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节
作者:痛罚      更新:2021-04-30 16:57      字数:4777
  逆散主之。枳实形圆臭香。胃家之宜品也。所以宣通胃络。芍药疏泄经络之血脉。甘草调中。
  柴胡启达阳气而外行。阳气通而四肢温矣。若咳者。肺寒气逆也。用五味、干姜。温敛肺气。
  并主下利者。温以散之。酸以收之也。悸者。心气虚也。加桂枝以保心气。小便不利者。水
  道不行也。加茯苓以行水。腹中痛者。里寒也。加附子以温寒。泄利下重者。阳气郁于下也。
  用薤白以通阳气。
  卷六厥阴方
  乌梅丸
  属性:治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
  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
  蛔闻食臭出。其人当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蜀椒(四两 炒去汗。)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
  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
  歌曰 六两柏参桂附辛。黄连十六厥阴遵。归椒四两梅三百。十两干姜记要真。
  论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
  止。此厥阴病之提纲也。经云。厥阴之上。风气主之。中见少阳。是厥阴以风为本。以阴寒
  为标。而火热在中也。至厥阴而阴已极。故不从标本而从于中治。沈尧封云。此厥阴证之提
  纲也。消渴等证外。更有厥热往来。或呕。或利等证。犹之阳明病胃家实之外。更有身热汗
  出不恶寒反恶热等证。故阳明病。必须内外证合见。乃是真阳明。厥阴病亦必内外证合见。
  乃是真厥阴。其余或厥或利或呕。而内无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等证。皆似厥阴而非厥阴也。男
  元犀按。论云。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是以少阴证之脏厥。唤
  起厥阴之蛔厥也。然少阴证水火不交。则为烦躁。若真阳欲脱危证。则但躁不烦。与厥阴之
  但烦不躁者不同。故曰肤冷而躁。名曰脏厥。非蛔厥也。蛔厥为厥阴病的证。厥阴阴极阳生。
  中为少阳相火。名曰蛔厥。此蛔字所包者广。厥阴主风木。若名为风厥。则遗去木字。若名
  为木厥。又遗去风字。且用字亦不雅驯。若名为风木厥。更见执着。第以蛔厥二字该之。盖
  以蛔者风木之虫也。而吐蛔为厥阴之真面目。拈此一字。而病源病证俱在其中。其人当吐蛔
  者。以风木之病当有是证。亦不必泥于蛔之有无。如本节静而复烦。与上节气上撞心心中疼
  热皆是也。曰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又用一当字者。言吐蛔者其常。即不吐蛔而呕而
  又烦。风木之动。亦可以吐蛔例之也。曰静而复烦。曰须臾复止。曰又烦者。风有作止也。
  然通篇之眼目。在此为脏寒四字。言见证虽曰风木为病。相火上攻。而其脏则为寒。何也。
  厥阴为三阴之尽也。周易震卦。一阳居二阴之下。为厥阴本象。病则阳逆于上。阴陷于下。
  饥不欲食。下之利不止。是下寒之确证也。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吐蛔。是上热之确
  证也。方用乌梅。渍以苦酒。顺曲直作酸之本性。逆者顺之。还其所固有。去其所本无。治
  之所以臻于上理也。桂、椒、辛、附。辛温之品。导逆上之火。以还震卦下一画之奇。黄连、
  黄柏。苦寒之品。泻心胸之热。以还震卦上四画之偶。又佐以人参之甘寒。当归之苦温。干
  姜之辛温。三物合用。能令中焦受气而取汁。而乌梅蒸于米下。服丸送以米饮。无非补养中
  焦之法。所谓厥阴不治。取之阳明者此也。此为厥阴证之总方。注家第谓蛔得酸则静。得辛
  则伏。得苦则下。犹浅之乎测乌梅丸也。
  卷六厥阴方
  当归四逆汤
  属性: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此方主之。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大枣(二十五枚) 甘
  草(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治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其人内有久寒者。即前方加生姜(半斤) 吴茱萸(二升)上以水六升。
  清酒六升。煮取五升。温分五服。
  歌曰 三两辛归桂芍行。枣须廿五脉重生。甘通二两能回厥。寒入吴萸(二升。)姜(半
  斤。)酒(六升。)烹。罗东逸曰。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阳生。若受寒邪。则阴阳之气不相
  顺接。故脉微而厥。然厥阴之脏。相火游行其间。经虽受寒。而脏不即寒。故先厥者后必发
  热。所以伤寒初起。见其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不得遽认为寒而用姜、附也。此方取桂枝汤
  君以当归者。厥阴主肝。肝为血室也。佐细辛。其味极辛。能达三阴。外温经而内温脏。通
  草其性极通。善开关节。内通窍而外通荣。去生姜者。恐其过表也。倍大枣者。即建中加饴
  之义。用二十五枚者。取五五之数也。肝之志苦急。肝之神欲散。辛甘并举。则志遂而神悦。
  未有厥阴神志遂悦。
  厥逆与太少不同治也。若其人内有久寒。非辛温之品不能兼治。则加吴萸、生姜之辛热。更
  用酒煎。佐细辛。直通厥阴之脏。迅散内外之寒。是又救厥阴内外两伤于寒之法也。
  卷六厥阴方
  麻黄升麻汤
  属性: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
  不止者。为难治。此方主之。
  麻黄(一两半) 升麻(一两半) 当归(一两)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葳
  蕤(十八铢) 石膏(六铢)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芍药(六铢) 桂枝(六铢)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 天冬(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相
  歌曰 两半麻升一两归。六铢苓术芍冬根据。膏姜桂草同分两。十八铢兮芩母萎。(一本。
  麻
  冬。无天门冬。余俱同。)
  张令韶曰。伤寒六七日。乃由阴出阳之期也。粗工以为大热不解而大下之。虚其阳气。
  故寸脉沉迟。手足厥逆也。下为阴。下部脉不至。阴虚不能上通于阳也。咽喉不利吐脓血。
  阳热在上也。泄利不止。阴寒在下也。阴阳两不相接。故为难治。与升麻、麻黄、桂枝以升
  阳。而复以茯苓、白术、干姜调其下利。与当归、白芍、天冬、葳蕤以止脓血。与知母、黄
  芩、甘草以利咽喉。石膏性重。引麻黄、升麻、桂枝直从里阴而透达于肌表。则阳气下行。
  阴气上升。阴阳和而汗出矣。此方药虽驳杂。意义深长。学人宜潜心细玩可也。
  卷六厥阴方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属性:治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主之
  干姜(三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歌曰 芩连苦降藉姜开。济以人参绝妙哉。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拒格此方该。
  蔚按。伤寒本自寒下者。以厥阴之标阴在下也。医复吐下之。在下益寒。而反格热于上。
  以致食入即吐。方用干姜辛温以救其寒。芩、连苦寒降之且以坚之。然吐下之后。阴阳两伤。
  胃气索然。必藉人参以济之。俾胃气如分金之炉。寒热各不相碍也。方名以干姜冠首者。取
  干姜之温能除寒下。而辛烈之气又能开格而纳食也。家君每与及门论此方及甘草附子汤。谓
  古人不独审病有法。用方有法。即方名中药品之前后亦寓以法。善读书者。当读于无字处也
  卷六厥阴方
  白头翁汤
  属性:治热利下重。及下利欲饮水者主之。
  白头翁(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歌曰 三两黄连柏与秦。白头二两妙通神。病缘热利时思水。下重难通此药珍。
  蔚按。厥阴标阴病。则为寒下。厥阴中见病。则为热利下重者。即经所谓暴注是也。白
  头翁临风偏静。特立不挠。用以为君者。欲平走窍之火。必先定摇动之风也。秦皮浸水青蓝
  色。得厥阴风木之化。故用以为臣。以黄连、黄柏为佐使者。其性寒寒能除热。其味苦。苦
  又能坚也。总使风木遂其上行之性。则热利下重自除。风火不相煽而燎原。则热渴饮水自
  止。
  卷六霍乱方
  四逆加人参汤
  属性:治霍乱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此方主之。
  四逆汤原方加人参(一两)
  歌曰 四逆原方主救阳。加参一两救阴方。利虽已止知亡血。须取中焦变化乡。(内经
  谓中焦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方用人参滋中焦之汁。非取其回阳也。)
  蔚按。论云。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无血也。言霍乱既利而复利。其证恶寒。其脉又微。
  可
  则亡阴之义也。金匮曰。水竭则无血。即为津液内竭。故以四逆汤救其阳气。又加人参生其
  津液。柯韵伯疑四逆汤原有人参。不知仲景于回阳方中迸绝此味。即偶用之。亦是制热药之
  太过。惟救阴方中乃加之。韵伯此言。可知未尝梦见本草经也。
  卷六霍乱方
  理中丸
  属性:治霍乱病呕吐泄利。寒多不饮水者。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白术(三两) 干姜(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
  四夜一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
  去
  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
  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
  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揭衣被。(按与服桂枝汤同法。可知伤寒不忌食也。)
  歌曰 吐利腹疼用理中。丸汤分两各三同。术姜参草刚柔济。服后还余啜粥功。
  加减歌曰 脐上筑者白术忌。去术加桂四两治。吐多白术亦须除。再加生姜三两试。若
  还下多术仍留。输转之功君须记。悸者心下水气凌。茯苓二两堪为使。渴欲饮水术多加。共
  投四两五钱饵。腹中痛者加人参。四两半兮足前备。寒者方内加干姜。其数亦与加参类。(足
  前
  灵胎云。桂枝汤之饮热粥。欲其助药力外散。此饮热粥。欲其助药力以内温。)
  蔚按。论云。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
  主之。曰霍乱者。呕吐而利也。头痛发热身疼痛者。内霍乱而外伤寒也。热渴者。以五苓散
  助脾土以滋水津之四布。寒而不渴者。用理中丸理中焦而交上下之阴阳。盖以上吐下利。不
  论寒热。治宜专顾其中也。王晋三云。人参、甘草甘以和阴。白术、干姜辛以和阳。辛甘相
  辅以处中。则阴阳自然和顺矣。 此为温补第一方。论中言四逆辈。则此汤俱在其中。又治
  大病瘥后喜唾。善读书者。于喜唾二字推展之。凡脾胃虚皆是。便可悟调理之善方矣。
  程郊倩曰。参、术、炙草。所以固中州。干姜守中。必假之焰釜薪而腾阳气。是以谷入
  于阴。长气于阳。上输华盖。下摄州都。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矣。此理中之旨也。
  卷六霍乱方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属性:治吐以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者。此汤主之。
  通脉四逆原方加猪胆汁(四合。)通脉四逆汤煎成。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出。
  歌曰 生附一枚三两姜。炙甘二两玉函方。(此遵宋本金匮玉函经。坊刻伤寒论甘草三
  两炙。)脉微内竭(吐以下断。津液竭于内也。四肢拘急。津液竭于内而不荣乎外也。)资真
  汁。(经
  汁止半合。)
  蔚按。论云。吐以下断者。言阴阳气血俱虚。水谷俱竭。无有可吐而自已。无有可下而
  自断也。曰汗出而厥脉微欲绝者。无阳气以主之也。曰四肢拘急者。无津液以养之也。此际
  若用四逆汤姜、附之温。未尝不可以回阳。倍用甘草之甘。未尝不可以滋阴。然犹恐其缓而
  无济也。若用通脉四逆汤。倍干姜之勇。似可追返元阳。然犹恐大吐大利之余。骤投大辛之
  味。内而津液愈涸。外而筋脉愈挛。顷刻死矣。师于万死中觅一生路。取通脉四逆汤以回其
  厥。以止其汗。更佐以猪胆生调。取生气俱在。苦先入心而脉复。以汁补中焦之汁。灌溉于
  筋则拘急解。辛甘与苦甘相济。斯阴阳二气。顷刻调和。即四逆加人参汤之意。但人参亦无
  情之草根。不如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