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 节
作者:冬冬      更新:2021-04-17 18:42      字数:4900
  另外一个女人是肯尼迪在初选过程中结交的朱迪恩•;坎贝小姐。他们两人频繁约会,各取所需。其实,年轻貌美的朱迪恩与黑社会有着密切的往来,一个名叫萨尔瓦托尔•;加恩卡纳的犯罪集团头目通过对她的严密控制来接近这位总统候选人,企图与未来的白宫主人攀上关系。他在西弗吉尼亚州秘密捐款,还在芝加哥市控制选举人的名单,再用买通、殴打、贿赂等手段来影响选举的结果。后来的调查显示,肯尼迪的扶摇直上确实与之相关。
  约翰·肯尼迪:雄心壮志勇辟“新边疆”剑出其鞘谁与争锋(1)
  与民主党内热闹的纷争相比,共和党的提名则毫无悬念可言。艾森豪威尔政府正经历着深刻的国际和国内危机。U…2飞机事件中美国扮演了极为不光彩的角色,国际声誉直线下降。接踵而来的是艾森豪威尔总统蒙受了难堪的羞辱:日本国内发生的大规模反美暴乱,使他不得不取消对日本的预定访问。在国内,共和党党内东部权势集团已公开地要求现任政府提高领导质量并端正领导方向。这股势力的重要代表就是纽约州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他是进步派的共和党人,在1958年选举中以57万张选票的巨大胜利打败了当时的州长,从此闻名全国,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副总统尼克松争取党内提名的惟一对手。
  但是洛克菲勒好像并不热心于获得提名。早在1959年12月,他就宣布既不参加总统职位的竞争,也不接受副总统候选人的提名。他更热衷的是对党纲施加决定性的影响,而且,他那直率、辛辣的言论实在令人难以忽视。他在一份公开的陈情宣传单中列举了“九点行动计划”,提出了一个囊括各个方面的庞大的改革计划,明显地对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所作所为进行否定,而且断然拒绝了尼克松提出的带有折中性质的政纲草案。
  尼克松陷入两难的境地。他虽然私下同意洛克菲勒的意见,也不敢得罪这位州长及其背后的东部权势集团,但是他更不敢公开反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艾森豪威尔总统。为了避免党内陷入严重不团结的境地,在7月25日共和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前三天,尼克松前往纽约拜会了洛克菲勒并接受了后者的意见。7月23日,报上发表了明显含有洛氏意图的《第五大街协议》,其中包括的内容有:制定老年人的医疗保健计划,援助教育,采取促进民权的政府行动,刺激经济的发展,增强传统的军事力量,加速进行一系列防务计划。
  协议在共和党内掀起轩然大波,极端的保守派、亚利桑那州参议员巴里•;戈德华特大叫大嚷地指责这是“慕尼黑协定”。当时在罗得岛度假的艾森豪威尔也愤怒地予以回击。尼克松不得不马上出面安抚。
  有意思的是,召开代表大会的议程好像一下子集中到政纲的争论上去了。相反,尼克松的提名则无亮点可言,因为这早已是一个意料之中的结局。在第一轮投票中,尼克松凭借手中控制的保守派竞选机器和艾森豪威尔总统的支持取得了1321张选票,只有10名持有异议的路易斯安那州代表把他们的选票投给参议员巴里•;戈德华特。代表大会随后接受了尼克松的选择,提名驻联合国大使小亨利•;卡伯特•;洛奇为副总统。
  局势已经明朗化了,总统宝座将要在尼克松和肯尼迪之间争夺。肯尼迪只有43岁,尼克松也只比他大4岁,两人都出生在20世纪初期,都有着昂扬的斗志,代表着新一代领导力量的崛起。
  两人的政治生涯几乎是同时起步的。1946年,肯尼迪与尼克松双双赢得众议院席位,两人都雄心勃勃窥视着更高的权力。如果说,肯尼迪是那一代中具有超凡魅力的人物,尼克松则可称得上意志坚韧不拔的代表。而且,两个年轻人在刚刚步入政坛时就开始了频繁的接触。
  他们曾经共赴于宾夕法尼亚州举行的国内问题辩论会,在回华盛顿的路上同住一个火车包厢,兴致勃勃地谈论体育运动;
  1950年尼克松竞选参议员时,肯尼迪曾经专程拜访并且捐赠了他父亲的1000美元,这样跨越党派鸿沟的交往在当时就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1953年,两人在参议院大厦的同一层楼办公,新当选副总统的尼克松在362号房间,马萨诸塞州的新参议员肯尼迪的办公室是361号,两间办公室近在咫尺而且是对门。这样的情形持续了8年之久……
  但是,当前的情况下,两位老朋友面前摆着的选择只剩下冷酷和义无返顾了。在他们看来,毕竟政治的利益要远远高出朋友的情谊。他们的心中都十分清楚,想要继承艾森豪威尔的总统宝座,就必须打败面前这个人。
  双方的较量首先要看政纲对选民的吸引程度。民主党许诺:决不会像共和党那样忽视民权运动和人民的福利事业,而且要采取措施来推进教育事业和医疗保健,如增加青年人医药保险金额,加强对癌症和其他主要疾病的研究,实行残疾保险;在军事方面要增加防卫支出,挽回共和党政府在空间竞赛中的失败,弥补与苏联间的“导弹差距”;更多支援不发达国家,提高正在低落中的美国的国际威望。
  共和党的政纲则要在赞扬艾森豪威尔政府政绩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设想,同时还要充分体现洛克菲勒的民权精神。他们首先肯定了过去8年的外交和军事成就,同时保证在军费开支不受限制的条件下使军事彻底现代化的计划加速进行;在经济方面承认需要有更高的增长率,通过税收改革、稳定美元和鼓励私人投资的办法来刺激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两个候选人在大部分重大问题上观点基本一致。两人都是国际主义者和温和的进步分子,他们的纲领只在细节和重点上有所不同。肯尼迪的中心论点是彻底否定现任政府,恢复“使美国再前进”的勇气和信心;尼克松则否认军事和经济状况像肯尼迪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同时承认美国不能原地不动或者躺在过去的荣誉之上。
  既然在政纲上难分胜负,那么实力对比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约翰·肯尼迪:雄心壮志勇辟“新边疆”剑出其鞘谁与争锋(2)
  肯尼迪的优势就在于他身为国会多数党成员,同时能够利用人们对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怀念,可以赢得30年代汇集到民主党方面来的自由派选民的好感。他还拥有腰缠万贯的父亲和堪称时代精英的“智囊团”,其中包括小阿瑟•;M•;施莱辛格、加尔布雷斯等知名人物。他的民权呼声是争取劳工阶级和少数族裔集团支持的有力武器。同时,他的个人魅力似乎也是获取妇女选票的制胜法宝。
  根据地域来划分,肯尼迪的选票基地主要在民主党占优势的东北部。重要的竞选活动主要集中在马萨诸塞、加利福尼亚、纽约、得克萨斯、新泽西、伊利诺伊、俄亥俄、密歇根和宾夕法尼亚等九大州。如果能够赢得这些地方,那么他的手中就可以握有237张,离当选所需要的269张选举人票只有32张的微小差距。
  但是,肯尼迪也有着显著的劣势。他的经验不足和宗教信仰以及曾经大力支持绥靖政策的父亲都是可能引起人们质疑的地方。针对这些问题,肯尼迪的竞选班子采取了不同的解决方法。
  首先是老肯尼迪退居幕后的策略。事实上,自肯尼迪参加竞选以来,虽然老肯尼迪兢兢业业地担任着总设计师的职责,但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因此一直躲在政治舞台上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他的朋友拉尔夫•;洛厄尔曾经评论说:“他就像一条不能变成蝴蝶的毛虫,但他却不惜一切代价让他的孩子们展翅高飞。”
  其次,肯尼迪的年龄似乎也不能算是真正的麻烦,因为尼克松只比他大4岁。然而,他的不深的阅历经验和有待证明的领导才干的确让人担心。对于这一点,肯尼迪只能一再向公众强调自己是和尼克松同一年参政的,至今也有十几个年头了。
  最棘手的问题还是他的天主教信仰,虽然肯尼迪在新教徒占多数的西弗吉尼亚夺得胜利,那时,他曾踌躇满志地对记者表示:“我认为我们已经埋葬了来自宗教方面的障碍,不仅是这一次,而且是永远。”但是,在第二阶段的竞选活动中,他还是会遇到这方面的质疑。这一次,他同样采取了直面挑战的方式。9月,肯尼迪被邀请出席得克萨斯州新教教士和世俗领导人的集会,并且同意回答任何问题。在大休斯顿布道协会举办的这个集会上,肯尼迪发表了一篇扣人心弦的演说——《我是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他在演说中坦陈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他所坚持的“政教分离”的立场。他提醒选民不应因宗教而作出选择,并且坚信美国最终会成为一个结束宗教不宽容现象、共倡手足情深的国家。他郑重承诺:“如果我当选,作为总统,无论我遇到什么问题……我都将根据我的良知,为国家利益作出决定,而不会顾忌到宗教方面的压力和指令。任何势力或惩罚威胁,都不能使我做出另外的决定。……万一冲突真的发生,即我的职务迫使我或者是违背我的信仰,或者是违背国家利益时,那我就辞职。”会上的提问都被他巧妙地一一应对。在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中,肯尼迪从困扰自己已久的“天主教徒”问题中脱身出来。
  尼克松的优势就在于他有8年担任副总统的经验,而且获得了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全力支持。因此,在竞选中他总是要通过各种途径把自己和艾森豪威尔这位深得人心的二战英雄联系起来。他提醒选民注意,副总统一职在过去8年里,就其功能而言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他曾经在总统生病期间解决了钢铁工人的罢工问题,还与赫鲁晓夫进行了著名的“厨房辩论”。与肯尼迪注意拉拢与社会下层关系的策略不同,尼克松的支持者主要是工商业大亨和有着强大根基的中产阶级。
  尼克松缺乏的是一个真正能够为他谋划大计的智囊团,而且身为国会少数党成员,现任政府又令选民们感到失望和厌倦,他本人也有着在竞争中经常不择手段的恶名。这些都是构成他入主白宫的绊脚石。
  约翰·肯尼迪:雄心壮志勇辟“新边疆”势均力敌终有赢家(1)
  1960年8月,竞选第二阶段的活动全面开展。起初,尼克松处于有利地位,他可以自由地展开竞选,而肯尼迪却被困在华盛顿参加由约翰逊一手安排的国会特别会议,后者本来指望通过这次会议能够为竞选大造声势。尼克松于8月26日率先开始了他的竞选旅程,他的首选地是亚特兰大市。6天之后,肯尼迪才从特别会议中脱身出来,刻不容缓地向缅因州进发。
  肯尼迪进行的是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竞选活动,他在他的竞选班子的安排下最大限度地与公众进行交流,他的亲友扈从也充当了各式各样的竞选角色。他的演讲富有激情,带有传教士般的感染力,能够激发人们无限向往的情绪。一向与他的家族交好的新闻界也一再不遗余力地为他摇旗呐喊,称他为“全美青年的翘楚”。
  尼克松因为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在全国远为闻名。在演讲中他反复强调这种作用,并且不断用这样的论据来提醒选民:他和洛奇更有资格担任国家领导的职务,毕竟肯尼迪缺乏行政经验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他甚至带有讽刺意味地说:“总统府又不是职业训练所。”不幸的是,这位老练的副总统在南方之行的第三天就遭遇了霉运。他在去北卡罗来那州的途中被汽车车门撞伤右膝盖,经医院检查,发现伤口已感染,必须在医院休养两个星期。这可急坏了尼克松,他为失去竞选的大好时光而感到懊丧不已。恢复活动后,他又在圣路易斯得了感冒,嘶哑的嗓子难以承受一连串的演讲。
  此后,两位候选人的竞选足迹几乎踏遍全国每一处地方,包括新加入联邦的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两州。到9月底为止,尼克松已在25个州向200多万选民发表了演说,行程达到1万5千英里。肯尼迪再次发挥了他的先发制人的优势,他已经到过45个州,举行了500多次演讲和记者招待会。然而,就算是这样,他们能够直接接触到的选民也只能算是沧海一粟。
  就在双方都苦思冥想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扩大宣传力度的时候,美国电视联播网主动接洽,想让两位候选人在电视中直接辩论,他们将用全国转播的方式将辩论场面传送到千家万户中去。电视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体,从20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