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节
作者:
点绛唇 更新:2021-04-30 16:58 字数:4734
4到5岁的小孩,如果体验到父母亲婚姻的不幸,也有可能形成歇斯底里人格,那些作为父母一方替身的独生子和独生女属于高危险群。以他们的年纪而言,这个任务过于艰巨,他们还不够成熟,却已经要向无忧无虑童年告别,身心尚未完全成长,就变得十分早熟。做儿子的成为对父亲失望不已的母亲的安慰或盟友,放任他做与年龄不符的事情,造成他的负担:作为与他十分亲近也亲密的母亲的知音,他必须付出代价——母亲把他拉到与父亲敌对的阵营,用母亲的眼光来审视父亲,父子关系因此常遭破坏。敬爱父母双方,坦率地向他们表露孺慕之情,他无从有这种健康的体验。他少年老成又不脱稚气,与父亲的关系形同断层,以至于日后在成年男人世界中,他提不出印证:做女儿的情况亦同。无论儿子或女儿,与异性的良好关系都是从父母亲那儿来的。
一个孩子被安排一个超龄的角色,丧失完整性,没有安全感,只能发挥别人要求的功能。大部分时候,脱离了那个场景,他仍然被视为孩童,而有的时候就得当大人,错谬混乱,当他无从满足对方的期许时,自卑感随之而来。
对生活不满意,把自己做不到的事寄托在儿女身上,利用儿女完成自己的心愿的父母,也会造成孩子歇斯底里的人格。这种父母非但没有成为小孩的榜样,也没有好好引导,只会把自己热衷的东西强加在孩子肩上,这通常会造成歇斯底里忧郁人格。
如果小孩被迫扮演父亲或母亲的小太阳的话,也会产生相似的结果。这样的孩子必须时时保持开朗、开心,行为无懈可击,好让父母高兴;这样虽然赢得父母的爱和赞赏,但日后却难以认同自己。他所必须扮演的角色很可能会成为他的第二天性,本性却被遗忘了,如果长大以后这个角色被抽离、不再被需要,会引发严重忧郁症或者精神崩溃。
更为复杂的是,与一般人的生长环境有天壤之别,建立在特定的社会地位意识或少数人具共识的环境,孩子在家中学习到的观点和行为模式,虽然受到大人鼓励,但那只在家中有用,一离开家就变得不可理喻。通常要等到小孩进人学校,惊觉自己无法套用在家中学到的技巧,心理危机便应运而生。发现家里那一套到了外头一无是处,他苦闷而失望,举手投足都没有信心,尴尬极了,孩子往往会退回自己的家庭。这一类背景会形成歇斯底里一分裂人格。
歇斯底里人格的中心问题在于患者不认同自己的身份,他也许走不出童年时期当作模范人物的性格阴影,要不就极力驱赶这个阴影,也可能接收强加于他的那些角色。
除了以上这些环境类型之外,极端压迫、强制的环境,也是造成歇斯底里人格的温床。歇斯底里变成小孩抗议刻板、强迫、限制自由、压抑冲动的教育的手段。对峙之下,行为极端化,不分好坏一概予以否定,不仅拒之于千里之外,更要在有意无意中把大人禁止的东西通通体验一番。那些所谓“不成材”的小孩,往往就是这种严厉、矫饰作态或权威封闭环境下的产物;严格说来,这并非歇斯底里,而是一种反作用。
歇斯底里的起源
接下来要从历史着手,探讨为什么从前的人认为歇斯底里专属于女性,就连歇斯底里这个词也是阴性的,它源自希腊文“hvstera”,意指子宫。这让我们比较能够理解,为什么有歇斯底里人格的以女性居多。也许我们接收了前人未经证实的想法,许多与人有关的说法其实缺乏学术根据,只是随口说说而已;有的时候却是有意如此。
古代西方妇女的生活局限在妻子、家庭主妇与母亲的范围内,生命的意义以及社会期待她们扮演的角色,就是守着家庭'“这里头住着一位贞洁的主妇……”出自席勒(Schiller)的作品《钟》的对白';男人就大不相同了,可以尽情发展自我。因此,女人对伴侣关系的看法与男人少有交集。人们重视男人在社会上的表现,低估女人的成就,女人获得的报酬也远低于男人,法律上以及经济上都居劣势。什么都不利于她。发展限于家庭,被迫履行男人与社会为她们设定的目标,她的自我被压在集体的偏见之下。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女人先是被认为没有心灵,然后被剥夺了性自主权。父权之下女人的处境实在不值得向往。于是,不妨说歇斯底里变成她唯一的武器,与强势男人的世界对抗,趁机报复他们。我们几乎可以说歇斯底里的行为是女人“发明”的,再高明的医药也治不好,男人一碰到歇斯底里的女人就没辙,只有绝望的份儿。歇斯底里的行为不理性、不合逻辑、看不透、无人能懂,男人的理论与逻辑完全派不上用场:她怎么啦,生_『什么病,她不要什么,不能做什么?狂风暴雨般的场面,她身体上的症状。悲观到濒临崩溃的地步,甚且以死要挟。男人一头雾水,宣告投降,他可不希望用尼采的皮鞭来“驯服”这“倔强”的妇人,唯恐破坏了俩人的关系。性被贬为“婚姻义务”,使得女人“冷感”,男人于是再一次责备女人。拥有权力、占有财产的傲慢男人,小心掩饰对女人的畏惧,他害怕“另一种”生活,看起来是那么危险;越看重自己英雄气概的男人,心中的戒慎恐惧就越深。凭借天赋异秉的潜意识,女人发觉歇斯底里可以抗衡男人的不可一世,自我防卫与报复二者得兼。典型的歇斯底里现在渐渐销声匿迹,这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因为现代平等权利、不受压迫的女性,已经不需要它了。
由此町看出歇斯底里的起源:压迫、轻视、箝制、强迫以及不了解自己的伴侣和社会,歇斯底里变成一种反弹行为,与性别无关;其他会造成歇斯底里人格的环境也非关性别。
我们一一介绍了形成歇斯底里人格的背景,患者惧怕既定的规律、前后一致以及责任义务,未达父母期待而感到失望,那些期待来得太快也太早,以至于不满自己的无能;这些增加了他的虚荣心,长大后用微薄的力量打天下,造成歇斯底里似的恶性循环,导致崩溃。我们也因此理解何以歇斯底里的人有巨大的吸引力:他对自己和生活不满,非常渴望刺激,不断地寻求变化,以为靠这个可以达到目的;老是想该改变的是别人,而不是他自己——认知这些对治愈有帮助。
对他也有帮助的认知是,不要对真实的世界敬而远之,反而要熟悉个中的游戏规则、规矩以及法律,理解并且接受这些规范。他需要真诚的勇气,做好与过去一刀两断的准备。唯有如此,他才看得清真实世界的正面意义,他将在真实的世界获得满足与实践的机会。
歇斯底里大多带着贬义,实在不可思议;大体而言,我们比较同情强迫、忧郁或分裂人格,知遘他们的灵魂受者痛苦。当我们形容某人歇斯底里时,仿佛自己比较高尚。这大概与歇斯底里的人装病、瞬间变得冷静等有关,如果他“想要”的话;也可能是我们承袭了旧有的成见。歇斯底里是一种病症,过程历历可见,与其他的精神疾病一样,患者也深受其苦。说不定这反而加深了我们的偏见,因为单看表象的话,歇斯底里的人多半生活优渥,我们不认为他们有生病的权利;这个看法有待修订。毕竟我们每个人的过往都有一个模糊地带,有些人对早年的坎坷心存感激,将之转化为助力,因此成就斐然,难道不该更同情且包容那些没有这么幸运的人吗?
他们恐惧什么:歇斯底里人格的故事
她害怕长大、面对真实的世界,她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却没有能力实现梦想。
剪断幼时的脐带现在要举一些例子。
一位富有的女士来找我,她认为自己有充分的理由怕她16岁的儿子会变成同性恋。与她谈话时我明显发觉,她非常在意自己的容貌:她把椅子往后推,露出脸的最佳角度,让比较肿的那一边在阴影之下(她为今早拔牙而肿起的脸颊道歉);另外,她极力赞扬自己是称职的母亲,却瞧不起丈夫,恣意批评。与她的儿子谈话之君,得到了下列的详情:好些年了,他父母的婚姻糟糕透顶,却基于社会理由没有离婚。母亲经常长途旅行,每次都把儿子带在身边。儿子于是成了小小的骑士;他们住在豪华旅馆里,在同一个房间里过夜,儿子青春期时也一样。母亲很妩媚,很喜欢在儿子身上试试自己的吸引力,毫不遮掩地在他面前穿衣脱衣,若是发觉他有点儿兴奋,努力压下好奇心,又显得腼腆时,她觉得儿子很“可爱”。她让儿子像一名仆役一样崇拜她,接收了她分配的角色的这个儿子,一旦在旅馆的餐厅里“擅自”点菜的话,她就当着服务人员的面像哄小孩一样,告诉儿子不可以这样做。他仅有的功能就是崇拜母亲,如同一个玩具。母亲破坏了他与父亲的关系,教他讨厌父亲,如果他投向父亲怀抱的话,母亲会吃醋。父亲感觉得到儿子的冷淡,但不知如何赢回他的心。母亲占了时间上的优势,做父亲的不常看到自己的儿子,也不屑干炮制妻子的手段。儿子这厢以为父亲不在乎他,母亲说得对,这表示父亲有过失,不如母亲那样疼爱他。这位女士要儿子按照她的意思行事,作为一个报复的工具,从来没想过会对儿子造成的影响。她把不幸福的婚姻归咎于丈夫,因为他“不够爱她”。
一个很可爱的独生女,父母之间问题丛生,妈妈用她来满足自己爱出风头的虚荣心。女孩4岁大的时候,就得充当童装模特儿,妈妈坐在伸展台下,她非常担心自己会出错。台步不够优雅;妈妈冷厉的眼神让她胆战心惊。进行顺利的话,妈妈会在观众前拥抱亲吻她,充满母爱的画面十分动人:若是有任何瑕疵,就在家挨一顿骂,警告她不得再犯,然后继续训练。女孩觉得,只有当她没有让妈妈失望,功能运作良好时,才能得到母亲的疼爱:再者,在外的表现比什么都重要,好像是世上唯一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别的孩童对她的赞美中夹杂着嫉妒,不太能安慰她。后来她成为厂商争相礼聘的模特儿,事业上颇有成就,但她却越来越怕老,因为她的存在以及自尊心都构建在肢体的魅力上,对男人也是如此。艳遇不断的她并不感到满意,很渴望邂逅“真爱”。她希望自己永远30岁,过了30岁,人生还有什么盼头?妈妈严格控管事关她身价的体重,只要稍微增加,她就陷八不可自拔的抑郁中;妈妈还规定她只能与多金的男士交往,指望女婿的财富给女儿安全感,晚年有个依靠。她自杀未果,但幸运的是,她来做心理治疗,这才看清亮丽的外表背后的不幸。这是她的工作以及类似职业常见的宿命。
一位严重歇斯底里的妇人尝试充分操控她的丈夫。她的父亲在家中也是个丑角,虽然赚钱维持家计,但一点儿分量也没有:她也认为丈夫充其量是赚钱的工具,她待在娘家的时间比夫家多得多,母亲很支持她的做法。丈母娘经常奚落女婿,认为下嫁的女儿受委屈了。女婿是教师,生活虽有保障,退休后亦同、但毕竟不是富可敢国。她煽动女儿尽量榨取女婿,让自己过好日子。女儿一一照办,荒疏家务,也不要生小孩,认为丈夫应该以拥有她这位美娇娘而心满意足。起先丈夫还挺欣赏妻子的个性,希望有小孩以后问题迎刃而解,事实当然不如他所盼望的,妻子执意要与岳母密切往来——她比较像是岳母的女儿,而非他的妻子。于是夫妻俩渐行渐远,他有了外遇,妻子决绝的把过去一笔勾销,也不认为自己该负一些责任,只记得丈夫不忠,怨怼颇多。她根本不打算反省自己的行为,与丈夫开诚布公地谈——其中有太多事情的真相、令人不安的反躬自省,要承担的后果想必很累人。
这个个案的女士尚未剪掉与娘家,尤其是与母亲的脐带,深陷泥淖之中,全盘接收娘家的规矩和观点。与幼时关系人的脐带没有完全剪掉,是歌斯底里人格的一个特色。
双面人
我们要再举一个例子,详细说明环境的影响:
P小姐是独生女,父母的关系很糟,她的爸爸是位豪情万丈的政治家,事业成功,在家却很专制。自以为是,而且容不下异已,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妈妈来自父权至上,视女人为次等人的家庭,像带着小鸡的母鸡,惶惶不可终日,不独立,却抱残守缺信奉娘家原有的偏见。她从未认真思索过人与生活的种种,没有自己的见地:接收过来的观点变得坚不可摧,对自己越没信心,越是要活在以男性为王体的世界中,因为她自认了解男人,不会有任何问题。
她敬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