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 节
作者:蝴蝶的出走      更新:2021-04-28 08:12      字数:5024
  电视文化的确在老百姓生活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是啊,比如说你想装修一个房子,除了画报就是电视;你想买衣服,除了电视就是商场,没有别的。话又说回来了,这是写人的东西。人的这种美学标准的导向,就更要严肃了。我们不讲究说五讲四美吧,但至少要讲文明礼貌。这一点是基本的常识。比如说在八十年代,你要是说去喝一杯咖啡,会觉得你“有事”。现在你看星巴克,满大街都是,你也不觉得怎么样了。所以一个城市在成长,一个文化氛围也在成长。当年星巴克进来的时候,打垮别人家咖啡的主要原因就是降价!他就是要先培养你口味。你适应了这咖啡的口味,就喜欢它了。这是一个培育和导向的问题。”
  有时候常听见圈内的人说,电视是什么?就是人们工作了一天8小时之后,回家有一个娱乐的东西,放松一下,别讲什么教育啊那么沉重。实际上,作为电视工作者来讲,肩膀上责任应该说还是比较有分量的。
  “有的人就是去为了赚钱!不去培养观众。我前几年就说过这个观点,中国观众的胃口要靠培养的。你要是天天吃水煮鱼,就不习惯粤菜了。以后你吃什么,都想放辣椒胡椒面。这胃口就变坏了!台湾的市场就是这么弄坏的!他们有88个电视台,如果一个电视台能收视率达到百分之三,就不得了了!所以现在港台的导演和演员都纷纷到大陆来。他们自己本土已经没有市场了!在欧洲或者美国,从一开始,电视台收购节目的时候,就有一个审查和标准,低于这个标准的,他们就不要。所有广电部后来也弄了一个题材规划,也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我们不进行导向,早晚有一天我们的市场也会坏。好像现在国家一旦说封杀俩字,大家就认为是错误的。实际上呢,并不是,这里面应该有一个导向。”
  在电视剧《浮华背后》中,我发现你的“角色”变成了监制,汪俊是导演。其实你们已经联合执导过两部戏《像雾像雨又像风》和《别了,温哥华》,为什么没有继续联合执导?
  “汪俊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只是他做导演的机遇不是很多。我们一直是朋友,他也是演员出身,我拍的每一部片子他都会看,然后评论,经常沟通。我们合作得比较默契是因为我们在一些观念和审美上比较一致。我觉得两个人的合作,一开始的构思是很重要的,首先要确定它的基本调子,然后开始做进一步的工作。在完善这个审美过程中,需要很多的创造力、文化底蕴和知识底蕴。通常我们在风格上都会揣摩很长时间,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因为有了既定的风格,大家就会按照这个路子去拍。”
  你在有意找一个跟你合作的人?
  “现在都兴这种方式嘛。我更愿意一个人慢慢地拍,但是很多演员的档期不容许我一个人慢慢地琢磨着拍。”
  你们合作的作品仍然有着鲜明的“赵宝刚特色”,汪俊曾说过在审美取向上你对他有一定的影响?
  “影响是肯定的。不光是他,我对中国好多导演都有影响,我绝对承认这个,因为我很多东西都是领先的。”
  你不讳言自己的个人魅力?
  “某种程度上,我现在已经落后了。过去我们没有那么多VCD、DVD可以借鉴,全靠自己琢磨,融会贯通,用心去创造一个东西。现在盛行“拿来主义”,可借鉴的东西很多,拿过来就用了,这是很省事的。我觉得这几年的我们的电视剧制作水平是突飞猛进的。”
  在日趋激烈的电视剧市场中,很多人还是很认“赵宝刚品牌”的。
  “这个就跟可乐一样,现在有很多可乐,但你不能说可口可乐就过时了。现在的电视剧多半是川菜,大家喜欢往上面撒辣椒。我的戏属于江浙菜系,温和、爽口,稍微带点儿辣,比较有大众缘。”
  树立一个品牌不难,难的是将一个品牌长久地维持下去。你现在经常会给自己的作品注入一些新鲜元素吗?
  “我能维持就不错了。这是一个竞争非常强烈的时代,比如说一个题材,内容很新鲜,但不是很完整,我想把它弄得细一点再拍;可能有人也想到了这个题材,不管是否完整先拍了。等你弄完整了,人家早就把作品推出去了。”
  这么说市场不允许完美主义者?
  “对呀!你不拍别人就抢先一步,怎么办?今天我们能维持,是因为一些人的风格还没有形成,一旦形成,我们可能立刻就死掉了。”
  好像你现在的片子也不完全是一片赞扬声,比如《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在一些城市的收视并不理想。曾有媒体说赵宝刚和海岩的合作走到了尽头。
  “这种说法不是特别准确的,因为这个戏严格来讲商业因素比较弱,它有很强的小说风格。另外,海岩是畅销书作家,我们合作的两部戏反响不错,观众可能有很高的期望值,所以就会有一些落差。再加上在演员的选择上,没有碰上陆毅、袁立、苏瑾这么合适的演员。在选演员的过程中我一度陷入困境。”
  有评论说你的作品符号性太强,弦外之音是有雷同化的倾向。
  “这跟题材有一定的关系,这一类的题材你只能拍成这样。《拿》剧我没有注入太多新的因素,注入太多它不好拍,还是传统点好。纵观我的作品,《编辑部的故事》、《皇城根儿》、《过把瘾》、《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无雪的冬天》,彼此的风格都不一样。作品最重要的是个性化,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某个人的作品,这体现了一个审美取向。如果一个作品没有个性,也就没有了灵魂。像《别了,温哥华》就在共性中蕴涵着鲜明的个性,一看就知道是我拍的,它的风格性很强。但是你细琢磨,它还是有一些小的变化,通篇的镜头语汇跟《永不瞑目》,跟《过把瘾》比较,是完全不同的。”
  你一贯的唯美风格在《别了,温哥华》中仍体现得很强烈。
  “我最初的风格定位是想拍得特别朴实、特别平易,但是拍出来还是很美,这种美是环境造成的,不过跟人们的想象还是不一样的,我拍的是温哥华的冬天,反映出来是一种残酷的美。”
  你的作品深受观众喜欢,可是往往评奖的时候没有份,你会觉得不公平吗?
  “从1994年起,我就再也不关心中国的电视剧评奖了,而且发誓不再参加。这期间只参加过一次,就是《永不瞑目》入围那一次。每年的金鹰节都请我去,我都回绝了。(有个人情绪吗?)一点都没有,该拿的奖项都拿过了,个人的、作品的,演员的都有。只有片子的收视好,价钱卖得好,对我才是双赢,所以我的心态特别平和。只不过有时候我会同情戏里的演员,为他们鸣不平,总不能一次机会都不给他们。”
  毋庸置疑,你的戏很捧演员,你通常敢大胆起用新人。
  “我现在选演员是不考虑观众的,最主要的是考虑电视台,因为是电视台来买你的片子,只有电视台要了,观众才能看到。凭着以往的记录,电视台要我的片子是有一定保证的。如果有一天,赵宝刚没有这个保证了,那我也不敢用新人。”
  通常你选择演员有什么标准?
  “我把演员分两种:一种是立竿见影型的;另一种是递进式的,需要一定的积累才能建立稳定的知名度。像陆毅就是一下子红的,属于前者;陈坤则属于后者。”
  你有自己的经纪公司,为什么不把你亲手捧红的陆毅、陈坤等吸纳到自己的旗下?
  “我是一个喜欢把手伸直的人,不是老想把演员攥在自己手里。我会给演员一个非常自愿,非常宽松的氛围,让他们有充分选择的空间。我会告诉他们:我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经纪人,也不能保证你一定走红。所以通常签一个演员之前,我会免费代理一段时间,然后才双向选择。我现在签的演员今天想走就可以走,我不会给他们过多的束缚。”
  这似乎不符合经纪人的游戏规则?
  “因为我不是靠经营艺人起家的人,我是导演,不能说靠艺人来养活自己。我觉得这种事情要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我现在跟演员签几年就有几年的打算,比如说签三年,我刚把你打造好,你就走了,从心里讲我不大能接受,那我就问能不能签五年。我采用的是一种很友好的协商方式。我可以给他们一年的时间,让其自由选择。只要你觉得哪儿好,就可以去,好多人都是由我推荐去了别的地方。我的原则是有机会就让你上,最后你没出来,那是你个人的问题。”
  似乎有些您以前捧红了的演员,离开您以后好像就销声匿迹了。
  “有些演员,不是我捧他们,他们也能红。咱们打个比方说吧,先不说演员,演员还隔着行。就说你周围的某一个人,他特别有才华,有智慧,有文化,又能吃苦,结果没有成事!有吗?太少了!所以说成功,有他的必然性!现在这个社会是什么社会?只要你有才华,就一定有机会!过去可能会有“怀才不遇”,现在不会。如果你说一个人很有才华,就是不太会说话,也不爱说话,但是相当公关部经理,结果没有成功。那你不会说话,就是缺点,你就干不了这一行。从这个角度来讲,演员也一样。没有听说一个演员形象也好,气质也好,也有文化,表演素质也好结果出不来!这没有听说过!对于演员来说,能遇到一个好剧本是很难的。就是陈道明也演过臭片子。”
  现在很多人也拍言情电视剧,但是很多是讲一些感情纠葛问题,什么婚外恋啊,三角恋啊等等。相对来讲,您的作品就比较“正统”,故事里的人物相对来讲,在感情上都很专一。
  “归结起来,也是艺术家的眼光问题,跟题材没有关系!没有哪个艺术家能说,我把所有观众都征服了,观众都来欣赏我的作品了。没有!什么叫艺术家?艺术家要高于观众的美学标准,想象力要在观众之上。创作要源于生活,但也要高于生活。你能高上一点,观众就认你!什么题材都能拍!就看你怎么拍!这里面也分两种情况,一种叫共性,一种叫个性。为什么港台有那么多好看的电视剧,收视率都很高,但是没有几个人能记住导演的名字?他就是因为共性的问题。他们拍的片子里有很多共性!用了共同的手法进行拍摄。它所有的商业因素都具备!但是没有体现出艺术家的个性!还有一种导演呢,在把握所有共性的基础上,体现自己的个性!我就属于这一类!我在所有商业基础都具备的时候,我就不管观众了!前提是必须要有商业因素!我的《别了,温哥华》拍得就非常有个性!没有一个导演敢像我这样去拍戏的。没有大的戏剧结构,很清淡,完全靠一些细腻的情感表述。这个东西就是个性!但是也有它共性因素,一些人物性格魅力,一些人物关系纠葛,一些情节戏的推进。都是共性的!但是我的拍摄手法,是很个性化的。所以一看,就知道是我拍的!别人拍不来,就是我拍的。”
  很多人都说您的作品很唯美,无论是画面,还是故事内容。但是呢,通常又会以悲剧而收场。
  “单是从“爱情”这两个字上来讲,爱,是美好的,情,也是美好的,“爱情”俩字放在一起,那就是更美好的。但是我们现在通常说的“爱情”呢,不是真正的爱情,而是叫“情感”,那是内心的一种感觉。所以我拍的作品呢,就是追求美好爱情的过程!但是追求不等于现实!现实可能不是很美好,但是我们可以去追求美好!在我们追求这种美好感觉的过程可能获得的是美好,也可能是伤感或者惨痛。每个人的过程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就有人说,我拍的故事是不可能实现的,是超现实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我的作品是最现实的。为什么那么多观众去看?为什么那么多观众相信呢?观众们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