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节
作者:京文      更新:2021-04-24 09:54      字数:5283
  庋木搛刂啤!拔颐堑笔笔堑P挠腥寺蛳抡庀钭ɡ缓笕テ鹚咚械脑缙谏缃煌纾被舴蚵缡撬担拔颐且苑朗氐淖颂惺展海庋Vっ蝗嘶峤庖徊刀笊痹诿妊恐小!?br />
  但当企业家们开始在旧金山建立新企业时,另一个未必能成为竞争者的企业在400英里以南的洛杉矶也发展起来了。MySpace刚起步时简直就是Friendster的翻版——MySpace的联合创始人汤姆。安德森(TomAnderson)曾经也是Friendster的忠实用户。安德森选择在Friendster遇到技术问题,体验开始变差时将MySpace上线。不过根据朱丽亚。安格文(JuliaAngwin)所写的《偷取MySpace》一书中的描述,安德森认为他会同意那些假用户的存在,从而“建立一个用户可以创建任何身份的网站”。他和联合创始人克里斯。迪沃尔夫(ChrisDeWolfe)对于MySpace的使用几乎没有限制。
  《》  第二部分 Facebook时代来临(6)
  这两个人都是庞大无序的网络集团eUniverse的雇员,这家公司通过在用户电脑上秘密安装流氓软件和出售标价过高的广告欺诈产品来盈利。迪沃尔夫在给同事的邮件中表示,他对于Friendster能够“不花一分钱广告费”却能获得数百万用户很感兴趣。于是安德森和迪沃尔夫打算破釜沉舟。在2003年8月15日网站启动的短短6个月之后,也就是成立3个月后,MySpace在与Friendster类似的原有个人页面中加入了游戏、星座和博客功能。
  当阿伯拉姆斯正为了捍卫他的实名网站的事务而手忙脚乱时,MySpace横插一脚并轻易占有了Friendster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他们所提供的服务正是用户们所需要的。比如说,如果用户想加入其他社交网络,在这一点上就比较灵活。想要加入并不需要已有用户的邀请,而且使用真名和假名皆可。另外最受用户欢迎的功能是,用户可以自己加载页面代码从而自定义页面,这是在网站早期由于初始程序错误所致。后来MySpace的创始人们发现了用户的热情,于是正式开放了这个功能。
  用户的自主设计使MySpace变得如同时代广场——充满闪动的图案和粗俗的影像。不过这个造型也许不是有意为之,但这符合MySpace的特质。如果你可以假扮成任何人的话,你也有将自己的个人页面变成任何东西的权利,甚至你根本不需要知道这个MySpace用户是谁。当然,这样会很难和真实的朋友进行联系。人们开始在上面随便加好友,越多越好。这变成了一种竞赛——你能有多少好友?而对于在网站上的表现则不那么重视,大量的聊天内容显示网站的政策倾向于性。在Friendster上用户的页面被修正得颇为一致,而且阿伯拉姆斯也希望用户使用真名和真实的朋友联络,不过安德森和克里斯。迪沃尔夫(ChrisDewolfe)则对这样的细微调整嗤之以鼻。
  正如安格文在《偷取MySpace》中详细记述的那样,这两位精明的创建者对于时机掌控有着超凡的能力。当时的世界已经为社交网络准备好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安格文在书中的记述,早在2003年,全美的宽带接入率就达到了15%~25%。宽带不仅仅意味着更快的浏览速度,而且上传照片也会变得更加容易。数码相机也逐渐进入了大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拥有高速网络,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尤其是那些有年轻女孩的家庭。假如Friendster在一连串胜利之后没有失手,那么它依然会拥有极高的人气,但恰恰就在这关键时刻,MySpace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起先MySpace是安德森和迪沃尔夫在他们洛杉矶的朋友圈子中推广开来的。他们在那里的俱乐部里向乐队和听众们推广网站,后来MySpace逐渐成为洛杉矶乐队推广自己的必要途径。不久以后,全美国的音乐人都开始使用MySpace。MySpace的用户不仅仅是乐队,还有年轻的听众们。
  对于年轻人来说,MySpace非常时髦,也是寻找乐队的第一大站点,同时它也成了约会发源地。全国范围内的通过MySpace发起夜店聚会热潮也成了网站的推广途径之一。毫无疑问的是——MySpace是一个能够包容任何*行为的电子俱乐部。有一位给自己起名为TilaTequila的丰满越南女孩从Friendster转战MySpace,她的粉丝团也跟了过来。在她的个人页面里充斥着她性感暴露的照片。
  《》  第二部分 Facebook时代来临(7)
  尽管MySpace将用户的最小年龄限制为16岁,但是很多年龄未满16岁的孩子会使用虚假年龄进行注册。在MySpace上,13岁的8年级女孩上传的仅穿胸罩的照片比比皆是。全国的初高中家长团体都召开过会议,不停警告着社交网络的危险性。
  当Thefacebook在2004年2月成立时,万众瞩目的MySpace在美国已拥有超过100万名用户,并且很快在社交网络领域占据统治地位。Thefacebook为用户提供有限的功能,呆板的用户个人页面,并且仅对精英大学的学生开放注册,和MySpace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针对大学生的社交网络最早于2001年发源于斯坦福大学,这项小众的服务名为ClubNexus,是由来自土耳其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奥库特。布琉克登(OrkutBuyukkokten)建立的,旨在帮助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们改进自己的社交生活。另外有一位名叫泰勒。奇曼(TylerZiemann)的政治科学专业的本科生负责网站非技术环节的管理。
  ClubNexus的产生是革命性的,它提供了很多功能——也许是太多了。会员可以使用真名建立个人帐户,添加自己的校内好友——按照ClubeNexus的说法叫做“伙伴”。会员添加的伙伴如果还不是网站的会员就会收到邀请加入的邮件。只有拥有斯坦福大学邮箱的学生才能够加入网站,通过邮箱验证可以确保所有用户网络身份的真实性。会员可以在网站上聊天、发起活动邀请、在个人空间里发布内容,甚至是个人广告,可以写一些类似于专栏的博客,还可以通过精密的搜索引擎功能来寻找和你志趣相投的人。学生通过这个网站可以寻找一起学习、运动的同伴,甚至找到约会对象。布琉克登自己曾吹嘘说这个网站和其他网站不同,是因为“你可以建立非常大的团体”。
  在6周内ClubNexus的用户数增长到1500人,而在斯坦福大学学生总数是15000人。但是在用户数增加到2500人时,开始趋平。它所提供的服务太复杂了。布琉克登是一位天才程序员,他将他所能想到的所有有意思的功能都加入了进去,但是这样使网站使用变得没那么容易,并且用户的注意力被过分集中到各种功能上,却没有感觉到有很多人同时和你一起在这个网站上。
  到了2002年,网站的两个创始人都获得了学位,他们开始想让网站变得商业化起来。由于意识到学生用户对于网站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热衷,他们作出了一个相比于后来Facebook的成功来说可以算得上是愚蠢的决定——将注意力转向校友。他们建立了一个名为AffinityEngines的公司,开始运作另一个版本的ClubNexus,起名为InCircle,为各个学校的校友团体提供服务。他们的第一个客户是斯坦福大学校友会。到了2005年,他们为35个学校的校友建立了网络,其中包括密歇根大学这样的大客户。但是在AffinityEngines成立后不久,奥库特。布琉克登就离开公司加入了Google。
  在他加入Google一年后,这位程序员企业家和Google的高级产品主管玛丽莎。梅尔(MarissaMayer)有了一次接触,他告诉她那个周末他在构建一个新式社交网络的原型。梅尔和Google其他的高管一样,因为公司有鼓励员工积极创业的政策,对他的项目大为赞赏。Google曾打算称这个项目为“伊甸”或“天堂”。后来有一天,布琉克登的同事产品经理亚当。史密斯(AdamSmith)和梅尔提到这位工程师拥有的域名,他们觉得布琉克登是这个项目的灵魂,于是决定用他的名字来为这个网站命名。
  《》  第二部分 Facebook时代来临(8)
  这样经过多次设想而诞生的Orkut,作为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社交网络,在2004年1月上线,正好是在上线两周前。Orkut起初在美国受到热烈追捧,并且顶住了来自MySpace的冲击。但是在2004年年底,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Orkut获得了巴西人的青睐。那里的群众对于Orkut的热爱程度超过了美国本土,年轻的巴西人都加入了进去。在巴西大获成功后,Orkut确立了在巴西和葡萄牙语国家的地位,于是美国人都开始渐渐冷落了它。而现在Orkut依然是Google旗下的网站,有超过半数的成员来自巴西,另外20%来自印度,剩下的大部分来自美国。Google对它的支持越来越少,最后到了2008年,Google公司把整个Orkut业务搬到了巴西的总部。
  ClubNexus是第一个为学校定制的社交网络,但到了2003—2004学年,与之相类似的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在很多学校建立起来。DailyJolt就是其中之一,它自1999年起就以校园公告版的形式在12个学校流行起来。而加州大学艾尔文分校的两位校友在2003年建立的则是一个“‘由学生主导,为学生服务’的免费的、有用又有趣的”网站。一个名为We*atch的*站在卫斯理公会大学兴盛起来,网站的创始人在威廉姆斯大学建立了另一个版本,并渐渐在博尔顿、科尔比和欧柏林等学院流行起来。在Thefacebook成立一周后的2月12日,由耶鲁大学学生运作的理事会建立了一个名为YaleStation的*站上线了,到了当月月底有三分之二的在校生注册加入。还有1月份在哥伦比亚大学上线的CUmunity。耶鲁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站在Thefacebook进入他们学校之前都有很强的影响力。
  到2003年下半年,常春藤联合会一致认定学校的学生名册应该放到网络上。当时康奈尔大学、达特茅斯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学生组织都在向学校管理层抱怨说学校的学生名册没有电子版的,这个想法已经不是秘密了。也就是当时的这样一个想法让扎克伯格有了建立Thefacebook的想法,并以此为之命名。各地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当时占优势地位的Friendster的影响,也有些人由于它的服务器不稳定而感到失望。到了秋天,MySpace已经在洛杉矶和音乐界掀起了波澜。
  在2003年9月,哈佛的高年级学生亚伦。格林斯潘(AaronGreenspan)建立了一个名为houseSYSTEM的网站,在这个网站里哈佛校区住宅里的成员们可以买卖书籍,查看课程,还能实现别的功能。同时,它还邀请用户上传自己的照片到TheUniversalFacebook上。但是好景不长,houseSYSTEM由于学生密码处理的问题引起了争议,尽管有几百个学生注册使用,但是也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
  另外,迪夫亚。纳伦德拉声称他在2002年12月就有为哈佛大学建立社交网络的想法。根据当时与扎克伯格和Facebook的官司中那些冗长的法律文件记载,后来他和文克莱沃斯兄弟一起建立了H*ardConnection。文克莱沃斯兄弟是双胞胎,同学们称他们为“闪亮的大高个儿”——这两个高大的金发帅哥是双人划艇运动员。他们经过了多年的训练,并且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进入了决赛。虽然他们只取得了6组决赛运动员中的第六名,但是这依然是很大的成就。上一次在里约热内卢的泛美洲运动会上,他们赢得了金牌。这两位健壮的家伙和创建Thefacebook的两个瘦弱的书呆子简直是天壤之别。
  《》  第二部分 Facebook时代来临(9)
  在后来的一年中,他们三人断断续续地在为实现HarvardConnection而努力。由于他们都不是程序员,所以雇了两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这些创始人看来,他们没能实现这一点。
  到了2003年秋季开学的第一个学期,扎克伯格开始通过一些特别的社交应用程序来造势。首先是CourseMatch,然后是Facemash。纳伦德拉和文克莱沃斯兄弟知道了Facemash,他们与扎克伯格取得联系并进行了会谈。扎克伯格答应帮忙,但是现在的说法却是把这个当作是自己很多社交软件“项目”之一。
  扎克伯格为HarvardConnection编写代码的工作时断时续。几周后,他就对此失去了兴趣,可又没有向文克莱沃斯兄弟和纳伦德拉挑明,对方开始抱怨他拖了太长时间。扎克伯格一度为工作进度拖延而道歉,他解释说是因为感恩节假期里忘记把手提电脑的充电器带回家。后来,HarvardConn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