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 节
作者:蝴蝶的出走      更新:2021-04-28 08:12      字数:4958
  以我们也不能仅仅根据观众来确定做什么题材的。另外一点,极个人化的东西又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我们根据我们自己的特点来做。一般说来,个人兴趣越浓厚,对题材背景知识积累得越多,对整体的把握就越大,效益才能越好。为了了解观众的不同口味,这个我们曾经做过相应的民意调查,想要通过结果了解观众的需求,选择擅长的题材做,才不落俗套,做出我们自己的特色。我本人是军事发烧友,对所有军事题材的都很感兴趣。所以《亮剑》对我很有吸引力。当时《亮剑》我们本着第一李云龙的气质不能丢,第二是《亮剑》的军人本色不能改两点进行深度挖掘创作,到后来出现的东西甚至是反编剧技巧和常规的东西,但这只是我们在了解的基础上所做的一些尝试。我还比较喜欢警察、反特系列的题材,这类题材中反映的都是一些高智商的较量,这个很有意思。另外就是情感戏,讲述不同个性不同职业不同经历不同人不同阶段的爱情观,结局是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纷纷扰扰、曲曲折折,这很值得人深思和琢磨。如《一米阳光》。至于青春偶像剧,脱离一个人实际的经历讲述经过提纯的爱情,在真空里谈恋爱,全凭想象,这个我做不来。今后的中国电视剧市场上,各类题材仍会百花齐放。但总体看来,中国电视剧市场上情节剧较匮乏。明年可能重大的历史题材仍然会占据大比例,家庭伦理戏应该会保持原有水平。古装戏可能会相对来说少一点等等。另外,现代的社会人由于工作、生活上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更希望把看电视作为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所以喜剧从来都有更广阔的市场。我们选择题材不会局限在某一种,剧本多且不同,我们会找最合适的。从常规来讲,我们电视剧剧本来源一般有三种:一是发现合适的题材,找信得过的编剧写,二是阅读大量的小说,找编剧把合适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三是一些编剧写的现成的剧本。总体来说,我们会集思广益,力求最好的。
  问:那您一年下来大概能看多少剧本或小说?
  答:没具体统计过,不过我想至少应该在100本以上吧。
  问:您觉得除了剧本的决定性因素外,其他因素有什么影响?
  答:首先演员的演技水平对电视剧水平有很大的影响。一百个演员能塑造出一百种同一个角色,关键是要演的出彩。经典翻拍对演员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另外,要有志同道合的创作团队合作,这个很重要。这几年,我一直合作的团队基本都是同一个。可能大家互相比较了解,这样合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少了和不了解的人之间的磨合期,这点其实挺重要的。
  此外,电视剧的播出时间以及宣传对电视剧也有很大的影响。一部电视剧在一年中哪个季度播出,在一天中的哪个时间段播出都会影响它的播出效果。我曾经做过专门的调查。一般来说适合在春天播出一些情感剧,夏天适合犯罪系列的剧集,而冬天播出一些历史大戏效果会好一些。这可能跟人的生理反映有关,和天气有关。其他时间播也可以,可能也能取得好的收视,但大体还是这样一个不成定律的规律。
  至于电视剧未播之前的宣传工作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其中又可分为包装和推出的时机两个方面。定位不同,宣传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是按故事本身、制作、演员还是公司作为宣传点没有定论,视情况而定。比如说《亮剑》是我们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推出的重头戏。
  一部电视剧从选材、开拍到实际播出中间会有很大的时间差,往往是无法预算,所以在时间上很难把握,只能是认准时机,尽量把握。所以我们在各个环节都是尽量做到细致,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
  问:您觉得目前国内的制片人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之处?
  答:中国影视剧市场的发展需要更多更好的制片人。好制片人最起码的要求是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同时还要有极强的管理能力。制片人作为影视剧的最高负责人,必须负责整个影片的制作、销售过程。因此,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制片人的高水平很重要。制片人对电视剧的质量把关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个人的管理能力,可以分制订规章制度和人格魅力两个方面。在中国,老百姓还是很看中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个人魅力相当与一种无形的规章制度,有时甚至比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更有效力。
  中国的电视剧消费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电视剧生产在中国还将得到继续发展,中国电视剧市场长期供大于求,业内竞争日趋白热化,所以,质量决定生存。现在很多电视剧都是以点论价(指根据电视剧的收视率决定购片价格),这种方式已经成为一种电视剧买卖的新趋势。中国电视剧公司正在面临一次大规模的优胜劣汰,能够生存下来的,还是那些能提供好作品的。所以制片人作为主要负责人,肩上的担子挺沉重的。
  问:就您做制片人而言,您觉得做电影和电视剧主要的差别在哪里?为什么?
  电影和电视剧两种艺术表现形式走的路线不同。电视剧的收视群体主要是国内的老百姓,而电影走到今天的这一步,不光面对国内的观众,更趋于国际化,走与国际接轨的道路。电影相对来说风险更大一些,市场相对更加不规范。电视剧市场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一些。
  问:您一直是做电视剧,今后会考虑向电电影方向迈进吗?
  答:公司一直做的是电视剧,所以我也就一直做电视剧,但以后有可能会做电影,这都要看公司的决定。
  “种”出来的金牌
  张守义,原空政话剧团业务副团长、空军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空军大校,国家二级演员,电视剧制片人。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制片委员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永久会员。
  1988年开始从事电视剧生产,先后担任制片主任、制片人拍摄电视剧、电视电影等近40部。其中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奖”9 部、大众电视“金鹰奖”3
  部、中国电影“华表奖”3 部、中国电影“金鸡奖”1 部、全军电视剧“金星奖”17 部、电影频道“百合奖”6 部、全国少数民族电视剧“骏马奖”2
  部,还有“金剑奖”“大学生电影节”“中国行业电视剧奖”等其它奖项共获50多
  个。其本人在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电视制片人表彰活动中分别被评为“十佳杰出制片”和“优秀制片主任”。
  作品列表:
  电视剧:《天梯歌侣》、《特殊军营》、《追日部族》、《嘟嘟的故事》、《笑傲苍穹》、《我们当过兵》、《爸爸的彩虹》、《花非花》、《结婚十年》、《海之门》等20余部。
  电视电影:《劲舞苍穹》、《杨守敬与吕贝卡》、《大沙暴》、《兵哥》、《公鸡打鸣母鸡下蛋》《翻身》《村官难当》等16部。
  室内喜剧:《炊事班的故事》(一)、《炊事班的故事》(二)、《健康快车》、《武林外传》、《有啥别有病》。
  张守义对话录
  做制片人之前您是做什么的呢?
  “我最早是演艺队的演员,李雪健、濮存昕都是我们那个学员班的。那时我是属于做什么事都比较积极的人,各个方面都按照领导的要求去做,热心集体活动,各项工作都走在前头。所以最早我们队评什么五好战士啊,学雷锋先进个人呐等等,这些我都有过。领导看到了我在各方面的表现,就把我任命为学员班班长,李雪健是学员班副班长。后来我把这一班的学员带成了学雷锋先进集体,在演艺队里做了好多组织工作,下部队演出整个队伍的组织都由我来做。我做学院班长的这段时间表现出来的组织能力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不久我就从演艺队被调到了机关的业务处办公室。当时机关人比较少,领导对大家的要求就是要一专多能,只要觉得你有能力,什么活都会派你头上。于是我就同时做起了业务干事、行政干事、车辆管理、营房管理,另外还兼了半个炊事班的工作。演员出身的我对于行政、营房管理这些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为了不辜负组织的期望,我就卯起劲来学。比如管营房,你得懂营房知识,三级墙、二十四墙,这些不懂就得学。后来我不仅学懂了,甚至把我们团所有的房子都一尺一尺量,把平面图都量出来,建立了营房档案。团里没有舞美仓库,我自己设计舞美仓库。这个跨度也有12米,能不能有抗震水平,房子会不会塌,以我的资历,设计的东西规划局不承认,我就找我们空军的设计局,让他验证,等空军设计局承认签字了,我再到规划局批,完了再盖。可以说空军话剧团的院,车库、营房、一草一木,都有我付出的劳动。”
  那您是怎么开始做制片人的呢?
  “我所在的空军电视艺术中心和原本的空政话剧团实际上是一个单位,两块牌子,排话剧就行使话剧的职能,排电视剧就行使电视剧的职能,但班子其实还是同一个。比如你是办公室主任,那排戏时你就可能是剧目组长,而排电视剧你就是制片主任。舞美队长就是美术。演艺队长就可能是副导演。它实际上的指挥系统还是一个,属于同一个单位。这个组织不像其它搭的班子,这个班子的上下关系在单位里的职务就已经形成了的。所以,当空军电视艺术中心开拍电视剧时,我就很自然地当上了制片主任。我从89年开始干这行,第一部戏叫《飞行梦幻曲》。那时我还是业务干事。第一部就是做制片主任,起点算是挺高的。从那时开始,我就没停下过脚步,按着组织上给的任务指标,一部连一部地拍。95年,我被升任副团长,专心致志地搞起了专业。我到机关以后,大概历经过七届领导班子,哪一届的领导都说我聪明。我一直认为我是不聪明的人。为啥,人家唱歌是一听就会,我必须看谱才能学会。我觉得我非常笨,当时我就不明白,为什么领导老说我聪明。后来我就发现我是笨鸟先飞的那种,领导想到一,我要想到三,把每件事都得办明白。那个年代都受学雷锋的思想影响,缔造出来的人都是比较无私的。不像现在说八小时工作制,那会公休日我大多不休,平时一般都有十八个小时在单位工作。你要干一行专一行,我是从这个路子过来的。”
  从89年起,十年间您先后担任了《我们当过兵》、《特殊军营》、《生死之间》、《追日部族》、《嘟嘟的故事》、《笑傲苍穹》等十多部电视作品的制片人。这些作品大都是空军题材,拿下了不少奖项,但因为几乎都是短篇电视剧,所以影响力并不是那么大。是什么让您和您的作品有了质的飞跃?
  “99年是空军建军50周年,那时开始大力抓话剧,搞电视剧。搞电视剧的动力是因为当时的空军政治部主任接到了一名新疆教师的信。信里说他不是空军的,但对空军特别有感情,说空军有那么多好的题材,为什么在荧屏上看不到有关空军的好作品。所以空军的领导就对那封信批示,希望文艺工作者能够理解来信人的心情,要求我们在电视剧上有个腾飞。那会我的业务已经单一,而团里也正好在这时换了新的领导班子,调来的这个团长过去是文化部的,不是专业出身,但他在政策上为我们提供了最大的便利。到这一步一切有利条件就都具备了,我们就开始放手去做。正好那时我就遇到了89年我第一次拍戏遇到的一个摄像,他到了北影,也开始做戏。他来找我,说打算从电视电影入手,搞一个有关阅兵的戏。我就问他要反映阅兵的什么,如果和我合作那肯定是反映空军的。但空军要是反映空降兵的话,陈凯歌弄过一个《大阅兵》,要超越很难。如果是反映飞机检阅的,那也不一定能超过张艺谋、陈凯歌、何群唯一合作拍的电视剧《强行起飞》,这些戏到现在看还是好戏。我就说,咱们换一个角度。当时我手里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