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作者:希望之舟      更新:2021-04-26 12:45      字数:4956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
  日本是从战败的废墟中重建起来的。
  作品内容提要
  日本经济的成功是世界经济的奇迹。日本型经济和日本化现象蔓延全球。学
  习日本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的热潮方兴未艾。我们以二战后日本经济复兴的过程
  为基础、追本溯源,探讨大和民族经济成功的内在因素,总结日本经商成功经验,
  归纳日本商业智慧,力求使读者全面而透彻地了解日本商业的精华。
  从战败废墟中重建
  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的侵略战争吃了败仗,在这一天无条件投降。
  日本国内由于空袭的破坏,满目疮痍,遍地废墟。死亡人数有668315 人,其
  中99。5%是空袭的被害者。建筑物的毁坏,以当时币值计算,竞达4967000
  亿日元,占日本国家财富总额的42%。工业部门的灾害更加严重,日本56
  种产业的生产设备,仅存水力发电等五种尚具生产能力外,其他产业全部破
  坏无遗。由于旧殖民地的丧失,不但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无法取得,国民的粮
  食也告断炊。因此,工人没工做,国民没饭吃,简直是一幅惨不忍睹的战败
  地狱图。
  国民生活首当其冲的是通货膨胀,日银券的发行量,半年之间,由303
  亿日元,增至615 亿日元,增发了两倍。物价也就随着涨了两倍以上,万物
  齐腾。其最大原因是临时军事费的支出,特别是高级将官以下,军人与军属
  的退职金占去839 亿日元。此外,兵工厂和海空军火厂等军需厂的应付帐款,
  也占去266 亿日元。为了补偿这些支出,日银才增发了两亿货币发行量。
  由于临军费及旧军需厂的支付金过于庞大,造成了战后通货膨胀的金融
  危机。遂于1946 年由联军总司令部发布了“金融紧急措施令”,通过这个措
  施令,企图阻止通货膨胀的蔓延。为了把战后的日本财政经济重建起来,另
  外又制定了法人战时营利所得税、个人财产增加税和财产税等三种新税,从
  财政增收上,限制通货流通量的迅速增大。
  另外,防止通货膨胀的有效政策,尚有粮食政策的主要食粮的强制收用,
  及防止黑市、生鲜食品的再统制规定等措施。并拟出物价对策要纲,规定煤
  炭等基础物资的统一价格,建立基准的特价体系。其他有关国民生活用品的
  统制令、紧急就职对策要纲等,具体地作出了通货膨胀的种种对策。
  当时,吉田内阁的当务之急,便是把防止通货膨胀与物价优先作为最紧
  要的对策。其次,便是把生产活动恢复起来,解决超休生产,以挽救工人失
  业为第一要义。因此,战后第二年的政府一般会计预算总额,增加到1190
  亿日元,岁出增加4。1 倍的292 亿日元。另外,特别会计预算,则另立岁出
  2311 亿日元和一般会计合计达到3501 亿日元。
  日本政府最感头疼的是资金问题,战后的财政再建,如无美国的经济援
  助,便无法重建起来。这个所谓“复兴援助”,直到1951 年,日本独立才宣
  告终止。6 年合计美援总额是21。18 亿美元。日本的战后经济复兴,主要是
  美国帮助日本,才能把产业经济恢复到战前的水准。
  产业复兴的资金来源,便靠复兴金融金库这家政府所设立的银行来提
  供。当初设立的资本额为100 亿日元,到了1948 年,便增资为1450 亿日元。
  这是靠发行复兴金融债来增资的,到1948 年底,共发行复兴债达1091 亿日
  元。复兴债的设备融资对象,集中于煤炭、钢铁、肥料、电力、海运和纤维
  等六部门产业,约占全体融资的84。5%。
  战后第三年,亦即1948 年,对日美援的增加,是居于美苏的对立,冷战
  的开始。美国占领军改变了对日政策,希望日本的经济能够安定起来。因此,
  联军总司令部所发布的“企业三原则”、“赁银三原则”(“工资三原则”)
  和“经济安定九原则”等,都是针对日本经济的安定而制定的。“九原则”
  有下述的“九项目”:
  (一)支出要节流,收入要开源,尽早做到综合预算的平衡。
  (二)促进和加强租税计划,漏税者彻底课以刑事追诉。
  (三)融资对象产业,以对回复经济有贡献的诸事业为优先。
  (四)为使工资稳定,应作出有效果的计划。
  (五)加强现行的价格统制计划,若有必要可扩大范围。
  (六)改善国外贸易管理的操作,加强现行的外汇管理。
  (七)用现行的限量配给措施,以振兴出口贸易为最大的目标。(八)
  增大主要国产原材料和工业制品的生产。
  (九)提高粮食提供计划的效率。
  这个“经济安定九原则”,是美国扶植战后日本经济自立起来的基本作
  法。战后日本的经济复兴,便遵循这九项原则振兴起来。
  解散独占企业体系的“财阀解体”
  战前日本大财阀,是康采恩(Konzem)形态的巨大独占资本。亦即在生
  产、流通、金融等各个领域,具有支配地位的株式会社(股份有限公司)的
  大企业。控股公司便是综合支配组织内各家公司的大本营,乃高度发达的独
  占体系。并且更具有家族主义的性格,由同一家族形成封锁的支配权力的中
  枢。
  联合国占领军当局认为,日本财阀具有几个特点:(一)日本的产业乃
  完全操纵于日本政府所支持的少数大财阀控制之下。(二)产业控制权的集
  中,存续了劳资之间的半封建关系。竭力抑低工资、阻碍劳动工会的发展、
  扼杀民主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国民感情。(三)在一小撮握有特权的财阀控制
  之下,强行低廉的工资与追求利润的提高,造成了国内市场的狭隘化。在不
  断地商品出口之下,迫使日本走上帝国主义发动战争之途。(四)日本的对
  外侵略战争,财阀制度的弊害,要比人的因素占更多的责任。
  基于以上的认识,(1)联军总司令部颁布财阀解体的“基本指令”。1946
  年依令成立“持株会社(控股公司)整理委员会”,共有83 家财阀的公司被
  勒令解散,和56 名财阀的家族所保有的有价证券被勒令移管。1947 年6 月,
  日本政府自行颁布“独占禁止法”,同年12 月制定“过度经济力集中排除法”。
  至此,日本财阀的解体工作遂告完成。
  当时,被指定为解体对象的财阀有: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四大财
  阀属下的83 家公司。被勒令放弃保有股份的财阀家族共有10 家56 名,其中
  三井家11 名、岩崎家11 名、住友家4 名、安田家10 名、中岛家5 名、野村
  家4 名、浅野家4 名、大仓家4 名、古河家2 名、鲇川家1 名等。十大财阀
  中三井、住友及安田等四大家的控制力,又占压倒性的地位,而三井及三菱
  的财力,更是大得惊人。中岛、鲇川(日产)可算是新兴的财阀,是“九一
  八事变”发生以后才飞黄腾达起来的。前者以制造飞机为主,后者则是以生
  产汽车为主。野村、浅野、大仓及古河等,都是具有历史的旧财阀。野村于
  1906 年创立证券公司开始,1922 年便掌握了几家纺织公司。浅野则于1868
  年成立日本钢管公司、浅野水泥和浅野重工。大仓也是成立于明治初年(1868
  年),是以贸易商起家(其前身是军火商),有名的大仓组便是本家。古河
  是以矿山为中心,渐渐扩展范围,掌握了商事、电机、机械及化学等行业。
  当时,占领军当局的“对日政策”,为了尽量避免采取强硬的手段,故
  其实行解体的经过是温和缓进的。命由四大财阀代表直接和日本政府磋商,
  几经折冲才于1945 年11 月4 日作成定案。其内容有:(一)四大财阀所持
  有的全部有价证券,及所有商社、法人的所有权、管理权等统统移交日本政
  府所设置的整理委员会管理。(二)各财阀所持有的所属公司股份,由政府
  移管之后,则发给十年后保证还清的政府公债,与其相抵换。(三)三井、
  三菱(岩崎)、住友、安田一族的成员,则从其银行及事业的现职上引退。
  (四)各财阀在其控股参加公司所担任的董监事等职务也应当辞退。(五)
  各财阀对其旗下公司的命令权与管理权,也应该停止行使。
  基于“证券民主化”的原则,(一)优先卖给该公司的从业员,并限定
  不得购买超过3 万日元。(二)持有该股份总数1%以上的股东,不得参加
  认购。结果,公司从业员90230 名,认购17448050 股,公司所在地居民4615
  名,认购2416768 股,合计94768 名,认购19884818 股。
  这样,作为日本军国主义经济基础的排他性和封锁性的同族康采恩的解
  体,终告完成。只可惜财阀的解体不够彻底,并且对金融资本的过分温存,
  财阀复活便通过另一种方式,以银行为主体,在战后不到20 年之间,便再“整
  编”。
  当然,不能说占领军对日本的银行制度改革完全没有贡献,只是说温存
  了财阀系的大银行而已。占领初期,美国对日本的特殊银行最不能理解,这
  些银行虽是民营的银行,却受到国家的特别保护和监督,这在英美是不可想
  象的事。日本的特殊银行有:日本银行、横滨正金银行、日本劝业银行、日
  本兴业银行、北海道拓殖银行、台湾银行、朝鲜银行及朝鲜殖产银行等八家
  银行。
  1945 年9 月3 日,占领军发表了“外地的外国银行及战时特别金融机关
  的封锁”备忘录,把朝鲜银行、台湾银行、朝鲜殖产银行及战时金融金库等
  21 家外地银行关闭。可是,以贸易金融为中心业务的横滨正金银行,却在被
  勒令关闭措施之外,改组为普通银行。1946 年12 月,以资本额5000 万日元,
  设立了东京银行。日本劝业银行及日本兴业银行,则在民主化的作法之下,
  被存续下来了。兴银便作为一家供给长期奖金的政府机关,和日本银行一齐
  成为国家的银行。劝银和北海道拓殖银行,则作为存款银行再重建起来,和
  东京银行一样都是普通银行。后来,兴银也转为普通银行,但仍继续发行债
  券。
  从这一连串的所谓银行“民主化”来看,财阀系的三菱银行、三井银行、
  安田银行、住友银行等四家,都未受到分散或改革。占领军迂回曲折的金融
  制度改革,只做到日银的民主化和特银的废止而已。特殊银行都已变成普通
  银行之后,政府的财政资金融通,则有必要设立政府的金融机关来进行。复
  兴金融金库便应运而生。1950 年以后,开发银行、输出入银行、农林渔业金
  融金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等政府金融机关先后成立。这些银行和特殊银行
  最大的不同,是它们清一色是政府经营的银行,银行的“民主化”,应该做
  到金融要离开政府的管制才对,结果政府的金融机关越来越多,便被说成是
  “民主化的形式化”。
  劳动民主化与“劳动组合”
  联合国占领军的日本经济民主化三大政策:一为进行“财阀解体”。二
  为制定“劳动三法”。三为实施“农地改革”。作为日本经济民主化的第二
  环,便是劳动的民主化。劳动民主化的中心课题,便是制定劳动对策的“劳
  动三法”。根据劳动法产生出来的工人组织,便是“劳动组合”。这里,要
  补充说明一下:日语“劳动者”即指“工人”而言。所以,“劳动三法”就
  是“劳工三法,“劳动组合”就是“工会”。
  联军的工人政策,是针对战前法西斯政权的工人镇压政策而发的。战前
  日本只有官方的大众运动,而没有劳动运动,工运是受强烈压制的。占领军
  为了不使法西期思想的复活,便强化工人的组织,允许工人的社会运动,意
  图用社会主义来对抗法西斯主义。另一方面,日本工人的工资超低,由于国
  民生活困难和国内市场狭隘,便很容易走上对外侵略之途。因此,工人运动
  的解放和工人的扩大保护(保护最低工资),便成为日本经济要达到民主化
  不可或缓的作法。
  1945 年9 月9 日,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