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节
作者:
冬冬 更新:2021-04-17 18:42 字数:4879
采⒎选焙螅杂幸恍┤酥土粼谀抢镂醋摺:鹱芡沉⒓淳跗鹄础?月28日,他命令参谋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和副官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少校用骑兵驱散这些退伍军人。部队使用了催泪瓦斯和坦克,有人开了枪。两人在冲突中死亡,数人受伤,他们的“住所”也被烧毁。事后,胡佛总统宣告:“一次对美国政府权威的挑战已被迅速而坚决地镇压了下去。”(在罗斯福当选后,退伍军人又回到了华盛顿。罗斯福在豪的建议下,让夫人埃利诺接见他们。埃利诺为他们准备了咖啡和点心,并劝他们派代表同政府谈判。于是有人说:“胡佛派来军队,罗斯福派来夫人。”)
次日,《纽约时报》用大幅照片作了充分的报道,全国上下都了解到了事实的真相。《华盛顿邮报》写道:“如果一定要招来军队向手无寸铁的公民开战,那么,美国就算完了。”罗斯福看了报道之后,对他的助手们说,胡佛的肚子里已没什么货色,有的只是空虚浅薄。如果以前他对自己能否当上总统还有怀疑,现在就什么怀疑也没有了。他还说,如果这事早一点发生,胡佛恐怕连得到共和党提名的机会也不会有的。从这件事后,胡佛的名声一落千丈。每当这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和他的搭档出现在选民面前时,人们就会诘问他们:“为什么不给那些退伍军人发点救济粮呢?”
获得民主党提名的罗斯福尽管知道这会是一场容易的竞选,但也没有像他的搭档加纳建议的那样,“坐下来什么也不用做就会赢得选举的胜利”。他还是精心筹划了自己的竞选活动。为了证明自己在身体和精力上能够胜任总统一职,从而打破关于他能力的流言,他又像1910年和1928年那样热情地投入了竞选活动。显然,罗斯福不是一个新手,两次州长选举和一次副总统竞选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道什么该做而什么应极力避免。由于身体的限制,罗斯福不能深入到更多的选区,于是就充分利用广播媒介,向选民们宣传他的主张。尽管如此,罗斯福仍乘火车周游全国,行程13000英里,做了16次重要演讲。每次演讲,他都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就一个主要的问题集中阐述。一路上,他同民主党的头头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甚至还得到了一些像威斯康星的小拉福莱特和内布拉斯加的乔治•;诺里斯这样的左翼共和党人的支持。诺里斯称:“这个国家所需要的是在白宫里再出现一个罗斯福。”参议员托马斯•;格里甚至给罗斯福发电报说:“即使衣阿华州民主党人在大选那天都被投进监狱,你也会在胡佛的家乡取得胜利的。”
罗斯福和胡佛分别被两党提名为候选人后,就开始了相互的竞争,所以争论是不可避免的。罗斯福将胡佛执政时的政策归结为“四骑士”:破坏——“以错误的经济政策鼓励了投机活动和过剩生产”;延误——“企图尽量缩小大崩溃的含义,使人民认识不到它的严重性”;欺骗——“把大崩溃的根源错误地归罪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失望——“拒绝承认和改正自己给国内带来的不幸,它迟迟不进行救济,它忘记了改革”。胡佛也不甘示弱,在10月31日纽约麦迪逊广场最后一次演讲中,他大谈了他与罗斯福两种不同的哲学。他展望说,由民主党统治的美国将“变革得非常彻底”,赤字巨大,通货膨胀,官僚主义空前滋长,“都市城镇上的大街上将长满青草;千万亩良田荒芜……”还说这些政策都是来自“俄国巫婆的魔锅里冒出来的毒雾”,将会“破坏美国政府的基础和宪法的结构”。罗斯福对胡佛“非美主义”的指责很生气,但是在助手的劝阻下未对胡佛的话予以反驳。罗斯福在旧金山联邦俱乐部中的一次演讲不仅有说服力,而且集中体现了他的“自由主义”思想。他说如果企业不能负起随实力膨胀而带来的责任,如果市场不再起到平衡的作用,那么国家就有责任采取行动来保护公众的利益。他尤其提到了“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
无论是在广播还是在现场演说中,罗斯福都能用他从容不迫的风度和乐观向上的态度感染他的选民,这无疑会激起他们的热情和希望。在全国上下都充斥着沮丧和绝望的时候,罗斯福达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成为他取胜的一大法宝。
胡佛是自己写讲演稿的最后一个总统。他的演说语调抑郁,仿佛就是他心情的写照,内容晦涩,极力为他的反危机措施辩护和开脱罪责。罗斯福的演讲与其说是切中选民心理,不如说是他的竞选策略:他的演说辞忽左忽右,一会儿说要坚持传统的财政政策,一会儿又说“预算难以保持平衡”。这种扑朔迷离的说法令人难以捉摸,但他无形中将自己支持面广为扩大。记者和专栏作家们对罗斯福颇感失望,说他的话毫无新意,不过是老生常谈,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政府扩大公共开支和平衡预算上不过是照搬胡佛的原话,难怪胡佛说他是“一条穿苏格兰方格呢裙的变色龙”。一个专栏政论家还写了一篇题为“赫伯特•;罗斯福和富兰克林•;胡佛”的文章对他进行讽刺。
然而,11月8日的选举结果是一边倒的。罗斯福获得了22;809;638张选民票(占总数的57。4%)和472张选举人票;胡佛只获得了15;758;901张选民票(占总数的39。7%)和59张选举人票:罗斯福获得了美国历史上最令人难忘的政治授权。虽然罗斯福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了胡佛,当选为新一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但他深知自己所面临的将是怎样的一个4年任期。他能否实现在竞选期间向选民们许下的诺言?他“持续和大胆的试验”能否扭转日益深重的萧条?他提出的“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的命运又会如何?对此,他不能确定。竞选的成功给天性乐观的罗斯福带来的不是姗姗来迟的幸福,而是无限的沉重感。
后来,一个朋友对他说,如果他能当个胜任的总统,他会作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而载入史册;如果他不能胜任,他将作为最糟糕的总统而苟且偷生。罗斯福却意味深长地说:“如果我失败了,我将是美国最后一个总统。”
根据1933年1月23日起生效的美国宪法第20条修正案之第一款,总统与副总统任期由届满之年的3月4日提前至1月20日正午结束。罗斯福是最后一位于3月4日就职的当选总统。在那篇著名的就职演说中,他以“我们惟一应该恐惧的东西是恐惧本身”号召美国人民振奋精神,克服危机。
上台之后,罗斯福实施了大刀阔斧的立法计划。从3月到6月,他先后提出了《农业调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证券真实法》《房主贷款法》和《紧急银行法》等法案,还成立了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农业信贷管理局和田纳西水利局等行政机构,历史上称为“第一个百日”。在这一阶段,罗斯福主要是缓和经济萧条,还未把重点放在复苏上,因此到了1934年经济并没有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失业人数仍有1300万之多。加之罗斯福固守平衡预算的观念,无法进一步采取有力的措施使局势有所改观。左右摇摆的政策引起了公众的不满,也给了极端派和保守势力以可乘之机,他们纷纷跳出来,从各个侧面对新政大肆攻击。
极端势力主要有三个代表人物。一个是天主教神父查尔斯•;E•;库格林,他最初曾支持过罗斯福,但1934年4月后转而反对新政,并成立了“全国争取社会正义同盟”。该同盟带有极强的反犹和极权主义色彩。他指责罗斯福是“骗子和反对上帝的人”,甚至扬言要“用枪弹”消灭罗斯福。另一个是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弗朗西斯•;F•;汤森,他主张每月为每位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200美元的补助金,还要求在一个月内必须花光,以此来刺激需求,增加青年人的就业。再一个就是被罗斯福称为“两个最危险的人物之一”的休伊•;朗。他是个平均主义者,曾建立共享财富社,提出财富分享计划,主张由国家没收超过500万美元的财富,并将其分给穷苦的人。他还野心勃勃地要参加1936年大选,但他没能等到那一天就被人暗杀了。这些极端势力代表都是能说会道的游说能手,在经济形势不见好转的情况下,他们的主张对贫苦无告的人们来说颇有诱惑力,他们所组织的团体据说都有几十万成员。休伊•;朗遇刺身亡后,参加葬礼的人竟有25万之多。
新政之初,一些工商和金融界人士鉴于国家经济形势的严峻,还能对触犯了他们的利益的一些法案予以支持,但是情况一俟好转,他们就不能容忍了。于是,1934年就成为保守势力向新政反扑的年份,他们纷纷攻击新政是“社会主义的”,罗斯福同斯大林一样是个“独裁者”。8月,一些保守政客和企业家就成立了反新政的“美国自由同盟”。保守势力的反攻高潮发生在1935年5月,最高法院宣布“第一个百日”中最重要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这一判决不仅破坏了新政的根基,而且还会危及其他的新政法案。
在左右两边的夹击下,罗斯福的新政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但同时也坚定了他进一步改革的决心。为了回击保守势力的进攻,争取公众的信任,以防美国走向极端,挽救处于困难之中的新政和民主制度,罗斯福发起了“第二个百日”新政。从1935年5月到8月,罗斯福又使国会通过了有利于劳工的《瓦格纳法》、改革联邦金融体制的《银行法》和开创福利国家制度的《社会保险法》等法案。这些法案不仅使新政措施进一步深化,而且使罗斯福得到了最广大的人民的支持。乘着对保守势力的胜利和民众的拥护,罗斯福迎来了1936年的总统选举。
富兰克林·罗斯福:临危受命创伟业权贵克星蟾宫折桂(1)
1936年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与其说是履行总统候选人提名程序,不如说是进行一个加冕仪式。罗斯福在人民心中的声望如日中天。同第一次提名一样,他仍然没有出席6月在费城召开的代表大会。在肯塔基州参议员艾尔本•;巴克利作了基调演说之后,代表们以欢呼的形式再次提名罗斯福和加纳为本党的候选人。他们已经把罗斯福奉为神明。大会通过了由萨姆•;罗森曼起草的竞选纲领,其内容无非是对新政的成就大加赞扬,并且保证为美国人民提供更多的机会,却对最高法院问题避而不谈。这次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最为重要的决议是废除候选人提名的三分之二多数制。该决议的通过一方面削弱了南方在党代表大会上的影响,同时提高了城市代表的地位,反映了20世纪以来南方和城市势力在民主党内的消长趋势。在大会进行中,民主党人为了讽刺胡佛4年前对选民的恐吓:“如果罗斯福当选为总统,大街上将长满青草”,他们在会堂前摆起了割草机、草耙和几匹瞎骡子拉着的空草架车,骡子身上还挂有几句诗:“哎,胡佛先生,我们来了,来干你要我们干的事,我们都准备好要除草了,可你说的会长出来的草在哪儿呢?”
同民主党一样,共和党的候选人提名过程也不具悬念。胡佛仍未放弃,可共和党人不愿冒这个风险:毕竟人们对大萧条的经历还记忆犹新。他们也看到了实行新政是大势所趋,知道民意难违,所以在第一轮投票中就选出享有“堪萨斯的柯立芝”美称的州长阿尔弗雷德•;M•;兰登为总统候选人,与之搭档的是弗兰克•;诺斯克,一位芝加哥《每日新闻》的发行人。兰登本人在石油经营中发了财,他是个老雄麋派分子,任州长期间也曾支持过罗斯福的新政。而且,他还是1934年国会中期选举民主党取得压倒性胜利时,惟一“幸存”下来、保住州长位子的共和党人。兰登属于共和党内的稳健派,在财政上主张平衡预算的政策,在任州长时他就是这么干的,而且很成功,所以深得党内左右两派的赏识。共和党人在制订自己的竞选纲领时堪称是“左右为难”:他们既赞成罗斯福新政的一些政策,比如联邦政府救济、老年社会保险、农业信贷和劳工与雇主的集体谈判权,但又得装出反对党的样子,不会被对手指责为“我也如此主义”(Metooism,指在竞选中一方候选人持有和对手相同的政治主张),于是就指责罗斯福挥霍无度,预算失衡,对自由企业干涉过多。
尽管1936年不算是个“非常时期”,但还是出现了一个“搅局者”——联盟党,它基本上是由对新政不满的人——有保守的,也有激进的——组成的一个松散集团。?