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节
作者:别克陆上公务舱      更新:2021-04-28 08:13      字数:4850
  没后,无令外知,使人谓我为妖。”以开元四年示灭,苦委蜕④焉。
  【注释】
  ①毗尼,梵语,意为戒律。
  ②裤褶,古代戎衣。
  ③隳,音huì,毁坏之意。
  ④委蜕,指蝉蜕化时弃留下的蜕皮,以此比喻自然遗留,与己无关。
  智闲禅师
  十年粥饭僧,一旦顿悟佛
  禅师从小就厌倦世俗生活,崇尚佛教道义,喜欢研究诵读各种佛教经典,
  以后就追随沩山宗门下。灵祐大师知道他是个可传继佛家经说的弟子,便故
  意用话激他说:“我也不问你平生各种典籍上记得的学问,我只让你把你未
  出生时的本分事说一句出来。”禅师当然答不出来,无话可说,想了半天,
  答出几句,灵祐大师都说不行。禅师说:“那么请大师为我解释吧。”灵祐
  大师说:“我当然能说,可那是我的见解,对你有什么教益?”禅师回去把
  自己所收藏阅读的各种经典翻检了半天,也找不出一句可以回答的话来。于
  是自己叹息道:“画饼不可充饥。”随后就把所有的典籍都烧掉了,他对自
  己说:“且做个长行粥饭僧,免得劳心费神。”于是他辞别灵祐大师走了。
  到了南阳,他看见忠国禅师遗迹,便暂时居住在那里。有一天他在山中拔除
  草木,用瓦砾敲击竹竿发出声音,过了一会儿自己笑了起来,突然有所省悟,
  回到住处,他沐浴焚香,对着沩山方向遥拜灵祐大师,赞叹道:“和尚广大
  慈悲胜过了我的父母。当时如果替我作了解释,哪里还会有今天的觉悟呢?”
  于是他念出一首偈语道:“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处处无踪迹,声色外
  威仪。”其他地方修习佛教有所觉悟的人,都认为禅师所说的是非常智慧的
  道理。有一天禅师对众人说:“如人在千尺悬崖,口衔树枝,脚下没有蹬踏
  依靠之处,手无可攀扶之处。”他凡是对弟子讲道理,语言都十分简单直接。
  他留下颂词二百余篇,这些颂词随缘对机,不拘声律,在各地广泛流行。
  【原文】
  师自幼厌俗慕道,喜诵诸经。依沩山禅会,祐和尚知是法器,乃激之曰:
  “吾不问汝平生卷册上记得者,汝未出胞胎,未辨东西时,本分事试道一句
  来:“师懵然无对,沉吟久之,进数语,祐皆不许。师曰:“请和尚为说。”
  祐曰:“吾说得,是吾之见解,于汝何益?”师归堂遍检所集诸经,无一语
  可将酬对。乃自叹曰:“画饼不可充饥。”于是尽焚之。曰:“且做个长行
  粥饭僧,免役心神。”遂辞沩山而去。抵南阳,见忠国师遗迹,遂憩止焉。
  一日因山中芟除草木,以瓦砾击竹作声,俄然失笑,忽尔省悟,遂归。沐浴
  焚香,遥礼沩山,赞云:“和尚大悲,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却安有今
  日?”乃述一偈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一日谓众曰:“如人在千尺悬崖,口衔树枝,脚
  无所蹈,手无所攀。”凡示学德,语多简直。有颂二百余篇。随缘对机,不
  拘声律,诸方盛行。
  ·七卷·
  昙晟禅师
  六出弄狮子,一块点头石
  禅师本姓王。从小就出家,起先参拜百丈慧海禅师,未领悟佛机玄理。
  后来又投师在药山大师门下,才开始了解掌握了佛教精义。有一天药山大师
  问道:“听说你擅长舞狮子,是吗?”禅师说:“是的。”大师问:“你会
  玩几种花样?”禅师说:“我会玩六种花样。”大师说:“我也会舞狮子。”
  禅师问:“大师会玩几种花样?”大师说:“我会玩一种花样。”禅师说:
  “一即六,六即一。”后来,禅师来到沩山灵祐大师那里。灵祐大师问他:
  “听说你在药山那里会舞狮子,是吗?”禅师说:“是的。”大师说:“你
  经常玩么?有停置之时吗?”禅师说:“要玩时就玩一下,想停置时就停置
  一下。”大师说:“停置时狮子在什么地方?”禅师说:“停置时,狮子就
  放在那里。”这时有个僧人来拜见禅师。禅师问:“你从哪里来?”那僧人
  说:“石上语话来。”禅师说:“石头点头没点头?”那僧人无法回答。禅
  师说:“没问你的时候却点头了。”唐会昌元年时,禅师逝世,享年六十岁。
  他的遗体火化以后得到一百多颗舍利子,葬在石坟里了。
  【原文】
  师姓王。少出家,初参百丈慧海禅师,未悟玄旨。后诣药山会下,乃始
  契悟大法。一日药山问云:“闻汝解弄狮子,是否?”师曰:“是。”曰:
  “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药云:“我亦解弄狮。”曰:“和尚
  弄得几出?”曰:“我弄得一出。”师曰:“一即六,六即一。”后到沩山。
  沩山问曰:“闻长老在药山会弄狮子,是否?”师曰:“是。”曰:“长弄
  么?还有置时么?”师曰:“要弄即弄,要置即置。”曰:“置时狮子在什
  么处?”师曰:“置也,置也。”有僧来谒,师问:“从甚处来?”僧云:
  “石上语话来。”师云:“石还点头也无?”僧无对。师曰:“未问时却点
  头。”唐会昌元年师示寂,寿六十。茶毗得舍利一百余粒,■于石坟内。
  良价禅师
  得无情妙法,除在世闲名
  禅师姓俞。小时候跟师傅颂读《般若心经》,当读到“无根尘”时,问
  师傅这句的含义是什么,师傅很惊讶,认为他非常聪明,让他到嵩山落发出
  家。最初,良价拜沩山为师,后来又去拜访云岩禅师,禅师接待了他。良价
  问云岩:“无情说法,什么人能听见?”云岩说:“无情说法,无情听得见。”
  良价又问:“那您能听见吗?”云岩答:“我若能听见,你就不能听见我的
  说法了。”良价不解地问:“那我为什么听不见呢?”云岩说:“连我的说
  法你都听不见,你又怎么能听见无情物的说法呢?”良价恍然有悟,写下一
  偈道:“真奇怪呀,真奇怪!无情物说法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如果想用
  耳朵听,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只有用眼睛来听,才能听到这种声音。”良
  价又问:“当禅师百年之后,假如忽然有人问:‘你还记得先师的像貌吗?’
  我该如何回答?”云岩说:“你只对他讲,我不在别处!”良价还觉得有点
  疑惑,后来有一次当他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时,他才完全领悟了禅师的
  意思,于是又写了一首偈语:“千万不要到别处去寻觅,千里迢迢离我非常
  远;我现在一个人去,到处都可遇见那个人;那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而我却
  不是那个人;只有明白了这些,才能理解大千世界都是如此。”以后良价禅
  师又在新丰山宣扬佛法,弟子如云。唐咸通十三年,大师弥留之际对弟子们
  说:“我有微名残留在世间,不知谁能替我除掉它?”众僧无言以对,这时
  有个小和尚走上前说:“师傅,请把您的法号告诉我。”大师说:“我的微
  名已经消失了。”说罢默然逝去。
  【原文】
  师姓俞,幼岁从师,因念般若,以无根尘义问其师,师骇异,命往嵩山
  落发受戒。初参沩山,后又访道云岩,云岩留止焉。师问曰:“无情说法,
  什么人得闻?”岩曰:“无情说法,无情得闻。”师曰:“和尚闻否?”岩
  曰:“我若闻,汝即不得闻吾说也。”师曰:“若那么,良价不闻和尚说法
  也?”岩曰:“我说汝尚不闻,何以无情说法也。”师因呈一偈云:“也大
  奇、也大奇,无情解说不思议,若将耳听声不现,眼里闻声始得知。”师又
  问曰:“和尚百年后,忽有人问,还得师真否?如何祗对?”岩曰:“但向
  伊道,这个便是。”师犹涉疑。似后因对水见身影,而大悟前旨,乃作偈云:
  “功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
  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师后在新丰山接引①,学徒甚众。咸
  通十三年,师将示灭,乃谓众曰:“吾闲名在世,谁能为吾除之?”众皆无
  对。时沙弥出曰:“请和尚法号!”师曰:“吾闲名已谢矣。”言讫寂然长
  往。
  【注释】
  ①接引,佛教谓佛引导众生入西方净土为接引。
  无住禅师
  心具戒定慧,神闻有无声
  禅师的佛法是从无相大师那里学来的。禅师居住在南阳崖山,专心静修。
  他传给后人的教诲虽然包罗很广,但唯以无念的佛理为本。唐朝的相国杜鸿
  渐听说禅师的名声,很想有机会瞻仰礼拜,于是派人前来恭敬地邀请。禅师
  到了杜鸿渐那里,相国问道:“弟子听说禅师讲过无忆、无念、莫妄这三句
  佛理,是这样吗?”禅师说:“是的。”相国说:“这三句佛理,究竟是第
  一句更重要呢,还是第三句更重要呢?”禅师说:“无忆说的是戒,也就是
  防禁身心之过;无念说的是定,也就是身心安闲静止,正而无邪;莫妄说的
  是慧,也就是洞悉真理,永脱沉沦。真正修习佛法的人,对这三方面都要具
  备,并不存在孰先孰后孰轻孰重的问题。”相国又说:“后面一句中的妄字,
  莫非是从心的那个忘字吗?”禅师说:“不是,是从女的妄字。”相国说:
  “对此你有根据吗?”禅师说:“佛经上说,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
  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相国心里的疑念都被禅师解释明白了。这时院子
  里树上有乌鸦在叫,相国问禅师听见没有,禅师说:“我听见乌鸦飞走了。”
  相国又问禅师:“还能听见吗?”禅师说:“还能听见。”相国说:“乌鸦
  飞走并无什么声音,你怎么还说能听见呢?”禅师于是对在场所有的人说:
  “听见或者没听见,这都与听的本质无关。犹如本来没有生,也就无所谓灭。
  有声音的时候,这声音自然生出,无声音的时候,这声音自然灭去。但是听
  的性质并不随着声音的生而生,不随声音的灭而灭。你们如果明白了这种听
  的性质,就可以避免被声音所左右,知道听的能力是无所谓生灭有无的。”
  相国与众人听了以后,都很受启发,施礼而退下。禅师一生度化了很多信徒
  弟子,后来居住在保唐寺并且在那里逝世。
  【原文】
  师得法于无相大师。居南阳,曰崖山,专务冥寂。垂诲虽广,而唯以无
  念为宗。唐相国杜鸿渐闻师名。思一瞻礼,乃遣使敬诣。师至,公问曰:“弟
  子闻师说无忆、无念、莫妄三句法门,是否?”曰:“然。”公曰:“此三
  否是一是三?”曰:“无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
  慧。非一非三也。”公曰:“后句妄字,莫是从心之忘乎?”曰:“从女者
  是也。”公曰:“有据否?”曰:“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
  心不妄,精进无有涯。”公疑释然。于时庭树鸦呜,公问师闻否,曰:“闻
  鸦去。”又问师闻否,曰:“闻。”公曰:“鸦去无声,云何言闻?”师乃
  普告大众曰:“闻无闻有,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自有灭?有声之时,是
  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
  性,则免声尘所转。自知闻无生灭,闻无去来。”公与大众作礼而退。师度
  化无量,后居保唐寺寿终。
  自在禅师
  人中野僧自腾腾
  禅师姓李,身材短小,智慧过人。最初他拜在径山国一禅师门下,后来
  又随大寂禅师学习佛法,启迪禅心。有一次大寂禅师要他给忠国大师送一封
  书信,忠国大师问他:“马禅师给你们讲些什么?”禅师答:“就是心,就
  是佛。”国师又问:“还有别的吗?”禅师答:“不是心,不是佛,或者说,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国师说:“对你们还是讲明白些好。”禅师问:
  “马大师既然不很明白,那您能讲明白些吗?”国师答道:“三点宛如流水,
  弯弯的又似禾镰。”禅师后来到伏牛山隐居。一天他对众僧说:“说心是佛
  是一种没病找病的说法;说心不是佛是一种以药治病的说法。”僧人问:“那
  怎样才是更自然明白的说法呢?”禅师答道:“伏牛山下古今传。”他还曾
  写过一首绝句:“宇内为闲客,人中作野僧;任从他笑我,有处自腾腾。”
  【原文】
  师姓李,形貌短小,智慧越人。初依径山国一禅师,受具后参大寂,发
  明心地。因为大寂送书与忠国师,国师问曰:“马大师以何示众?”师对曰:
  “即心即佛。”国师曰:“此外更有何言?”师对曰:“非心非佛,或曰不
  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国师曰:“犹较些子。”师曰:“马大师即恁么
  未审,和尚如何?”国师曰:“三点如流水,一曲似禾镰。”师后隐居伏牛
  山。一日,谓众曰:“即心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