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作者:
连过十一人 更新:2021-04-30 17:10 字数:6428
米德所指出的; 也应该是同样的情况。无论对
英国人还是对美国人来说; 英语同样都是 “母语”。
这些美国官兵刚从英语完全不通的敌国换防到英
国; 自然会有一种回到家里的感觉。而在这样的放
松的情绪下; 肯定是相当地随意和任性而为的。另
一方面; 英国市民们觉得美国 ( 人) 是和自己说同
样语言的兄弟国家 ( 人民) ; 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 微妙的语言在感觉上的差别; 反而是
更容易造成严重误解的原因。
米德理论在日本
这些与语言或者与生活文化相关的趣闻轶事;
也正好鲜明地描绘出我们在人际关系上容易产生的
6
… Page 12…
误解。当然; 这不仅仅是英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的事
情; 我们不能将之前这些发生在英国的事情看成是
别人的事; 实际上; 同样地; 因为一时疏忽; 相似
的误解或者纠纷; 也发生在日本人身上。
我们在日本国内各处旅游的时候; 当我们打算
问路时; 有没有谁会去想 “对面走过来的人是不是
会说 日语”这个问题呢 ? 当在日本的商店买东西
时; 有没有谁担心过 “店员懂不懂日语”呢? 我估
计有过这样想法的日本人一个也没有。因为日语在
日本国内任何地方都通用; 凡是日本人一定都会说
日语。
然而; 只要是在自己的国家; 遇到的国人必定
和自己说的是同样的语言; 在这样毋庸置疑的前提
下; 世界之大; 却也很难再找出像日本一样的情形
了。日本是一个纯度很高的单一语种国家; 而且和
其他世界各国的语言比较起来; 日语的使用比例之
大; 足可进入世界语言使用排行前十名。这个事
实; 无论对日本人来讲; 还是对其他国家的人来
讲; 都是很可能成为今后发生各式各样问题的原因
( 在日语使用人数的统计方面; 世界3 50 0 种语言当
中; 继汉语、英语、西班牙语、俄语、菲律宾语之
后; 日语与印度尼西亚语并列排在第六位) 。
7
… Page 13…
为了表明日语和日本人之间的特别的联系; 我
再举出一个事实; 日本人在国外旅行时; 如果在那
里突然听到有人说出流畅的日语; 在脑海里一定会
闪现一个念头: 这里肯定有日本人。
这是一个能具体表现出日语和日本人之间的坚
固联系的事实。可能有人会想; 这有什么特别? 让
我们把日语替换一下; 同样地; 来考虑一下英语或
者法语的情形; 我想这样一来; 大家就会明白我想
说的意思了。
法国人在国际航线上乘飞机旅行时; 就算耳朵
里流入了说得非常漂亮的法语; 他们也不会想到这
里一定有法国人。因为法国以外的欧洲各国里能够
自由地运用法语的人也相当多; 甚至说这样流畅的
法语的人还可能是黑色皮肤的非洲富翁或者黑发的
越南绅士。
再把例子换成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在使用的英
语; 只从一个人可以说得很好的英语这一点上; 几
乎根本不可能得知这个人的国籍、人种、宗教等信
息。像 “是日本人”和 “会说日语”几乎可以说是
同义语这种情况是一个例外。
8
… Page 14…
只要是日本人就能相互理解
铃木先生指出: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 日本人这
种特殊的母语感觉是: “‘日语是不可能被外国人理
解’的偏见”或者说 “确信”联系在一起的。对
此; 他还举出了很多有趣的实例。
所谓 “日语不可能被理解”; 用不着说这里面
包含着 “日本人的心情不可能被理解”的意思。因
为语言是最能够表现心情的。铃木先生指出的上面
所说的偏见; 其危险之处在于; 如果将其反过来
说; 实际上就变成了 “只要同是日本人; 不管什么
都是相互理解的”这样一种确信 ( 充满了偏见) 。
日本学者根千枝先生也曾指出; 日本人的社会意识
基础是: “我们大家都是一样”、“所有的一切都彼
此理解”( 即他所说的 “第一范畴”的人际关系) 。
他还指出; “第二范畴”包围着 “第一范畴”。
这里包括了各式各样的 “相识”。就算不是直接认
识; 只要是有某种存在着的网络将他们联在一
9
… Page 15…
起———比如说同一个学校毕业———也算是包含在这
个范畴内。这以外的 “第三范畴”被看做是 “陌生
人”。这个范畴可以无限扩展; 其中既有日本人;
也有外国人 ( 《适应的条件———日本的连续思想》;
日本讲谈社) 。
对日本人来说; 人际关系仅限于 “联系”或者
是共通性。没有联系的人是 “没有关系”的人; 是
属于 “别人”。这种感觉并不仅限于日本人。外语
中表达 “外国的”或者 “外国人的”的单字; 比
如; 英语的 “for eign ”或者德语的 “fr em d ”; 都同
时含有 “无关的”、“性质不同的”等含义。
日本人的“同伴”和 “陌生人”
尽管如此; 从日本人对待 “同伴”( 与自己有
关联的人) 和 “陌生人”的实际情况来看; 日本人
的态度实在是太过于极端了。我们在电车中经常可
以看到这样的情景: 一群看起来关系亲密的人一拥
而入进入电车; 因为坐位不够而相互礼让; 在 “请
10
… Page 16…
坐、请坐”声中过了一会儿; 终于有一个人先坐下
了; 到下一站又有了空位; 大家都找到了坐位坐下
了; 这之后; 无论周围如何都再也不会让位子了;
不管前面站着老人也好; 站着抱着婴儿的妇女也
好……因为都是 “他人”。
根据我的观察; 这样极端的行为落差; 会随着
最初 “同伴”的关系越亲密; 而表现得越明确。干
枝先生所说的第一范畴; 也是有着真诚联系的范
畴。与此相对的第二范畴; 其相互之间则是一种两
面的、虚伪的联系了; 与第一范畴中完全不存在
“他人的目光”这种情形相比; 在第二范畴中; 因
为同伴关系中已经有一定程度的 “他人”成分; 所
以; 多多少少有着一种被别人注视着的感觉; 因
此; 也必定在相互的关系中残留了表面的、虚假的
成分。另外; 关于 “陌生人”和 “他人”之间的差
别; 留在后面再加以阐明。
日本人对待不相识的人特别冷淡和漠不关心。
这里我举一个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例子。
在百货公司、饭店、银行等建筑物的入口处;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种自动反弹的门———我不知道
其正式的名称; 就是那种用手推开进去以后; 一旦
将手放开; 弹簧会使门自动弹回的门。当推门进去
11
… Page 17…
的时候; 在欧洲各国或者美国; 通常人们自己进去
以后不会立刻把手放开; 而是等待后面的人追上
来。后面追上来的人会接过前面的人支撑着的门;
用自己的手继续支撑; 嘴里说: “T h an k you ”或者
“Dan k e ”等; 然后 自己和前面的人一样; 等着下
一个人来接过手中的门……
后面来的人是谁、是不是自己本国的人、是不
是白人等当然是没有关系的; 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
行为。
然而; 换成日本人的话; 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当然; 我并不是说日本人里面就没有人会像欧美人
那样做。但是; 在我的经验中; 那仅仅只是一部
分。大部分的人———我觉得年轻人特别明显———对
后面是不是有人完全漠不关心; 只要自己进去了;
对门是怎样弹回去则连看也不看一眼。那么; 如果
自己前面有人帮着把门支撑着; 他们自己不会把门
接过来; 而是从缝隙之间钻进去。别说是说声 “对
不起”了; 就连眼睛也不会看一下; 就赶紧走掉。
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但是; 如果遇到的对方是自
己人或者是认识的人; 那就绝不会发生这样的情
形了。
12
… Page 18…
在西方各国的体验
因为我在日本的时候经常遭遇到这样的情况;
所以; 在欧美旅行的时候; 从这些不相识的人那里
感受到的亲切让人特别难忘。
大约十年前; 我第一次去德国; 预计要在慕尼
黑待一个星期左右。这期间; 我打算去访问一所研
究所; 可是; 我怎么也弄不清去研究所的路。这
时; 正好有一位很高大的中年妇女路过; 我小心翼
翼地向前询问; 她看着我拿出来的纸片上所写的地
名; 自言自语了一会儿之后说道: “跟我一起来
吧 !”她边说边挽起我的胳膊。与她相比显得极为
瘦小的我; 如同被她夹着一般; 东绕西绕地到了目
的地; 然后; 她对着诚惶诚恐的我微笑了一下; 就
离开了。
197 6 年夏天; 在巴黎开完学会以后; 我顺便
去了伦敦。那是在短暂的停留结束后; 我从往返机
场指定车站搭乘巴士去西斯罗机场时所发生的事
13
… Page 19…
情。当时; 我肩上背着单肩背带的小包; 右手提着
一个虽然不是很大; 但却相当沉重的旅行箱; 我向
楼上的坐位走去; 楼上的坐位很空; 我打算去坐最
前排的坐位。在隔了一个通道的对面; 坐着一位看
起来近80 岁的老人。老人看见我费力地搬运着行
李; 就站起来离开坐位; 打算来帮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