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作者:
独来读网 更新:2021-04-30 17:23 字数:4774
试析闵一得之龙门方便法门
一、前言
全真教龙门派在清初经王常月阐扬后,康、雍、乾时期出现中兴盛世,遍及南北,以江浙地区的发展最为突出。其中龙门派第十一代闵一得,在教理及著作方面的成就最为著名。
闵一得(1758-1836)从高东篱受戒于天台桐柏山,派名一得。后从业于沈轻云习内丹,且受云南鸡足道人之西竺心法,其修道经历丰富,历吴楚燕赵,足迹半天下。晚年隐于湖州金盖山,修炼、论道与讲学。其生平勤于著述,撰有《金盖心灯》八卷,记述东南龙门派历史;又辑撰《古书隐楼藏书》,以内丹为主,收道书三十余种。闵一得修道思想的一大特色,就是“三教同修”,“以儒释之精华诠道家之元妙”,其徒孙王来因等宗祖闵一得,开觉云支派,为浙湖云巢分支,闵一得被尊为启龙门方便法门之祖,在江浙一带影响颇大。
二、清代的龙门中兴
全真教龙门派在清初由于得到皇帝的信任与支持,龙门第七代律师王常月奉旨于北京白云观三次开坛传戒,大江南北闻讯求戒者接踵而至。之后,并往来各地传教、授戒,在康、雍、乾时期出现中兴现象,龙门弟子遍及南北,其中以江浙地区最突出。据闵一得《金盖心灯》所载,龙门派由邱处机所开创,第一代律师赵道坚从邱处机受戒,亲传心印、付衣钵、受天仙戒;并赠偈四句,以为龙门派源,计二十字,即“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①。
顺治十三年(1656)王常月首在北京白云观传戒后,顺治十五年、十六年,王常月又两次奉旨开坛传戒。通过这三次公开传戒,仅在京师白云观就度有全真龙门弟子一千余人。且在这三次受戒弟子中,有许多弟子后来在江浙一带开启龙门支派,成为龙门中兴的骨干。
清圣祖康熙即位后,仍重视王常月,于是王常月于康熙二年(1663)率弟子詹守椿、邵守善等人南下传教。是年十月,在南京碧苑登坛说戒,系统阐述全真道龙门派的思想特点,即是《碧苑坛经》(龙门心法)。②此后,历住金盖(浙江湖州)、穹窿(江苏苏州)、青坪、栖霞。王常月从康熙二年南下后,直至康熙七年(1668)秋,一直传教于南京、苏州、湖州、杭州一带,从而为龙门派在这些地区的传播和兴盛奠下基础。继王常月之后,他的大批弟子长期在这些地区传戒授徒,相继分衍形成了许多龙门支派。其中较重要的几个支派如下:
一、金盖山云巢支派:由王常月弟子龙门第八代陶守贞所开创,传播于浙江湖洲金盖山一带。③
二、天柱观支派:由王常月弟子龙门第八代金筑老人所开创,以浙江余杭金筑坪天柱观为传播点。④
三、金鼓洞支派:由龙门第九代周太朗所开创,以杭州金鼓洞鹤村道院为传教点。⑤
四、桐柏宫支派:由周太朗弟子龙门第十代高清昱所创,以天台桐柏宫为中心。⑥
后世全真道士所津津乐道的龙门派“中兴”盛世,即以此时期在江浙地区的发展为其代表。⑦此时中兴的龙门派有几个特点:一是大批文化素养高的儒生涌进教门,他们是推动龙门派中兴的骨干,这一点与金元之际全真道人才济济、成就鼎盛的局面有些相似;二是教派融合,学兼儒释,法兼正一,在“三教合一”的祖风上表现更加明显深刻;三是教义教规日趋世俗化、普及化,这是顺应时代变迁所致。
三、闵一得的生平与师承
(一)生平
闵一得是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高道,关于其生平事迹,略述如下:⑧
闵一得,名苕敷,字辅之,一字小艮,号懒云,又自称闵真仙、金盖山人、发僧际莲氏。世为吴兴望族,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十二月初二。父大夏举于乡,授河南息县令,寻改教谕余杭。闵一得依高东篱(高清昱,龙门第十代传人)于桐柏山,习导引术。留数载,体始充,遂皈龙门,派名一得。疾愈,归家读书,研究性理,不为科举。及壮,以父命入赀为州司马,服官滇南。不一年,以父丧归,不复仕。其师高东篱卒(乾隆33年,1768),遵师遗嘱从其师兄沈一炳(号轻云)为师。沈卒(乾隆五十一年,1786),乃出访名胜,历吴、楚、燕、赵,足迹半天下。先后遇金怀怀(王清楚)、白马李(李清纯)、李蓬头等龙门道士,与往复讲论,多所契合。乾隆五十五年(1790),携王常月所传大戒书,往谒云南鸡足山鸡足道者(黄守中),道者传一得西竺斗法,止宿三月,梵音得,归纂《大梵先天梵音斗咒》凡十部,计十二卷刊行于世,奉为西竺心宗。⑨此后,隐居金盖山,并继沈轻云主持金盖山教务。除闭关修道、著述、讲学外,并往来江浙间随缘启迪,自缙绅之士至胥吏仆舆,钦其道范,纳交受业者,实繁有徒。遂启龙门方便之法,三教同修,于道光十六年(1836)卒,享年七十九岁。
1
马阴藏相释疑
马阴藏相释疑
马阴藏相一词散落于历代丹经道书,即使有其名词,也没有具体内容,更没有较为详细的诠释。世之学道证道者肯定未闻全旨,存在很多疑问,未得解答,晕头转向。
丹经道书记载,“马阴藏相”有说阴缩如童子,有说阴缩如蚂蝗,有说马阴藏相,龟缩不举,淫根已断,获得长生。
如此说法,使有些修道悟道者猜疑并提出疑问:若修道至“马阴藏相”,是否会出现没有淫欲?淫根既断,是否会没有性生活?没有淫欲,是否会断子绝孙?这些问题非常现实,非常另人恐惧。若是修道修到“马阴藏相”会导致上面问题发生,修道炼丹岂不是危害身体,又何必修道证道。这种说法岂不是把丹道变成“葵花宝典”,修道修成太监,岂不可笑之至。
为何修道证道者能出现“马阴藏相”这种体征?修道证道者又提出如此多的疑问未获诠释,当今实在有必要告知答案并玄释“马阴藏相”这种体征。我派有许多门人已证到“马阴藏相”,他们既有年龄之差,又有男女之别,但重复性非常好,故此“马阴藏相”的确是修道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
吾在此把“马阴藏相”之玄机公布出来,对参道悟道者太未重要,能认识“马阴藏相”的本质,正确理解“马阴藏相”,对自身的修证一定会带来很多帮助,并有所裨益。
马阴藏相其体征是阴 jing缩小如童子,睾丸内敛,形如核桃,如三岁小儿一般。常人都知道小孩的阴 jing小,睾丸紧收,如小孩生病,睾丸一定松散,下垂。病愈或将要病愈时,小孩的睾丸一定是内收如核桃,凭睾丸的收缩变化可以看出小孩的身体变化。当修道者出现“马阴藏相”,一定是阴 jing内收如小孩一样,阴 jing变小收缩,睾丸上收如核桃,也能预报身体的好坏。生病时,睾丸松散下垂,病愈或将要病愈时,睾丸上缩,收成核桃。睾丸下垂松散时,没有或性欲不佳,当睾丸上收如核桃时,性功能极佳。修道证道者若出现了上述现象,就是道家所说的“马阴藏相”了。
马阴藏相是修道证道者在得道证道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景象,更确切的说,是道家的筑基功的一部分,是筑基将成的一种表象,并非是修道完结或高层阶段。
能证到“马阴藏相”者,其丹道是真道,反之,假道永远证不到“马阴藏相”,即使说有也是幻象。
释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其中之一就是马阴藏相。“马阴藏相”之前后,丹经道书从未提及,故学道之人一猜再猜,不得其果,没有答案。瞎猜乱碰,提出马阴藏相之后再不能性交,没有性欲,变成太监,断子绝孙。此种乱猜,实在荒谬,无稽之谈。为此,吾将把“马阴藏相”细细道来,冒天谴之危,开示道众,道不远人矣。
修道的根本是采元精,修元气,炼元神。篱破还需竹来补,衣服破了用布补,人老原来有药医,已失之精用精补。故而丹道的下手功夫是采先天元精补已失之精。人体犹如一个大油缸,未达天癸之年,人体按自然发展规律,不断增加元精、元气,直至缸内油满气足精旺,至天癸满时达到身体最高峰,此时男子开始遗精,女子开始月经,这时童年已过,小孩转至成年,性已成熟。在这之前,性不成熟,没有性生活,当然淫根自然断掉,阴 jing也不发达,缩得很小,阴缩如童子,这时人体未成熟自然出现的景象,也就是自然的“马阴藏相”。人体成熟之后,天癸已过,性生活发生,元精耗散,阴 jing松散,睾丸下垂。人老时,气不足,精不旺,阴 jing不能勃起,睾丸松弛,自然下垂,无法与小孩童子一样了,睾丸的紧缩与松弛再也不是人体预报疾病的象征了,老人的睾丸也再不能收缩如核桃一样了。此一番简述,说明了年轻气盛,年老气衰的道理。
当修道人通过特殊的修持手段,采元精弥补已失之精,做到“漏尽通”。在此过程中,有“断白虎,斩赤龙”之景象。断白虎者,男不遗精,斩赤龙者,女不月经。修道者采元精至精满气足,油缸中油满之时,人体达到颠峰状态,返回天癸之年。年轻人身体基础好,本钱厚,贮满油缸时间短;老年人的身体基础差,元精失得多,故而贮满油缸的时间长。虽有“百日筑基”之说,因年龄大小不一,筑基成功的时间长短也不一致。通过后天修炼,返回先天根本,修道人身体变化,其景象自然与童子相同,
1
道宗金丹之秘浅谈
道宗金丹之秘浅谈
道学源远流长。据道书载,自盘古起,次元皇、天皇、地皇、人皇、尊卢、句娄,赫胥至太连,历经二万余年,是为中古。太连之后;天地改运;伏曦生于一元之始;承续道统;次后女娲、神农、燧人、祝融、黄帝、少昊、颛顼、尧、舜、禹、汤;又历二万余年。大道代代相承;一脉禅连;世人稀有能闻。直到周初;老子大阐道法;道始广开天下;世人始有闻道者,待及汉晋唐宋元明清各代;道已普行天下;这期间;一些高真;如少阳、阴真君、正阳、纯阳、海蟾、希夷、火龙、三丰等接踵而出;许多丹书典籍也不断问世。纵观古今,道学在我中华史册上,是一页掀过一页。当今,修炼仅停留在却病强身习武和一般的养生范围;则又失去修炼之真正精魂。可想而知,修炼向高层次高境界进展,则是必然之趋势,也是所有学人的共同心声。
何谓高层次高境界。目前传出的所有修炼之法,观其实质,皆未超出中低层次范围。有些传授者,往往一接近上乘之边际,就又缩头而回,或含混而过,这也许是天机不可泄漏吧!所说上乘者,道宗金丹功是也,此乃无上之法。天皇真人曰“夫长生仙方唯有金丹。”老君曰:“修仙大要在于金液还丹;子不得此;徒自苦也。”菩提祖曰:“玄玄玄;道最玄;莫把金丹做等闲;不遇真人传至道;空言口困舌头干。”还记得四十年前老师之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铅汞阴阳不足求; 唯有金丹是根宗。”祖祖之言皆如此;都道出了金丹乃是大道之端的;也说出了此道至玄至秘;不容轻传;纵然千言万论;说得口干舌燥都是空言;而金丹大道其实至简至易;至妙至真;并非象一些人将其说得那么一般。
要知真正金丹da法,则独门独类,自有一着先机,捷路直入,直超三乘,与其别的丹法本无相关,不论筑基、结丹、育化等,都有本质的不同;一句话;只有金丹才是进入古人所说的仙佛之境地。
提起“金丹”这个名词;人们并不陌生。古往今来;大凡修真之人都志在探寻于此。考览丹书道典;追溯金丹之学;当远出黄帝之前。据道书载;黄帝到峨嵋山问道于天皇真人; 真人告曰:“夫长生仙方唯有金丹,守形却恶则唯有真一,故古人尤重之也。”九鼎丹经载:黄帝丹成,著九鼎丹经以传玄子,戒之曰:此道至重,必以授贤,尚非其人,虽积金如山,勿以此道告之也。元君者老子之师也,元君丹成,著丹经九篇以传老子,告之曰:“上三篇不可传授,中三篇不可尽传,当沉之于三泉之下。”此经正是《太清上经》也。老子丹成以传金母,诀之云:“修仙大要在于金液还丹;子不得此;徒自苦也。”金母传白云,白云传少阳,少阳传正阳,正阳传纯阳,纯阳传海蟾,海蟾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祖祖相承者皆此金丹之道也。然金丹之学在唐代之前为世所闻者皆指外丹,而金丹内炼之秘则世人稀有能闻者。宋元以后及至明清,论及金丹内炼的书籍屡见不鲜,然观其所有丹书典籍,真能揭开金丹内炼之秘者少,惑误后学者多,或显于相而隐于理,或显于理而藏以法,或指南说北,指东说西,种种譬喻,露见枝条隐藏本根,致使金丹内炼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