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作者:公主站记      更新:2021-04-30 16:15      字数:4751
  那么,当我们关注了过多的有钱就变坏的坏男人以后,这个观念也就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男人有钱—变坏”的推演模式和“黑暗—潜伏危险”的推演模式一样,在我们摄取并不客观的信息过程中,就形成了。
  我想说,观念型压力的减压,其实从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就可以开始。平时我们上网、看电视、看电影,选择摄取什么信息,过滤什么信息,这本身就是减压。不干净的信息,是会在认知过程中沉淀下来的,这些沉淀下来的脏东西,都有可能是未来的压力源。千万不要像小Y那样,不知不觉在心里养了一只“鬼”,自己还不知道呢!
  压力不是一成不变的
  压力会随着我们的体验逐渐升级,而且主客观压力会相互转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一个客观事实是,我的同事挣钱比我多。面对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一种客观压力,我天天觉得真惭愧,你看同事挣钱都比我多。如果在“同事挣钱比我多”这句话前面加三个字“凭什么”,大家注意,加上这三个字,客观压力瞬间就变成主观压力了,“凭什么同事挣钱比我多”,一肚子愤懑、一肚子不服气。比如牙疼,疼一天,我们能坚持,没事。疼两天,腮帮子可能都肿了,干什么事都比较烦。疼到第三天的时候,特别难受。疼上一星期,我们就该拿脑袋撞墙了。牙疼这种客观压力在逐渐升级的过程中,也慢慢向主观压力转化了。
  凭什么同事赚钱比我多?(3)
  压力的特点:
  ●压力会随着体验逐渐升级,主客观压力会相互转化
  压力的相互转化有时候也很有意思。有部电视剧叫《新结婚时代》,里面有一个角色,刘若英演的,叫顾小西。顾小西嫁给了一个从农村来的男性,叫何建国。现在,媒体上、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就是城市女性不能嫁给农村男性,如果城市女性嫁给了农村男性,不管他多么勤奋、多么好学、多么有上进心,她都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种观念正确与否还值得商榷,但是这种观念确实已经流传了很久。
  刘若英扮演的小西就是一个城市女性,而且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她的母亲是某著名医院的主治医生,父亲是大学教授。小西嫁给了从农村来到城市里打拼的男孩何建国,在谈恋爱的时候,小西估计就会有这样的顾虑:我嫁给一个从农村来的男孩,以后在生活习惯上会不会不适应?他的生活会不会比较抠门儿?他农村的亲戚会不会三天两头进城?
  一般来说,这种观念型压力本身是存在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小西这个角色是一个受观念型压力侵扰的女性。因为小西带着这种观念,所以在她和丈夫共同生活的过程当中,一旦出现类似的问题,她就会极端敏感,而这种观念型压力就会转化为人际型压力。那么,这种转化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天,小西的公公果然进城了,而且是带着何建国的大伯进城来看病。
  电视剧片段
  建国的大伯:建国,你是不是有什么不方便?
  建国的父亲:哪有什么不方便,我那亲家母在医院是主任,权力可大着呢。
  小西的母亲走了过来:小西。
  小西:妈。
  建国的父亲:亲家母,你好。这就是俺亲家母,这是他大伯。
  乡下亲戚来到家里,私人空间受到干扰不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小西的公公习惯抽旱烟,抽得满屋子旱烟味。小西受不了,心想这两天我干脆先搬出去,别在家里熏这种味儿了。谁知小西刚一搬出去,小西的公公就开始有意见了,心想我这儿媳妇是不是看不起我,是不是嫌我烦?我好不容易进一趟城,看一眼我儿子,看一眼你们在这生活得好不好,顺便带着我们乡下的乡亲来看一下病,你就嫌我烦?
  这时候公公拿谁撒气?他只能拿自己的儿子撒气:“你这个媳妇看不起我。”偏偏小西嫁的这个丈夫还是个挺正直的人,是个孝子,于是将矛头对准小西:“你是不是嫌我父亲烦?当初我们结婚的时候你就知道我是从农村来的,我可没骗你。”
  对小西来说,最初只存在观念型压力,就是都市女性不能嫁给农村男性。随着小西公公的到来,他们不得不共同居住、生活。小西的公公喜欢抽旱烟,总是弄得满屋子烟味,而小西不喜欢这味道。况且,满屋子烟味本身是一种环境压力,小西想躲开这种环境压力,搬到外面住几天。这时,小西的公公觉得小西看不起自己,于是公公和小西之间就产生了人际矛盾,也就是一种人际型压力。同时,公公开始跟儿子数落这个媳妇,儿子一听肯定不乐意,扭头便对小西大吼,这时,夫妻矛盾又出现了。
  这时,对小西来说,家里立刻变成三个压力源并存的地方。第一个压力源,观念型压力:我一个城市女性嫁给农村男性,我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今天问题出现了吧。以后这样的问题是不是还会出现?他们以后三天两头带着亲戚找我妈看病怎么办?观念型压力在客观现实面前被强化了。第二个压力源,环境型压力:公公天天在家抽旱烟,弄得满屋子旱烟味,也可能不是那么讲卫生,由于在生活习惯上有一些冲突,小西在家里生活得很不惬意。第三个压力源,人际型压力:比如公公和儿媳妇之间的矛盾,丈夫和妻子之间的矛盾。
  凭什么同事赚钱比我多?(4)
  生活中蕴含的压力是各种各样的,压力之间也会互相转化。那么,在职场当中,压力和压力之间会不会互相转化?
  我的一个客户,她是一个明星,演过很多角色。她为什么来找我?因为她处在那样一种状态下:每天都有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她对我说:“雷明你看,假如我接拍了一个40集的电视连续剧,拍完之后我应该很轻松了,应该什么压力都没有了吧,可一到这时我就为难。为什么为难呢?因为我的习惯是把自己好不容易有的这么一点点时间,或是档期之前的假期,安排满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今天我要去一个好姐妹那里,去参加他们家的家庭聚会。为什么我要去?因为人家觉得我这张脸还是有一定号召力和说服力的,我去能够给人家的聚会增光。明天我要去参加一个社会公益活动。后天还得去参加一个商业机构的市场推广活动,比如代言某个品牌,等等。”
  由于她喜欢用这样的事情把很难得的这点小假期填满,因此她在心理上永远都有一种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就是,说不定哪一天,一个电话打过来:“现在我这里有一个剧本,你看一看,接还是不接。”然后很快就有快递给她递来一大摞A4纸,她还得在三天内看完,因为她得告诉人家演还是不演。
  在这三天之内,她不但要把那一大摞A4纸看完,而且还要走进那个角色的内心深处。可是这三天,第一天她跟好姐妹约好了,第二天她要去参加一个社会公益活动,第三天她要去参加某个商业机构的市场推广。
  这时候,因为这件事,她的私生活时间被侵占,原来的计划都得取消,巨大的事务型压力已经转化成人际型压力。好姐妹家的家庭聚会不能去了,她得给人家赔不是。第二天的公益活动,粉丝不满意了,说:“好好的公益活动你怎么说不参加就不参加了,这实在有损你的美好形象。”更麻烦的是,她答应去给人家的产品代言,帮人家做市场推广,并且已经收了人家的代言费。她一推托,人家的经纪人可不干了,说你已经答应了给我们做市场推广,为什么现在忽然不去了呢。她不仅要把代言费还给人家,还要赔礼道歉,这样,人际型压力又转化成了经济型压力。
  几十万字的作品,对她来说本来就是一种很大的事务型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她带着极强烈的情绪,既要一集一集地细细看进去,还要走进角色的内心深处去,因此这几天积累的情绪会使她的事务型压力扩大100倍,她会越看越烦,沉不下心来理解角色内心深处的动机。这样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情绪强烈导致压力大,而压力大会使情绪越来越强烈。
  压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认知偏差
  上面的案例充分证明,压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压力是能够相互转化的。然而在相同事件当中,由于每个人对压力的感受不同,所产生压力的类型也会不同。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压力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刚才,我们试过从宏观上给压力分类,包括主观的和客观的。我们也试过给压力细细地分类,包括事务型压力、躯体型压力、环境型压力,等等。但是这样的分类永远没有尽头,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把压力进行详细的分类。
  我认为,我们只要关心压力的本质就行了。压力的本质是当压力源作用于我们身心的时候,我们的压力感受。俗话说“能者劳,智者忧”,当压力源存在时,我们还要有压力感受,压力才会存在。而压力感受的本质是情绪,比如堵车让人焦躁,不公正的事情让人气愤。假如我的老板对我说:“下个月你的合同到期了,但是你前几个月表现不太好。” 老板说完扭头就走了。这句话对我来说算不算压力?这时我的感觉是什么?这当然是一种压力。这时我感觉到的肯定是恐惧,心想完了,我的表现不太好,下个月我的合同到期了,老板肯定要让我卷铺盖走人了。
  凭什么同事赚钱比我多?(5)
  压力的本质:
  ●当压力源作用于我们身心的时候,我们的压力感受
  因此,我们的压力感受是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同时,这种消极情绪还会导致我们的认知偏差。在这种消极情绪的作用下,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就会发生一些扭曲和转化。
  我举个例子,这是大家迟早都要面对的一种情况。
  年轻的时候,我跟女朋友感情不错,谈婚论嫁前我得上门去见未来的丈母娘啊。因为那时我年轻,相貌又不出众,又没有什么社会经历、工作资历,所以怕给丈母娘“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感觉。
  但是我又不得不硬着头皮上门。这对我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压力了,可一上门,丈母娘一看:“你凭什么娶我闺女?你看看你,干什么工作的?”我说:“心理医生。”丈母娘问道:“干几年了?”我回答:“对不起您,今年刚刚开始干,才毕业。” 丈母娘又问道:“有房吗?”我低头说道:“还没来得及买呢。”
  压力感受的特点:
  ●本质是情绪(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会导致认知偏差
  在这种情况下,丈母娘可能说了些不太客气的话,这时候人的三套决策系统就会导致我的认知偏差。
  每个人都有三套决策系统。第一套决策系统叫逻辑决策系统,它是理性的,也就是不带情绪的。逻辑决策系统这时对我说:小心,现在对你说话不太客气的这位老人家是那个你已经追了四年的女孩的亲生母亲,你必须对她表现出你的谦恭和顺从,否则,一旦你跟这个老人家有了矛盾冲突,你追她女儿四年可就白追了。
  但是我们还有另外两套决策系统:情感决策系统和情绪决策系统。这两套决策系统是感性的。它们告诉我另一个答案:凭什么啊,本少爷也是独生子女,什么时候受过这气!你凭什么门缝里看人,把我看扁了,不成,我得跟她理论理论。
  人的三套决策系统:
  ●逻辑决策系统(理性)
  ●情感决策系统(感性)
  ●情绪决策系统(感性)
  理性决策系统和感性决策系统给我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理性决策系统让我夹起尾巴来小心做人,一定要让老太太高兴;感性决策系统让我去跟她理论理论,凭什么看不起人。这时,我内心深处充满矛盾,而这矛盾本身就是压力。
  另外,情感、情绪决策系统告诉我的答案是带着情绪、带着愤怒的。即使当时在面对未来丈母娘的时候,我咬着牙、跺着脚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给按住了,然后挂着迷人的微笑,带着阳光的表情说:“阿姨,您放心吧,以后我一定对您好。”老太太一听果然很高兴。可这事虽然过去了,但情绪已经在内心深处存在了。
  这情绪就是,第一次见面你就看不起我,我很生气。而这种情绪导致我产生的认知偏差就是,这个老太太不好相处。由于有了这样一种情绪化的结论,因此以后如果我跟丈母娘在长年的家庭生活当中朝夕相对时,也许她无意中说的一句话,我就听出“意”来了,这就叫“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听者有意”的“意”从哪来的?就是从第一次见面由于情绪造成的认知偏差中来的。“这个老太太不好相处”的认知偏差慢慢积累还可能会演化成家庭矛盾,而家庭矛盾正是一种人际型的压力。
  可见,压力的存在是由于压力源和压力感受共同存在的结果。压力感受其实就是一种消极情绪,它会使人们产生认知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