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7 节
作者:
打倒一切 更新:2021-04-30 17:07 字数:5010
%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八脉交会八穴歌
属性: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注】'1'公孙二穴,是足太阴脾经穴也,通于冲脉;
内关二穴,此二穴是手厥阴心包络穴也。
四穴通于阴维脉。
四经会合循行之处,在胃心胸之间,故主治胃与心、胸之病也。
'2'临泣二穴,是足少阳胆经穴也,通于带脉;
外关二穴,此二穴是手少阴三焦经穴也。
四穴通于阳维脉。
四经会合联系之处,在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之时,
故主治目锐眦、耳后、颊、颈、肩之病也。
'3'后溪二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穴也,通于督脉;
申脉二穴,此二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也。
四穴通于阳跷脉。
四经会合别络之处,
在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间,
故主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病也。
'4'列缺二穴,是手太阴肺经穴也,通于任脉;
照海二穴,此二穴是足少阴肾经穴也,四穴通于阴跷脉。
四经会合系络之处,在于肺系、咽喉、胸膈之间,
故主治肺系、咽喉、胸膈之病也。
%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冲脉公孙穴主治歌
属性:九种心疼病不宁,结胸翻胃食难停,酒食积聚肠鸣见,水食气疾膈脐疼,
腹痛胁胀胸膈满,疟疾肠风大便红,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孙穴自灵。
【注】'1'九种心疼者: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注、
曰去来补。
'2'结胸者,胸满硬痛也。
'3'翻胃者,朝食暮吐,食难停留也。
'4'伤酒,伤食、积滞,肠胃雷鸣,水食,气疾,膈间脐腹疼痛,
两胁作胀,胸膈满闷,疟疾肠风,大便下血,以及妇人胞衣不下,
瘀血上攻迷心,皆宜刺此公孙穴,则立应也(图十四)。
%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阴维内关穴主治歌
属性:中满心胸多痞胀,肠鸣泄泻及脱肛,食难下膈伤于酒,积块坚硬横胁旁,
妇女胁疼并心痛,里急腹痛势难当,伤寒不解结胸病,疟疾内关可独当。
【注】'1'中满心胸痞胀,谓腹满胸痞胀不通快也。
'2'肠鸣泄泻,谓暴泻脱肛也。
'3'食难下膈伤于酒者,谓呕吐食不能下,或因酒伤也。
'4'积块坚硬,横冲于胁,妇女心胁疼痛,里急胀痛,伤寒结胸硬痛,
疟疾,里实等病,皆刺内关,无不愈矣(图十五)。
%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带脉临泣穴主治歌
属性: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项,眼赤而疼合头眩,
齿痛耳聋咽肿证,游风搔痒筋牵缠,腿疼胁胀肋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
【注】'1'中风手足举动难,谓手足不随也。
'2'若疼痛麻木拘挛,兼发热者,风热也。
'3'头风旋晕及肿痛连□、项、目、牙齿、两耳、咽喉皆赤肿痛,
游风搔痒,筋脉牵引,腰、胁、四肢与肋疼痛等证,皆宜刺此临泣穴,
立时有奇功也(见图十六)。
%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阳维外关穴主治歌
属性:肢节肿疼与膝冷,四肢不遂合头风,背胯内外筋骨痛,头项眉棱病不宁,
手足热麻夜盗汗,破伤跟肿目睛红,伤寒自汗烘烘热,惟有外关针极灵。
【注】'1'四肢骨肿痛,两膝痹冷,手足不遂,偏正头风,脊背、腰胯、筋骨、
头项、眉棱疼痛,手足发热麻木,夜间盗汗,及破伤游风,
脚跟肿痛,两眼赤红,伤寒阳明自汗,蒸热烘烘,皆宜刺外关穴。
其病立已(图十七)。
%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督脉后溪穴主治歌
属性:手足拘挛战掉眩,中风不语并癫痫,头疼眼肿涟涟泪,背腰腿膝痛绵绵,
项强伤寒病不解,牙齿□肿喉病难,手足麻木破伤风,盗汗后溪穴先砭。
【注】'1'手足拘挛者,屈伸难也。
'2'战掉者,手足颤摇不能握也。
'3'眩者,晕也。
'4'中风卒然昏仆,不能语言,癫痫不省人事,瘛瘲抽掣,
头痛及暴发火眼,热泪常流,行痹,腿、腿、背、腰周节身疼痛,
项强,伤寒,感冒,汗不出,不能解,上下牙齿、□、龈、咽、喉肿疼,
手足麻木不仁,破伤受风,寝汗等证,
先砭后溪穴,开通脉道,无不愈矣(图十八)。
%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阳跷申脉穴主治歌
属性:腰背脊强足踝风,恶风自汗或头痛,手足麻挛臂间冷,雷头赤目眉棱痛,
吹乳耳聋鼻?血,癫□肢节苦烦疼,遍身肿满汗淋漓,申脉先针有奇功。
【注】'1'腰背脊强,不能俯仰也。
'2'足内踝红肿,名绕踝风也。
'3'足外踝红肿,名穿踝风也。
'4'恶风自汗与雷头风痛,暴发火眼,眉棱骨痛,手足麻木拘挛,臂冷,
及妇人吹乳,乳房红肿(未产者名内吹,已产者名外吹也),
耳聋鼻衄,癫痫抽搐,肢节烦疼,遍身肿满,头汗淋漓等证,
此皆风热痰饮,流注攻冲为病,并宜先针申脉,立时有功(图十九)。
%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任脉列缺穴主治歌
属性:痔疮肛肿泄痢缠,吐红溺血嗽咳痰,牙疼喉肿小便涩,心胸腹疼噎咽难,
产后发强不能语,腰痛血疾脐腹寒,死胎不上攻膈,列缺一刺病乃痊。
【注】'1'内痔肛肿,泄痢赤白,咳痰唾血、溺血,及牙龈咽喉肿痛,
小便赤涩艰难,心胸腹痛,噎咽不快,产后败血,上干心气,
身发强直,不能言语;或瘀滞至腰痛,脐腹间寒,子死腹中,
胎衣不下,上攻膈塞,并刺列缺,其证必痊(图二十)。
%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阴跷照海穴主治歌
属性:喉闭淋涩与胸肿,膀胱气痛并肠鸣,食黄酒积脐腹痛,呕泻胃翻及乳痈,
便燥难产血昏迷,积块肠风下便红,膈中不快梅核气,格主照海针有灵。
【注】'1'上焦火盛,咽喉闭塞不通,下焦热结,膀胱气痛,小便淋涩,
胸中肿痛;或食积酒积,内蓄伤脾,发黄;或脐腹痛;
或呕泻,胃翻吐食,乳痈,大便燥结,及妇人生产艰难,
瘀血块痛,昏迷,肠风下血不已;或隔中之气,怏怏不快,
如梅核气格塞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等疾,
急刺照海穴,则诸证自散(图二十一)。
%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手足十二经所属歌
属性:五脏六腑共包络,手足所属三阴阳,太阴足脾手肺脏,阳明足胃手大肠,
少阴足肾手心脏,太阳足膀手小肠,厥阴足肝手包络,少阴足胆手焦当。
【注】'1'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
三焦,共包络分属手足三阴三阳,为十二经也。
'2'如肺手太阴,心手少阴,心包络手厥阴,手之三阴也;手太阳小肠,
手阳明大肠,手少阳三焦,手之三阳也;足太阳膀胱,足阳明胃,
足少阳胆,足之三阳也;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
足之三阴也。
%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天干十二经表里歌
属性: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
三焦阳腑须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阳干为表阴干里,脏腑表里配阴阳。
按:
旧云: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八癸方。
夫三焦为决渎之官,犹可言壬,而包络附于心主,乌可云癸?
况二脏表里,皆相火也,故改正之。
【注】'1'甲、丙、戊、庚、壬阳干也,乙、丁、己、辛、癸阴干也。
'2'阳干为表为腑,阴干为里为脏,故曰:脏腑表里配阴阳也。
%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地支十二经流注歌
属性:每日寅时从肺起,卯时入大肠经,辰胃已脾午心火,未时应注小肠经,
申属膀胱酉属肾,戍走包络亥焦宫,子胆丑肝寅又肺,十二经脉周环行。
【注】'1'人有十二经,昼夜有十二时,每一经主一时。
'2'先从寅时入肺起,卯入于大肠,辰入于胃,已入于脾,午入于心,
未入于小肠,申入于膀胱,酉入于肾,戌入于包络,亥入于三焦,
子入于胆,丑入于肝,至于寅时,则又从肺起,此十二经与十二时,
相循环而行者也。
%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十二经相传次序歌
属性: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手阴脏手阳手头,足阴足腹阳头足。
【注】'1'人身正脉,十有二经,每于平旦寅时,营气始于中焦,
上注于手太阴肺经,自胸中而出于中府,至于少商,
以次行于手阳明大肠等十二经,终于足厥阴肝经,
而复始于太阴肺经也。
'2'凡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3'周流不息,循环无端也。
%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十二经起止歌
属性:肺起中府止少商,大肠商阳止迎香,胃起承泣终厉兑,脾起隐白大包乡。
心起极泉少冲止,小肠少泽止听宫,膀胱睛明止至阴,肾起涌泉俞腑终,
包络天池中冲止,三焦关冲止竹空,胆瞳子□止窍阴,肝起大敦止期门。 %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十二经穴周流歌
属性:中府为初注少商,少商别络注商阳,商阳复向迎香走,香接头维至库房,
维下降兮趋厉兑,兑传隐白至胸乡,隐白上升达大包,大包仍续极泉场,
泉贯少冲心部井,少泽相连即小肠,泽会听宫睛明分,睛明下造至阴强,
至阴斜出涌泉底,泉穴还归腧腑脏,腧腑天池横络截,池出中冲心主张,
中冲并与关冲合,关冲宛转丝竹傍,丝竹更贯胴窌穴,瞳窌下入窍阴方,
窍阴横亘大敦井,敦上期门肝脉当,期门厉遍还中府,经络周流仔细详。
%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属性:多气多血惟阳明,少气太阳厥阴同,二少太阴常少血,六经气血要分明。
【注】'1'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此二经多气多血之经也;
三焦、胆、肾、心、脾、肺,六经多气少血也;
心包络、膀胱、小肠、肝,此四经乃多血少气也。
%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周身名位骨度
属性:头
【注】'1'头者,人之首也。凡物独出之首,皆名曰头。
脑
【注】'1'头者,头骨之髓也。俗名脑子
颠
【注】'1'颠者,头顶也。颠顶之骨,俗名天灵盖。
囟
【注】'1'囟者,颠前之头骨也。身儿初生未阖名曰囟门,已阖名曰囟骨,
即天灵盖后合之骨。
面
【注】'1'凡前曰面,凡后曰背,居头之前,故曰面也。
颜
【注】'1'颜者,眉目间名也。
额颅
【注】'1'前额发际之下,两眉之上,名曰额。一曰颡者,亦额之谓也。
头角
【注】'1'额两旁棱处之骨也。
鬓骨
【注】'1'即两太阳之骨也。
目
【注】'1'目者,司视之窍也。
目胞
【注】'1'目胞者,一名目窠,一名目裹,即上下两目外卫之胞也。
目纲
【注】'1'目纲者,即上、下目胞之两睑边,又名曰睫,司目之开阖也。
目内眦
【注】'1'目内眦者,乃近鼻之内眼角,以其大而圆,故又名大眦也。
目外眦
【注】'1'目外眦者,乃近鬓前之眼角也。以其小而尖,故称目锐眦也。
目珠
【注】'1'目珠者,目睛之俗名也。
目系
【注】'1'目系者,目睛入脑之系也。
目眶骨
【注】'1'目眶者,目窠四围之骨也。上曰眉棱骨,下即□骨,
□骨之外即颧骨。
□
【注】'1'目下之眶骨,颧骨内下连上牙床者也。
頞
【注】'1'頞者,鼻梁即山根也。
鼻
【注】'1'鼻者,司臭之窍也。两孔之界骨,名曰鼻柱;
下至鼻之尽处,名曰准头。
頄
【注】'1'頄者,□内鼻旁间,近生门牙之骨也。
颧
【注】'1'颧者,面两旁之高起大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