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节
作者:
蝴蝶的出走 更新:2021-04-28 08:12 字数:5143
《小武》、《站台》等影片不但是贾樟柯成名之作,也是他的经典之作,让世界影坛认识了贾樟柯,也让中国影坛承认了贾樟柯。
当年能离开汾阳,使渴望自由的贾樟柯兴奋不已。在太原看到陈凯歌的《黄土地》又让贾樟柯联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汾阳。之后,贾樟柯的电影《小武》、《站台》等大都在家乡汾阳完成拍摄。影片不但让贾樟柯声名鹊起,也让他和汾阳密不可分。贾樟柯知道:中国就是由大多数像汾阳一样的县城组成的,大部分的中国人也就像汾阳人一样稀里糊涂的活着。对于汾阳,他有二十多年的回忆,他熟悉,“电影终归是想象的产物”,所以就更容易把握影片中的氛围。电影是贾樟柯重拾记忆的一种方式,是他对成长时代的认识。这并不是他怀念旧的东西,只是他觉得人可能很健忘,但不能失去记忆。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失去记忆也是非常糟糕的。“一个人改变不了的东西就是本质。”贾樟柯的电影表现的就是最本质的东西。因为它是最真实的。有人对贾樟柯的评价是“他以电影作品最真实、最深刻地反映着中国显示社会,他成就了一个电影传奇,他塑造了另一种电影世界……”电影是想象的产物不假,可能他拍出来的东西,不是真人真事,但绝对是他对生活的积累与摸索,起码会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我们不能只生活在结果中,还要了解过程。我们不能忘却历史,每个电影艺术工作者都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比如现在我们说二战,知道结果死亡很多人,殃及范围很广,世界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但这些过于空泛。如果把战争的灾难缩小到一个普通的家庭,人们就容易理解和感受到二战的过程。贾樟柯就是这样,他把某一段历史掰开了、揉碎了缩影在几个普通人身上,让更多的普通人了解时代发展的过程。只知道结果,不了解过程,就失去了意义,更不能深刻理解。
较之太多的商业电影,贾樟柯的电影更是难能可贵。它是一种真我的表现,更能被大众所接受。贾樟柯电影中的人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他的作品里没有大牌明星,讲述也只是生活中的人们的真实感受。在国外,贾樟柯的每部电影都有不错的票房。感情无国界。每部影片,贾樟柯都始终试图融入其中,甚至也许本来就未曾分开过。他呈现给观众的是常见的、简单的生活道理和情理,让人们知道自己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失去些什么,应该珍惜些什么。他执着追求艺术,他以自己的方式诠释艺术。
贾樟柯的电影不迁就任何人。电影以外的东西,他可能会照顾观众,考虑到观众的感受。电影,他只拍自己想拍的,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思想,满足自己感情的需要,没有任何讨好的成分在里面。电影是他一种纯粹的个人的表达方式。在商业电影冲击市场的今天,贾樟柯仍然坚持拍艺术电影的原则。他有自己的公司,进行商业运作,但他很肯定的说这不会影响拍艺术电影。拍艺术电影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只是他喜欢,喜欢那种记录的感觉。贾樟柯的电影可以说没有明确的思想,但又蕴涵丰富。你可以从中感受那个时代的历史,观察时代的变迁,你也可以佩服其中的人物的生命力的顽强,你还可以学会珍惜……
贾樟柯是自由的,也是勇敢的。即使困难重重,他也坚持拍自己的艺术电影,因为自己喜欢。
也许有人说他太自我,但不可否认,现在影坛中,贾樟柯的确独树一帜。
现在的贾樟柯在影界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但他对电影的追求没有变,追求艺术电影的激情也没有丝毫的减退。他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那时新片《三峡好人》刚刚完成拍摄,正在忙着进行后期制作。他说,《三峡好人》是一个意外收获,他帮朋友拍记录片时看到的一些景象,让他不得不佩服那些人生命力的旺盛以及适应生活的能力,那是很原始的、人的魅力;让他觉得有必要拍点东西。以前的作品中的人物都比较被动,《三峡好人》中他塑造的是一些“大侠”。主动,有勇气和信心,自己掌握命运是为“大侠”,“大侠”不是武侠片中特有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大侠”。不变的是他们永远是时代的主题。
贾樟柯的电影,更像一部记录片。他只是用镜头不远不近地记录着主人公的生存状态、生活中的变化,他仅仅通过镜头告诉我们:他们存在着。可以说他的电影没什么开头和结尾。所谓的开头只是平淡的承接着前一段历史,结尾又悄无声息地继续平淡无奈的生活。可能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这种电影没什么看头,一切好象显得过于平淡,但它是贾樟柯的艺术,是贾樟柯的一种对时代的认知、穿越时空的记录。“电影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导演的想法与切入点不同而已。黑泽明在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时候说:“我的一生都在寻找电影之路,但没有找到。”电影之路需要重新开辟,或者条条都是电影之路,没有谁把它固定。每个人走法不同,他人无可非议。
贾樟柯生于七十年代,成长于八十年代,成就与九十年代。他是时代的记录者。通过他的有真实性的艺术电影,贾樟柯解读时代,观众解读贾樟柯,了解时代的中国。
贾樟柯的电影,是闭上眼睛回味的……
饱满的灵魂和感情
张元,满族,1963年出生于江苏连云港,祖籍南京,自幼学习绘画。1989年北京电影学院获学士学位,毕业后个人集资独立制片。被美国《时代周刊》推选为”21世纪世界百名青年领袖”之一。被《新周刊》和新浪网联合评选为全国十大新锐青年。被《中国青年》杂志评选为将影响下个世纪的100位青年人之一,2001年被联合国授与文化和平奖。
1989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张元,没有去任何一个电影制片厂,而是自筹资金23万,拍了中国第一部独立制作电影《妈妈》,后来挂了西安电影制片厂厂标,全国发行只卖出3个拷贝。
从1989年到现在,张元一共拍摄电影、纪录片16部,其中6部通过审查,获准公映。张元的电影题材涉及患幽闭症的儿童、前卫艺术家、无业游民、精神分裂者、同性恋者、重刑犯人、变性人……因为这些电影题材太独树一帜,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张元的电影惨遭冰冻,无法在国内公映。
作品列表:
电影:《妈妈》(获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评委会奖和公众奖、柏林电影节最佳评论奖、英国爱丁堡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大奖);
1992年的《北京杂种》(获瑞士洛迎诺电影节特别奖、新加坡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
1996年的《儿子》(获鹿特丹金虎大奖与最佳评论奖);
《东宫西宫》(正式入选1997年法国嘎纳电影节、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摄影奖、获意大利托米那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以及斯洛文尼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1998年的《过年回家》(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大奖等四项奖、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西班牙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数字电影《金星小姐》。
2002年《绿茶》、《江姐》
纪录片:《广场》(获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意大利国际民族电影节最佳人文纪录片奖);
2001年的《收养》。
MTV:1990年的《让我在雪地上撒点儿野》与《一块红布》(分别获得美国MTV亚洲最佳MTV奖与旧金山金门特别奖);
1994年《飞了》;
1999年的《疯狂英语》(获米兰电影节最佳影片)。
张元对话录
时间:2006年3月
地点:北京夕照街5号
《星库》(以下简称《星》):你小时侯生病的经历和你后来的电影关注‘边缘状态的人’有关吗?
张元(以下简称《张》):小时候得过一场肾病,吃药吃成了个胖子。后来肾病好了,又得了喘气病,小学上体育课,要围着操场跑很多圈,跑完之后,像要死了一样难受。我每次犯病的时候,我爸就围着床转,看着我上气不接下气,搓着手没办法。他唯一的希望就是我能顺畅地呼出和吸入每一口空气。那时我奶奶对我讲,日子混过去就得了。
某种程度上可以把两者联系起来,但什么是边缘,什么不是边缘?
《星》:1999年,对你来说很特别,过年回家》通过审查,在国内公映了。
张:筹拍《过年回家》之前,我和编剧朱文、宁岱、余华去了30多个监狱。这是我最满意的一部作品,因为它不仅在国际上获奖,也终于能与国内观众见面了。
《星》:2002年,你一下子拍了3部风格不同的电影——《我爱你》、《江姐》、《绿茶》,其中,你的转变,会不会被认为越来越商业化?而这种种尝试,是不是说明你一直在寻找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
张:说商业化也没什么。我的很多电影没有机会在国内上映,但有些影片也是很商业的,像《过年回家》就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过。至于说到表达方式,的确,去年我拍了3部不同形态的电影,可以算是比较焦躁地寻找一种表达自己情感的语言方式,《绿茶》已经开始接近我所要的状态和风格,我开始清楚创作风格的方向在那儿,以后的作品会将这种风格和表达方式沿袭并探索下去。
《星》:你的戏曲电影《江姐》一直都没有公映的原因,我从院线方面得到的回答是它不会有太多观众,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江姐》一直没公映应该说是市场问题,不过在《绿茶》之后,它就会和观众见面了。其实拍一个作品的感受不会那么煽情,我只是很冷静地完成这样一个影片,也许它不会有很好的票房,但我相信它会有很好的效应。
《星》:我看过《绿茶》的文学剧本,金仁顺当时的短篇怎么打动了你?
张:王朔向我推荐了这个短篇,只有8000字,但很打动我。我觉得写得非常有意思的是两个人的关系,是一种非常准确地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情感,那种感觉既真实又有诗意。后来我邀请作者金仁顺到北京,完成了《绿茶》的文学剧本。
《星》:你和姜文合作愉快吗?
张:我和姜文是老朋友,我觉得他很适合陈明亮这个角色。他是我非常喜欢的演员,他塑造的很多形象我都很喜欢,也很喜欢他导演的作品。我和他合作很轻松,他是一个很认真、很执著,很有追求精神的一个演员。
《星》:很多观众都习惯了姜文的硬派形象,在《绿茶》里,他只是一个和另一个女人发展情感的男人,他把握得好吗?
张:把握得很好。我觉得展示了他的另外一面,塑造了另外的一个形象,实际上姜文是一个非常细腻的人,他对情感的表达非常纤细,很打动我。
《星》:赵薇呢?她在两个角色间的转换自然吗?从剧本来看,朗朗是那种颠倒众生的女人,她给人这样的感觉吗?
张:我和赵薇是第二次合作了,在《绿茶》里,她表现得很复杂,将角色表现得很好。你说的颠倒众生,是商品化和职业化里的问题,但在生活里,你要征服的,永远只是一个人。两个人之间真正的情感交流是由这两个演员来传达的,至于他们是否传达出了,只能由观众来看了。
《星》:《绿茶》遭到评论家的质疑。
张:你觉得呢?他们现在能有什么看法?我曾经听过一个电影评论家说:艺术家是豆腐,我们就要把他们切碎了做成一碗汤。这句话我听了很奇怪:每个艺术家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