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2 节
作者:打倒一切      更新:2021-04-30 17:06      字数:4936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卷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
  属性:木防己 桂枝各二两 人参 茯苓各四两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注】
  心下,膈下也。水在膈上则喘满,水在膈间则痞悸,水在膈下则惟苦眩晕,以泽泻汤
  之平和小剂主之,治支饮之轻者可也。若阳虚水盛,又当从事乎苓桂术甘汤,五苓散
  矣。
  【集注】
  尤怡曰: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
  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眩黑也。泽泻泄水气,白术补土气,以胜水也。
  卷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泽泻汤方
  属性: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注】
  稠浊为痰,阳之盛也;稀清为饮,阴之盛也。有痰无饮,当以凉药治之;有饮无痰,
  当以热药温之。若痰而兼饮者,此不可纯凉,又不可纯热,故当以温药和之可也。
  @@@
  夫有支饮家,欬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注】
  支饮,水在膈之上下也。水乘肺则欬,水乘心则烦,水结胸则痛,其人形气俱实,以
  十枣汤攻之可也。然病此卒不死,或至百日,或延至一年者,以饮阴邪,阴性迟,故
  不卒死也。
  十枣汤方(见上)
  @@@
  欬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以出其脉也。欬家,谓久欬之家也,欬家未可攻也。若脉弦,其欬则为有
  水也,有水可攻,故以十枣汤攻之。
  【集注】
  魏荔彤曰:欬嗽者,有饮冷而欬嗽者,有因外感风寒而欬嗽者,所谓形寒饮冷则伤肺
  也,此外感风寒之欬嗽也。有因伤倦而欬嗽者,所谓阴虚内热,火刑肺金,此内伤虚
  劳之欬嗽也。于此俱无涉也。仲景命之曰:欬家,专为痰饮在内,逆气上冲之欬嗽言
  也。故其脉必弦,无外感家之浮,无内虚家之数,但见弦者,知有水饮在中为患也,
  主之以十枣汤,使水邪有所制,斯下注而免于上厥也。
  @@@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虚。脉偏弦者,饮也。
  【按】
  此条系在首条「微者短气」之下,今分在此。
  【注】
  脉双弦者,两手左右脉皆弦也,偏弦者,或左、或右、脉单弦也。偏弦者,饮也,故
  当下之;双弦者,寒也,不当下也。即偏弦当下,亦不可大下,若大下之,则虚其里
  ,单弦变而为双弦矣。弦为阴脉,重阴则寒,故曰:双弦者寒也。此又示人不可以弦
  脉,专主饮也。
  @@@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按】
  脉弦数之「数」字,当是「迟」字,始与寒饮之理合,是传写之□。
  【注】
  单弦主饮,固当下也,若单弦兼迟,而有寒饮,不可下也。寒饮之欬,冬夏难治者,
  以夏阴极于内,冬阴极于外故也。此承上二条,详申弦脉饮病可下、不可下之义也。
  @@@
  久欬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
  中故也,治属饮家。
  【注】
  久欬数岁,即今之年年举发,痰饮欬嗽水喘之病也。若其脉弱者,知邪不进则为可治
  。若实大数者,知邪日进故死也。若脉虚者知正气虚,必苦冒也,审其人素本有支饮
  ,则不必治其欬,宜于痰饮家求治法也。
  【集注】
  尤怡曰:久欬数岁不已者,支饮渍肺而欬,饮久不已,则欬久不愈也。欬久者,其气
  必虚,而脉反实大数者,则其邪犹盛,以犹盛之邪,而临已虚之气,其能久持乎?故
  死。若脉虚者正气固虚而饮气亦衰,故可治。然饮虽衰而正不能御,亦足以上蔽清阳
  之气,故其人必苦冒也。此病为支饮所致,去其饮则病自愈,故曰:治属饮家。
  @@@
  欬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
  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
  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冲气即低,而反更欬,胸满者,用苓桂五
  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欬满。欬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
  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
  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去甘草、桂枝,加细辛干姜半夏
  汤主之。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
  ,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若面热如醉,此为
  胃热上冲薰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按】
  小青龙汤下已之「下」字,当是「汗」字,大小青龙汤皆汗剂,必是传写之□。
  【注】
  欬逆,古欬嗽名也;倚息,今呼吸促也。欬嗽呼吸气促不得卧,久病多属痰饮,新病
  每兼形寒,故宜以小青龙汤汗之,以散内饮外寒也。小青龙汤辛温大散,惟有余之人
  宜之,若误施之于不足之人,辛热则伤阴,故多唾口燥也。大散则伤阳,故手足厥逆
  也;面热如醉,阳外浮也;小便难,气上冲,阴内竭也;脉沉微,里气弱也;手足痹
  ,表气虚也;时复冒,虚之甚也。虽阴阳表里俱虚,然属误汗,寒热错杂之坏病,故
  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先通阳和阴,俟上冲气平,再议他法也。今气冲虽下而反更
  咳嗽胸满者,则知寒饮贮胸,故嫌桂枝偏于走表,加干姜、细辛独胜中之寒饮也。服
  之欬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则知阴火上逆,为干姜、细辛热药所动故也。若服
  之时遂渴,稍时而渴反止者,则为其人素有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是因饮逆
  胸中作呕而冒,非阳虚为饮所阻不升之冒也。故仍以本方复加半夏者,以去水也,更
  去甘草者,恐甘助呕也。水去呕止,其人面形肿者,加杏仁以降呕欬,上逆之余邪,
  若不因呕欬面肿,则为风邪所袭,应加麻黄。今其人血虚手足痹,阳虚手足厥,且因
  呕欬后而肿,故不加也。若兼有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更加大黄以利胃热
  可也。
  卷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苓桂五味甘草汤方
  属性: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 甘草(炙)三两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卷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属性: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卷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苓桂五味甘草去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属性:茯苓四两 细辛 干姜各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卷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属性: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三两 杏仁(去皮、
  尖)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卷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属性:茯苓四两 半夏半升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杏仁(去皮、
  尖)半升 大黄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卷三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属性:@@@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按】
  此条是『伤寒论』厥阴经正病,与杂病消渴之义不同,必是错简。
  @@@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按】
  此条当在『虚劳篇』中,错简在此。
  【注】
  寸口,通指左右三部而言也。浮而有力为风,浮而无力为虚,按之兼迟,即为虚劳之
  证,故主卫外荣内虚竭也。
  @@@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抟,即
  为消渴。
  【按】
  「而大坚」句不成文,「大」字之下当有「便」字,必是传写之遗。
  【注】
  趺阳胃脉也。胃脉浮盛,按之而数,为胃气热,故善消谷也。火盛消谷,则大便必坚
  ,气盛消水,则小便必数,故溲数即坚也,坚数相抟,即为消谷消渴之病。
  @@@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注】
  此复申上条大便坚、小便数之义也。
  @@@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注】
  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水消于上,故名上消也;食谷多而大便坚者,食消于中,故名中
  消也;饮水多而小便反多者,水消于下,故名下消也。上、中二消属热,惟下消寒热
  兼之,以肾为水火之藏也。饮一溲一,其中无热消耗可知矣。故与肾气丸从阴中温养
  其阳,使肾阴摄水则不直趋下源,肾气上蒸则能化生津液,何消渴之有耶!
  【集注】
  程林曰:小便多则消渴,经曰:饮一溲二者不治。今饮一溲一,故与肾气丸治之。肾
  中之动气,即水中之命火,下焦肾中之火,蒸其水之精气,达于上焦,若肺金清肃,
  如云升而雨降,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自无消渴之患。今其人必摄养失宜,肾水衰
  竭,龙雷之火不安于下,但炎于上而刑肺金,肺热叶焦,则消渴引饮,其饮入于胃,
  游溢渗出,下无火化,直入膀胱,则饮一斗,溺亦一斗也。故用桂附肾气丸,助真火
  蒸化,上升津液,何消渴之有哉!
  沈明宗曰:「男子」二字,是指房劳伤肾,火旺水亏而成消渴者。
  卷三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肾气丸方
  属性:(见妇人杂病中)
  @@@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注】
  脉浮,病生于外也;脉浮微热,热在表也;小便不利,水停中也;水停则不化津液,
  故消渴也。发表利水止渴生津之剂,惟五苓散能之,故以五苓散主之也。于此推之,
  曰脉浮,可知上条脉沉也;曰微热,可知上条无热也。且可知凡脉沉无热之消渴,皆
  当用肾气丸方也。
  卷三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五苓散方
  属性:(见痰饮中)
  @@@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注】
  此与上条文同义异。文同者,脉浮小便不利,发热、微热、渴欲饮水、消渴也。而义
  异者,一以五苓散利水发汗,一以猪苓汤利水滋干也。审其所以义异之意,必在有汗
  、无汗之间也。何以知之?一以发汗为主,其因无汗可知;一以滋干为主,其因有汗
  可知。故文同而义异,病同而治别也。仲景之书,言外寓意处甚多,在学者以意会之
  自识也。
  卷三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猪苓汤方
  属性: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
  消渴则渴欲饮水,水入即消,而仍口干舌燥者,是热邪盛也,故以白虎加人参汤,清
  热生津也。
  卷三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白虎加人参汤方
  属性:(见中暍中)
  @@@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注】
  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水逆者,是里热微而水邪盛也,故以五苓散利水止吐也。
  【集注】
  李□曰:内有积水,故水入则拒格而上吐,名水逆也,五苓散利水,故主之。
  @@@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注】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证也。渴欲饮水,水入则消,口干舌燥者
  ,白虎人参汤证也。渴欲饮水而不吐水,非水邪盛也;不口干舌燥,非热邪盛也。惟
  引饮不止,故以文蛤一味,不寒不温,不清不利,专意于生津止渴也。或云:文蛤即
  今吴人所食花蛤,性寒味咸,利水胜热,然屡试而不效。尝考五倍子亦名文蛤,按法
  制之名百药煎,大能生津止渴,故尝用之,屡试屡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