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1 节
作者:打倒一切      更新:2021-04-30 17:06      字数:5582
  不宣通于肠胃之外。 郁在胃者; 上噫气也。 郁在肠者; 下矢气也。 补
  中益气汤; 方见内伤门。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诸气治法
  属性:3。寒热热寒结者散; 上抑下举惊者平; 喜以恐胜悲以喜; 劳温短少
  补皆同。
  【注】寒者热之; 麻黄理中是也。 热者寒之; 白虎生脉是也。 结者散
  之;越鞠解郁是也。 上者抑之; 苏子降气是也。 下者举之; 补中益气
  是也。 惊者平之; 镇心; 妙香是也。 喜以恐胜; 悲以喜胜; 以情治情
  是也。 劳者温之; 短气; 少气者补之; 保元四君是也。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木香流气饮
  属性:4。木香流气调诸气; 快利三焦荣卫行; 达表通里开胸膈; 肿胀喘嗽
  气为疼; 六君丁皮沉木桂; 白芷香附果苏青; 大黄枳朴槟蓬术; 麦冬
  大腹木瓜通。
  【注】木香流气饮; 调治一切诸气为病; 其功能快利三焦; 通行荣卫
  ;外达表气; 内通里气; 中开胸膈之气; 其水肿胀满; 气壅喘嗽; 气
  痛走注; 内外疼痛; 并皆治之。 即人参; 白术; 茯苓; 灸草; 橘皮;
  半夏; 丁皮; 沉香; 木香; 中桂; 白芷; 香附; 草果; 苏叶; 青皮;
  大黄; 枳壳; 厚朴; 槟榔; 蓬术; 麦冬; 大腹皮; 木瓜; 木通也。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分心气饮
  属性:5。分心气饮治七情; 气滞胸腹不流行; 正减芷朴通木附; 麦桂青桑
  槟壳蓬。
  【注】分心气饮; 治七情气滞; 胸腹之病。 正者; 谓藿香正气散也。
  正减也; 谓即藿香正气散方减白芷; 厚朴; 加木通; 木香; 香附; 麦
  冬;官桂; 青皮; 桑皮; 槟榔; 枳壳; 蓬术也。
  苏子降气汤 越鞠汤
  6。苏子降气气上攻; 下虚上盛气痰壅; 喘咳涎嗽胸膈满; 气秘气逆
  呕鲜红; 橘半肉桂南苏子; 前朴沉归甘草同。 郁食气血痰湿热; 越鞠
  苍栀麴附芎。
  【注】苏子降气汤; 治下虚上盛; 气壅上攻; 喘咳涎嗽; 胸膈满闷;
  气秘便难; 气逆呕血; 即橘皮; 半夏; 肉桂; 南苏子; 前胡; 厚朴;
  沉香; 当归; 甘草也。 越鞠汤治六郁 … … 食郁; 气郁; 血郁; 痰郁;
  湿郁; 热郁; 即苍术; 山栀; 神麴; 香附; 抚芎也。 夫气郁之病若久
  ;必与血; 痰; 湿; 热; 饮; 食相合; 故治郁之方; 可治气郁也。 其
  气实者加木香。 气虚者加人参。 血实者加红花。 血虚者加当归。 痰多
  者加半夏。 湿多者加白术。 热多者加萸; 连。 饮多者加茯苓。 食多者
  加麦蘖。 在临证者消息耳。
  四七汤
  7。四七七气郁生痰; 梅核吐咯结喉间; 调和诸气平和剂; 半苓厚朴
  紫苏煎; 快气橘草香附入; 妇人气病效如仙; 恶阻更加芎归芍; 气痰
  浊带送白丸。
  【注】四七汤; 治七情过节; 七气病生; 郁结生痰; 如絮如膜; 凝结
  喉间; 咯之不尽; 咽之不下; 名曰梅核气。 日久不愈; 变生噎膈; 上
  吐涎沫; 下秘二便也。 宜用此平和之剂; 即半夏; 茯苓; 厚朴; 紫苏
  叶也。 胸腹中气不快; 加橘皮; 甘草; 香附; 亦治妇人一切气病。 妇
  人有孕喜吐者; 名曰恶阻; 更加川芎; 当归; 白芍。 妇人肥白; 多痰
  气郁; 有白浊带下者; 亦以本方送青州白丸子可也。
  镇心丹 妙香散
  8。惊实镇心朱齿血; 惊虚妙香木麝香; 山药茯神参耆草; 朱砂桔梗
  远苓菖。
  【注】心气实病惊者; 宜用镇心丹; 即朱砂; 龙齿末等分; 猪心血为
  芡实大丸; 每服三丸; 麦冬汤下。 心气虚病惊者; 宜用妙香散加菖蒲
  ;即木香; 麝香; 山药; 茯神; 人参; 黄耆; 炙草; 朱砂; 桔梗; 远
  志;茯苓; 石菖蒲也。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遗精总括
  属性:1。不梦而遗心肾弱; 梦而后遗火之强; 过欲精滑清气陷; 久旷溢泻
  味醇伤。
  【注】不梦而遗; 谓无所感于心而自遗; 则为心肾虚弱不固也。 梦而
  后遗; 谓有所感于心; 相火煽而强迫之; 则为二火之强不固也。 或过
  欲之人; 日惯精滑; 或清气不足; 下陷不固; 或久旷之人; 精盛溢泻
  ;或醇酒厚味; 火强不固; 皆为是病也。
  龙骨远志丸 坎离既济汤 封髓丹
  2。心肾虚弱朱远志; 龙骨神苓菖蒲参; 久旷火旺地知柏; 胃虚柏草
  缩砂仁。
  【注】龙骨远志丸; 治心肾虚弱; 不梦而遗者; 即龙骨; 朱砂; 远志
  ;茯神; 茯苓; 石菖蒲; 人参也。 坎离既济汤; 治梦而后遗; 火强久
  旷者; 即生地; 黄柏; 知母也。 若胃虚食少便软; 则不宜生地; 知柏
  ;恐苦寒伤胃; 故宜封髓丹; 即黄柏; 甘草; 缩砂仁也。
  补精丸
  3。精出不止阳不痿; 强中过补过淫成; 久出血痛形羸死; 或发消渴
  或发痈; 阳盛坎离加龙骨; 实热解毒大黄攻; 调补骨脂韭山药; 磁石
  苁蓉参鹿茸。
  【注】精出不止; 阳强不倒; 名曰强中。 此病皆因过服房术中补药;
  或贪淫过欲而成也。 若不急治; 日久精尽; 阳强不化; 迫血而出; 疼
  痛不巳; 形羸而死。 或不即死; 亦必发消渴; 大痈也。 阳盛阴虚者;
  宜大坎离既济汤; 加生龙骨清而补之。 形实热盛者; 宜黄连解毒汤;
  加大黄先攻其热可也。 病后热去; 调理宜补精丸; 即补骨脂; 韭子;
  山药; 磁石; 肉苁蓉; 人参; 鹿耳也。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浊带总括
  属性:1。浊病精窍溺自清; 秽物如脓阴内疼; 赤热精竭不及化; 白寒湿热
  败精成。
  【注】赤多属热; 亦有浊带日久; 精竭阳虚; 不及化白而属寒者。 白
  多属寒; 亦有败精湿热酿成腐化; 变白而属热者。 是则不可概以寒热
  论赤白也。
  清心莲子饮 萆薢分清饮 珍珠粉丸
  2。浊热清心莲子饮; 寒萆菖乌益草苓; 湿热珍珠炒姜柏; 滑黛神麴
  椿蛤同。
  【注】赤浊带下属热者; 宜用清心莲子饮; 方在淋门。 白浊带下属寒
  者; 宜用萆薢分清饮; 即萆薢; 菖蒲; 乌药; 益智; 甘草; 茯苓也。
  赤白浊带下属湿热者; 宜用珍珠粉丸; 即炒黑姜; 炒黄柏; 滑石; 青
  黛;炒神麴; 炒椿皮; 蛤粉也。
  黑锡丹
  3。黑锡上盛下虚冷; 精竭阳虚火上攻; 上壅头痛痰气逆; 下漏浊带
  白淫精; 骨脂茴香葫芦巴; 肉蔻桂附木金樱; 沉香阳起巴戟肉; 硫铅
  法结要研明。
  【注】赤白带下属虚寒者; 及虚阳上攻; 头痛喘嗽; 痰壅气逆; 俱宜
  黑锡丹。 即补骨脂; 小茴香; 葫芦巴; 肉蔻; 附子; 肉桂; 木香; 金
  樱子; 沉香; 阳起石; 巴戟; 硫黄; 黑铅也。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痰饮总括
  属性:1。阴盛为饮阳盛痰; 稠浊是热沫清寒; 燥少粘连咯不易; 湿多易出
  风掉胘; 膈满呕吐为伏饮; 支饮喘咳肿卧难; 饮流四肢身痛溢; 嗽引
  胁痛谓之悬; 痰饮素盛今暴瘦; 漉漉声水走肠间; 饮留肺胸喘短渴;
  在心下悸背心寒。
  【注】饮则清稀; 故为阴盛。 痰则稠浊; 故为阳盛。 稠浊; 是热痰属
  心也。 沫清; 是寒痰属肾也。 少而粘连咯不易出; 是燥痰属肺也。 多
  而易出; 是湿痰属脾也。 搐搦眩晕; 是风痰属肝也。 膈上痰满; 呕吐
  痰涎; 此饮留于膈间; 名曰伏饮也。 喘咳面肿不得卧; 此饮留于肺;
  名曰支饮也。 饮流四肢; 身体重痛; 此饮留行于体; 名曰溢饮也。 咳
  嗽引胁疼痛; 此饮留于胁下; 名曰悬饮也。 素盛今瘦; 漉漉有声; 水
  走肠间; 此饮留于肠胃; 名曰痰饮也。 凡饮留于胸肺; 则喘满短气而
  渴。饮留于膈下; 则心下悸或背心寒冷也。
  二陈汤 燥痰汤
  2。诸痰橘半茯苓草; 惟有燥者不相当; 风加南星白附子; 热加芩连
  寒桂姜; 气合四七郁香附; 虚入参术湿入苍; 燥芩旋海天冬橘; 风消
  枳桔贝蒌霜。
  【注】诸痰; 谓一切痰; 皆宜二陈汤治之。 即橘红; 半夏; 茯苓; 甘
  草也。 因有苓; 半; 性过渗燥; 故与燥痰不相当也。 根据本方风痰加南
  星;白附子。 热痰加黄芩; 黄连。 寒痰加干姜; 肉桂。 气痰加厚朴;
  苏叶; 即是合四七汤也。 因郁生痰加香附。 气虚有痰加人参; 白术即
  六君子汤也。 湿痰加苍术。 燥痰宜用燥痰汤; 即枯黄芩; 旋覆花; 海
  石;天冬; 橘红; 风化芒硝; 枳壳; 桔梗; 贝母; 枯蒌霜也。
  茯苓指迷丸
  3。茯苓风消枳壳半; 痰饮平剂指迷丸; 寒实瓜蒂透罗治; 热实大陷
  小胃丹。
  【注】指迷丸; 治一切痰饮平和之剂; 即茯苓; 风化芒硝; 枳壳; 半
  夏也。 痰饮寒实者; 用瓜蒂散吐之; 或用透罗丹下之。 热实者; 在膈
  上用大陷汤; 丸; 在三焦用小胃丹攻之。
  半夏茯苓汤加丁香汤 越婢加术汤
  4。流饮控涎苓桂治; 伏饮神佑半苓丁; 支饮葶苈悬十枣; 溢饮越术
  小青龙。
  【注】留饮者; 谓一切饮留于上下; 内外也。 实者用控涎丹攻之; 虚
  者用苓桂术甘汤温之。 伏饮实者用神佑丸; 虚者用半夏三钱; 茯苓二
  钱;丁香一钱; 生姜三钱; 煎服治之; 即半夏茯苓汤加丁香也。 支饮
  用葶苈大枣汤。 悬饮用十枣汤治之。 溢饮有热者用越婢加术汤; 即黄
  麻;石膏; 甘草; 生姜; 大枣; 加苍术也。 有寒者用小青龙汤治之。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咳嗽总括
  属性:1。有声曰咳有痰嗽; 声痰俱有咳嗽名; 虽云脏腑皆咳嗽; 要在聚胃
  关肺中。 胃浊脾湿嗽痰本; 肺失清肃咳因生; 风寒火郁燥痰饮; 积热
  虚寒久劳成。
  【注】有声无痰曰咳; 有痰无声曰嗽; 有声有痰曰咳嗽。 『内经』虽
  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而大要皆在聚于胃; 关于肺也。 因胃浊; 则
  所游溢之精气; 与脾湿所归肺之津液皆不能清; 水精之浊; 难于四布
  ;此生痰之本; 为嗽之原也。 肺居胸中; 主气清肃。 或为风寒外感;
  或为痰热内乾清肃; 有失降下之令; 因气上逆而咳嗽也。 久劳成; 谓
  久病咳嗽不已; 伤肺成劳也。
  参苏饮 芎苏饮 香苏饮 茯苓补心汤
  2。参苏感冒邪伤肺; 热寒咳嗽嚏痰涎; 气虚用参实减去; 二陈枳桔
  葛苏前; 头痛加芎喘加杏; 芩因热入麻干寒; 虚劳胎产有是证; 补心
  四物量抽添。
  【注】参苏饮; 治感冒风寒伤肺; 咳嗽嚏唾痰唌发热恶寒也; 即人参
  ;苏叶; 橘红;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壳; 桔梗; 前胡; 葛根也。 形
  气虚者; 必用人参; 若形气实; 减去可也。 若头痛; 根据本方去人参;
  以前胡易柴胡加川芎; 名芎苏饮。 若喘嗽; 根据本方去人参加杏仁; 名
  杏苏饮。 若内有热; 加黄芩; 有寒加麻黄; 干姜。 若虚劳之人; 及胎
  前产后而有是病; 根据本方合四物汤; 名茯苓补心汤; 量其虚实; 寒热
  加减可也。
  泻心散 葶苈泻白散
  3。泻白肺火郁气分; 喘咳面肿热无痰; 桑骨甘草寒麻杏; 血分加芩
  热甚连; 咳急呕逆青橘半; 郁甚失音诃桔添; 停饮喘嗽不得卧; 加苦
  葶苈效通仙。
  【注】泻白散; 即桑皮; 地骨皮; 甘草也。 治喘嗽面肿; 无痰身热;
  是为肺经火郁气分。 若无汗; 是为外寒郁遏肺火; 加麻黄; 杏仁以发
  之。若无外证惟面赤; 是为肺经火郁血分; 加黄芩。 内热甚者; 更加
  黄连以清之。 咳急呕逆者; 加青皮; 橘红; 半夏以降之。 火郁甚而失
  音者; 加诃子肉; 桔梗以开之。 若喘嗽面浮不得卧者; 是为兼有停饮
  ;加苦葶苈以泻之; 名葶苈泻白散。
  清肺汤
  4。清肺肺燥热咳嗽; 二冬母草橘芩桑; 痰加蒌半喘加杏; 快气枳桔
  敛味良。
  【注】清肺汤; 即麦冬; 天冬; 知母; 贝母; 甘草; 橘红; 黄芩; 桑
  皮也。 有痰燥而难出; 加栝蒌子。 痰多加半夏。 喘加杏仁。 胸膈气不
  快加枳壳; 桔梗。 久则宜敛; 加五味子。
  清燥救肺汤
  5。喻氏清燥救肺汤; 肺气虚燥郁咳方; 参草麦膏生气液; 杏枇降逆
  效功长; 胡麻桑叶阿润燥; 血枯须加生地黄; 热甚牛黄羚犀角; 痰多
  贝母与蒌霜。
  【注】喻氏; 喻嘉言也。 枇; 枇杷叶也。 羚羊角; 犀角也。 蒌霜; 栝
  蒌霜也。
  透罗丹 泻肺丸
  6。寒实痰清透罗丹; 咳时涎壅气出难; 巴杏大牵皂半饼; 热实痰稠
  泻肺丸。
  【注】寒实痰盛涎清; 热实痰盛稠粘; 皆能令人咳嗽。 嗽时痰涎顿壅
  ;气闭难出。 寒实者用透罗丹; 即巴豆; 杏仁; 大黄; 牵牛; 皂角;
  半夏共为末; 蒸饼为小丸; 量服; 方出『丹溪心法·附余』。 热实者
  ;宜泻肺丸; 方见失血门。
  人参泻肺汤
  7。积热伤肺宜泻肺; 喘嗽痰多粘色黄; 胸膈满热大便涩; 凉膈枳桔
  杏参桑。
  【注】人参泻肺汤; 即凉膈散; 栀子; 连翘; 薄荷; 黄芩; 大黄; 甘
  草;枳壳; 桔梗; 杏仁; 人参; 桑皮也。
  钟乳补肺汤
  8。补肺虚寒喘嗽血; 皮毛焦枯有多年; 生脉菀款桑皮桂; 钟英糯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