,为何还要用它去听?“心”所听的对象是“炁”,那么“炁”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如果说用“炁”来听“炁”,这句话在理论上讲不通。究竟真正的含义是什么?答案应当是,听息的功夫做得时间长久之后,“心”和“炁”已经订成一片,分不开了,此即丹经所谓: “心在炁中而不知,炁包心外而不晓”的一种境界。这时的“炁”不是呼吸之气,已经不能作为用 “心”去听的对象了。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去听那个“炁”,所以才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心”和“炁”虽然团结在一处,但是尚未达到混融境界,还稍微有些知觉。继续深入做下去,并不需要多少时间,自然就能做到完全无知无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暂时的过度阶段,与其说是用“心”听“炁”,使 “心”和“炁”互相对立,不如说是以“炁” (中的心)听(心中的) “炁”,使“心”与“炁”二者之间涡去裂痕,变为融合,所以说“听之以炁”:实际上说是在“听”,就已经包括有“心”的成分在内,说是用“炁”去
  初步下手做功夫,关键在“一”字诀,即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的功夫。等到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之后,就要注重“听”字诀了。随着功夫程度的进展,假使长久的抱住一个“听”字不放,反嫌过于执着,所以最后要用“止”字诀。所谓“听止于耳”,就是叫人不必着意于“听”了。此时的功夫已经逐渐人于混钝境界,心与照合为一体,心中酌知觉已不起作用,心已合炁,炁无知觉,故心仅合炁,所以说“心止于符” (符即符合,符合于炁)。此时心炁合一的状态,虽无知觉,还有自我,进一步做到忘记自我,皆归于“虚”,才是真正入静,筑基功夫到此完成。
  1
  庄子心斋法
  庄子心斋法
  最后一步, “炁也者,虚而持物者也。准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从“一。、“听”、“止”等境界,由强人深,一步一步经历过来,最后就达到了“虚”的高层次。进入这一层次, “心”与“秃”皆化为虚无,是从无知无觉,进入忘记自我,而后又从无我,进入空洞太虚的高炒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有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功夫的时候,心里想着要达到“虚”的层次,反而离“虚”十万八千里了。全部“心斋”的义话,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到此进入最高境界,已为先天。所以最后一步功夫,就要到先天境界之中去体悟,虚与道合,是为得道。然则庄子所谓“心斋”的义诲,在于直指大道,这已超出内丹筑基所要达到的目标了,修炼内丹的层次与此有所不同。因此筑基法中的静功,只求达到第四步“心杰合一”的境界,就是筑基的最高层次,已足够了。最后一步“心痛人虚”,俏无悟道功夫为基,恐入空亡境地,反为修炼之大碍。
  “观光”的方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叫“回光”;听息之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称“调息”。因此此处所讲的静功修炼法,古人又称为“回光调息”。
  《丘祖秘传大丹直指》论述“回光调息”说:自两眼角收心一处,收到两眼中间,以一身心神此处,所谓“乾坤大地一齐收来”是也。”
  回光之法,还有另外的含义。是在观光之后,还要将此光照入下丹田,进一步再去做炼杰的功夫,这个须要和吐纳法结合炼习。
  2
  内丹术与现代生活
  内丹术与现代生活
  编者注:樊光春,陕西紫阳人,1952年四月生。现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自1979年从事地方史志编修和研究,1987年以后转入道教研究,先后进行陕西道教碑石整理、陕西道教历史及道教养生学的研究。担任《陕西省志·宗教志》(道教卷)主编,参与《中国道教宫观文化》、《丘处机与龙门洞》等书撰写,编辑《三秦道教》杂志,已出版《长安·终南山道教史略》、《陕南小武当∶凤凰山擂鼓台》两部道教专著。
  近些年,许多江湖术士自封为“大师”,或招摇撞骗敛取钱财,或妖言惑众非法结社,无不打著健身气功的旗号。但这些健身气功并不都是单修命功的古代气法,大多宣称性命双修,而且大力宣扬神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