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节
作者:
莫再讲 更新:2021-04-30 17:17 字数:4824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
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本欲寐。反心中烦不得卧者。风邪客于里。热甚而里不和也。黄连黄芩。清膈。以除风
拥之里热。鸡黄阿胶。和血。以益不足之真阴。然阿胶者。黑驴皮之膏液也。故能逐阴经之邪风。
鸡黄者。巽木禽之诞卵也。故能定邪风于少阴。芍药下气以和阴。所以为少阴风热之佐使也。
(二十五)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肾也。肾主骨。寒淫则痛。然则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者。伤寒也。沉为在里。是故
附子汤者。温里以散寒之要药也。
(二十六)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
余勿服。
腹痛。寒伤胃也。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者。胃伤而土不能制水也。便脓血者。下焦滑脱也。
石脂之涩。固肠虚之滑脱。干姜之辛。散胃虚之里寒。粳米甘平。和中而益胃。故三物者。所以为
少阴下利便脓血之主治也。
(二十七)少阴病。下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古利无 。 后人所加。此比上条差轻。以便脓血同。故治亦同。
(二十八)少阴病。下痢。便脓血者。可刺。
此承上二条而申着其辅治之意。刺。所以通其壅瘀也。壅瘀通。便脓血自愈。可者仅可之词。
(二十九)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吐则耗阳。利则损阴。厥冷者。阴损而逆也。烦躁。阳耗而乱也。茱萸辛温。散寒暖胃而止
呕。人参甘温益阳。固本而补中。大枣助胃益脾。生姜呕家圣药。故四物者。为少阴扶危之所须
也。(方见阳明篇。)
(三十)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温。分六服。
下利。寒甚而水无制也。咽痛。胸满。心烦。脏病与经病具见也。猪肤。本草不载。义不可考。
说者不一。用者不同。然既曰肤。则当以 猪时所起。皮外毛根之薄肤为是。但猪属亥。宜入少
阴。肤乃外薄。宜能解外。其性则凉。固能退热。邪散而热退。烦满可除也。白蜜润燥以和咽。
咽利而不燥。痛可愈也。白粉益土以胜水。土王水制。利可止也。猪肤汤义。意者其在于兹乎。
(三十一)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咽痛。邪热客于少阴之咽喉也。甘草甘平而阴阳。故能主除寒热。桔梗苦甘而任舟楫。故能
主治咽伤。所以微则与甘草。甚则加桔梗也。
(三十二)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以上各等分)
以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
煮七沸。内散一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少冷。少少咽之。
咽痛与上同。而治不同者。此以风邪热甚。痰上壅而痹痛者言也。是故主之以桂枝。祛风也。
佐之以半夏。消痰也。和之以甘草。除热也。三物者。是又为咽痛之一治也。
(三十三)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 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咽下。不瘥。
更作三剂服之。
咽伤而生疮。则比痛为差重。可知也。不能语言者。少阴之脉。复入肺络心。心通窍于舌。
心热则舌不掉也。声不出者。肺主声而属金。金清则鸣。热则昏而塞也。半夏主咽而开痰络。苦
酒消肿而敛咽疮鸡子甘寒而除伏热。以上三条证同而治殊。盖各适其因之宜然尔。
(三十四)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而加下利者。不独在经。而亦在脏。寒甚而阴胜也。治之以干姜附子者。胜其阴则寒
自散也。用葱白而曰白通者。通其阳。则阴自消也。
(三十五)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
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葱白(四茎) 干姜(二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汁
亦可用。
尿。与溺同。奴吊切。此承上条复以其甚者言。脉微。阳虚也。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热药治
寒。寒甚者。格拒而不入。汤不为用。反争而逆乱也。人尿性寒。胆汁微寒。以之为向导者。经
曰。逆者从之。此之谓也。暴出。烛欲烬而焱烈也。微续。真阳回而渐复也。然属加减耳。成方
疑后人所增。
(三十六)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腹痛。小便不利。阴寒内甚。湿甚而水不行也。四肢沉重疼痛。寒湿内渗。又复外薄也。自
下利者。湿既甚而水不行。则与谷不厘清。故曰此为有水气也。或为诸证。大约水性泛滥。无所
不之之故也。真武者。北方阴精之宿。职专司水之神。以之名汤。义取之水。然阴寒甚而水泛滥。
由阳困弱而土不能制伏也。是故术与茯苓燥土胜湿。芍药附子利气助阳。生姜健脾以燠土。则水
有制而阴寒退。药与病宜。理至必愈。
后加减法。(或为诸证之治。)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水寒相搏则咳。细辛干姜之辛。散水寒也。既
散矣。肺主咳。而欲收。五味子者。酸以收之也。)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茯苓淡渗而利窍。
小便既利。不须渗也。)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芍药收阴而停液。非下利者所宜。
故去之。干姜散寒而燠土。土燠则水有制。故加之。)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成半斤。
(呕。气逆也。去附子。以其固气也。加生姜以其散气也。)
(三十七)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
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而里寒者。阴甚于内也。身反不恶寒。面
色赤而外热者。格阳于外也。阴阳不相通。所以逆乱而有或为诸多证。利虽止邪欲
罢也。脉仍不出。阳气未复也。夫脉者血气之道路。血。阴也。非阳不行。姜附
辛热。助阳也。甘草甘平。益气也。汤本四逆而分两殊。通脉则加姜之谓。
后加减法。(同前。)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面色赤。阳格甚也。加葱。通阳气也。)腹中痛者。
去葱。加芍药二两。(腹中痛。真阴不足也。去葱。恶其顺阳也。加芍药。收阴也。)
呕者。加生姜二两。(见前)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咽痛。气结也。去芍
药。聚气也。加桔梗。利咽也。)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利止脉不
出见上。去桔梗者。嫌其载而少畅通也。加人参者。生其阳而和其阴也。)
(三十八)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此承上文自利而言。以示人通诊吉凶利害之大意。盖谓少阴属水。其自利者以阴寒甚。
土弱而水无制也。趺阳主胃而属土。负谓趺阳有脉。土尚强。土强则水有制。而少阴反
为输负矣。顺言不以受制为拘也。盖水惟其有制。则卒遵道。不得终于泛滥而成大害。且
万物资生于土。而百骸藉养于胃。水土平成。物类又安。非天下之至顺乎。古今谓趺阳有
脉者不死。有以哉。
(三十九)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
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分。去声。上同。人之四肢。温和为顺。故以不温和为逆。但不温和而未至于厥冷。则热犹
为未入深也。故用柴胡解之也。枳实。泄之也。然热邪也。邪欲解本阴也。阴欲收。芍药收之也。
甘草和之也。分。今之二钱五分也。
后加减法。(同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咳见前。并主下利。亦散水寒收泄气之意。)悸者。
加桂枝五分。(心主悸。桂枝通心气也。)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见前)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腹中痛。寒甚也。附子。温之也。)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
分。温。再服。(下重。气滞也。薤白。疏泄也。)
(四十)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下利。固乃阴寒甚而水无制。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水寒相搏。蓄积不行。内闷而
不宁也。猪苓汤者。泻利以
厘清其水谷之二道也。二道清则利无有不止者。利止。则呕渴心烦。不待治而自愈矣。方见阳明篇。
(四十一)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口燥咽干者。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邪热客于经。而肾水为之枯竭也。然水干则土燥。
土燥则水愈干。所以急于下也。方见阳明篇。下同。
(四十二)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
水。肾邪。青。肝色。肾邪传肝也。心下必痛者。少阴之脉。其支别者。从肺出络心。注胸
中也。口干燥见上。故治同。
(四十三)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胀不大便。胃实可知。急下者。少阴属水。恶土实也。
(四十四)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脉沉。寒邪深入于里也。温之不容以不急也。方见太阳中篇。下同。
(四十五)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
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饮食入口则吐。少阴主喉咙而寒邪客之也。少阴之脉。络心。注胸中。实。谓痰壅而上塞也。
寒。以虚言。温。有补意。
(四十六)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数。音朔。更平声。反少之少。上声。微。阳虚也。涩。血少也。汗出。阳虚不能外固。阴
弱不能内守也。更衣见阳明篇。反少者。
阳虚则气下坠。血少所以勤努责而多空坐也。上。谓顶。百会是也。灸。升举其阳以调养夫阴也。
卷之五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八
属性:x凡五十四条方六x
(一)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撞。陟降切。蛔。音回。厥阴。肝经也。其脉起于大趾丛毛之上。循股入阴中。环阴器。抵
小腹。消渴者。饮水多而小便少也。盖厥阴属木。邪由少阴传来。少阴属水。木为水之子。子能
令母虚。厥阴之邪热甚。则肾水为之消。肾消则引水以自救。故消而且渴。渴不为水止也。气上
撞心。心中疼热者。心属火。木火通气。肝气通于心也。饥不能食者。胃司食而属土。木
邪甚。土受制也。吐蛔者。蛔在胃中。无食则静。闻食臭则出也。下之。利不止者。邪属厥阴。
下则反虚阳明。阳明属土。土虚则木益贼其所胜也。
(二)厥阴。中风。脉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风脉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