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 节
作者:别克陆上公务舱      更新:2021-04-28 08:13      字数:4985
  “庭前柏树子。”(《无门关》)“香岩”指唐香岩智闲禅师,住邓州香岩
  寺。
  【提要】
  禅宗主张寄坐禅于生活日用之中,以不修为修,在自然的生活过程中达
  到解脱。所谓“寒便向火,热即摇扇,饥时吃饭,困来打眠”等,为修行生
  活的生动写照。一切庭院设置景观,也不予特殊的宗教意义。至于对达摩西
  来的目的,什么是佛等等,也不予正面回答,认为语言不足于完整表述真理。
  云峰濬师
  瘦竹长松滴翠香,流风疏月度微凉。不知谁住原西寺,每日钟声送夕阳。
  【提要】
  松竹、风月、寺钟,景色清幽,钟声动人。
  风柯月渚,并可传心。烟岛云林,咸提妙旨。
  【注释】
  “风柯”,风摇树枝。“月渚”,月光下的水中小洲。
  【提要】
  绿树、沙洲,皆可传佛祖之心;烟岛云林,并能提倡菩提妙旨。此为赞
  赏自然而作,旨在提倡以自然景物为师友,自修自悟。
  宝志和尚
  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亦本虚。身本与
  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
  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提要】
  ①世俗之身与影是一样的,皆虚幻不实;②不能认为影空身有;③认为
  有圣有凡,希望超凡入圣,只会继续流转生死烦恼的长河;④无念无心才能
  得道。
  龙牙和尚
  在梦哪知梦是虚,觉来方觉梦中无。迷时恰是梦中事,悟后还同睡起夫。
  【提要】
  认为人在迷时如同做梦,不知自己不悟,悟后才知自己迷时的实相。
  寻牛须访迹,学道访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易寻。
  【提要】
  牛丢失时顺着牛的脚印可以找到牛,学道者应遵循“无心”(无念)的
  准则达到觉悟。强调“无心”在修行解脱中的作用。
  文益禅师
  一杂菡萏莲,两株青瘦柏。长向僧家庭,何劳问高格。
  【提要】
  僧家道行,看秀莲瘦柏可知。
  同安禅师
  枯木岩前差路多,行人到此尽蹉跎。鹭鸶立雪非同色,明月芦花不似它。
  了了了时无所了,去去去处亦须呵。殷勤为唱尘中曲,空里蟾光可得么。
  【注释】
  “鹭鸶”,白鹭。白雪与白鹭虽同白色,但又有不同。明月与芦花虽色
  相近,但与白雪白鹭的情况又不相似。
  【提要】
  天下事,同中有不同,相似处又有不似,追究下去永无了结之时,揭示
  玄妙亦应受呵责。莫如听唱“玄中曲”,观空赏明月。
  云顶山僧
  闲坐冥然圣莫知,纵言无物比方伊。石人把板云中拍,水女含笙水底吹。
  若道不闻渠未晓,欲寻其响你还疑。教群唱和仍须和,休问宫商竹与丝。
  【注释】
  “石人”,当为采石人。“水女”,当为渔家女。“比方伊”,当为近
  处之他。“渠”,他。
  【提要】
  静坐之中,虽言一切空无,但仍可闻石人击板、渔女吹笙之声。实则山
  间景色与音声依然,莫若和其声而唱之。
  丹霞和尚
  识得衣中宝,无明醉自醒。百骸虽溃散,一物镇长灵。知境浑非体,神
  珠不定形。悟则三身佛,迷疑万卷经。在心心可测,历耳耳难听。罔象先天
  地,玄泉出杳冥。本刚非锻炼,元净莫澄渟。盘泊轮朝日,玲珑映晓星。瑞
  光流不灭,真气触还生。鉴照崆峒寂,罗笼法界明。解语非关舌,能言不是
  声。绝边弭汗漫,无际等空平。见月非观指,还家莫问程。识心心则佛,何
  佛更堪成。
  【注释】
  “衣中宝”、“一物”、“神珠”,皆喻自心本性(佛性)。“三身佛”,
  指法身、报身、应身(化身)。
  【提要】
  此讲若能识心见性,即可觉悟成佛,自身本性虽可历经百身(指轮回三
  世),但永不改变。它先天地而生,坚不可摧,明净光亮,是生命的根本。
  修道者应直探本源,识自本性。
  通智禅师
  真我本有,迷之而无。妄我本无,执之而有。
  【注释】
  “真我”即“真心”,指心之本性(先天所秉佛性)。“妄我”指“妄
  心”,谓平常受情欲烦恼染污之心。
  【提要】
  众生本有真心,因不悟而谓之无。妄心本无,因迷而认为有。
  若要了心,无心可了。无了之心,是名真心。
  【提要】
  谓真心永恒存在,实指所秉佛性长在。
  真妄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事理双修,依本智而求佛智。
  【注释】
  “本智”即“根本智”,也称如理智,与真如相应认为一切现象平等的
  智慧。
  【提要】
  真心不离妄心,而通过妄心可见真心(佛心)。既重佛理,又重事修(坐
  禅、做功德等),依据根本智而求得到佛的智慧。
  崇化赟师
  印空印泥印水,平地寒涛竞起。假饶去就十分,终是灵龟曳尾。
  【注释】
  “印”,当为印证,与禅宗常讲的“印可”之“印”同义。“灵龟曳尾”,
  当即《庄子·秋水》中所说的“神龟曳尾”。其文意是,楚国把死已三千年
  的神龟藏于庙堂之上,庄子曰:“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
  尾于涂中乎?”认为龟活着爬于泥中,比死后被人尊贵好得多。“去就十分”,
  当为印证中发现的偏差或多于或少于十分。
  【提要】
  印证此,印证彼,只会白白地带来烦恼。即使印证接近,也仍难免生死。
  僧澹交题像
  图形期自见,自见却伤神。已是梦中梦,更逢身外身。水花凝幻质,墨
  彩聚空尘。堪笑余兼尔,俱为未了人。
  【提要】
  对自己图像感叹。人生若梦,身为幻化,而自己的图像则为梦中之梦,
  身外之身。已与像,俱是“未了人”(未悟之人)。
  遯庵珠师
  玉露垂青草,金风动白苹。一声寒雁过,唤起未醒人。
  【提要】
  秋风秋景,雁声唤醒睡眠人。
  如日发焰,带微尘而共红,非实红也。如水澄清,含轻云而俱绿,非实
  绿也。
  【提要】
  霞光映日而红,非真红;水照碧天而绿,非实绿。
  山谷公
  衲僧命脉,古佛心宗。如净月轮,出则万波分影。如吹毛剑,用则千里
  无人。
  【注释】
  “衲僧”,即僧人(衲为僧衣)。“佛心宗”即禅宗,因标榜传承佛心
  而得名。“吹毛剑”,利剑,吹毛刃上毛自断。
  【提要】
  赞禅宗所传佛心(佛性、真心),体现于万有之中,其神威妙用(实指
  摧折烦恼)至为广大。
  欲火而以戒沃之,嗔火而以定沃之,无明火而以慧沃之。灵泉混混,消
  除烦躁之衷。智水涓涓,灌溉清凉之腑。千江有水,一轮宝月映寒潭。万井
  无烟,遍地金风吹冷面。
  【注释】
  “欲火”指贪爱、贪。“嗔火”指嗔。“无明火”指痴。三者为“三毒”。
  “灵泉”当指心性。“智水”喻智慧。
  【提要】
  用佛教的戒、定、慧“三学”,治贪、嗔、痴“三毒”。用自性之力断
  除烦恼,用智慧之水滋润自身。
  山堂浮师
  ■胝一指头,一毛拔九牛。华岳连天碧,黄河彻底流。截着指,急回眸。
  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
  【注释】
  “■胝”及“俱胝”之误,人名。唐金华俱胝和尚之师为天龙和尚。一
  日“天龙竖一指而示之,师当下大悟。”自此凡有参学僧到,师唯举一指,
  无别提倡。“死前”谓众曰: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用不尽。(《景德传
  灯录》卷十一)此称“一指禅”。“箬笠”,用箬竹编的笠帽。
  【提要】
  俱胝和尚一指禅,妙用无穷。华山连天,黄河深流。人生有无限事,如
  断除身内妄念,则一时可休。
  觉海禅师
  碧落净无云,秋空明有月。长江莹如练,清风来不歇。林下道人幽,相
  看情共悦。虽然犹是建化门中事。
  作么生是道人份上事?闲来石上观流水,欲洗禅衣未有尘。
  【注释】
  “碧落”,天空。“化门”,当指幻化之门,指尘俗间。“作么生”,
  什么。
  【提要】
  这是宋东京(今开封)相国寺若冲觉海禅师的上堂法语。
  说观秋天晴空、明月,赏江风美景,虽令人心旷神怡,但毕竟是尘俗世
  间之事。禅僧份内之事是石上观流水,禅衣常如新。
  临济禅师
  一念心痴,被地来碍。一念心爱,被水来溺。一念心嗔,被炎来焚。一
  念心喜,被风来飘。若能如是辨得,不被境转,便处处用境。
  【注释】
  其中的“心痴”、“心爱”(贪)、“心嗔”、“心喜”,都是佛教所
  说的烦恼,是应当断除的。其中的“地”、“水”、“火”、“风”,是“四
  大”,世界的四大要素。此处用来指世界外境(相对于心)。
  【提要】
  如果修行者善于用外境中的任何一类现象来对治、克服和断除各种烦
  恼,就不再被外境牵着鼻子走,便可以处处利用身边的一切事物来达到修行
  的目的。
  才涉唇吻,便落意思。直饶透脱,犹在沉沦。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
  米。终日穿衣,未曾挂着一丝头。
  才能变大地为黄金,搅长河为酥酪。
  【注释】
  “才涉唇吻”,稍微付诸言语。“意思”,即意念,属“妄念”范畴。
  “直饶透脱”,即使达到理论透彻。“终日。。”为对“无念”、无意识地
  顺应自然而生活的描述。
  【提要】
  修行不在说法讲道,如此则仍不免沉沦生死苦海。无意无念地生活,便
  可取得巨大效用。
  法为禅师
  法身无相,不可以声音求。妙道无言,不可以文字会。纵使超佛越祖,
  犹落阶梯。直饶说妙谈玄,终挂唇齿。须是功勋不犯,影迹不留,枯木寒岩,
  便无津润。幻人木马,情识皆空,方能垂手入■,转身异类。却不道:
  无漏国中留不住,却来烟坞卧寒沙。
  【注释】
  “功勋不犯”,不作功勋的修行。功勋指按浅深层次设立的修禅达到的
  阶位,曹洞宗有“功勋五位”。“枯木寒岩”,是指情识好像断绝的样子,
  而非指住处。“更无津润”,是继前句而来,即仍持“无念”、“无心”的
  状态,而不使心念再起。“无漏”,无烦恼。“无漏国”,彼岸世界。
  【提要】
  “法身”、“妙道”,是修道者所追求的,但它们是超言绝象的,不可
  通过读经、听法而得到。因为一切空幻不实,凡说成佛为祖,宣阐妙法等,
  皆未脱世俗之见。应以不修为修,真正做到无心无念,心如“枯木寒岩”,
  体领人如幻化,情识皆空。这样才能身在世俗中,已变成超脱者,而不求入
  彼岸世界。
  法常禅师
  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
  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
  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提要】
  此为从真谛观点论佛的诗偈。佛以至法身,本来空无,只是世俗众生才
  执之为有,才作种种论议。佛虽也应机化度众生,但这也是幻化之事。按中
  道观点,佛非常非断,非生非灭。修道者领悟无心之理,自然无法可说。
  报恩逸公
  演若达多认影迷头,岂不担头觅头。正迷之时,头且不失,及手悟去,
  亦不为得。何以故?人迷谓之失,人悟谓之得。得失在手人,何关于动静。
  【注释】
  “演若达多”,是人名。《楞严经》卷四载:“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
  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已头,不见面目(按,自己可看到在镜
  中的头影,而不可能直接看到己头)以为魑魅,无状狂走。”
  【提要】
  迷悟、得失,在于自己,而不在周围环境有变动无变动。
  清凉国师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性相寂然。非有非空,不生
  不灭。求之而不得,弃之而不离。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
  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
  则昏云掩蔽于空门。惟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然迷
  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犹弃影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息影。
  若无心妄照,则妄虑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行爰起。是以悟寂无寂,真知
  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妙理。无住无着,莫摄莫收,是非
  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寂,则般若现前。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
  处成道,无一尘而非佛国。故真妄物我,举一全收。心佛众生,浑然齐致。
  是知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智,而融
  万境。言穷虑绝,何果何因。体本寂寥,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