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 节
作者:别克陆上公务舱      更新:2021-04-28 08:13      字数:4998
  境地,认识心体俱空,此为普度众生。
  【提要】
  九类众生在一身,是佛是众生全由自己决定。智者应从自己心性上来体
  认空义,达到无念境地,到时便可领悟度众生之理,并悟实无众生灭度之义。
  善慧大士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提要】
  此指真如、佛性,认为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永恒的本体。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提要】
  这是一种违背常识的近似文字游戏的偈颂,传为南北朝时傅翕所作。其
  旨在教人从对立双方中选取一方而联想到另一方,并有意夸张语言的相对
  性、局限性。空着手与把锄头;步行与骑水牛,是对立的两方。人们可以从
  空着手想到把锄头,从步行想到骑水牛。也可把空手改称把锄头,把步行改
  称骑水牛,语言是人可改变的。人过桥,与水无涉,从人的视觉来看,认为
  从桥一端到另一端是桥流,故称“桥流水不流”。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
  形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提要】
  这是讲人人自身之中有佛。佛不在外,而不离自身。他与众生起居与共,
  形影不离。人的声音就是佛的声音。此诗之旨是教人从自身求佛,而不必外
  求。
  鉴贞禅师
  眼光随色尽,耳识逐声消。还源无别旨,昨日与今朝。
  【提要】
  眼、耳追逐色声,故称眼识、耳识,若无色声,也无眼耳二识。直探心
  源。使本来面目现前,只在今日明日的修行努力。
  夹山密公
  心本是佛,因念起而漂沉。岸实不移,因舟行而骛骤。
  【提要】
  即心是佛,只因有种种欲念而使自己在生死烦恼中漂沉。岸喻自性,欲
  念喻舟。
  玄沙备公
  镜照诸像,不乱光辉。鸟飞空中,不杂空色。
  【提要】
  镜、鸟皆喻佛性、本性。意为人之自性清净,不为尘世万象所染。
  傅大士
  水中盐味,色里胶青。毕竟是有,不见其形。
  【注释】
  “胶青”,一种颜料。盐、胶皆喻万有的本体,此当指真如、佛性。它
  虽无形无相,却体现于万有之中。
  【提要】
  真如、佛性虽视而不见,听而无闻,但毕竟体现于世界万象之中。
  妄计因成执,迷绳谓是蛇。疑心生暗鬼,病眼见空花。一境虽无异,三
  人乃见差。了兹名不实,长御白牛车。
  【注释】
  “妄计”,虚妄的思虑,错误的思想。“执”,执著,迷执。“三人”,
  指小乘的声闻乘、缘觉乘和大乘的菩萨乘(佛乘)。“白牛车”,《法华经》
  中所比喻的佛乘——最圆满的教法。
  【提要】
  绳虽是绳,但如果认识错误,便把它看成是蛇。诸法实相如同人们面对
  的外境一样,虽曾无变化,但三乘的人见解非一。了解此理之后,便不会迷
  于名相,而归依大乘佛法。
  法云白公
  离朱有意,白浪徒尔滔天。象罔无心,明珠忽然在
  掌。
  【注释】
  “离朱”、“象罔”皆见于《庄子·天地篇》。篱朱为古之明目者。象
  罔为虚拟为物,意为无心者。此篇讲黄帝丢失宝珠于赤水之中,命明目者离
  朱找之而不得,“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提要】
  喻有意修道者得不到解脱,而无意无心求佛者,反而得到证悟。
  永明寿公
  如随色之摩尼,众相现而本体不动,似应声之山谷,群响发而起处无心。
  【注释】
  “摩尼”指宝珠,水晶宝珠。
  【提要】
  逶明宝珠映众像,山谷应声而有回声,皆非由它们自己而发。此喻人虽
  处世俗万事之中,其本性常寂不动。
  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此境此时谁会得,白云深处坐禅僧。
  【提要】
  坐禅僧身处白云深处。最善领会大自然的情趣。
  真心自体,非言所诠,湛如无际之虚空,莹若圆明之净镜。毁赞不及,
  义理难通。不可以有无处所穷其幽迹,不可以识智言诠谭其妙体。唯有入者,
  只在心知。如捣万种而为香,■一尘而具足众气。似入大海而澡浴,掬微滴
  而已用百川。
  【注释】
  “真心自体”,指真如,也称法性、佛性,大乘佛教所说的至高真理,
  也含有本源、本体之义。
  【提要】
  佛性、真如,非言语可表述,清净光洁,非常人思虑可及。只有觉悟者
  才可领会到它,它具足一切善德妙法。
  见性之时,性本离念,非有念而可除。观物之际,物本无形,非有物而
  可遣。
  【注释】
  “见性”,即现性,使本具佛性显现。“观物”,指观想万物,一般在
  禅定中观想。
  【提要】
  如果达到使本具佛性显现,此时已无世俗之念可以断除。
  如果观想到万物本空,也就没有物的观念可以遗弃。
  满眼见色,满耳闻声。不随不坏,方了色声。正性若随声色之门,即堕
  凡夫。若坏声色之相,即入小乘。
  是以如来正眼,普照无遗。岂同凡夫生盲,二乘眇目,则逢缘不碍,触
  境无生。
  【注释】
  “不随”,不追逐、追随。“不坏”,不通过分析的方法判断外界的事
  物为虚幻不实的东西。“如来”,佛的名号之一。“生盲”指瞎眼者;“眇
  目”,一眼瞎。
  【提要】
  对外界(色声)既不有意追随,又不刻意否认它们而回避之,应顺从自
  然,任运生活。若追逐外界则为凡夫,否定和回避外界则为小乘(声闻、缘
  觉二乘)。
  庞蕴居士
  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
  【提要】
  认为空义对修行都最为重要。
  水明寿公
  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
  最初不觉,忽起动心。因明起照,随照立尘。如镜现像,顿起根身。从
  此遗真失性,执相徇名。积滞着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鏁真觉于梦夜,沉
  迷三界之中。瞽智眼于错衢,匍匐九居之内。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于无脱
  法中自生系缚。如春蚕作茧,似秋蛾赴灯。以二见妄想之丝,缠苦聚之业质。
  用无明贪爱之翼,扑生死之火轮。复有邪根外种,小智权机,不了生死之病
  源,罔知人我之见本。唯欲厌喧斥动,破相析尘。虽云味静冥空,不知埋真
  拒觉。如不辨眼中之赤眚,但灭灯上之重光。罔穷识内之幻身,空避日中之
  虚影。斯则劳形役思,丧力捐功。不异足水助冰,投薪益火。岂知重光在眚,
  虚影随身,除病眼而重光自消,息幻质而虚影当灭。若能回光就已,反境观
  心,佛眼明而虚影空,洁身现而尘迹绝。以自觉之智刃,剖开缠内之心珠。
  用一念之慧锋,斩断尘中之见网。此诚穷心之旨,达识之诠。
  【注释】
  “真源”、“性海”,皆指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大乘起信论》中有
  “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以及本觉、不
  觉之义。文中多为发挥此论之义。“三界”,佛教讲的一切众生生存之环境,
  有欲界、色界、无色界。“邪根外种”,指外道,佛教以外的宗教、学派。
  “小智权机”,指小乘教及不明诸法实相的修行者。“二见”,有见、空见
  等执著二边之见。
  【提要】
  ①真如佛性为达到觉悟的根本依据,超越于语言名相之外。②众生本有
  佛性,当初无所谓觉悟。因有欲念(无明)兴起,从此本性被烦恼遮蔽,使
  众生沉沦生死轮回之长流之中。③外道和小乘的修行者不知众生的真正苦
  源,只求离世隐居苦修,或深究理论,否认现世之真实性,不能引导众生达
  到解脱。④要真正达到觉悟解脱,应“回光就已,反境观心”,用自己的智
  慧,断除遮蔽本性的情欲烦恼,使佛性显现。
  慈云慧禅师
  片月浸寒潭,微云映碧空。若于达道人,好个真消息。
  【提要】
  寒潭、碧空皆清澄无瑕,喻“达道人”(觉悟的修行人)之心。此心可
  映明月(法身),可映万物。
  黄山轮公
  投赤水以寻珠,入荆山而觅玉。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认影迷头,岂非
  大错。
  【提要】
  普通人只贵远方寻来之宝,对身边之宝却不珍惜。人自有佛性,求佛应
  求诸自心。
  天衣怀公
  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遣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提要】
  应从此种现象体悟自然无为之义。
  圭峰禅师
  用则波腾海沸,全真体以运行。体则鉴明水静,举随缘而会寂。
  【注释】
  “用”指心之用、作用。“体”指心之体、体性。
  【提要】
  心之用则动无止境,心之体则寂静湛明。一切由心而生,心亦空无自相,
  不应执著。
  智真禅师
  心本绝尘何用洗,身中无病岂求医。欲知是佛非身处,明鉴高悬未照时。
  【注释】
  “尘”,指六识的对境:色、声、香、味、触、法称六尘,相当于客观
  世界的形形色色的现象。“绝尘”,即与世界隔离。“明鉴”,即明镜,喻
  自心佛性(真如之心)。
  【提要】
  自身本来与世俗世界隔绝,无垢无病,无需修行“求医”。在心之明镜
  未与世俗世界接触时,众生与佛本无二致。
  李长公
  十世古今,终始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智凡不碍,
  状多镜以纳众形。彼此无妨,若千灯而共一室。
  【注释】
  “刹境”,佛教讲的国土。“无边刹境”,即无数国土。佛教认为四维
  上下有无尽世界、无尽的国土(包括佛国净土)。“毫端”,细毛之端。
  【提要】
  李通玄(李长者、李长公)是华严学者,在此发挥华严宗的法界圆融无
  碍的思想。认为一念(时间极小的概念)与古今十世相通,无尽世界存于纤
  毫之端,智者与凡夫融通,法界重重缘起而共成圆融无碍世界。
  天台观公
  高超名相,妙体全彰。迥出古今,真机独露。握骊珠而鉴物,物物流辉。
  掷宝剑以择空,空空绝迹。
  【提要】
  这是讲真如佛性虽超言绝相,但又无所不彰其光。当它作为最高智慧时,
  既可鉴有,又可知空,虽知空有,却不被空、有二见束缚。
  云门侃公
  尘劳未破,触境千差。心鉴圆明,丝毫不立。灵光皎皎,独露真常。今
  古两忘,圣凡双绝。到遮里始能卷舒自在,应用无亏。出没往还,人间天上。
  【注释】
  “尘劳”,即烦恼。“灵光”指心之本性。“遮里”,即这里。
  【提要】
  虽未断除烦恼,身仍处尘世,但心性明净不染。做到今古两忘,不分凡
  圣,就已达到自由自在的超然境界。
  大静禅师
  夜间闲坐,心念纷飞。却将纷飞之心,以究纷飞之处。究之无处,则纷
  飞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则能究之心安在。
  【提要】
  在心念纷杂之时,推究心之念由何而起,纷杂之念为何物,推究来推究
  去,发现一切为空。再推究心之本身,原来也不实在。这是一种禅定方法。
  能照之智本空,所缘之境亦寂。寂而非寂者,盖无能寂之人也。照而无
  照者,盖无所照之境也。境智俱寂,心虑安然。此乃还源之要道也。
  【提要】
  能照的智慧,能观想的智慧,与所缘之境为对立的双方。
  一方不存,另一方也不有。人而能寂,即有可寂之境;无所照之境,则
  智无所照。境寂(主客双方)并寂,心虑安谧,此即为返本还源,恢复本来
  面貌。
  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十分通塞中,真心无不遍。若生知识解,却
  成颠倒见。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
  【注释】
  “心”、“真心”是指本性、本心,相当于真如之心、佛性。“无心”
  之心是指心念、思维活动。
  【提要】
  物皆心所变现,见物即见心。但如果将此看成绝对,这也是一种颠倒的
  见解。见物而不起念,才有觉悟的可能。
  永嘉禅师
  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成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
  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
  【提要】
  若心、身、报应皆与空相应,即是说体认心、身、报应皆空幻不实,就
  不会为毁誉忧喜;为身体的受害和善待而感到乐苦;也不会为受到赏与和掠
  夺而有得失之感。认识空义才能断除情欲烦恼。
  心不是有,心不是无。心不非有,心不非无。是有是无即堕是,非有非
  无即堕非。
  【提要】
  按大乘般若中观理论,在对立的双方中不应偏颇一面而作判断,说有说
  无皆为“边见”(片面见解),而应看到二者的结合,即非有非空,亦有亦
  空,对心也应持这种见解,心非有非无,亦有亦无。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得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