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作者:冰点沸点      更新:2021-04-30 16:10      字数:4856
  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
  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暮世之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帝曰:愿闻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夫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到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岐伯曰:治之极于一。帝曰:何谓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帝曰:奈何?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
  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应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剌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帝曰:善。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
  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
  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胜,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可复数,论要毕矣。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
  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
  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
  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死循环,痛病必下。
  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
  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
  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春刺冬分,邪气着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
  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且又善_。
  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
  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
  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
  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着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
  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
  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
  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
  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
  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己。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_肿,若水状也。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帝曰:病成而变何谓?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比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
  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朐仆。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平人者不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