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节
作者:
你妹找1 更新:2021-04-30 17:17 字数:4746
廉未尝习医。乃思治未病消未萌。何其深于医旨若是。以知子道之贯彻者。无微不入矣。经曰。阴精所奉者其
人寿。太夫人阴血有余。即年过百岁。而形不衰。此可不问而知者。然形盛须充之以气。而气者渐衰渐耗之
物。必欲两得其平。所藉于药力不少耳。况气复有阴阳之别。身半以上阳主之。身半以下阴主之。阴气过盛
而乘阳位。则胸膈胀闷不舒。所谓地气上为云者是也。云生而天地之寥阔。顷刻窒
塞矣。故阴气不可盛也。阴气盛。势不得不用耗散之药。气日耗。则体日重。又不能兼理之术也。湖阳公主以
体盛难产。御医为制枳壳浓朴等耗气之药。名曰瘦胎散。亦以当其壮年耳。若夫年高气弱之时。而可堪其耗散
乎。我仪图之。至人服天气而通神明。只此一语。足为太夫人用药之准矣。盖天食人以五气者也。地食人以
五味者也。以地之味养阴。不若以天之气养阳。药力既久。天气运而不积。挈地气以周旋。所谓载华岳而不重
者。大气举之之谓也。方用茅山苍术一味。取其气之雄烈。可驱阴邪而通天气。本草列之上品。仙经号为山精
者。诚重之也。每岁修事五七斤。每早百沸汤吞下三钱。秋月止服二钱。另用天门冬一钱。煎汤吞下。初服
一两月。微觉其燥。服至百日后。觉一日不可缺此矣。服之一年。身体轻健。服之三年。步履如飞。黑夜目中
有光。可烛幽隐。所谓服天气而通神明者。其不诬如此。食物诸无所忌。但能稍远肥甘。白饭香疏苦茗。种种
清胜尤妙。仆饵术以后。身健无病。今服三十余斤矣。
胡卣臣先生曰。此成方也。用之通天气以苞举乎地。觉制方之人。未必辨此。
陆子坚调摄方论
属性:子坚玉体清和。从来无病。迩因外感之余。益以饥饱内伤。遂至胸膈不快。胃中隐隐作痛。有时得食则
已。有时得食反加。大便甚艰。小水不畅。右关之脉。乍弦乍迟。不相调适。有似锢疾之象。用药得当。驱之
无难。若岁久日增。后来必为大患。大意人身胃中之脉。从头而走于足者也。胃中之气。一从小肠而达于膀
胱。一从小肠而达于大肠者也。夫下行之气。浊气也。以失调之故。而令浊气乱于胸中。干其清道。因是窒塞
不舒。其始本于病时。胃中津液。为邪火所烁。至今津液未充。火势内蕴。
易于上燎。所以得食以压其火则安。然邪火炽则正气消。若食
饮稍过。则气不能运转其食。而痛亦增。是火不除则气不复。气不复则胃中清浊混乱。不肯下行。而痛终不
免也。病属胃之下脘。而所以然之故。全在胃之中脘。盖中者。上下四旁之枢机。中脘之气旺盛有余。必驱下
脘之气入于大小肠。从前后二阴而出。惟其不足。所以反受下脘之浊气而挠指也。夫至人之息以踵。
呼之于根。吸之于蒂者也。以浊气上干之故。究竟吸入之气。艰于归根。且以痛之故。而令周身之气。凝滞不
行。亦非细故也。为订降火生津下气止痛一方。以为常用之药。尚有进者。在先收摄肾气。不使外出。然后
浊气之源清。而膀胱得吸引上中二焦之气以下行。想明哲知所务矣。
胡卣臣先生曰。言一病即知其处。既知其处矣。又知其上下正反之
因。犹珠玉之光。积而成照。非有意映重渊连赤极也。
与黄我兼世兄书
属性:尊夫人惊痰堵塞窍隧。肝肺心包络间。无处不有。三部脉虚软无力。邪盛正衰。不易开散。有欲用涌剂稍
吐十分之三。诚为快事。弟细筹之。此法殆不可行。盖涌法正如兵家劫营之法。安危反掌。原属险道。况痰迷
不过片晌耳。设以涌药投之。痰才一动。人即晕去。探之指不得入。咽之气不能下。药势与病势相扼。转致连
日不苏。将若之何。无已。如丹溪所云。惧吐者宜消息下之乎。不知窍隧之痰。万不能导。即导之下行。徒伤
脾气。痰愈窒塞。此法亦不可用也。为今之计。确以理脾为先。脾气者。人身健运之阳气。如天之有日也。阴
凝四塞者。日失其所。痰迷不省者。脾失其权耳。理脾则如烈日当空。片云纤翳。能掩之乎。其次莫如清肺。
肺为将帅之官。气清则严肃下行。气下行。则痰之藉为坚城固垒者。方示以暇。而可用其攻击之力。所谓
攻坚则暇者亦坚。攻暇则坚者亦暇是也。今四末肿麻。气壅已
甚。尤不可不亟亟矣。其理脾之法。须药饵与食饮相参。白饭香
蔬苦茗。便为佳珍。不但滑腻当禁。即粥亦不宜食。以粥饮之。结为痰饮易易耳。不但杂食当禁。即饭食亦
宜少减。以脾气不用以消谷。转用之消痰。较药力万万耳。其辛辣酒脯。及煎爆日曝之物。俱能伤肺。并不
宜食。至于用药。弟自有节次矩 。俟日渐轻安。来春方奏全最也。缘此病患不识治。前贤亦未见高出
手眼。弟思之累日。窃以为要领在是。所以必欲持久者。与金城方略同意。且先除胁从。后歼巨魁。自势所不
易捷得之事。惟台兄裁酌进教。毋谓小恙过矜。迂远不切。幸孔幸孔。
惊痰之来。始于肝胆。冬月水气归根。不敢攻治。故但以理脾药平调。必至春月木旺。才用四君子汤加
龙胆草芦荟代赭石黄连青黛等药为丸。服之痰迷之证。果获全瘳。此后不发。
胡卣臣先生曰。情形方略。指画无遗。古名将中求其人。不可多得也。
辨黄鸿轩臂生痈疖之证并治验
属性:黄鸿轩手臂忽生痈疖。蔓肿无头。痛极莫耐。外科医者。咸谓热毒所致。揆之平素。淡泊明志。宁静居
心。绝无生热致毒之因。究莫识其所起也。尊公我兼。谓昌善议病。盍舍樽俎而一代庖人乎。昌曰。吾议
此证。请先为致贺。后乃言之。疮疡之起。莫不有因。外因者。天行不正之时毒也。起居传染之秽毒也。内因
者。醇酒浓味之热毒也。郁怒横决之火毒也。治火毒与治诸毒。原自天渊。盖火与元气。势不两立。以寒凉折
之。则元气转漓矣。鸿轩于四者总无其因。不问知为胎毒之余也。凡人禀受天地之气。有清浊之不同。惟纯
粹以精之体。其福泽寿算。俱不可限量。然从父母媾精而有身。未免夹杂欲火于形骸。所赖者。惟
在痘疮一举。暗将所藏欲火。运出躯外。复其粹精之恒体。如矿金相似。必经红炉 炼。而渣滓与精莹。始
分之为两。吾常以此法观出痘者之眸子。七八日后。眼开之时。黑白分明者。精金
也。赤筋红膜包裹者。混金也。至于瞳人模糊。神光不现。则全
非金矣。鸿轩幼时出痘太多。元气不能充灌。又为杂证所妨。脏腑中之火毒虽尽。而躯壳间之留滞犹存。所以
痘痈之发。必于手足之委中曲池者。则以零星小毒。无处可容。而潜避于呼吸难到之处耳。今之痈疖。正当
委中之穴。其为痘毒何疑。毒伏肘腋之下。原无所害。但粹精之体。微有夹杂。是亦宝鉴之纤尘。白璧之微瑕
也。日者太和元气。充满周身。将十五年前之余滓。尽欲化为脓血而出。他人见之为毒。吾蚤已卜其为兴者机
矣。岂有畅于四肢。而不发于事业者哉。治法外用马齿苋熬膏。攻之速破。内用保元汤。托之尽出。仍以痘
痈门药为治。即日自当痊愈。必不似疮毒之旷日持久。但不识证。而以治疮毒寒凉泻火诸药投之。适以增楚贻
患耳。孰谓外科小恙。可无樽俎折冲之人耶。如法治之。溃出脓水甚多。果不用生肌长肉而自愈。
胡卣臣先生曰。以慧心辨证。竟出恒理。而降衷所以不齐。受衷所以
相远之故。尽逗毫端。治火一法。矿金一喻。验目一诀。种种指示。俱足令人心开神爽。
论士大夫喜服种子壮阳热药之误
属性:人生有性分之乐。有势分之乐。有形体康健之乐。性分之乐。四时皆春。万物同体。虽环堵萧然。而乐在
也。虽五官弗备。而乐在也。虽夷狄患难。而乐亦在也。溪山风月。有我便是主人。木石禽鱼。相亲悉为好
友。何取溺情枕席。肆志淫佚也哉。即造物小儿。无所施其播弄矣。至于势分之乐。与康健难老之乐。惟福浓
者。始兼有之。盖得贵之与得寿。其源若有分合两途。少年 朴不凋。此寿基也。而嫌其精采不露。髫龇机神流
动。此贵征也。而嫌其浑敦太凿。此其间半予天。半予人。而后天奉若之功。不知费几许小心。然后可凝休
而永命。故在得志以后。既知此身为上天托界之身。自应葆精啬神。以答天眷。若
乃女爱毕席。男欢毕输。竭身中之自有。而借资于药饵。责效于
眉睫。致宵小无知之辈。得阴操其祸人之术。以冀捷获。虽前代之覆辙皆然。而今时为益烈矣。盖今者雍熙之
象。变为繁促。世运已从火化。复以躁急之药济之。几何不丧亡接踵乎。此道惟岐黄言之甚悉。但仕宦家不肯
细心究讨耳。其云。凡阴阳之道。阳密乃固。两者不和。如春无秋。如冬无夏。是故因而同之。是谓圣度。此
段经文。被从前注解埋没。不知乃是明言圣人于男女之际。其交会之法度。不过使阳气秘密。乃得坚固不泄
耳。然而阴阳贵相和。有春无秋。是无阴也。有冬无夏。是无阳也。所以圣人但调其偏。以归和同。允为交
会之法度而已。夫圣人太和元气。生机自握。我观夫调琴弄瑟。考钟伐鼓。虽闺坤之性情克谐。而况于己身之
血气。礼陶乐淑。仁渐义摩。虽民物之殷阜坐致。而况于一人之嗣胤。所以凡为广嗣之计者。其用药之准。
但取纯正以召和。无取杂霸以兆戾也。而经文又云阴平阳秘四字。尤足互畅其义。盖阴得其平。而无过不及。
然后阳得其秘。而不走泄也。此可见阳之秘密。乃神圣交会所首重。然欲阳之秘密。即不得不予其权于阴。正
以阳根于阴。培阴所以培阳之基也。今人以峻烈之药。劫尽其阴。以为培阳。益以房帏重耗。渐至髓消肉减。
神昏气夺。毛瘁色夭。尚不知为药所误。可胜悼哉。向见一浙医宋姓者。在京师制成大颗弹丸。遍送仕宦。
托名脐带胎发。其实用炼过硫磺在内。服之令人阳道骤坚可喜。未几燥病百出。吾乡诸大老受其祸者。历历可
指。近游鹿城。闻张鸿一孝廉。以进红铅伤脑。而日夜精流不止。盖脑为髓海。脑热而通身之髓尽奔。究竟热
未除而髓先竭。骨痿艰行矣。至娄过天如先生旧宅。见鼻中浊涕。凡落板壁者。深黄之色。透入木中。 刷不
除。询之。亦由服种子热药所致。后以伤风小恙。竟至不起。噫嘻。脑热已极。蒸涕为黄。出鼻之热。尚能透
木。曾不省悟。至热极生风。尚治外而不治内也。复何言哉。吾乡刘石闾先生。服热药而病消渴。医者邓橘
存。坚令服六味地黄汤千剂。
果效。盖得于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旨也。高邮袁体仁种子经验方。皆用阴阳两平之药。盖得于阴平阳秘之旨
也。此老于医而审于药者。因并表之。又方士取黑铅之水。名为神水金丹以惑人。凡痰火之病。初得其下行之
力。亦觉稍爽。而不知铅性至燥。转致劫阴。为害反大。又有用蒸脐之药。名彭祖接命之法者。夫脐为人之命
根。以麝香硫黄附子等大热散气之药。加艾火而蒸灼。幸而不中真气。尚无大害。若蒸动真气。散越不收。
扰乱不宁。有速毙耳。闻娄中老医穆云谷。常诲人曰。蒸脐一法。有损无益。断不可行。旨哉言矣。亦并表之。
胡卣臣先生曰。艰嗣之故有五。一曰性偏刻。好发人阴私。一曰好洁。遇物多不适意处。一曰悭吝。持
金钱不使漏一线。一曰喜娈童。非其所用。肝筋急伤。一曰多服热药。铄真阴而尽之。嘉言此论。曲畅经旨。
以辟方士之谬。而破轻信之惑。真救世之药石也。
论治伤寒药中宜用人参之法以解世俗之惑
属性:伤寒病有宜用人参入药者。其辨不可不明。盖人受外感之邪。必先发汗以驱之。其发汗时。惟元气大旺
者。外邪始乘药势而出。若元气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随元气缩
入。发热无休。去生远矣。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
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去。全非补养虚弱之意也。即和解药中有人参之大力者居间。外邪遇正。自不争而退舍。
设无大力者当之。而邪气足以胜正气。其猛悍纵恣。安肯听命和解耶。故和解中之用人参。不过藉之以得其
平。亦非偏补一边之意也。而不知者。方谓伤寒无补法。邪得补弥炽。断不敢用。岂但伤寒一证。即痘疹初发
不敢用。疟痢初发不敢用。中风中痰中寒中暑。及痈疽产后。初时概不敢用。而虚人之遇重病。一切可生之机。
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