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 节
作者:打倒一切      更新:2021-04-30 17:06      字数:4972
  @@@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
  则结,此皆病脉。
  【注】
  缓,四至脉也,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数,六至脉也,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
  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阴阳偏胜则病,故曰:此皆病脉也。
  @@@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
  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
  【按】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至,名曰结阴也数语,文义不顺,且前论促结之脉已明,当是衍
  文。
  【注】
  脉来至数不乖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乃一藏无气,求他藏以代续之
  故也。凡病得此代脉者,必为难治,盖以促结之止,如急行而蹶,虽然中止,即能自
  还,非代脉之止可比也。
  @@@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
  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按】
  『素问』曰:阳加于阴谓之汗,阳加于阳,岂有汗出之理?阳动则「汗出」二字当是
  「发热」二字;阴动则「发热」二字当是「汗出」二字。
  【注】
  动者躁动也,谓阴阳互相鼓击而不宁也。动,阳脉也,寸为阳,阳乘击于阳,故阳动
  发热也。尺为阴,阴乘击于阴,故阴动汗出也。关界乎阴阳,则阴阳互相乘击,故发
  热汗出同见也。此为动而有力,阳盛之候,若按之不鼓,是为阳衰之诊,则必形冷而
  不发热,汗出而必恶寒,非搏击阳盛之动,乃扰乱阳虚之动也,由三焦之阳气伤,则
  不能外温肉分,故有是证也。动脉之状,颇似数脉,惟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
  摇,故名曰动也。厥厥者,谓似有根之摇动,动而不移,非若滑脉之流动,动而不居
  也。
  【集注】
  方有执曰:阴阳相搏之阴阳,以二气言;阳动阴动之阴阳,以部位言。下言动脉之定
  位与其形状,厥厥举发貌。
  程知曰:阳升阴降,交通上下,往来于尺、寸之间,则冲和安静,惟阳欲升,而阴不
  足以和之使降,则两相搏击,其脉必数,而厥厥摇动见于关上也。
  @@@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注】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此非谓浮紧即弦脉,乃谓浮而劲紧,弦之状也。弦紧相类,
  惟恐人将弦作紧,将紧作弦,故并举相形以别之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即所
  谓端直也;紧者如转索无常,即所谓不端直也。端直则不能如转索,转索则不能似端
  直,其为劲急则同,所以相类也。
  【集注】
  方有执曰:此明弦紧之辨。按之不移,言如弦之张于弓,一定而不可动移也。转索无
  常,言左右旋转而不可拘也。
  程知曰:紧为寒邪方盛,直细中有转动急疾之意,故谓如转索也。张锡驹曰:弦紧之
  分,在移与不移耳!
  @@@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
  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注】
  脉形粗大有力,谓之大;浮沉有力,中取无力,状如□管谓之芤;沉而且大,按之劲
  急有力,谓之牢;浮而且大,举之劲急有力,谓之革,革脉者以鼓革而得名,外急中
  空之象也。弦则为劲,减其中取之劲,外急象也;大则为实,小其中取之实,中空像
  也,此以弦减、芤虚二脉,形容革脉也。女子得之半产漏下,男子得之亡血失精,寒
  虚相搏故也。
  【集注】
  程知曰:言弦而虚大之脉也。弦则为减,谓阳气减少而寒也;大则为芤,谓似革中空
  而虚也。虚寒相抟,则精血漏失,故有革象也。
  @@@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
  能为诸脉作病也。
  【注】
  此下,皆残贼为病之诊也。相乘之脉为正气虚,随我所虚而乘及之之谓也。残贼之脉
  为邪气实,恃彼之强而虐及之之谓也。此六脉者名曰残贼,残则明伤,贼则暗袭,脉
  中有此当属实邪,不论何部,但本脉中兼见此脉,辄防邪至也。
  【集注】
  方有执曰:诸脉,谓各部之脉也。作,起也。言六者若见于各部之脉中,则皆能于其
  部生起病端。
  张锡驹:残,伤残;贼,贼害也。言此六者之脉,足以暗伤人之经脉血气,如贼之害
  人而不觉,故曰能为诸脉作病也。
  @@@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
  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
  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
  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
  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龂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
  ,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
  ,出入藏府,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入内
  ,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迫,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
  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
  【注】
  寸口阴阳俱紧者,谓六脉浮沉俱紧也。浮脉紧,则雾露之邪中于上焦;沉脉紧,则寒
  邪中于下焦,上焦指太阳也,下焦指少阴也。雾露之邪,曰洁、曰清,清邪中上,发
  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疼胫酸者,雾露之邪中于太阳表也。寒邪曰浑、曰浊、浊邪中
  下,阴气为栗,足胫逆冷便溺妄出者,寒邪中于少阴里也。经曰:虚邪不能独伤人,
  必因身形之虚而后客之也。盖因其人表气虚,里气不固,清浊之邪,中伤上下,三焦
  相溷,表里不通,以致上焦清气不宜,邪气怫郁,与藏相熏,口烂蚀龂。中焦不治,
  胃气主下,而反上冲,脾气主运,而反不转,中焦皆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行也。
  若正能胜邪,卫气先通,其人必先小便赤黄,热伤之经必血凝肉腐,而外发为痈脓也
  。若荣气先通,其人必先嚏嗢咽塞,热拥于里之血凝者自下,状如豚肝也。若正不胜
  邪,阴阳俱逆,荣卫不通,脾气孤弱,不能散精,五液注下,下焦不阖,里急坠痛,
  圊便数窘,命将难全也。
  【集注】
  沈亮宸曰:伤寒之证,转热即佳,故少阴、厥阴,皆以发热而愈,而凡下脓血与痈脓
  皆非死证。若阴阳俱厥,厥者必利,故五液注下,下焦不阖,命将难全也。
  方有执曰:清指风,浊指寒,曰洁、曰浑,以天地之偏气言也。阴中于邪已下至浊邪
  中下一节,是释上文阴即下焦,阳即上焦也。阴气为栗已下至血凝不流,是言证。若
  卫气前通已下,言变痈脓之故。若阴气前通已下,言变脓血利之故。卫气即阳气,荣
  气即阴气,乃承上荣卫不通而言,而清浊之所以为病,在其中矣!阴阳俱厥已下,言
  证并于里而加重,故曰:命将难全也。
  @@@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
  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已上,反大发热者,此为
  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注】
  此承上条互详其证,戒人临此阴阳混淆之病,慎勿妄治也。此条之蜷卧足冷,即上条
  之浊邪中下也;此条之鼻涕舌胎,即上条之清邪中上也;此条之唇口干燥,即上条之
  口烂蚀龂也;此条之反大发热,即上条之痈脓下血也;此条之腹中痛,即上条之下重
  湫痛也;此条之恶寒,即上条之必内栗也。脉阴阳俱紧,伤寒脉也;口中气出,唇口
  干燥胃经热也;蜷卧足冷,少阴寒也;鼻中涕出,表伤风也;舌上胎滑,里无热也。
  似此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杂揉未定之病,慎勿妄治,则当审其孰轻、孰重、孰
  缓、孰急,先后施治可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渐温者,此阴退阳复为欲解
  也;若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乃邪盛正衰,此为难治也。设使恶寒知尚在表,若
  呕必欲入里也。腹内痛者,知邪已入里,内攻必欲下利也。
  【集注】
  方有执曰:微发热邪退也,大发热邪盛也,恶寒尚在表也,腹内痛已入里也。
  @@@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入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
  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按】
  紧去入安之「入」字,当是「人」字,人安谓不吐利也,必是传写之讹。「此为晚发
  ,水停故也」二句,与上下文义不属,当是衍文。
  【注】
  此发明脉阴阳俱紧,内外寒甚,至于吐、利解不解之义也。吐利后脉仍紧,为邪未尽
  不解也;紧去脉缓,为邪尽人安欲解也。若紧去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者,则胃未
  和为未解也;若欲食者,则胃已和,虽脉迟亦为欲解也。
  【集注】
  成无己曰:脉阴阳俱紧,为寒气甚于上下,至于吐利之后,紧脉不罢者,为其脉独不
  解,紧去则人安为欲解也。
  @@@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注】
  平脉以脉内外候关格,此以脉尺寸候关格。于此推之,凡阴阳盛极皆病关格,而不必
  定在内外尺、寸也。寸口脉浮而大,浮为正气虚,大为邪气实,在尺则阴邪实,关闭
  正气不能宣,名曰关,关则不得小便也。在寸则阳邪实,格拒正气不能化,名曰格,
  格则吐逆也。
  【集注】
  张锡驹曰:浮大之脉在于尺,则为关阴,阴气不能施化,故不得小便。浮大之脉在于
  寸,则为格阳,阳气不能宣通,故吐逆。
  @@@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
  汗出者,此为不治。
  【注】
  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行于脉外者,数且疾矣。卫气行疾,荣气行迟,荣
  卫不相辅而行,故曰失度。浮、滑、数、疾,有余之脉,见发热无汗有余之证,脉证
  相合则为可治 ;若见发热汗出不足之证,脉证不合,不治明矣。
  【集注】
  成无己曰:浮、滑、数、疾之脉,发热汗出解者,邪气退也。若不解者,正气脱也,
  必不可治。经曰: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按】
  数为虚之「虚」字,当是「热」字。「风为热,虚为寒」二句当是衍文。风虚相搏之
  「虚」字,亦当是「热」字。
  【注】
  风寒在表则脉浮紧,风热在表则脉浮数,表受风邪,故洒淅恶寒也。
  @@@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
  【注】
  诸脉浮数,谓寸、关、尺六脉俱浮数也。浮则为风,数则为热,风热遏郁于表,则当
  发热而洒淅恶寒也。若有隐痛之处,饮食如常者,非表邪之诊,乃内痈蓄积有脓之诊
  ,于此知浮数之脉,不可概为风热也。
  【集注】
  王肯堂曰:人身有煟淄闯Γ从胁蛔跃跽撸颂跛裕厥悄谟福试唬盒罨小?br />
  脓也。如胃脘痈,肺痈,肠痈,皆各有辨,而胃痈之脉,人迎反盛,未有不误以为伤
  寒者,故宜察之。
  程应旄曰:脉证似伤寒,若不于若有痛处,饮食如常之证参酌,而误以辛温发散,助
  其阳热,否则误以寒凉彻热,遏住邪气,滋害深矣。
  张璐曰:若为煟祝熔站纾蝗粑拗状Γ匦傲舨馗婺谕舛⒂概б病!?br />
  @@@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
  久为痂癞。
  【注】
  六脉俱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强者热也,风热相搏,必成瘾疹也。身体为痒
  ,痒者肌虚,热气外薄故也,名为泄风,若久不愈,则成痂癞。痂癞,疥,癣、疠、
  癞之类是也。
  【集注】
  成无己曰:痂癞者,疠风也,眉少发稀,身有干疮而腥臭,经云:脉风成疠是也。
  朱震亨曰:经云:诸痒为虚,血燥不荣肌腠,所以痒也。
  方有执曰:经云: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