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作者:
独来读网 更新:2021-04-30 17:23 字数:4778
应时脱落,吞入口中,化为金液,而直射丹扃之内。霎时,云腾雨施,电掣雷轰。鏖战片饷之间,销尽一身阴滓,则百灵如福之辏毂,七宝若水之朝宗,皆聚于此矣。”
此时修炼,重在“火候”。“火候最秘,圣人不传,今则露之:药非火不产,药熟则火化矣;火非药不生,火到则药成矣。且火候之奥,非一概而论。故未得丹时,须藉武火凝之;即得丹时,须藉文火养之。”
3、贞集主要论述元神,讲炼神还虚的过程:
第七节口诀,婴儿现形出离苦海。
“前面火候已足,圣胎已圆,若果之必熟,儿之必生。弥历十月,脱出其胞。释氏发此谓之‘法身’,又曰‘实相’;玄门以此谓之‘赤子’,又名‘婴儿’。婴儿当移胎换鼎之时,跃然而出,潜居气穴之间,又重开一混沌也。盖此穴原是神仙长胎住息之乡,赤子安身立命之处。正是熟路,顺路而归。”
“盖温养育婴,乃作仙之一大事,若养育失调,婴儿就有弃壳离窠之变。”自然要外固“三要”,内遣“三害”。《参同契》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又有道觉禅师曰:“修此戒定慧,断彼贪 痴。”婴儿成真人,还需“出离苦海”,运“真空炼形”之法,方成真仙子。
第八节口诀,移神内院端拱冥心。
“阴长生曰:无位真人居上界,空寂更无尘可碍。有为功就又无为,无为也有工夫在。所谓‘真人居上界’者,即婴儿出离苦海,移居天谷之时也。‘空寂冥心’者,即吕祖向晦宴息,冥心合道之法也。施肩吾曰:‘达摩面壁九年,方超内院;世尊冥心六载,始脱樊笼。’”
所以尹公子云:若有厌生死心、超生死心,止名为妖,不名为道。
谭长真云:婴儿移在上丹口,端拱冥心合自然。修到三千功行满,凭他作佛与升仙。
第九节口诀,本体虚空超出三界。
口诀九是真人修炼的最高境界,炼神还虚之炼虚合道。“是以无上师曰:炼得金丹圆似月,未免有圆还有缺。何如炼个太阳红,三界十方俱洞彻。
“直到吾师尹公者出,以其夙植灵根,更得教外别传之旨,忽一旦禅关参透,豁然贯通,而千佛秘藏又复开于今日矣,故邵康节曰:圣人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同用。”到此地位,方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在《性命圭旨》这本书中,口诀时期的原始形态已难见到,在亨、利、贞三集中,各篇文章又经过了若干次的整理过程,较为明显的是各篇层面的变化。第一层面是保留了部分原来口诀和口诀方法,第二层面是明代三教一思想对各篇的理论阐述,第三层面是三教中口诀、偈句的搜集陈列。
对于原来口诀和修炼方法,有徐海印发表的“《性命圭旨》十二大错”代为了考证,指出十二大错的地方。其实,这些错误的地方和其它的功法,正好说明了口诀时期“性命双修”的演化历史和发展轨迹,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那时的功法理论,可能有些失理,好比用现在的汽车比过去的牛车。
试列“《性命圭旨》十二大错”部分内容如下:
《性命圭旨》一书,玄宗学者,往往图之。然皆以色身立说,误人不浅。如《反照图》、《时照图》、《内照图》,尽以色身为喻。斯与黄帝〃我尚何存〃、老子〃外其身而身存〃之旨,大相背离矣。与钟祖〃未生身处下工夫〃之语,吕祖〃穷取生身受炁初〃之说,亦乖违矣。
4
张雪松《性命圭旨》哲学考证
张雪松《性命圭旨》哲学考证
《享集·退藏沐浴工夫》节内谓:〃欲通此窍,先要存想山根〃(梅自强医师门径之说,正指此处)。学者读到此处,往往依书行事,得脑漏之症。昔汪师有一女弟子,未遇师时,依此下工,竟发癫成傻,此误人一也。
又曰:〃常操此心,退藏夹脊之窍,则天地正气,可扯而进。〃若果依此下功,非得遗精不可,此误人之二也。
玉液炼形法则,尽抱着这臭皮囊做工夫,此与先天虚玄大道,究有何干。此误人之三也。
《安神祖窍》节内谓〃人身乃小天地,心脐相去亦有八寸四分,而中心之中,适当一寸二分处。〃此岂纯阳老祖所谓〃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兮不在肾〃之旨趣耶?若果凝神于此,非生痞块不止。此误人之四也。
列此四误,便知余数。试想,不列四图,何以知人身之要穴,何以明众窍之玄理,好比医生治病,不懂医理、不学医术,就能治好人的病吗。徐海印反对以色身立说,实际上是受佛教“顿悟成佛”的影响,轻“命”而重“性”的表现。
第二次,性命双修的理论阶段,主要是“三教合一”的理论说教。
性命双修的理论阶段,是《性命双修》成书的关键,它源于两个外在原因,一是将明代“心学”思想纳入道家的理论之中,二是澄清明代道教派别、功法混乱的局面,这些都与明代社会息息相关的,这里不作详细说明。
《性命双修》第二次重大变化,是在口诀阶段基础上,对亨、利、贞三集中第二层面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润色和改造,集中突出佛、道、儒三教合一对性命双修的理论阐述;同时,在篇目上,除了九节口诀篇章外,增加与之对应的内容,如第一节里的“退藏淋浴工夫”、“玉液炼形法则”,第三节口诀中的“紫中道人答问”等。
除此之外,按照《易经》的元、亨、利、贞编排了全书大致规模,并在元集里,增加了大道理说和儒释道三教性命理说。
大道理说包括有大道说、性命说、死生说、邪正说;
儒教(应为儒家为宜)性命理说包括太极发挥、中心图说;
道教性命理说包括火龙水虎说、日乌月兔说、大小鼎炉说、内外二药说、顺逆直关说、尽性了命说、真土根心说、魂魄说、蟾光说、降龙说、伏虎说、三家相见说、和合四象说、取坎填离说、五气朝元说、待诏说、飞升说;
释教性命理说包括观音密咒说、九鼎炼心说、八识归元说。
《性命圭旨》的哲理性,集中表现在第二次的理论阶段,主要有道论、三教合一、性命双修、死与生等,列在“哲理性”加以阐述。
每三次,性命双修的图说阶段,主要是理说图文。
性命双修的图说阶段,主要是元、亨、利、贞四集之中理说和口诀的图示说明,总计54篇;加上后三集第三层面口诀、谒句的归集,这从后三集与元集口诀所占的比重统计分析,自然就很明白了。
书中之首“三圣图”,是全书性命双修的总纲,三教合一的主旨,“具大总持门若儒道释之度他皆从这里,能知真实际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只在此中。”“大总持门”指最大的总体修持的门径和方法;“真实际”就是真理,也即是“天人之际”;“自造自化”即是修炼自身而得以超脱的途径,也只在“此中”,在《性命圭旨》之中,在人的心之中。
《性命圭旨》刻于明代,相传为明歙县人黄应瑞所为,他是明代木刻版画名手,还刻有《大雅堂杂剧》、《朱枫林集》、《四声猿》、《晓采居印印》等。第三次的图文阶段应在此之前,在 “刻《性命圭旨》缘起”言明为丰干居士所为,故列其之以示说明:
里有吴思鸣氏,得《性命圭旨》于新安唐太史家,盖尹真人高第弟子所述也。藏之有年,一日出示丰干居士。居士见之悦之,谓其节次工夫,感臻玄妙,而绘图立论,尤见精工,诚玄门之秘典也,因相与公诸同志,欲予一言为引。
予即从事圣修,雅尚圆极一乘,不谈此道久矣。以其所操说者,无非为色身计也。色身有限,法性无边。夫安得大修行人以法界为身者,而与之谈性命哉!舍法界无性命,变无身心,如法圆修,真绍人天师种。彼以七尺为躯,一腔论心者,纵有修持,皆结业耳。于一超直入,无当焉。
5
张雪松《性命圭旨》哲学考证
张雪松《性命圭旨》哲学考证
闻之师云:修行法门有二种:一从法界归摄色身,一从色身透出法界。从法界摄色身,《华严》尚矣;从色身出法界,《愣严》诸经有焉。《圭旨》所陈,大都从色身而出者。夫果出法界矣,方且粉碎虚空,有甚身心可论。因指见月,得道忘诠,是在善修者自契。
居士流通之意,无变见及此欤?予不负其流通善念,并思鸣氏宝藏初心,遂述缘起,质之有道。
万历乙卯(1615年)夏仲新安震初子余永宁常吉书
“缘起”说有几层意思:其一,第一段指“是书出尹真人高弟手笔,盖述其师之意全演之。中间所载诸图及说及修行节次功夫,可谓详尽矣。”(序:题尹真人《性命圭旨全书》)其二,第二、三段谈法界和色身的关系,道出了前面徐海印“《性命圭旨》十二大错”的立论错误所在;其三,未段是还愿,还丰干居士流通之意和思鸣氏藏宝初心,用“无亦见及此彼”和“初心”之词,怀念两位的善举。
自1615年“缘起”,回到《性命圭旨》全部刻成,需要若干年;丰干居士绘图立论、寻诀摘谒,又要若干年;加之思鸣氏古本又“藏之有年”,《性命圭旨》成书最早出现的时间,应在1615年前再加不应超过百年,在明嘉靖(1522~1566年)到万历(1573~1620)之间,或嘉靖末年到万历初年之间。
三、《性命圭旨》的哲理性
《性命圭旨》先从口诀、功法、理说、图文发展成为道教内丹养生的根据,对道及万物的存在及性质都作了阐述,特别是理说阶段的哲理性说明,在书中充分表现了出来。本文试从元集前“四说”和其它理说,亨、利、贞集寻找出它的哲理性。
1、大道说
中国传统哲学言“道”,是指大道,即“天、地、人合一”之“一”,大道有无极、太极之生机,太极有生万物、归无极之玄理。
《性命圭旨》所讲的道,指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物质性本源——炁。炁是道教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它是气,但它不是天地剖判之后的阴阳二气,也不是构成具体事物的与形式相对的质料,更与《管子》的精气有别。炁指世界本源,万物从它产生,最后还归于它,它不像阴阳二气具体,也没有质料那样抽象,更没有精气那样多的精神性。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无始无终,处处充满,它中间潜藏着后来发展的种子,它细入微尘也苞通天地。(引自《明代哲学史》第670页)
故《性命圭旨》“大道说”中有:
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曰道;揭日月、生五行,曰道;多于恒河沙数,曰道;孤则独无一侣,曰道;直入鸿蒙而还归溟滓,曰道;善集造化而颉超圣凡,曰道;目下机境未兆而突而灵通,曰道;眼前生杀分明而无能逃避,曰道;处卑污而大尊贵,曰道;居幽暗而极高明,曰道;细人刹尘,曰道;大包天地,日道:从无入有,曰道;作佛成仙,曰道。佛经五千四十八卷,也说不到了处;中庸三十三章,也说不到穷处;道德五千余言,也说不到极处。道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炁也。
《性命圭旨》的“大道说”分了几个层次进行说明:
第一,先明“炁”之道。“庖羲上圣,画八卦以示人,使万世之下,知有养生之道。”此道为“炁”,“炁”在道教宇宙发生论的几个阶段,有不同的状态描述,有 “太乙”、“无始”、“元始”、“太极”、“混元”、“六合”。如果用老子表示天地生成的阶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太乙为道,太易为道生一,太极为一生二,混元为二生三,六合为三生万物,“炁”之道,出于练丹和养生的目的探讨天地万物的本源。
第二,后示人之道。人的生长发育诸阶段,人的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是炼养的重要参照,也是它讨论性命的重要依据。人道的修炼,在乎性命,“故三教圣人,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熏修,以脱生死。”性命之学,成就真人。故《性命圭旨》对“人道”的理说有:
人禀氤氲之气而生,而长至于二八之年。则九三之阳乃纯。当是时也,岂非上德之大人乎?忽天一朝,谋报浑敦之德者至,乃日凿一窍,则九三之阳,蹄骤奔蹶,而去之六二之中矣。由是乾不能纯,而破于离;坤有所含,而实于坎。
6
张雪松《性命圭旨》哲学考证
张雪松《性命圭旨》哲学考证
第三,再示三家性命之道。“道”者可教也,如《性命圭旨》“大道说有:
儒家之教,教人顺性命以还造化,其道公。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觉,其义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教虽分三,其道一也。
所以,《性命圭旨》的“大道说”,主要是言明“大道”的层次,依次为炁、人、性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