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节
作者:生在秋天      更新:2021-04-30 17:15      字数:4780
  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下之损脾。而肝气复行于脾也。虽有身热卧则欲蜷者。表热里寒也。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下之掌握热烦言掌中虽热而握固不伸也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表寒里热也。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腹满头眩。下清谷心下痞以下之伤脾肾气则动。肾邪凌心也。
  按动气本因脾土衰弱。不能约制肾水。水饮凝结而成虽水乘上位之微邪。而仲景汗。下俱禁者。以汗下必先动脾之
  津液。故东垣每以验脾之盛衰凡按之牢若痛者。即动气也。动气本属脾疾。四脏中某脏之虚。即乘其部而见之。所以误
  汗。则伤阳。阳伤则邪并于气。故吐衄呕逆。眩晕气逆上奔。误下则伤阴阴伤则虚阳无制。故虽发热。而蜷卧。当握不
  伸。皆胃气虚寒困惫之候。至于病患。素有积聚连在脐旁。亦曰。动气汗下。尤不可犯。通宜理中去术加桂苓为主以茯
  苓利水。桂泄奔豚故宜加用。白术滞气故去之。然久病脾气衰极而无客邪者。生术以附子制用。亦无妨碍。更须参以所
  见之证为主盖不必拘活人书等方药也。
  以上动气例。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霍乱。
  霍乱者。三焦混乱清浊相干。阴阳乖隔寒热偏胜以致吐逆。泄利。甚则转筋厥逆。而为挥霍撩乱也。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已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本为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故吐利霍乱。今吐已利止。又复发热。知内邪得泄而外感未除也。
  即当微清。便自调后。身疼痛急当救表例治之。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外感也。加以欲饮水。热邪入里。故用五苓两解表里若不用水者。知里有寒邪。故用干姜之辛。
  以温中散邪参术甘草之甘以扶阳。益气甘得辛而不滞。辛得甘而不燥。辛甘合用。以理中气之虚滞。盖吐利并作当以里
  证为急也。
  若脐上策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
  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甚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
  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脐筑吐逆腹满。三者俱属气病。以术性壅滞不利于气故去之。然下多虽有筑呕不妨从权。用术以助中上约制肾邪为
  要且下多气已滞甚。纵有筑呕在所不计也。而悸者但加茯苓。仍不去术以悸为停水。与气无预。况术得参。同有利水生
  津之绩。故不去也。其渴欲得水之加术。寒加干姜呕加生姜脐上筑加桂悸加茯苓。皆人所易明。若夫腹满加附。腹痛加
  参。非讲明有素不知也。盖人身背为阳。腹为阴。所以阳邪内陷。则结胸阴邪内结则腹满。非籍附子雄悍之力。何以破
  其阴邪之固结乎。而腹中痛者。尤为阴邪无疑其在太阳本邪凌上。则用小建中汤和其阴。分之阳邪况在阴经者。不温补
  其阳。和之气何以胜任其除邪之冲激耶。○霍乱为胃逆禁犯谷气。犯之则胃逆不复。此言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
  许是言服理中汤大法非指霍乱为言也。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外邪未解也。当消息和解。其外言当辨外邪之微甚制汤剂之大小也。盖吐下骤虚虽夏月不妨。桂
  枝汤以和其营。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身虚不胜谷气实也。
  霍乱吐利 时内不可便与饮食。以胃气逆反故即愈后脉平小烦者。尤当节慎饮食。以仓廪未固。不可便置米谷耳。
  以上霍乱例。
  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劳复乃起居作劳复生余热之病方注作女劳。复大谬。女劳复者。自犯伤寒后御女之大戒。多死少生。岂有反用泻泄
  之理太阳下编下。后身热或汗吐下。后虚烦无奈用本汤之苦。以吐撒其邪。此非用吐法也。乃加枳实于栀子豉中。以发
  其微汗。而祛胸中虚热至内经火淫所胜以苦发之之义。若有宿食留结。急加大黄下夺之。不可稍延则热持不去。真阴益
  困矣。观方中用清浆水七升空煮至四升。然后入药同煮全是欲其水之熟而趋下不至上涌耳。所以又云覆令微似汗。精义
  入神。
  伤寒瘥已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瘥已后更发热。乃余热在内以热召热也。然余热要当辨其何在。不可泛然施治。以虚其虚。如在半表半里则仍用小
  柴胡汤和解之。法如在表则仍用汗法如在里则仍用下法。即互上条汗用枳实栀子豉微汗之下用枳实栀子豉加大黄微下之。
  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腰以下有水气者。水渍为肿也。金匮曰。腰以下肿。当利小便。此定法矣。乃大病后脾土告困不能摄水。以致水气
  泛溢。用牡蛎泽泻散峻攻。何反罔顾其虚耶。正因水分未犯。身半以上急驱其水所全甚大。设用轻剂则阴水必袭入阳界
  驱之无及矣。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身中津液因胃中寒气凝结而成浊唾。久而不清其人必消瘦索。泽故不用汤药。荡涤而用丸药缓图也。理中丸乃驱分
  阴阳温补脾胃之善药然仲景瘥后外邪已尽才用其方在太阳邪炽之日不得已合桂枝用之即更其名曰。桂枝人参汤。金匮于
  胸痹证则名之曰人参汤。于此见其立方命名之义矣。○伤寒瘥后体虚。每有遗热。故禁温补。即问有素禀虚寒。于中气
  寒者。止宜理中丸调理。未尝轻用桂附也。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身中津液。为热邪所耗。余热不清。必致虚羸。少气难于康静。若更气逆。欲吐是余热复挟津液滋扰故用竹叶石膏
  汤以益气。清热散逆气也。○按此汤。即人参白虎去知母而益半夏麦冬竹叶也。病后虚烦少气为余热未尽。故加麦冬竹
  叶于人参甘草之温中益气药中以清热生津。加半夏者。痰饮上逆欲呕故也。病后余热。与伏气发温不同。故不用知母以
  伐少阴也。
  病患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病后食谷。微烦谓之食郁。减食自愈。以胃气新虚。不能胜谷也。即有余热未尽。当静养以俟津回。不治而治也即
  不获已用药。须平淡处方不使药力胜气。则可即如草木凋瘁。必须时时微涧。助其生发。若恣意壅灌。则立槁矣。至于
  虚而有邪者。又须峻利急攻。稍不尽邪乘虚内入不救矣。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学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 散
  主之。
  阴阳易之病注家不明言。乃致后人。指为女劳复。大谬若然。则妇人病新瘥。与男子交。为男劳复乎。盖病伤寒之
  人。热毒藏于气血中者渐从表里解散。惟热毒藏于精髓之中者。无由发泄。故瘥后与不病之体交接。男病传不病之女。
  女病传不病之男。所以名为阴阳易。即交易之义也。其证眼中生花。身重拘急少腹痛。引阴筋。暴受阴毒。又非桂附辛
  热所能驱。故烧 裆为散。以其人平昔所出之败。浊同气相求服之小便得利。阴头微肿。阴毒仍从阴窍出耳。
  以上瘥后诸复阴阳易。
  卷下
  脉法篇
  属性: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
  阳病见阴脉者死。
  按弦为少阳脉。此以弦为阴脉者。兼见沉涩微弱而言阴病。见阳脉者生阳气内复阴邪外出欲汗而解也。如厥阴中风
  脉。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是也。阳病见阴脉者死。外显阳证。内伏阴邪。正衰邪胜也。如谵言妄语。脉沉细者。死是
  也。○又按微为厥阴脉而传经热邪。亦尺寸俱微岂热邪至极而脉反微耶。殊不知伤寒之邪传至厥阴。正气虽已大伤而邪
  气亦以向衰所以不数实而反微也。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
  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浮数阳脉也。阳病不大便。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是阳气结而阴不得和也。至十七日传少阴水。水不胜火。故当剧
  沉迟阴脉也。阴病当下利。今反大便硬是阴气结而阳不得和也。至十四日传阳明土。土不胜水故当剧。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后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
  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
  发热也。
  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脉寸微尺弱者。阳虚阴往从之也。少顷发热。则脉必数盛矣。此胜复之常内伤虚损多此。
  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言寸口浮大。而尺内迟弱也。与太阳中风阳浮阴弱同脉异证。彼言风邪伤卫营弱卫强。此言营血本虚。故其证自区。
  别然尺中迟弱者。汗下俱禁究竟本虚也。
  其脉沉者营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脉霭霭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
  曰阴结也。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阳结霭霭如车盖。形容浮大而虚。阴结累累如循长竿体。贴指下弦而强直。阳微瞥瞥如羹上肥仿佛虚濡无力。阳衰
  萦萦如蜘蛛丝。譬拟沉细欲绝。亡血绵绵如泻漆之绝描写前大后细之状。皆历历如绘。○此阳结。阴结。是言脉法与前
  论病证不同不可牵合。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脉按之来缓而时一
  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
  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结促是有留滞于中。故脉见止歇力能自还。代脉是阳气衰微不能自还杂病见之必死惟伤寒。有心悸脉代者。寒饮停
  蓄故也。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
  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沉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翕浮也。奄忽也。言忽焉而浮忽。焉。而沉故为滑也。滑本阳实阴部见阳。脉为阳邪乘阴故股内汗出。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
  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按脉之动者。皆缘阴阳不和。故不能贯通。三部而虚者。受邪则动所以动于寸口为阳动。阳动则汗出。动于尺内为
  阴动。阴动则发热。如不汗出。发热而反形冷恶寒。此三焦真火受伤也。盖动脉虽多见于关上。然尺寸亦常见之。本文
  又言若数脉见于关上。若字甚活。是举一隅为例耳。今世以尺寸之动。强饰为滑。殊不知动脉是阴阳相搏虚者。则动。
  故单见一部滑脉是邪实有余多兼见。二三部或两手俱滑。以此辨之。则动滑之虚实判然矣。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脉虽浮大。而软按之。仍不绝者。为缓若。按之即无是虚脉非缓脉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浮紧而弦者。少阳脉也。若沉紧而弦。即是里寒阴脉矣。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脉浮而数为虚。风发热之候证虽发热而本属虚寒是以仍洒淅。恶寒故言数为虚。虚为寒明所以当用温顺。散邪不可
  竟行表散也。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不解者。此为难治。
  浮滑为表实当汗出。而解今汗出不解。皆缘卫气热极较常度行之过疾。所以脉反数疾。不解况既汗出伤阴。则营亦
  受病是知邪已入腑。表里俱热故难治也。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瘥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脉浮而迟。为营气不能外行。于卫分卫中。阳虚不能作汗。而瘥迟致汗。湿留于肌表而身痒作疮也。
  师持脉病患欠者。无病也脉之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