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节
作者:
别克陆上公务舱 更新:2021-04-28 08:13 字数:4843
作偈语道:“三十年来寻剑客,几逢落叶几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
今求不疑。”灵祐大师看完桃花会后,问禅师有什么感受,他的感受正与大
师相合。于是大师道:“希望你从缘悟道,好自为之。”有一天,他跟随灵
祐大师在沩山开垦农田。他问道:“这块地这头为什么这么低?那头为什么
那么高?”灵祐大师说:“水能平没物体,可以用水使地面变平整。”禅师
说:“水本身没有基准,只不过高处的高平,低处的低平罢了。”灵祐大师
认为他说得对。灵祐大师问香严弟近日情况怎样,禅师说:“他已经死了,
说不清楚。”于是念出一首偈语:“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
年无卓锥之地,今年锥也无。”灵祐大师说:“你学会了如来禅法,但还未
学会祖师禅法。”禅师在沩山灵祐大师身边修行前后十五年,凡是他说出的
教义道理,弟子们无不叹服。后来他来到仰山,信徒弟子更多。禅师广度众
生,教化佛法,成为禅宗的楷模。他在七十七岁时抱膝逝于韶州东平山。临
终时念偈语说:“我年七十七,老去是今日,任性自浮沉,两手抱双膝。”
【原文】
师姓叶氏,年十五欲出家,父母不许,师断二指跪至父母前,誓求正法,
以答劬劳。遂依南华寺通禅师落发游方。初谒耽源,已悟玄旨;后参沩山,
渐入堂奥。尝见桃花有会,一日述偈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逢落叶几抽
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求不疑。”祐师览毕诘其所悟,与之符契。
乃谓曰:“从缘悟道,善自护持。”一日,随沩山开田。师问曰:“这头恁
的低?那头恁的高?”祐曰:“水能平物,但以水平。”师曰:“水亦无凭,
但高处高平,低处低平耳。”祐然之。师问:“香严弟近日见处何如?”曰:
“某甲卒,说不得。”乃呈偈云:“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
年无卓锥之地,今年锥也无”。师曰:“汝得如来禅,未得祖师禅。”师盘
桓沩山前后十五载,凡有语句,学徒无不叹服。后迁止仰山,徒众益盛。接
机利物①,为禅宗标准。年七十七抱膝而逝于韶州东平山。临终有偈云:“我
年七十七,老去是今日。任性自浮沉,两手抱双膝。”
【注释】
①利物:利益众生的意思。物,指一切众生。
僧璨大师
无缚无解脱,立地成佛
僧璨大师早先以未出家的俗人身份拜见过禅宗二祖,自从接受度化修得
佛法以后,他就隐居舒州皖公山中,历时十余年。当时的人们都不知道他在
那山中修行。到隋朝开皇年间,有个小和尚道信,年纪刚十四岁,前来拜见
大师说:“愿和尚发慈悲之心,教化我超凡解脱的佛法吧。”大师说:“谁
束缚了你?”道信说:“没有人束缚我。”大师说:“既然没有人束缚你,
你还要求解脱作什么呢?”道信听罢恍然大悟。此后道信随大师修行九年,
大师屡次以深奥玄秘的佛家理义考查他,确信道信已经学成。于是大师把袈
裟送给了道信,并授他一首偈语:
“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传授完毕,
大师便前往罗浮山,闲适自在地游览了两年。然后又回到原地,过了一个月,
四方信徒闻风而至,大设檀供,让大师为四方民众讲经传法。最后,在法会
大树之下,大师合掌逝世。这时是隋炀帝大业二年。
【原文】
大师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遂隐于舒州皖公山①,积十余载,
时人无有知者。至隋开皇间,有少弥道信者,年方十四,来礼师曰:“愿和
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②。”师曰:“谁缚汝?”曰:“无人缚。”师曰:
“既无人缚,何更求解脱?”信于言下大悟。服劳九载,师屡试以玄微,知
其缘熟,乃付以法衣,且授偈云:“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
华地尽无生。”授偈毕,复适罗浮山,优游二载,却旋旧址。逾月,士民奔
趋,大设檀供,师为四众魔宣心要。讫于法令会大树下,合掌而终,即隋炀
帝大业二年也。
【注释】
①皖公山:又称皖山。在安徽潜山县西北。
②法门:佛教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也称佛门。
道信大师
引颈就刃无惧色
道信大师本姓司马,刚出生时就显得与众不同。小时候他仰慕佛教中的
空宗,后来继承佛法,从此专心致志,从不卧床,一直坚持了六十年。他住
在破头山,信徒非常多。有一天,他前往黄梅参拜弘忍大师,路上遇见一个
小孩,这孩子长得十分清奇俊秀,大师见了很感兴趣,便问他:“你姓什么?”
小孩回答:“我倒是有姓,但不是平常的姓氏。”大师问:“是什么姓氏呢?”
小孩答道:“是佛性。”大师听了又问:“那么你自己没有性情吗?”小孩
说:“我性情空寂。”大师于是明白这孩子是继承佛道的传人。便登门拜访
他的父母,请求他们让这孩子出家。孩子的父母认为这是天生的缘份,所以
毫不犹豫地让他做大师的弟子。大师便将佛家衣钵法义都传授给他。后来,
唐朝贞观年间,太宗皇帝很佩服道信大师的盛名与功德,便传旨让大师到京
城长安去。大师上书太宗皇帝表示谢绝。这样前后三次,大师竟然坚决不去。
皇帝又命令使臣前来对大师说:“如果再不奉旨上京,就带你的人头去。”
大师便伸头让他们砍,仍然面不改色。使臣十分惊异,回去以后据实报告给
太宗皇帝,皇帝于是赏赐给大师珍宝绸缎,不再勉强大师的意志了。到唐高
宗时,有一天,大师忽然对弟子们说:“你们各自护念,以便度化将来。”
说完,就端坐在那里逝世了。
【原文】
大师姓司马氏,生而超异。幼慕空宗,既嗣祖法,摄心无寐,胁不至席
者六十年。住破头山,学侣云臻。一日往黄梅,路逢一小儿,骨相奇秀,师
异之,问曰:“子何姓?”曰:“姓既有,不是常姓。”师曰:“是何姓?”
曰:“是佛性。”师曰:“汝无性耶?”曰:“性空。”故师知是法器,即
诣其父母所,乞令出家。父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舍为弟子。师乃以衣
法授之。后贞观中,太宗响师道味,诏付京。师上表逊谢,前后三返,竟以
疾辞。上复命使曰:“如果不起,即取首级来。”师乃引颈就刃,颜色不变。
使异之,回以状闻,帝乃赐珍缯,以遂其志。迄高宗时,一日忽谓门人曰:
“汝等各自护念①,流化将来。”言讫端坐而逝。
【注释】
①护念,佛教术语。保护忆念的意思。即不使外恶侵扰为护,内善得生
为念。
破灶堕和尚
叵测新怪异,善恶旧面皮
破灶堕和尚不留自己的姓名,他的言语行为总是不可捉摸。他住有嵩山
山坞里,那里有一座庙,十分灵验。因为这庙里有一口灶,远近的人们都来
拜祭它,为此烹杀奉献之物非常多。有一天,和尚带着其他僧人走进庙来,
他用禅杖敲击灶三下,并说:“咄!这个灶只是泥瓦合成,哪里有什么圣?
哪里有什么灵?凭什么为了它烹杀奉献这么多生灵?”说完,又用禅杖敲了
灶三下,这口灶被砸塌了,众人便叫他破灶堕和尚。过了片刻,忽然有一位
戴着高帽,衣着华美的人投拜在和尚面前。和尚说:“你是什么人?”那个
人说:“我是这座庙的灶神,长期以来受因果报应,今天承蒙和尚指明我无
生,才得以脱离这里,升归天国。因此特为前来感谢和尚。”和尚说:“这
本是你命中注定的,哪里谈得上感谢呢?”灶神再次拜谢后走了。众僧为此
问道:“我们这么长时间一直跟随在你身边,都没有得到高明的神授。这口
灶得到什么旨意,就如此升天了呢?”和尚说:“我只以为这灶本是泥瓦合
成,别的也说不出什么道理。”众人仍旧不能理解。和尚说:“本来就具有
的道理,你们还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呢?”众人这才点头称是。和尚又说:“破
也破也,堕也堕也。”又有一个僧人问:“什么是修善积德的人?”和尚说:
“持枪带甲。”又问:“什么是作恶生灾的人?”和尚说:“修禅入定。”
僧人说:“我们智力浅薄,不能完全理解您的话,请师父说得更明白些。”
和尚说:“你们问我什么是恶,恶就是不行善。你们问我什么是善,善就是
不行恶。”过了好一会儿,和尚又问:“明白了吗?”众人答道:“明白了。”
和尚说:“恶人没有善良的心愿,善人没有丑恶的用心。所以说,善恶就象
天上的浮云一样,都无法明确地指出它从哪里生,又到哪里灭。”众人听了
这一番教诲,都心中大悟。一天,和尚手拿镜子照着自己念道:“镜凹令人
瘦,镜凸令人肥。不如打破镜,还我旧面皮。”后来,竟不知他到哪里去了。
【原文】
师不称名氏,言行叵测。隐居嵩岳,山坞有庙甚灵,中唯一灶,远迩祭
礼烹杀甚多。师一日领侍僧入庙,以杖敲灶三下云:“咄!此灶只是泥瓦合
成,圣从何起?灵从何来?恁么烹杀物命?”言讫又击三下,灶乃倾堕,故
遂称破灶堕和尚。须臾,有一人峨冠大带,忽然投拜师前。师曰:“伊是何
人?”曰:“我是此庙灶神,久受业报。今蒙师说,无生得脱此处,生在天
中。故特来谢。”师曰:“是汝本性,何谢之有?”神再作礼而没。侍众问
曰:“某等久侍左右,未蒙明训。灶得何旨,便尔生天?”师曰:“我只道
本是泥瓦合成,别也无甚道理。”侍众不会。师曰:“本有之性,为甚不会?”
侍众遂礼拜。师曰:“破也破也,堕也堕也。”又僧问:“如何是修善行人?”
师曰:“稔枪带甲。”又问:“如何是作恶行人?”师曰:“修禅入定。”
僧曰:“某甲浅机,请师直指。”师曰:“汝问我恶,恶不从善:汝问我善,
善不从恶。”良久又曰:“会么?”曰:“会。”师曰:“恶人无善念,善
人无恶心。所以道,善恶如浮云,俱无起灭处。”其僧从言下大悟。一日,
持镜自照,颂曰:“镜凹令人瘦,镜凸令人处肥,不如打破镜,还我旧面皮。”
后竟不知所终。
慧能大师
矢志传妙法,白虹属大乘
慧能大师本姓卢,其祖先是范阳人。他的家庭很贫寒,每天靠打柴养家
活口。有一天,他背着柴到集市上去卖,听见一个人在诵读金钢经,忽然激
发心灵觉悟,于是立志要寻师求佛。他来到韶州,遇见一位名叫无尽藏者的
女尼正在诵读涅槃经。慧能大师听了一会儿,随即就讲出了其中的经义。于
是女尼拿着经卷让大师辩认生字,大师说:“字我并不认识,但是经义你尽
管问我。”女尼说:“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能理解经义呢?”大师说:“佛
祖的奥妙理论,与文字并无关系。”女尼十分惊异,把这件事告诉所有的人,
人们都竟相前来观看大师。有一天,大师自言自语道:“我要追求高深佛法,
岂能中途而止呢?”第二天,他便出门云游。他来到昌乐西山石室,遇见了
智远禅师,智远告诉他去黄梅参拜弘忍祖师,大师便前往。弘忍祖师见到他,
没有说话,却看中了他,把佛家法衣经义都传授给他,让他牢记在心中。仪
凤元年时,大师到了南海,遇见印宗禅师在法性寺讲经,大师也站在殿前廊
下听讲。到了夜里,风吹动庙里的幡旗,有两个僧人对此议论,一个说是风
动,一个说是幡动,彼此争执不下,却都没有说出道理来。大师忍不住说道:
“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二位的心在动罢了。”印宗禅师听了这番
见解不禁十分惊奇,请大师来到房中,向大师行弟子之礼,并对众人说:“我
本来是没有修成真法的凡人,今天才算遇到了肉身菩萨。”他请慧能大师出
示所传佛家法衣,让自己的所有弟子信徒都来瞻仰参拜。第二年二月,韶州
刺史韦据请慧能大师到大梵寺讲经。弟子把他所讲教义记录下来,奉为经典,
盛行于世。后来,大师返回曹溪,传授佛法,度化学者弟子不下千人。唐中
宗神龙元年时,中宗派遣内侍薛简骑马前来宣诏迎请大师到京城去。大师上
书皇帝表示辞谢。薛简说:“我回到朝廷后,皇上肯定要问我此行有什么收
获,因此请大师指示要旨,怎样才能明白佛道。”大师说:“道无明暗,明
暗也就是代谢之意,明明无尽,也就是有尽,二者相对而言罢了。”薛简说:
“明代表着智慧,暗代表着烦恼。如果不用智慧照破烦恼,生死轮回靠什么
才能超脱呢?”大师说:“以智慧照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