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 节
作者:风格1      更新:2021-04-30 17:12      字数:4714
  ,通过互联网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本节将主要阐述互联网对于学习的影响。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网络同电视、电话一样,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交流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它以其便捷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环境,从空间和时间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社会信息获得渠道与交流的方式,也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更丰富、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传统的教育和学习过程始终离不开家庭和学校这两个空间,青少年通过教师的讲解、对书籍的阅读以及家长的传授获得知识,取得进步,完成学习过程。互联网的出现突破了这种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它整合了传统的各种大众传媒,构建出跨地域最广、信息量最大的全球信息传播系统,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迅速而及时地向青少年传播着全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和社会倡导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
  利用互联网便利的信息传播条件,青少年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中进行学习。同时,网络上丰富的信息也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不同的领域,从而积累社会知识,获得全面发展。
  通过网络环境进行的学习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信息显示多媒体化
  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的多媒体信息资源,如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网络学习环境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快速、有效地获得知识内容,而且能够满足各种不同类型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2.信息组织超文本化
  网络学习环境拥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适合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
  3.信息传递即时性
  网络学习环境的教育教学信息是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被编码后能以极高的速度传递到世界各地,实现了学习资源与时代发展的需求保持同步。
  4.信息资源开放性
  网络学习环境的学习资源是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而且这些学习资源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一方面,这些资源可以为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同时使用,没有任何限制;另一方面,所有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资源加入到网络资源库中,供大家共享。
  5.人机交互性
  网络学习环境提供了人和电脑间一个极为自然的学习、沟通方式,它可以形成人机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以及身临其境的场景。计算机的交互可通过BBS、网络聊天室、网络聊天软件、电子邮件等形式实现。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网络的普及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由于网络环境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差异,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网络是个巨大的信息库,但其中的信息资源良莠不齐。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会代替学生进行信息的选择工作,把有益有用的信息直接提供给他们,而通过网络学习则要求学生面对各种信息必须具有识别、选择的能力,面对信息垃圾要有足够的鉴别力和抵抗力。这种学习过程和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存在着很大差异。在学生开始使用网络之初,教师与家长应该给予他们适度的教育,引导他们进行信息的选择,趋利避害。在正确引导下,随着使用的深入,学生的鉴别与选择能力会得到提高,并且能够对良性信息进行吸收和运用。
  第二,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往往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这种交互式的人机界面很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并为学习者进行探索式学习、发现式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者可以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获得及知识的更新。因此,网络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反省认知水平。基于网络的学习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学习者本身的定位感对于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定位感高的学习者能够时刻关注他们在网络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并能够知道如何到达目标位置,而定位感低的学习者就会在点开各种超链接的过程中迷失在信息海洋中,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同时,在通过网络学习时,学习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进行学习策略的选择,例如在使用搜索引擎的过程中,是否能够选取合适的引擎以及关键词决定了使用者能否有效地获得信息,提高学习效率。无论是定位感还是策略选择,都依赖学习者的反省认知水平。反省认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时,对自己整个思维活动的反省、认识和把握。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基于网络的学习对学习者的反省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者需要有效地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才能使网络上的学习朝向既定目标有效前进,而不是原地踏步或迷失。
  在通过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的反省认知能力可以得到训练和提高,并对其他方式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引进新的教学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通过网络进行教学成了教育的一种全新方式,远程教育、网络课堂等教学形式已在很多中学和高校得到了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通过网络实现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和教师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学习行为也有了新的特点,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角色的变化。传统教学活动中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凭借粉笔、黑板等教学工具完成教学过程,网络教学中的教师却是学生看不到的教师,教学双方通过文字、声音等工具进行交流。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首先,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了知识体系的建构者,教师的职能由“教”变成“导”。他们引导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充当促进者的作用。其次,教师由课程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但往往只是执行由课程专家设计的课程体系,按照教材进行讲授。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及自身的专长进行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第二,学习者心理状态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同学之间进行的是面对面的交流,理论上,每个同学的发言和交流机会是均等的,但性格内向的同学可能会因为羞涩缺乏发言的勇气,减少了交流的机会。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没有了面对面的接触,学习者之间可以采用匿名的交流方式,这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帮助学习者克服畏惧和羞涩的心理。另外,学生不会担心自己发言的失败会导致难堪,因而减轻了心理负担和挫折感,发言也会更为踊跃。由于学习者的心理变化,每位同学都会畅所欲言,也可以接受其他同学的评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畅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提高。
  第三,学习者情感体验的变化。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本身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可以操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内容。每位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网络中选取适当的信息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学习。学习者不再受到传统教育中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的限制,成为学习过程的控制者和评价者,由传统教学中的“受教育”转变为“自我教育”。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习者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促进了学习者自我潜能的发掘与自我实现趋向的增强。因此,学习过程会使学习者体验到一种控制感与成就感,这种体验会促使他们继续在学习和探索中不断完善自己。
  网络的消极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也不例外。网络媒体的发展在为教育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概括地讲,网络对于青少年教育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吞噬学生的时间,影响正常的学习活动。作为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互联网是神奇的,它的作用也是无与伦比的。登陆网络后,人们完全可以控制自己要到哪里,要搜集些什么资料,要进入哪个聊天室,要和什么样的人交谈。当你感到不满意时,只需要用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把眼前的窗口关闭。这样的互联网无疑是充满诱惑的,网络的使用者们很容易被网络侵占大量的时间。青少年的自控能力比较差,也就更容易被网络吸引。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严重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活动。
  第二,信息垃圾带来负面影响。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所以可以为青少年拓展学习的空间。但由于缺乏监管,网络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色情、暴力、反动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信息通过网络传播的成本越来越低,传播手段也更为隐蔽和快速。青少年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面对信息缺乏一定的选择能力和抵抗能力,就很有可能在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信息垃圾的侵袭,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第三,导致青少年道德感的弱化。网络最大的特点是匿名性与隐蔽性,因此网上行为也就没有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顾忌和限制。上网的人由于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就会支配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当然也受到上述特点的影响,很多青少年认为在网络上说谎和说脏话是很正常的事。同时,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过渡期,他们情绪比较不稳定,易于激动、烦躁,需要发泄,他们追求独立,喜欢尝试新的道德生活,摒弃旧的道德载体。现实中来自家庭、社会的外部压力却束缚了他们的这种天性和愿望。所以,当没有任何压力与约束的网络世界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会表现出更多日常生活中没有机会表现的不道德行为。网络助长了青少年的叛逆、弱化了他们的道德感,使他们在回归到现实社会时仍然难以摆脱在网络世界中形成的习惯。网络对青少年的这种影响对青少年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总之,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网络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以促进学习,也要帮助学生尽量避免网络的危害,在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
  本章概要
  1.班级中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学与教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以情感为基本特征的相互联系。情感因素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领导方式、班级气氛和同伴群体是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影响变量。
  2.教师的领导方式是决定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关于教师的领导方式,有单维、二维和三维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是李皮特和怀特的分类和研究成果。他们考虑了教师的权威表现和对学生的关怀程度两个维度,区分出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四种教师领导方式。研究表明,在保持和扩大友善的师生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民主型领导方式效果最优。
  3.课堂气氛,又称班风,通常指伴随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而形成的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具独特性、相对稳定性、感染性和指向性。我国学者通常将课堂气氛分成三种类型: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课堂气氛虽不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却对教学活动的展开与完成起着动力、催化、维持与定向的作用。它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和人格发展,同时也影响教师的行为。
  4.同伴群体是非正式的学生群体。影响学生形成同伴群体的因素有相似性、接近性和补偿性。其中,相似性因素的作用最显著。如性别、能力、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或兴趣、态度相同的学生容易成为伙伴。同伴群体主要通过遵从机制影响学生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遵从有程度之分,通常可以划分为真遵从和权宜遵从。学生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