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节
作者:打倒一切      更新:2021-04-30 17:06      字数:4924
  重,亦不问温覆与不温覆,取汗与不取汗,总不敢用,皆因未究仲景之旨。麻黄、桂
  枝只是荣卫之药,若重剂温覆取汗,则为发荣卫之药,轻剂不温覆取汗,则为和荣卫
  之方也。
  【集解】
  吴人驹曰:发散表邪,皆以石膏同用者,盖石膏其性寒,寒能胜热;其味薄,薄能走
  表。非若芩、连之辈,性寒味苦而厚,不能升达也。
  @@@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
  伤寒身无大热,不烦不渴,口中和,背恶寒,附子汤主之者,属少阴病也。今伤寒身
  无大热,知热渐去表入里也。口燥渴心烦,知热已入阳明也。虽有背微恶寒一证,似
  乎少阴,但少阴证,口中和,今口燥渴,是口中不和也。背恶寒、非阳虚恶寒,乃阳
  明内热熏蒸于背,汗出肌疏,故微恶之也。主白虎汤,以直走阳明,大清其热,加人
  参者,盖有意以顾肌疏也。
  【集注】
  喻昌曰:此条辨证最细。脉必滑而带浮,浑身无大热,又不恶寒,但背间微觉恶寒,
  是表邪已将罢。其人口燥渴心烦,是里热已大炽。更不可姑待,而当急为清解,恐迟
  则热深津竭,无济于事矣。
  @@@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注】
  伤寒表不解,谓脉浮紧、头痛、身痛、发热、无汗、恶寒之证仍在也。心下有水气,
  谓干呕而咳也。然水之一为病不一,故曰: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喘者,皆有水气之证,故均以小青龙汤,如法加减主之也。经曰:三焦者决渎之
  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太阳受邪,若无水气,
  病自在经,若有水气,病必犯府。病府则膀胱之气化不行,三焦之水气失道,停上焦
  则或咳、或喘,或噎,停中焦则或渴、或干呕、或满,停下焦则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下利,凡水所行之处,皆得而病之也。小青龙汤外发太阳之表实,内散三焦之寒
  饮,亦汗法中之峻剂,与大青龙汤并得其名。一以治太阳表实之热躁,一以治太阳表
  实之寒饮也。
  【集注】
  程知曰:此明伤寒表证未解,水积心下,散寒涤饮法也。
  汪琥曰:『明理论』云:青龙主风寒两伤之疾固已。伤寒表不解,则麻黄可以发;中
  风表不解,则桂枝可以散。惟其表不解,而又加之心下有水气,则非二汤所能发散,
  必以小青龙汤,始可祛除表里之邪气尔。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
  小青龙汤方
  属性: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二两 甘草(炙)三两 半夏(洗
  )半升 桂枝三两 细辛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升。加减法: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
  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若微利
  ,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
  【按】
  加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此必传写之误。盖本草荛花、即芫花类也。用之攻水,
  其力甚峻。五分可令人下行数十次。岂有治停饮之微利,而用鸡子大之荛花者乎?似
  当改加茯苓四两。
  【方解】
  太阳停饮有二:一中风有汗为表虚,五苓散证也;一伤寒无汗为表实,小青龙汤证也
  。表实无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枣者,以其性滞也;去杏仁者,以其无喘也
  ,有喘者,仍加之;去生姜者,以有干姜也,若呕者,仍用之。佐干姜细辛,极温极
  散,使寒与水俱得从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饮,以清不尽之饮;佐五味收肺气,以敛耗
  伤之气。若渴者,去半夏加花粉,避燥以生津也;若微利与噎,小便不利,少腹满,
  俱去麻黄,远表而就里也。加附子以散寒,则噎可止;加茯苓以利水,则微利止,少
  腹满可除矣。此方与越婢汤同治水饮溢于表,而为腹胀水肿,宜发汗外解者,无不随
  手而消。越婢治有热者,故方中君以石膏,以散阳水也;小青龙治有寒者,故方中佐
  以姜桂以散阴水也。
  【集解】
  柯琴曰:两青龙俱治有表里证,皆用两解法。大青龙是里热,小青龙是里寒,故发表
  之药相同,而治里之药则殊也。此与五苓同为治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然五苓治水
  之蓄而不行,故专渗泻以利水,而微发其汗,使水从下而去也;此方治水之动而不居
  ,故备举辛温以散水,而大发其汗,使水从外而出也。仲景发表利水诸法,精义入神
  矣。
  赵良曰:溢饮之证,『金匮』云:当发其汗,小青龙汤治之。盖水饮溢出于表,荣卫
  尽为之不利,必仿伤寒荣卫两伤之法,发汗以散其水,而后荣卫行,经脉通,则周身
  之水可消,必以小青龙汤为第一义,于此可类推矣。
  @@@
  伤寒,心中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
  主之。
  【按】
  「小青龙汤主之」六字,当在发热不渴之下,始与服汤已渴者之文义相属。岂有寒去
  欲解,而更服小青龙汤之理乎?
  【注】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此为外伤寒邪,内停寒饮,宜以小青龙汤
  两解之。服汤汗解已后渴者,乃已汗寒去内燥之渴,非未汗饮停不化之渴,故曰:寒
  去欲解也。当少少与水饮之,以滋其燥,令胃和自可愈也。
  【集注】
  成无己曰:咳而微喘者,水寒射肺也。发热不渴者,表证未罢也。与小青龙汤发表散
  水,服汤已渴者,里气温,水气散,为欲解也。
  方有执曰:发热不渴,寒胜也,故以服汤已而渴,为寒去欲解,大意与上条相彷,故
  治亦同。
  程知曰:此明水寒未解,治宜小青龙也。心下有水气,寒在膈上也。故喘咳,发热不
  渴,服汤已而渴,则水寒解矣。此解水气之法,当用小青龙,非谓解后仍用小青龙也
  。
  张璐曰:风寒挟水饮,为病在表者,故不渴。服汤后而渴者,是为寒去津伤欲解之征
  ,所以虽渴而不必服药,但当静俟津回可也。咳而微喘,为水饮上逆。今水去而渴,
  与水逆而渴不同。世本小青龙汤主之在寒去欲解也之下,错简也。
  汪琥曰:上条云渴,是未服汤而渴,乃水停津液不化而渴;此条云渴,是服汤已而渴
  ,乃汗后津液既亡而渴。渴既不同,岂可仍用上药小青龙主之?当在服汤已之上可知
  。
  @@@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注】
  发汗当于未下之先。今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者,表里皆虚也。所以然者
  ,以下之失宜,则内守之阳虚,故脉微细也。以汗之失宜,则外固之阳衰,故振寒也
  。
  【集注】
  郑重光曰:治伤寒先汗后下,此定法也。若下后外邪不尽,不得已而复汗之,邪虽去
  而内外俱虚,是以脉细振寒,所伤滋大矣。
  @@@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
  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互详脉证,以出其治也。既下之以虚其里,复发汗以虚其表,阴阳两虚,阳
  无所附,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是内无阳证也;无表证,身无大热,脉沉微,是外无
  阳证也。表里无阳,内外俱阴,惟有昼日烦躁不得眠,一假阳证,则是独阴自治于阴
  分,孤阳自扰于阳分,非相胜乃相离也,故以干姜附子汤,助阳以配阴。盖以阴虽盛
  而未相格,阳气微而自不根据附也。
  【集注】
  喻昌曰:上条但言振寒及微细之脉,未定所主之病,以虚证不一也。然振寒脉微细,
  阳虚已见一班,设昼日烦躁不得眠,其为虚阳扰乱可知;夜反安静,不呕不渴,则虚
  阳扰乱不兼外邪可知。脉沉微,身无大热,则烦躁,为亡阳之诊,干姜附子在所必需
  。由此而推,日中安静,夜而烦躁,则为阴病而阳不病,又可知矣。
  程应旄曰: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虚阳扰乱,外见假热也。夜安静,不
  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阴气独治,内系真寒也。宜干姜附子汤,宜从
  阴中回阳,不当于昼日烦躁,一假热证狐疑也。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
  干姜附子汤方
  属性:干姜一两 附子(去皮,生用,破八片)一枚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注】
  此又承上条言。先汗后下,于法不逆,病应解而仍不解,反烦躁者,以别其治也。盖
  汗、下俱过,表里两虚,阴盛格阳,故昼夜见此扰乱之象也。当以四逆汤,壮阳胜阴
  ,更加茯苓以抑阴邪,佐人参以扶正气,庶阳长阴消,正回邪退,病自解而烦躁安矣
  。大青龙证,不汗出之烦躁,乃未经汗下之烦躁,属实;此条病不解之烦躁,乃汗下
  后之烦躁,属虚。然脉之浮紧沉微,自当别之,恐其误人,故谆谆言之也。
  【集注】
  汪琥曰:伤寒汗下,则烦躁止而病解矣。若阴盛之烦躁,强发其汗,则表疏亡阳;复
  下之,则里虚亡阴。卫阳失护,荣阴内空,邪仍不解,更生烦躁,此亦虚烦虚躁,乃
  假热之象也。只宜温补,不当散邪,故以茯苓四逆汤主之。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
  茯苓四逆汤方
  属性: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
  一枚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
  表里之病,治不如法,先过汗后复过下,或下后复汗,误而又误,变成坏病。若其人
  阳盛而从热化,则转属三阳,阳衰而从寒化,则系在三阴,此二条烦躁皆坏病也。烦
  躁,虽六经俱有,而多见于太阳、少阴者,太阳为真阴之标,少阴为真阳之本也。未
  经汗下而烦躁,多属阳,其脉实大,其证热渴,是烦为阳盛,躁为阴虚。已经汗下而
  烦躁,多属阴,其脉沉微,其证汗厥,是烦为阳虚,躁为阴盛也。夫先下后汗,于法
  为逆,外无大热,内不呕渴,似乎阴阳自和,而实阳虚阴盛。所以虚阳扰乱于阳分,
  故昼日烦躁不得眠;盛阴独治于阴分,故夜而安静;脉沉微,是真阳将脱而烦躁也。
  用干姜附子,壮阳以配阴。姜附者,阳中阳也,先用则力更锐,不加甘草,则势更猛
  ,比之四逆为更峻,救其相离故当急也。先汗后下,于法为顺,病仍不解,遽增昼夜
  烦躁,亦是阴盛格阳之烦躁也,用茯苓四逆,抑阴以回阳。茯苓感太和之气化,伐水
  邪而不伤阳,故以为君;人参生气于乌有之乡,通血脉于欲绝之际,故以为佐;人参
  得姜、附,补气兼以益火;姜、附得茯苓,补阳兼以泻阴;调以甘草,比之四逆为稍
  缓和,其相格故宜缓也。一去甘草,一加参芩,而缓急自别,仲景用方之妙如此。
  @@@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
  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注】
  太阳表病,当汗不汗,先下之而愈,因复发其汗,以此表里俱虚,因虚其人致冒,理
  必然也。冒家者,谓凡因病而昏冒者也。然冒家或有汗出自愈,其所以然者,非表里
  俱虚,乃邪正皆衰,表里自和故也。得汗出而自愈者,和于表也;得下利而自愈者,
  和于里也。得里未和,然后下之,宜调胃承气汤和之。由此推之,得表未和,然后汗
  之,当以桂枝汤和之,自在言外矣。
  【集注】
  程知曰:冒者,神识不清,如有物为之冒蒙也。得汗出,表和而邪解矣。得表和而里
  未和,然后下之,明不得以其冒而认为入里之邪,遂致妄下,亦不得以其冒而认为表
  之未解,复妄用汗也。
  汪琥曰:得里未和「里」字,诸注指二便言。窃思经文中既云然后下之,此专指大便
  而言,若利小便,则不言下矣。其义可不辨而自明。
  @@@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注】
  凡病,谓不论中风、伤寒一切病也,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施治
  得宜,自然愈矣。即或治未得宜,虽不见愈,亦不至变诸坏逆,则其邪正皆衰,可不
  必施治,惟当静以俟之,诊其阴阳自和,必能自愈也。
  【集注】
  方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