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8 节
作者:蝴蝶的出走      更新:2021-04-28 08:12      字数:5028
  问:您如何协调和导演之间的矛盾?
  答:这个嘛,一般说来,一个剧组内,导演和制片人好象是两个天生的矛盾体,可我觉得这些都是小问题。一个合格的制片人,应该能和导演相互理解,才能相互合作,一起把工作做好。我做这么多年制片,我很理解导演,分的清孰轻孰重。所以这么多年做下来,我觉得自己一直是最向着导演的,我们有什么矛盾会事先协调。在创作方面,我很尊重导演,基本以导演为主。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把戏拍好,所以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协调的。我觉得自己比较人性化,这么多年来和很多导演合作过,之后一直都是很好的朋友。
  能和这么多导演合作,我觉得自己可能一是比较讲义气,二是我比较佩服有才华的人,想和他们一起做点有意思的事儿。
  问:您觉得一个好的制片人如何衡量?
  答: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属于创意性的产品,说它是艺术也好,是娱乐方式也好,终归是有文化艺术在里面,所以,首先制片人要懂得艺术创作。另外,还要能了解观众的心理和市场信息,善于筹集资金,熟悉经营管理。这些都很明显,比如说你只自顾自地在那儿拍一部电影,忙活了半天发现观众的审美需求根本不在这儿,那你岂不是做无用功?又或者即使一个剧本再好,但没有资金拍摄还是等于零。所以,评价一个制片人好与不好,应该从各个角度综合来进行评估,而不能光看某一部片子的成功与否。中国人好总结规律,这也一样,一个制片人做片子还是有他自己的风格,无论是宣传,还是管理,都要有自己的特色。
  制片人应该是这样的,但实际上现在的制片人具备这样要求的还很少。中国实际需要多点好的制片人。这其中有人格魅力在里面。
  问:对于今后的电影市场您有什么样的看法?
  答:中国的电影市场终究会日趋完善,这一点上是毋庸质疑的。中国电影现在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一百周年,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国内电影人的大制作的意识正在不断加强,影片的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目前的状况有很多不太理想的地方。首先是每年有大量的影片产出,但真正能与观众见面的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数量。另外,中国电影票价持续偏高,与老百姓的收入不成正比,想想看,本来是一项娱乐,现在却是一种近乎奢侈的高级娱乐行为,这和美国人把周末看电影当成是一种习惯根本就没办法比。如果中国将来有五千万国民支持电影,看电影,那么你算算,得是多少呀。中国人口这么多。不过电影票价偏高这事,也不是短时间内一下就能调整过来的,这不光要靠市场的调节,也需要政府的支持。而中国电影的发展,不光需要电影人的努力,也需要国家和国民的共同理解与支持。
  问:《星库》主推新人,您对现在的新人有什么建议和意见?
  答:现在有些新人抱怨想走出来很难。其实,新演员只要针对自己的特性刻苦努力,最终肯定能够走出来。每个人都有机会,只是当机会来到的时候有些人茫然不觉,和机会擦身而过。有的人看似一夜成名,其实还是机会到来的时候他已经有所准备,并且抓住了机会。机会真的是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一个圈内的明星朋友曾经跟我说过“别人在学习的时候我在学习,别人在睡觉的时候我还在学习,所以才能换来今天的成绩”,一个人的成功肯定都是有原因的。
  亮剑出鞘,锋芒毕露
  赵浚凯,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担任六年中学教师。之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毕业。2000年加入海润,担任制片人。
  作品列表:
  2003年——《一米阳光》(总策划、制片人)
  2003年——《重案六组》(制片人)
  2003年——《夏天的味道》(制片人)
  2003年——《一双绣花鞋》(执行制片人)
  2004年——《风雨西关》(总监制、制片人)
  2005年——《亮剑》(总策划、制片人)
  2005年——《小城故事》(制片人)
  2006年——《青春之歌》(制片人)
  2006年——《羊城暗哨》(制片人)
  问:翻拍工作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现在有些经典电视剧、电影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无法超越的界限。那这次选择翻拍红色经典《青春之歌》《羊城暗哨》和以往的作品比有什么不同?或者说您觉得有什么优势?
  答:其实一直以来经典翻拍都是一个大的话题。从电视剧市场的这个角度来说,比其他的选题有更大的优势。提起经典,在一般人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印象,所谓先入为主,就已经先迈出了一步,所以关键是看怎么拍。这次翻拍,我们对原来基本成定论的东西不会有什么太大的突破性的创作,如果改动太多就失去了翻拍的意义。我们相应的会在故事的复杂性、精彩度以及人物的色彩上面有所改动。现在讲究创新,但题材也无非就那么几种,所以只能从其他方面来赚得优势。
  问:演员方面呢?
  答:时代不同,演员肯定也不一样。不一定非得要用以前的老演员,
  问:《亮剑》是05年的收视冠军,很成功。这跟您预期的结果一样吗?您觉得《亮剑》成功的关键在哪?
  答:《亮剑》有它成功的必然性。
  首先,剧本好。这是个改编自小说的剧本。小说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可看性。但电视剧毕竟不同于小说,所以公司对它进行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改编。由于小说后来涉及到比较敏感的话题,所以一定程度上回避了这一点。
  其次,在电视剧播出方面,也有它的利弊两方面。观众们对此类题材都有所认同,能接受也愿意接受这样的题材,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出口。但也正因为如此,这方面的题材竞争的对手很多,迫使我们做了很多突破性的探索,运用了一些新的策略,有些地方甚至反电视剧常规。比如电视剧一般要求表现一群性格迥异、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而《亮剑》在塑造人物方面只抓一点,重点突出李云龙,李云龙不仅“帅”,而且“酷”。他善于行动,他的一生行状都写在铁马驰骋战旗翻飞的征战中,既有一为将军不怒而威、咄咄逼人的气势,又有大智大勇,时而还流露出中国农民式的狡猾与狭隘。我们把他的行为举止放到无限大的地步。可以说《亮剑》是一部群英会。相对于李云龙来说,其他的人物形象都是‘贴’,起陪衬的作用。另外,因为这是一部男人戏,强调的是至刚至猛的军人气质,所以我们做了一个尝试,前20集的拍摄当中真的是让女人走开了,前20集只出现了一个女性角色,就是他的第一任妻子,而且第一任妻子就出了3集,现在电视剧里来看,如果作为一个20多集的作品里,有将近16集没有女性角色是非常冒险的。也有可能会因此失去一部分观众。但考虑到是着重表现军人的气势,所以也就这么做了。《亮剑》一书是男人写给男人看的书,电视剧是男人拍给男人看的电视剧。以往中国战争题材的影视剧过于渲染美感与壮烈,通常见到的画面是那种冲向敌人的阵地,然后兵不血刃地占领,或者仅仅英雄死去时候的大特写,这种做法将战争的真实和背后的残酷无形地消解了。在这一点上,我们有意亮出战争残酷的一面,想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战争对于世界的破坏力究竟有多大。
  和平年代生活平静,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很容易落入俗套。我觉得英雄精神是军旅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难以想象,一个失去了信仰、失去了英雄的民族和时代能够继续进步。然而,《亮剑》又必须是一部讲究艺术的主旋律作品。我们希望呈现出来的不是说教,而是“爱国”与“英雄主义”,并试图给人震撼和力量,让观众们自己去从电视剧里看到国家和人生的希望。
  从拿到剧本到完成拍摄面向观众,其中也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这部作品我们公司那边是2001年9月份介入的。我2000年到公司,基本上我跟着这个片子,整个过程我都参与了。我是接到刘总的越洋电话说他看一本小说叫《亮剑》,让我一定要把它拿下。我当时还没有看过,就买了一本书。看完以后,感觉这本小说确实具备改编电视剧的三方面的基础。一格式主题和纯正的军人旗帜,第二是有鲜明的人物,答三有精彩的故事。版权在广东那边,我们当时花了比较大的代价把这部电视剧的改编权拿到手里。直到2004年11月才开始拍摄工作,2005年3月完成,到6月底完成后期制作,7月送广电局审批合格后向全国各电视台发行,10月至12月上映。大体上,《亮剑》的选材顺应了潮流和趋势,符合电视剧市场的需求,而在此基础上的摸索与创新,让它能够脱颖而出。一般来说,一部电视剧的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是这个电视剧的故事主题是否可以给观众全新的感觉,或者是一种新鲜的感觉。中国电视剧如何创新,将是未来电视剧制作商面临的一个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严峻问题。《亮剑》成功的做到了一点。老瓶装新酒,让观众觉出了新意。
  问:能谈谈您的经历吗?怎么想到做制片人的?
  答:我是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曾经做了6年的高中老师。再后来就是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实习的时候就到了海润,以后工作也就直接留在海润了。到现在,算算我已经在海润待了6年了,也做了6年的制片人。怎么做制片人,可能还是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吧。
  问:那您个人觉得这6年来您做得怎么样?
  答:做制片人这6年来,我学到的东西挺多。虽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些往往是不是事先能预料的。一部电视剧的成功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都想做好,但想和做之间到底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努力在做。过去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我们会好好总结,会在以后尽量做到更好。观众不太接受的或者说不太喜欢的一些东西,我们会改进,毕竟电视剧面向的是千千万万的观众。过去的一切已经过去,我们有成功也有失败,只要我们善于总结,我想应该能不断前进。
  问:您觉得现在中国电视剧市场怎样?未来几年内会有一个怎么样的发展趋势?
  答:我觉得未来6到10年,电视剧仍然会是中国传统的也是最重要的娱乐方式,是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方式,也是一种娱乐需求。未来的中国电视剧市场将会越来越规范,市场很大,也非常本土化,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甚至能用‘惨烈’来形容。所以如果想做得更好,就要分析市场,研究研究具体的一些东西,大概是这样的:第一,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观众。不一样的观众的欣赏水平不一样。第二,为了满足观众的口味我们应该怎么做。第三,为了让他们看到,我们做什么。市场大归大,相应的就是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多样化,现在可以说基本没有一部电视剧适合所有的观众群体,这也是必然趋势。但不同题材的电视剧也都有一定的观众群。比如有的人喜欢军事题材,有的人爱看家庭伦理剧,有的人偏爱韩剧,还有的人对高智商犯罪题材的感兴趣等等,做电视剧的人只能是尽量满足更多观众的口味。现在已经不存在一部电视剧可以供所有的人需求了。
  问:制片人可以说是一部影片摄制过程中的最高负责人,负责整体的工作,也是一个万事通。您做制片的电视剧,比如《一双绣花鞋》、《风雨西关》,尤其是《亮剑》都有不错的成绩,您觉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答:这个……市场是最好的指挥棒,我们只能看市场的需求根据个人的特长来做。在选材方面,从观众的角度来看,选择比较多样化,所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