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作者:披荆斩棘      更新:2021-04-17 18:43      字数:4829
  於黄忠与徐晃/张合之战没有这些典型性的措辞,因此无法判定为严格以一敌多战例。
  三国武力点评(20)  单挑 与 混战 (6)
  总体来说,对“黄忠独战二将”观点形成严重弱化的论据如下:
  1 缺乏上面所列以一敌多战例中那些典型性措辞;2 在“张郃、徐晃两人围住黄忠”一句之后,紧跟着“军士被困多时”,而且前文也有“与忠混战一处”、“晃领兵前进,将黄忠困于垓心。”这样的文字,给人比较强烈的感觉是两人率军围住黄忠所部进行混战;3 也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当赵云杀到时,黄忠确实在与徐晃张合进行严格的以一敌二式的战例,但这种交锋才刚刚开始。黄忠所部被围困达3个时辰之久(自“东方日出”至“等到午时”),但这并不意味着黄忠独战徐晃/张合这么久。
  有朋友会说,黄忠兵寡,徐、张兵多,黄忠所部能支撑达3个时辰之久,唯一的解释就是黄忠依靠其个人武力弥补了所部军马战力的不足,也就是说他会尽可能地承担下对方的攻击力量;而且徐晃、张合也一定会寻找黄忠对决,期待擒斩主将以取全胜,因此黄忠无法避免以一敌二的局面。
  煮酒以为这种推测存在比较大的漏洞。当一部军马被围以后,如果该部军马训练有素且军心不散,再加上主将指挥得当,应能依靠整体顽强固守相当一段时间而无需主将亲自出马的。而对占据主动的一方来说,急于猛攻容易造成很大伤亡,因为对方战力依在;不如在保持包围状态和一定攻击压力的前提下与对方耗时间,反正对方军中无粮,时间一久,军心易散,即使军中断粮后军心依然不散,但饿着肚子的士兵战力是要大打折扣的,此时再发动猛攻,伤亡会大为减少。当然,这个思想是基於敌人没有强援、或者己方已经安排应对对方援军这样一个前提之下的。事实是,曹魏方面确实安排了文聘将重兵于外围阻截援军,因此徐晃、张合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不必急于发动猛攻。因此在这3个时辰中,双方士兵发生中等强度交锋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双方主将全力拼杀的可能性相当低。当然,不能排除黄忠曾率亲随进行过突围的尝试,在那个过程中当然不免会与徐晃、张合硬碰硬,但我猜黄忠发现冲不出去就会退回来,因此以一敌二的局面不会长久。
  总之,无论我们是死扣原文还是任由我们进行推测和想象,判定黄忠曾与徐晃、张合发生过长时间以一敌二都是欠缺说服力的。反之,其相反方面的判定  黄忠没有与二将发生过长时间的以一敌二  显得更有说服力一些。
  三国武力点评(21)  单挑 与 混战 (7)
  最头疼的战例:
  忽后城中一将默然跳起,引数百人径上城楼,来杀蔡瑁、张允。此人是谁?身长八尺,面如重枣,目似朗星,如关云长模样,武艺独魁。江表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延大呼曰:“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也!汝等何投曹贼?以图爵禄,非义士之所为!吾今愿请使君,入城诛贼!”轮刀砍死守门将,遂开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领兵杀入城,以讨国贼!”张飞跃马,欲引军入城,玄德急扯住曰:“休惊百姓!”飞因城上人放箭,恨不得踏平襄阳,争奈玄德不肯。魏延正言语中间。一将飞马引军至,叱之曰:“汝是无名下将,安敢乱言以犯上耶?”其人身长八尺,面貌雄伟,南阳宛城人也,姓文,名聘,字仲业,乃荆州之大将也,挺枪跃马,直取魏延。两下军在城混战,喊声大震。玄德曰:“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愿入襄阳矣!”孔明曰:“江陵乃荆州紧要钱粮之地,不如先取江陵为家,胜襄阳多矣!”玄德曰:“正合吾心。”于是百姓尽离襄阳大路,望江陵走。襄阳城中百姓,多有乘乱逃出城来,跟玄德而去。魏延战文聘,从已至未,手下人皆尽折,匹马出城。后面蔡瑁、张允又赶。魏延不见玄德,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
  (感谢辽东管宁兄摘引罗本)
  在上边这段文字中,文聘、魏延交锋的事被提到三次,第一次是“姓文,名聘,字仲业,乃荆州之大将也,挺枪跃马,直取魏延”,这里看来具有非常浓重的两将单挑色彩,因为:
  (1) 对出场两将都有形貌特写,给读者比较强烈的感觉是要突出个人勇武;(2) 典型的正在进行时和现场直播式的交锋描写;然而紧接着一句“两下军在城混战,喊声大震”,却又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单挑的色彩。有朋友会说:也可以理解为兵对兵、将对将啊,所以还是单挑啊。先按下不表,继续往下看。
  第二次提到二人交锋是“魏延战文聘,从已至未,手下人皆尽折,匹马出城。”由於“魏延”一词与“匹马出城”词组之间没有句号分割,且“匹马出城”也找不到其他主语,因此“魏延”必然是“匹马出城”的逻辑主语,因此可以判定此处之“魏延”指代魏延本人,而非其所部军马。前面的“手下人”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如果将“魏延”理解为“魏延所部”的话,那么“魏延所部”怎么会有“手下人”呢?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因此此处之魏延必指其本人。但是那个文聘究竟是指代其本人呢,还是其所部军马呢?本人以为,按照通常的写作习惯,如果一句话中提到交锋双方,如果一方为个体,那么另一方也该是个体。
  第三次提到二人交锋是“因文聘,魏延厮杀”,这里的文、魏自然指代各自所部。但这里是事后的总结性评论,并非对正在进行中的战事所进行的现场直播,因此这里的文、魏虽指代各自所部,但并不影响上面的判定。
  结论:此战基本上是魏延与文聘的两将单挑。即:两人单挑长达2个时辰之久(约160…180合)。
  至於蔡瑁和张允,由於文中写明是在魏延已经终止单挑、“匹马出城”后,二人才追来的,而且此处疑为二人所部而非蔡、张本人,还有就是在文、魏交锋过程中原文未提及蔡、张参战,因此可以基本判定:蔡、张与文、魏单挑无关。
  归纳一下“单挑”与“混战”的判定标准:
  标准1
  如果文中仅出现“某某死战”之类的文字,不能轻易判定其为单挑,而必须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如果上下文中明确提到“两将如何如何”,或者有“某某纵马舞刀直取某某”这种极具限定性和针对性的文字,那么就可以非常有把握地判定此战为单挑了。如果没有这些文字,却反而有“某某引军如何如何”,那么只能判定为混战。
  标准2
  以事后一笔带过的形式简述的、且只报结果不表交锋场景的战事,均判定为“战事”或“混战”,不判定为“有效单挑”。(具体如“张飞杀散夏侯渊”) 尤其应该注意以武将姓名指代其所部军马的用法。
  他情况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国武力点评(22)  胜负未分而高下已判(1)
  在点评武力之前,先聊两句足球。段位较高的球迷都会记得86世界杯中的一场经典赛事 – 1/4决赛:巴西VS法国。这场比赛的结果是90分钟战成1平,加时30分钟依然是1平,最终双方靠点球才决出胜负。如果我们不考虑点球结果的话,应该说两队激战120分钟胜负未分。然而,凡是全程观看那场比赛的朋友都会有一个强烈的感觉:这不是一场平分秋色的比赛;巴西队明显占优。
  之所以公认这是一场经典赛事,一个重要原因是,双方都属於技术型球队,而且都认为自己的技巧和意识独步世界足坛。巴西的“桑巴足球” 自不待言,法国当时拥有号称“中场铁三角” 的普拉蒂尼、蒂加纳和吉雷瑟三位技术大师。因此双方都不屑于使用犯规动作来争得上风,而是力争纯粹依靠技术来击败对方。也就是说,不仅要胜,还要胜得堂堂正正、胜得漂亮!这两个队要是都存着这个心思,那球踢起来能不漂亮吗?根据赛后统计,上下半场共90分钟比赛,其中有效比赛时间竟然有近89分!双方故意犯规次数极少,将球故意破坏出场的次数也很少,全场比赛自始至终均极为流畅,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
  不过,也正是因为双方都大打技术足球,才使得法国队逐渐落于下风。巴西人鬼魅般的脚法和配合,在上半场进行到一半时就将法国享誉世界的“中场铁三角” 逼到了自家大门附近,成了“后场铁多边形”  法国队在剩下的比赛时间里基本上放弃了中场的争夺!这基本上是一场巴西人围攻法国大门、法国人伺机反攻、以及双方门将左扑右挡的比赛。由於法国人放弃中场,而法国人的多数进攻又都是防守反击,因此双方绝少中场纠缠,也较少看到那种紧逼式的死缠烂打。尤其是巴西人,战术组合成功率极高,攻击套路和传接配合打得酣畅淋漓,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上半场18分钟,巴西右锋卡雷卡先下一城。紧接着巴西人掀起攻势狂潮,法国队门前一时风声鹤戾、草木皆兵。不过法国人运气很好,居然挺过惊涛骇浪,趁巴西人上半场结束前的些许松懈,由普拉蒂尼于43分突袭得手,扳回一城。
  下半时双方易地再战,巴西人依旧攻势如潮,而法国人依靠死守禁区、门将巴茨的神勇表现、以及绝好的运气,继续与巴西人周旋。75分,上场未及3分钟的巴西宿将济科获得主罚点球的机会。当素有“白贝利” 之称的济科一脚罚出一记弧线球之后,法国门将巴茨居然如有神助般地扑住了这记点球!英雄迟暮的济科唯有仰天长叹。。。大难不死的法国人最终坚韧地将1:1平的战果守至120分钟,并凭借点球将巴西人挤出4强。。。
  所有亲眼目睹那场赛事的人都会认为,虽然比赛结果是平局,但巴西人占据了相当的优势。赛后的技术统计也证明了这一点。煮酒现已无法找到那些统计资料(控球时间、攻入对方半场次数、攻入对方禁区次数、射门次数、射正次数,等等),但依然记得当初曾与同学对着足球报上的统计数据长叹不已。。。
  足球侃得太多了,呵呵。书归正传,演义中也有许多场单挑都以平局收场,但有相当一部分平手仅仅是结果上的,并非场面上的。也就是说,虽然双方均未能击败对方,但双方的交锋场面却有高下优劣之分。下文将结合具体战例予以说明。
  三国武力点评(23)  胜负未分而高下已判(2)
  战例1
  “纪灵乃山东人也,使一口三尖刀,重五十斤,手下战将极多。是日,纪灵引兵出阵,大骂:“刘备村夫,安敢侵吾境界!”玄德曰:“吾奉明诏,以顺讨逆。汝今罪不容诛!”纪灵大怒,拍马舞刀来迎玄德。关公大喝曰:“有吾在此!”聚马与纪灵大战二十合。纪灵少歇,关公回阵立马久等。纪灵遣手将荀正出马来。关公曰:“只教纪灵来,与他决个胜负!”荀正曰:“汝乃无名下将,非是纪将军之对手!”关公大怒,直取荀正;交马一合,砍荀正于马下。玄德驱兵杀将过去,纪灵大败,退守淮阴河口,不敢交战……”(第14回)
  分析:
  虽然关公与纪灵战20合胜负未分,但很明显,这场交锋在场面上已经分出高下了:纪灵不是关公之敌。
  何以知之?纪灵打着半截即归阵少歇,而且“少歇”后就再也不敢上来了,先是遣副将当替罪羊,副将为关公所斩后更不敢上前接战,以致以优势兵力而大败,退守淮阴河口后依然不敢出战。纪灵那哪里是去“稍歇” ,他是明知再打下去必然无幸,所以才找这么个托辞。
  我们由纪灵主动终止单挑归阵“稍歇” ,以及后来不顾一切地避战这些事实可以推测出,纪灵在与关羽战至20合时,场面已经非常被动甚至相当危险。一句话,关公与纪灵战20合,虽胜负未分,但高下已判!
  战例2
  “先锋张辽与凌统交锋,斗五十合,不分胜败。孙权恐凌统有失,令吕蒙接应回营。”(第68回)
  分析:
  又是一场“不分胜败”,但难道我们没看出一点什么吗?为何孙权会“恐凌统有失”,而张辽一方却不担心张辽有失?显然,张辽在场面上占优。至于凌统性命是否已危在旦夕,由於孙权仅仅是“恐凌统有失,令吕蒙接应回营” ,而非“急鸣金收军” 那样迫不及待,因此可以大致推测出:张辽虽已抢得优势,但要想将这种优势转为胜势,还需要费些周折;凌统虽落下风,但性命暂时无忧。
  演义中还有很多处这种“胜负未分而高下已判”的情况,如许褚VS徐晃、关羽VS庞德、庞德VS陈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