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 节
作者:
打倒一切 更新:2021-04-30 17:06 字数:4931
子辈,俱难用矣。惟灸顶上百会穴以温之,既可代姜、附辈之助阳而行上,更可避姜
、附辈之辛窜而燥下,故下利可止,究于阴血无伤。可见病在少阴,不可以难用温者
,遂弃夫温也。
汪琥曰:按此条论仲景不言当灸何穴。脉经云:灸厥阴俞。常器之曰:灸太冲。皆误
。郭壅曰:灸太溪虽系少阴经穴,亦误。仲景曰:宜温其上。方有执曰:上,谓顶,
百会穴是也。『图经』云: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原治小儿脱
肛久不差,可灸七壮。此条亦灸之者,升举其阳以调夫阴也。
@@@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注】
少阴病利止,若胃和能食,神清气爽,是为欲愈也。今利止头眩,时时昏冒不省,是
气脱神去,故下利虽止,仍主死也。
【集注】
方有执曰:头眩,俗谓昏晕也。诸阳在头,下利止而头眩者,阳无根据附,浮越于外,
神气散乱,故时时自冒也,死可知矣。
张锡驹曰:此条死证,全在头眩、自冒上看出,若利止而头不眩不冒,此中已和矣,
安能死乎?
张璐曰:人身阴阳相为根据附着也。阴亡于下,则诸阳之上聚于头者,纷然而动,所以
头眩时时自冒,阳脱于上而主死也。可见阳回利止则生,阴尽利止则死矣。
汪琥曰:下利止,则病当愈,今者反为死候,非阳回而利止,乃阳脱而利尽也。
@@@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注】
少阴病但欲寐,息平气和顺也。今息高气促,逆也。凡病卧而息高气促者,多死。
【集注】
喻昌曰:「六、七日」字,辨证最细。盖经传少阴而息高,与二、三日太阳作喘之表
证迥殊也。
程知曰:肾为生气之源,息高则气散走于胸中,不能复归于气海,故主死也。
程应旄曰:夫肺主气,而肾为生气之源,盖呼吸之门也,关系人之死生者最巨。息高
者生气已绝于下,而不复纳,故游息仅呼于上,而无所吸也。死难成于六、七日之后
,而机自兆于六、七日之前。既值少阴受病,何不豫为固护,预为堤防,致令真阳涣
散而无可复返乎?凡条中首既谆谆禁汗,继即急急重温,无非见及此耳!
魏荔彤曰:七日之久,息高气逆者,与时时自冒,同一上脱也。一眩冒而阳升不返,
一息高而气根已铲,同一理而分见其证者也,故仲景俱以死期之。
@@@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注】
少阴病但欲寐,若脉细沉微,是邪从寒化也。今脉细沉数,乃邪从热化也,即有发热
,亦是将转属阳明,非若前所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不数,宜麻黄附子细辛
汤发汗者可比也。故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
【集注】
程知曰:言热邪在里,有发汗之禁也。少阴之脉微细,其常也。乃沉而加之以数,正
为热邪在里之征。发汗则动经而增燥热,有夺血之变矣。
郑重光曰:脉细沉而数,里有伏阳矣,故曰病为在里。乃热邪传里之证,断不可发汗
,发汗则动经气,而有亡血之变。少阴发热脉沉,是病为在表,以无里证,故可发汗
。若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是迟为无阳,病为在里,又不得以浮为在表而
发汗也。要知阴中有阳沉亦可汗,阳中有阴浮亦当温。此条脉细沉数,数则为热,沉
为在里,此阳邪入里,故以发汗而示戒也。
@@@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
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注】
此条申明强发少阴热邪之汗,则有动血之变也。少阴病脉细沉数,加之以厥,亦为热
厥。阴本无汗,即使无汗,亦不宜发汗。若发其汗,是为强发少阴热邪之汗也。不当
发而强发之,益助少阴之热,炎炎沸腾,必动其本经之血,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
名下厥上竭。下厥者,少阴热厥于下也;上竭者,少阴血竭于上也,故为难治。
【集注】
张璐曰:强责少阴汗,而动其血,势必逆行而上出阳窍,以发汗皆阳药故也。
程应旄曰:五液皆主于肾,强发少阴之汗,周身之气皆逆,血随奔气之促逼而见,故
不知从何道而出也。
沈明宗曰:少阴病但厥无汗,其病在里,当以四逆散,和阴散邪,其病自退,而厥自
愈矣。岂可强发其汗耶!
魏荔彤曰:厥而有汗,乃内寒迫阳外亡之像,故为寒化。阴邪无汗而厥,则热邪伏于
里而不外越,邪热内耗也,斯可议为热化阳邪无疑矣。
@@@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注】
少阴属肾,主水者也。少阴受邪,不能主水,上攻则咳,下攻则利。邪从寒化,真武
汤证也;邪从热化,猪苓汤证也。今被火气劫汗,则从热化而转属于胃,故发谵语;
津液内竭,故小便难,是皆由强发少阴之汗故也。欲救其阴,白虎、猪苓二汤,择而
用之可耳!
【集注】
方有执曰:强责,谓过求也。小便与汗,皆血液也。少阴少血,劫汗夺血,则小便为
之涸竭,故难也。
@@@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注】
凡少阴下利清谷,咳呕不渴,属寒饮也。今少阴病六、七日,下利粘秽,咳而呕,渴
烦不得眠,是少阴热饮为病也。饮热相抟,上攻则咳,中攻则呕,下攻则利;热耗津
液,故渴;热扰于心,故烦不得眠。宜猪苓汤利水滋燥,饮热之证,皆可愈矣。
【集注】
赵嗣真曰:少阴咳而下利,呕渴心烦不眠,及厥阴下利欲饮水者,是皆传邪之热,脉
必沉细数,故以黄连滑石等清利之。其少阴自利而渴,欲吐不吐,心中烦但欲寐,小
便色白者,是本经阴邪之寒也,脉必沉微,故以附子、干姜温之。
汪琥曰: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焉知非少阳、阳明之病?然少阳、阳明若见此
证,为里实,脉必弦大而长,此病脉必微细,故知其为少阴之病无疑也。
林澜曰:下利则邪并于下矣,其呕而且咳何也?盖至六、七日渴而心烦不眠,则传邪
之上客者又盛,渴则必恣饮,多饮必停水,是邪热既不能解,而水蓄之证复作也。热
邪传陷之下利,非阴寒吐利并作之可比。呕而渴者,盖先呕后渴,为邪欲解,先渴后
呕,多为水停,况又有水寒射肺为咳之可兼察乎?以是知必有挟饮于内耳。
沈明宗曰:黄连阿胶汤之心烦不得眠,较此条颇同而治异,何也?盖此条乃少阴风热
,转入阳明而致下利,故以猪苓汤驱导水邪,还从膀胱而去,急救胃中津液为主;彼
条之心烦不得眠而无下利,乃肾水枯少,故用黄连阿胶汤滋阴清火,急救肾阴为主也
。
魏荔彤曰:咳而咽不痛,渴而口不渴,则知邪虽为传经而入之热,惟其有水饮相混,
故热势不能甚肆。其猛烈虽上冲为咳呕,而不致咽痛,隔阻正律为口渴,而不致干燥
,兼以心烦不得眠,于少阴但欲寐,阴证中见阳证,岂非传经之热兼水湿者乎?其所
以不发黄者,以少阴病原有下利,湿不能留,热不能蓄故也。由此观之,热邪兼水饮
昭然矣。
@@@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
之。
【注】
凡少阴四逆,虽属阴盛不能外温,然亦有阳为阴郁,不得宣达而令四肢逆冷者,故有
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泄利下重诸证也。今但四逆而无诸寒热证,是
既无可温之寒,又无可下之热,惟宜疏畅其阳,故用四逆散主之。
【集注】
李中梓曰:按少阴用药,有阴阳之分,如阴寒而四逆者,非姜附不能疗此证,虽云四
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以逆冷,故
以柴胡凉表,芍药清中,此本肝胆之剂,而少阴用之者,为水木同源也。以枳实利七
冲之门,以甘草和三焦之气,气机宣通,而四逆可痊矣。
程知曰:盖伤寒以阳为主,四逆有阴进之象,下之则阳益亏陷而不出。故经谓诸热邪
传经至于手足逆冷最难辨认,谓为寒深于里,则无脉微欲绝之象;谓为热深于里,则
无烦渴之证。盖只是热邪入结于里,而阳气不得顺行于四肢也。此证当用和解,不当
用寒下,故经中用剂之轻少者,无如此方,则其轻缓解散之义可见矣。
程应旄曰:初得之四逆,固非热证,亦非深寒,咳悸而或小便不利,既似乎水蓄,腹
痛泄利,又似乎寒凝,其中更兼下重一证,得毌气滞在趺阳,而经络失宣通也耶!
汪琥曰:四逆散,乃阳邪传变而入阴经,是解传经之邪,非治阴寒也。凡阳热之极,
六脉细弱,语言轻微,神色懒静,手足清温,有似阴证,而大便结小便数,齿燥舌苔
,其热已伏于内,必发热也。若用热药,则内热愈炽;用凉药,则热被寒束而不得散
。法惟宜和表解肌,疏通气血,而里热自除,此仲景四逆散所由设也。
卷二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四逆散方
属性: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
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折。
泻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纳汤中,
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方解】
方名四逆散,与四逆汤均治手足逆冷,但四逆汤治阴邪寒厥,此则治阳邪热厥。热厥
者,三阳传厥阴合病也。太阳厥阴,麻黄升麻汤、甘草干姜汤证也;阳明厥阴,白虎
汤、大承气汤证也。此则少阳厥阴,故君柴胡以疏肝之阳,臣芍药以泻肝之阴,佐甘
草以缓肝之气,使枳实以破肝之逆,三物得柴胡,能外走少阳之阳,内走厥阴之阴,
则肝胆疏泄之性遂,而厥可通也。或咳或下利者,邪饮上下为病,加五味子、干姜,
温中以散饮也。或悸者,饮停侮心,加桂枝通阳以益心也。或小便不利者,饮蓄膀胱
,加茯苓利水以导饮也。或腹中痛者,寒凝于里,加附子温中以定痛也。或泻利下重
者,寒热郁结,加薤白开结以疏寒热也。
【集解】
方有执曰:人之四肢,温和为顺,故以不温和为逆,但不温和而未至于厥冷,则热犹
未深入也,故用柴胡以解之,枳实以泻之,芍药以收之,甘草以和之也。
@@@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注】
少阴病,恶寒厥冷下利不止者,阴寒盛也。今下利能自止,手足能自温,虽见恶寒蜷
卧,乃阴退阳回之兆,故曰可治。
【集注】
程应旄曰:少阴病,下利而利自止,则阴寒亦得下袪,而又不致于脱,虽有恶寒蜷卧
不善之证,但使手足温者,阳气有挽回之机,故可温而救之也。
沈明宗曰:手足温者,乃真阳未离,急用白通四逆之类,温经散寒,则邪退而真阳复
矣,故曰可治。
@@@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注】
少阴病,恶寒而蜷,阴寒证也。若时自烦欲去衣被者,此阳回阴退之征,故曰可治。
@@@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以出其治也。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谓或四、五日也。言以二、三日
少阴之但欲寐,至四、五日反变为心中烦不得卧,且无下利清谷咳而呕之证,知非寒
也,是以不用白通汤;非饮也,亦不用猪苓汤;乃热也,故主以黄连阿胶汤,使少阴
不受燔灼,自可愈也。
【集注】
程知曰:二、三日邪在少阴,四、五日已转属阳明,故无呕利厥逆诸证。而心烦不得
卧者,是阳明之热,内扰少阴,故不欲寐也,当以解热滋阴为主治也。
卷二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黄连阿胶汤方
属性: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
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集解】
柯琴曰:此少阴之泻心汤也,凡泻心必藉连、芩,而导引有阴阳之别。病在三阳,胃
中不和,而心下痞□者,虚则加参、甘补之,实则加大黄下之。病在少阴,而心中烦
不得卧者,既不得用参甘以助阳,亦不得用大黄以伤胃也。故用芩、连以直折心火,
用阿胶以补肾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